- UID
- 2389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1
- 威望
- 23
- 貢獻
- 7088
- 活力
- 16704
- 金幣
- 131246
- 日誌
- 2
- 記錄
- 1
- 最後登入
- 2025-2-10
 
- 文章
- 3833
- 在線時間
- 1426 小時
|
6FD7真空管 1.8w擴大機裝機報告(一). N6 H5 L) a3 y U9 a
  3 W/ x! ?- O, M+ C/ i* y c
末學喜歡侯老師設計的電路
% `6 @8 B% h3 V5 D0 Y# A' c* _主要是簡單- |: r$ M2 I" l+ g! u
另外一點就是自然& Y- K5 ]6 ]1 I0 T! `/ {( @, G2 m6 I) u& |
回歸物理本自的天性3 d4 P9 e9 Q- G! I
他掌握了「音響性」主要的原則
( S% O6 L- U6 ?7 p$ x0 w第一,除輸出OPT外,信號所過之處皆無被動零件,純正「直接交連」的精神. A0 U3 y" }6 V9 `7 I- h
第二,所有主、被動元件皆無「並聯」,去除速度與同步誤差的可能
0 ^4 s. I5 n" `3 I* U5 I這樣聲音沒有經過元件的喧染、沒有單體所屬的個性,就少了分別的煩腦
3 b7 j# | ]) w& k$ s" T每一個元件對於其職責皆是負起100﹪的完全責任,沒有他方的拖累,7 U( y( t* I! W$ C( B- J
沒有協同誤差的二心,歸屬簡單,
) Q! ~+ i0 H. }: n! Q- e w* f6 G就只有一心. ]+ q7 w* c. x8 E
少了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問題
; j, `; [# X6 N: W" K. {聲音就是聲音,無所謂好聲或壞聲
s% d4 k& W5 O聽得清楚明白,無論何聲" r' `. o% @; V/ ~* P
這正是末學所認知的「音響性」
4 z( r. T4 S2 X0 f. [. B3 q, F& z* M, j在聲音禪修上是很重要的原則,也是六根在天台宗契入止觀的主要利器( q2 N- k" j0 d7 @# Z. X- `, w: y
佛言:南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
3 c" A- J4 s* D9 q$ a. t6 f0 }0 P觀世音菩薩從耳根圓通,契娑婆眾生之機0 }( k: ~5 u4 f j* |$ r6 m! }
所以從「聲音」所入禪修的境地較易也較快速: C' q- E! C9 b5 {+ o' c( o
9 R! p( O" Z/ S$ X5 S7 \
末學早期作擴大機及玩樂器是追求主觀的「音樂性」,: ~. N/ J; f0 z& V$ [
是要求感動的、理想的
6 K% v$ f& `2 N9 X* m5 B. ]5 @' F以個人喜好來選擇音樂屬性,來挑動心屬的波浪0 C+ G3 U. b3 E0 K8 B
滿足及陶醉於自我認知的情境中) O# ~+ r8 v' Z5 O* I! J
當然偏好的結果就會矯飾的篩選與過濾
, v: p/ J7 ^* p1 {3 b5 k不屬於某一類的就不要$ x- ]' t$ M1 e% ~: X. I' n
追求特別的樂器、演奏、人屬或是頻段的個人特質4 m' ?" B: q# P H
強列的排斥或喜歡音響的某種音色1 B6 `5 B7 W6 ~% v% x6 C9 \6 y
於是在製作擴大機就會選取用一些有特殊效果的的元件6 t4 M7 g; _6 |) b. x: ~/ |* h
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只要能達成「我心中理想」的聲音就是好聲" N( D+ @- a1 ]- l& t2 c1 f1 C: P, v( t
至於是否扭曲了原聲或對某一頻段的衰減或突顯,在所不論
y( i q) n W6 R; W) m這樣容易自我限制、畫地自限的接受小範圍的音域
! l* A6 @- H8 O7 y6 U# @3 E成了井底蛙5 ^- h7 |: w, q6 C# n
但自己卻認為很有品味,除了自我其他不削8 L( e e" e! D6 \
! ~- _- |1 W3 M' b: F及長瞭解佛法後+ ?% t+ t" ?& S, M
