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39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95
- 活力
- 76
- 金幣
- 36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5-2-26

- 文章
- 37
- 在線時間
- 18 小時
|
" S5 m7 E/ u0 g% G7 r2 k' |. e
$ {5 }3 ?2 p, h) b9 x+ \4 T
家有寶貝磨娘精?!$ G# }4 o! l. \9 G8 J2 }8 C: p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科臨床心理師李佩珠表示,「磨娘精」指得是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在帶養這個寶寶的心理上,可能具有很折磨的感受。因此Baby何種氣質,易成為磨娘精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u+ O- C/ t4 L8 y8 V: x M
( b2 t. V- p4 A: u; Z4 M, c因為就理論上來說,寶寶的天生氣質,並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有與主要照顧者能否相互契合等適配性的問題(Goodness of fit)。
% y4 U e2 F# j3 v' _- ?# \9 {, z; n. p# C. v* O( u
李佩珠心理師打個比方說,像有些孩子較容易對外在刺激表現強烈哭泣反應,這樣就會對比較敏感的媽媽來說,總覺得很緊張,也感到特別棘手,使媽咪時常宛如「備戰」狀態,以免孩子出現一點不如意的情緒,馬上就又哭了起來。0 B B. P3 Y, N5 v1 U2 j
. `- j: k% o- G7 T3 b
相反的,粗線條的媽咪,可能就比較適合這類敏感型的孩子,因為媽咪神經如果比較遲鈍的話,剛好這種敏感型寶寶,能透過強烈的種種情緒語言,來引起媽咪的注意,也才能教媽咪更即時地去照顧好自己的寶寶。0 `$ x# }2 T# M" v k8 }0 T
, O3 D; s2 n3 y2 @% j李佩珠心理師說,事實上「磨娘精」的形容字眼,是針對受孩子的情緒起伏強烈變化影響,進而使主要照顧者產生情緒緊張、焦慮、失控等心理壓力,類如一般人說的「理智線快要斷裂」的意思。因此,普遍性被認為傾向屬於「難養型」的寶寶特質,多屬於「情緒起伏較大、生活不規律、對陌生環境適應性較慢」的孩子。4 t- K3 Q8 U# e0 W; ?+ g
, {: z* f4 {0 ?5 I6 [$ t4 X! X; X( q
Baby帶養訣竅面面觀: e' a9 r; N. X3 l& H
雖說氣質並無好壞,但若遇是到這類擁有「難養型特質」的寶寶,新手父母在帶養的原則上,尤其該特別注意哪些訣竅呢?
" T9 G/ U, ]2 W7 [1 u1 d- c: b$ z, N! l* B9 j. w7 H( E
1.規律型的媽咪,帶養不規律Baby時…! G. N. A5 d( p r3 C7 |
李佩珠心理師建議,面對生活作息較不規律的孩子,通常我們仍然應該引導寶寶能盡量往規律性來發展生活習慣。譬如說,如果這個媽咪很希望把Baby導正很規律的話,最好在生活上每一個重要的作息環節中,特別需要建立一個「儀式」。
7 e% o( g6 i& u* V
; v& W# e' i) | T% p* r4 w. _建立這種儀式之前,父母也不妨將此看作為寶寶與照顧者之間的默契與暗示,因此去耐心的建立並培養。李佩珠心理師舉例說,最常見的就是睡眠不規律的寶寶,或許父母就可盡量在平時去觀察寶寶,可能在何種情境下最容易入眠?在什麼樣的聲音分貝之下也會比較好睡? A4 f# P# [# ^/ m ~
2 C( a2 o7 \; j; g2 V8 v \
寶寶有沒有特別喜歡在摸摸頭髮、抱抱小熊、咬咬安撫玩偶等情形下,才會顯得較容易入睡的習慣呢?或寶寶有沒有特定鍾情於某個味道、毯子的味道、有什麼東西到了寶寶手裡就會比較好睡的呢?那麼主要照顧者,就可以固定培養寶寶特定的睡眠儀式,建立默契,慢慢的也就可以引導孩子往規律的作息去發展。) T. ]# e L p
* p L6 U7 Q) Y2 _+ ?& N |3 m# j+ [又譬如說,每次要入睡前,可以跟寶寶講故事書、聽特定的音樂,然後漸漸引導孩子入睡。當這種的儀式建立後,只要每次到了必須該讓寶寶睡覺的時間,父母也就可以藉由儀式中的相關工具,輕鬆陪伴寶寶安穩進入夢鄉,孩子也對於種種作息有了可預期的種種暗示,就比較可能培養寶寶固定且規律的作息啦!
4 J1 r% T5 {9 d; ~! p: P9 X) S& d! M/ \$ I! j
心理師的小貼士 [$ C) V1 @5 G
如果是全職媽咪,而非職業婦女拖嬰給保母帶養的話,其實倒也不用硬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多麼規律的按照自己的作息模式。尤其是在新生兒初期帶養和照顧時,全職媽咪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親子關係往往也能更放鬆而愉快喔!% \8 X' i9 n- U# Y% P
0 K1 K8 W, _6 I' y; J$ s2.情緒不穩的媽咪,帶養情緒不定的Baby時…! g" n: V2 [. N! W3 n8 E4 p+ ^1 a- t
李佩珠心理師建議說,當孩子每次一有情緒出現時,也不代表媽咪就一定要每時每刻立即性要安撫寶寶。因為通常孩子哭泣也是一種表達,可能是在表達自己哪裡有不舒服的情況,比如說尿布濕或肚子餓等,但也有可能只是需求爸媽更多的關愛。
" X3 Q C9 a1 ~" a* G! r. h. Q: a
& j( ~! ` k* C6 X9 _因此爸媽這時最重要的,應是正確觀察寶寶情緒的背後需求,並做出正確判斷後才處理孩子,而非立即壓抑或止住孩子正宣洩的哭聲。- _' w# K" {3 v' x
- l( U% |+ C/ H+ V. X
像有些寶寶,養成慣性一定要爸媽抱著走動搖晃才不會哭,但是當大人一旦抱著他坐下馬上就哭了。如果是這種特殊情況,爸媽其實也不一定需要立即回應寶寶,以免養成孩子不搖即哭的慣例。李心理師認為,爸媽倒不用過於擔心是否會造成寶寶情緒的不良影響,畢竟寶寶也懂得從情緒中找到自我調節的平衡點。+ R/ {& K" E& [' i2 o+ A
. h" F* k& b5 ^8 {有些孩子情緒來的時候,馬上就會放聲大哭,但也有的孩子,在情緒來臨前,先有可供大人參考的啜泣前奏(如:大哭前的抽泣聲)。當然有哭泣前奏的寶寶,能給予照顧者某種預告,讓照顧者比較有因應的時間,但即使沒有哭泣前奏的孩子,父母也應妥善穩定自己的情緒,也才能更迅速觀察並應變寶寶的各種突發狀況,陪孩子共度淡化情緒的必經過程。- N( L; x5 w& C4 ]+ T) B/ x
- \) R a' K% x6 ^常見錯誤的帶養方式?
' V: `8 U' r/ {4 c: t李佩珠心理師表示,最常見的錯誤帶養情況是,每當孩子有一些負面的情緒表現,大人通常也就希望趕快把孩子的情緒馬上給壓制下來。而且壓制下來的方式,不一定是用哄的方式,有的時候卻往往是命令式的語言威脅,如:「你再哭,馬上叫警察把你抓走喔!」諸如此類。
% ~% G& U" g) n8 B1 U( S( h# ?4 L s5 C+ I* t
李心理師強調,回想起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剛出生「呱呱墜地」的時候,第一個情緒也就是負向的情緒反應-哭泣。約在出生後的一兩個月才開始會笑。所以,哭泣,對生理情緒反應的演化上來說,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基本需求。/ |- ]- S) H/ j$ U9 k1 t
7 t, l# E* G- n& V; j所以,無論寶寶是否愛哭,哭泣不一定就表示絕對的負面,如:寶寶跌跤而哭,象徵這類情況下孩子需要被安撫,但大人卻往往焦急的想立即幫寶寶轉移焦點來止住哭泣(如:馬上給孩子搔癢要他笑等),這樣也沒有達到安撫寶寶情緒的作用,倒反而壓抑了孩子情緒正常發洩的歷程喔!5 q: z( X* J: J+ B# @& j) u
K! e1 B7 Z1 o# l4 g& M給寶寶情緒轉換期9 Y- [! C* P- q4 y( k" I9 s
就情緒的這一塊,其實也是給照顧者傳達一個訊號沒錯,但必須要正確了解這個訊號背後所代表的需求,有時也不要太過刻意去壓抑孩子的負向情緒,因為,只要等到寶寶腳不那麼痛的時候,寶寶也就不會需要哭了;因此照顧者應積極給予安慰,卻不一定需要急著轉移寶寶情緒喔!" V0 `( n2 t4 a) p9 D8 t& m0 T
2 B* K& ~7 V1 g3 e給敏感型父母的心態建議
; \4 y8 N) B% n# e8 x4 \李佩珠心理師叮嚀說,寶寶的氣質是天生的,並非就是爸媽或孩子哪裡出了問題。往往爸媽想改變小孩是比較困難的,因此不妨父母可先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原則或慣性去磨合。
6 E( \# [. q" |* I& I( \" F3 x* O; F% M1 O
尤其遇到堅持度高的孩子,父母若也很堅持的話,就很容易產生親子衝突。因此爸媽有彈性的微調帶養方式,給彼此有個相互適應的時間,也別害怕親子關係會變得不好,或跟孩發生小小爭執,因為即便是兩歲多,孩子意見較多的時期,往往有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磨合期中,漸漸學會了解父母的個性而學會調整的喔!
$ F4 c6 p1 n' @9 s8 P) u- O5 [' p
, p" \8 T0 ^- s4 g- ?/ x1 o家人協力教養與支持最重要
1 g0 p4 d) Q; v/ K有時剛生產完的媽咪,遇到拼命哭泣的寶寶,而所有該給孩子的安撫都做了,孩子卻仍哭泣不休時,部份媽咪或許因此產生嚴重的產後憂鬱。李佩珠心理師因此提醒說,這時夫妻協力共同承擔寶寶的照顧責任最重要,甚至有時將寶寶交給家中信賴的長輩來協力照顧也很好,或許就能減輕媽咪的身心負荷,好讓媽咪與寶寶之間能有彼此喘息的空間。+ Q, r5 {' J4 {4 v/ K5 ] U
4 h! ~) W/ b4 Q9 |$ I
帶養小叮嚀! x* Y8 _3 y _/ S4 ?/ P
寶寶最難帶的往往就是新生嬰兒時期,在與寶寶建立種種默契儀式的過程,父母也需要給自己和寶寶一些耐心培養的建立期,然而一旦與寶寶培養好各種行為模式的前奏儀式,並隨寶寶開始逐漸學會牙牙學語的表達方式後,孩子鬧情緒及莫名需索的行為往往就會減少了,而剩下的就是爸媽能否耐住性子陪寶寶成長的過程,就是帶養寶寶最關鍵的訣竅囉!- @1 }+ ?5 }5 F9 c" z, w9 t
; R5 F$ f/ Z8 K8 r0 a5 m' [
5 G% c5 `( L5 }2 O+ z( W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 b& r7 a& _. | I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52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