知道「音樂性」的自我偏好是業習種子在緣境之中被我執所催化
- G6 m* C, k L' I* K7 b9 ~+ P「音樂性」有個人特質詮釋的差別性
. ]+ @8 _5 @" }, g* G6 b同一首樂曲,每個人演奏都有不同的風格,/ t! n$ e" p0 x( f
聽眾所感也是人人殊途異夢
% K( ~5 T" b! ^3 P$ ]2 d這種各各差別之業習種子深沉的埋藏,3 W1 V2 s2 s8 f% t+ |
千百不思議劫成為這一世應緣取捨的參考
# |0 c2 `9 c/ v3 [我們的各種習氣,也都是如是因如是果的進行著比對與選擇的把戲
2 `5 n$ L1 t4 {7 q在音樂情境的牽動下,
! o( _- K. x! p3 b1 L# g激化成喜好的風格,以自我意識及自以為是的方式進行著0 E* g/ |, R' A
用極細微的差別相來品味與論斷
4 p# C% f2 ]5 T! a/ ~5 ^9 E無論我們用如何冠冕堂皇的修辭,
. D/ B( ]% K+ C+ y( U都無法開脫這就是「揀擇」,就是大量的分別與執著% y! ~7 d0 @ g; r" ?2 W$ C) a7 L
追求喜歡的、離棄討厭的
, P1 U# N+ h, j! l6 J7 G只要將緣遠離了、切斷了,業習自然無以現形
# F& i! i3 k) l$ t4 K% c為了不被其影響與牽動,% y- o% V# e) A R8 O" ~
末學選擇了放下樂器與不聽音響3 e! }+ ^" D% R# K4 f' e/ |
但是總還懷疑,學佛要這樣切斷外緣,阻絕干擾
3 I& Z4 s0 r% q8 e, `. ~如此不動於心才能成就嗎?
& j. Y( K1 }* a' c/ x/ w
]/ y# u. |& v" H, o/ R直到遇到黃老師
0 \3 }2 A$ ~8 D9 i+ n( b這個成年舊帳才算塵埃落定% u9 T: @9 Q- m- s/ \& _9 P
在老師所帶領的「音樂禪修」中$ V' {: `( O! i( q" o; ]" d
能無有偏頗的明白所有聲音是中性的9 U$ ?- ^8 I, J! }' l4 x
除了重現發聲的音響性,也包括演奏、演唱、錄製等不同風格的音樂性 p1 S/ y, X; V* y! t
發生的當下就是實相,無所謂好與壞、討厭與喜歡
. o y( f0 ^+ S一切就是那麼自然與應該,沒有順逆違心的二念
, B+ I4 }7 r) ^ ^2 Q' O1 b境是這樣,心就是這樣
9 O! ]5 g, @8 Y1 ]& a聽的時候用「明白」與「知道」的方式「整體覺觀」# u/ {3 a) a6 y8 n' V2 P$ F
在清楚發生的當下,「全面的」透明解析
6 `4 _5 t2 A, t5 d+ B9 e不是用「意」在分別聽到的是甚麼9 A% E) J8 ?) ^! k. u
也沒有所聽的「目的」與「意思」
$ N2 o' Z8 G; {+ f所以是透明的、清澈的,是清楚、象印的# Y* b+ L/ M7 b: u: z/ ]# G' u8 x
無論聲音的激亢、吵雜或刺耳,
. I' Q) N8 C, V' |都是心生的/ `% d2 C: V4 S6 [: r4 t1 @
只要全境貼切的明白,就真能覺知所有聲音不發生於外境, O+ Z6 n: o+ i# K" x$ g T2 a
而全來自於自身;全境就是全心0 U0 A4 m) f! k) A& I) A
無內無外法界一心
! }; _3 Z+ H \) {8 P: T6 V& _聲音沒有罪過、鏡緣塵影也沒有罪過、八識的業習種子更沒有罪過' |" f# \: B9 C* P
有問題的是眾生在全境(心)實相中無中生有的分別與執著+ u" H& Q$ K; {. e
生出一個「我」在作論對,在書空踱步,6 Z& i' }! i% y
在聽、在看,喜歡或討厭0 y; g D3 b5 t. Y1 p
法界全體是活潑的,是佛性的相
" E& @! `( o6 O8 w能聽得清楚明白聲音的響起6 k D5 @, K: c" I/ \& F9 j
明白其無自性、無實性的本空
7 m1 b! b9 {; j4 [/ e9 q: k心不著境、意不顛倒6 a2 y, u8 x% u5 v. p/ ^- n
我與聲音、聲音於我,無差無別9 D# I6 |' Q2 H9 W- x
就是「音響性」與「音樂性」的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