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怎麼吃麵包,就怎麼過生活% n; q( g" M& M2 v1 Z4 W
4 `+ A9 U" J8 v) G8 |6 Z6 P" J! v
3 R: C" q8 |2 e: n! p M+ r
5 a. I+ Y8 T4 X; {. W+ L. }【作者:王思涵 │ 攝影:陳宗怡】
; _/ v) E/ G- @, `9 H3 o! b# y* a- q; |; M6 f
1 P# z' k+ C" m: E8 F- ?過去一年,標榜「天然酵母、手感烘焙」的歐式麵包風起雲湧,隱隱透露台灣麵包文化發展至今,終於放緩步調,不急於吞飽,以及對於「慢食」的實踐與想望:與其瘋迷好麵包,不如好好吃麵包。; ]2 l& p- m& Y4 Q! j8 q! _
( F# H( k; M* I0 p! a% k
麵包初登場
! b! L+ @5 |7 J% [1 b+ S3 O台式麵包‧適合80年代的打拚人$ S. D$ T8 r4 {: q. k8 ~9 b9 l
7 J7 V8 g& X* s U& |9 Q
2012年,可謂「天然酵母、手感烘焙」麵包店在台灣風起雲湧的一年。
" ^$ C1 F2 j+ m' F+ `: ]' Z9 s; S5 O& Z
以胖達人為首,平均價位上看百元、主打歐式軟麵包的烘焙坊在台北都會一間一間開,大型連鎖業者興趣勃勃加入戰場,獨立麵包店也紛紛推出類似品項求生存,好像沒掛上這八個字,就不是好麵包。* F( W+ b( ~/ Q e6 E
6 T$ }8 n- m& c$ p3 m但使用天然酵母便保證健康?添加五穀雜糧或果乾就是原味?麵包要軟才是手感烘焙?或者,標榜健康一定是好麵包?- |% d% U( ^0 a0 G
3 V; Z$ l0 P1 g5 S$ |! Z歐式麵包熱,問題或許不該執著好麵包的形式與標準,而是我們怎麼吃麵包?
% R% \0 g3 i2 W* |; `4 M) i6 r% f. J/ {4 Y
9 e4 f3 z2 n- A* k
關鍵1960年,台灣麵包業興起! H8 q! O% A# \8 X
回顧台灣麵包發展史,人們喜歡吃什麼麵包,可說是跟社會各個階段的生活型態息息相關。 ^% m M+ V4 v: D0 u7 i! l( c
" c" [, ^' v0 Q# B3 ^; [4 z' U' A
早年台灣是稻米之鄉,雖然從荷據一直到日據時期,因外來文化需要,皆有種植小麥,但麵點始終只是富裕人家的權利,部分民生必需品。9 M6 f* b6 S- m \$ {+ Z" c: Q
x3 ^, M* S9 h6 Q
據查,當時每人每年平均小麥消費量只有7.9公斤,平均每個月才吃掉三碗半的陽春麵。麵食習慣都沒有,遑論烘焙文化。2 z& ?' O) y9 y, ~& o Z
% c- J9 ~2 G: M; W N; V7 b7 y+ m' C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一批來自上海租界區的主廚,開始開食品雜貨店兼賣西點,著名商號如台北市的明星西點、美而廉、福利麵包,但主要顧客為美軍,也非一般大眾。: z& @8 `8 _) R6 H
( o" s( x2 j3 _7 |( K% C( w9 @台灣烘焙麵包業的興起,關鍵在1960年代,當時為了配合美國強勢輸出農業的政策,再加上稻米出口的經濟價值遠高於小麥進口,政府大力推廣麵食,成立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執行委員會(今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從中式麵點到西式烘焙,極力扭轉台灣人的飲食習慣。7 W( d- c3 Y) G7 l7 C
% Z. K9 v; S# b. j+ _" S
「提倡麵食是最好,食了面色紅膏膏,食了皮膚白波波」「麵食有影營養多,常食體格高又大,米飯哪有麵食好,饅頭水餃雞蛋糕」,當時的流行標語如今看來荒謬好笑,卻不難想見當時麵包在台灣可是以高營養功利價值的角色登場。' P0 e) Q# @6 Y# U
/ P! C6 e( D. aLe Gout 用日本麵粉做出開心的法式麵包
1 Y1 Z2 O8 f9 k( h
, P% |; l9 ], Q9 H8 {% d! u8 e. G+ P+ K7 g9 |+ B/ e
8 o7 |4 m8 i( g( O* O5 @, S- }3 K) q; a; x% b
【作者:王思涵 │ 攝影:陳宗怡】
1 O$ a8 @" x0 m! M5 ^" u3 G; J" T9 H2 U# e- L6 D( f
, ~6 f8 Z$ g* ~Boulangerie Le Gout法文店名直翻是風味麵包專賣店的意思。在台灣,麵包店多是糕餅、麵包與蛋糕混著一起賣的「bakery」,膽敢強調專賣,顯然信心十足。 2010年Le Gout開幕,由於開店前的設備場地原是吳寶春出國比賽前的練功基地,加上請秒殺麵包師傅野上智寬擔任技術指導,立即打響名聲,三年來,主角法式麵包更是備受好評。
, X7 i0 Y u$ C2 k- M
9 J4 @7 k3 Q6 ~, Q早聞盛名,本來是抱著瞻仰的心情前去,走進店內卻不爭氣的變成什麼都想要的小孩,完全無暇欣賞挑高奢華的裝潢,因為店內目不暇給的麵包實在太吸引人!
5 p2 k; x3 ^% p6 f8 k6 h$ h% n
* a4 C) s. [3 Y- m入門右轉靠玻璃窗一張大木桌,擺滿法式麵包,珍珠糖布里歐、小法國、小可頌、蔓越莓核桃乳酪,各個色澤煥發,體態婀娜,或盛裝在不規則的銀器或竹籃,或以木盤托著,高腳圓盤上的可露莉疊成金字塔,不同層次的口感交錯和鳴,簡直是一道逼真誘人的素描風景。
9 a0 `2 F* o6 o( a6 ? l! A( H ]1 |/ u" o5 l2 |$ }
轉個小彎,一面世界麵包牆可是初次到訪必定拍照留念的地方,但眼前各種風味的吐司,更讓人食指大動。/ `9 T* J. r' y% S
! w6 F3 k6 i; S9 H
再微微一轉彎,則是一整排的甜鹹餡料麵包與大塊頭的法式硬麵包,若不是等等要採訪,一個托盤大概不夠使用。也難怪,整個下午,Le Gout客人川流不息,烘焙房不斷外遞剛出爐的麵包,還是一掃而空。
0 n3 [( A; O% {' `5 `" M7 j: d' f3 d; g& t' |! S3 r8 x$ t! h
) ~4 r/ I8 S% O" t6 [為求好麵包,不辭辛苦找尋好麵粉
- p# g2 Y4 u( X$ i0 c0 A5 U有別於一般熱門店,在台灣烘焙業界,Le Gout是高品質烘焙的指標示範所,不但擁有最先進的進口烘焙設備如培養老麵的老窖、耗資250萬的電爐,還有最講究的日本進口麵粉;背後的老闆林瓊書不只是烘焙材料苗林行的二代,更有「好麵包傳教士」之稱。" X, @+ E5 ~' @9 U3 a/ G
: v, l+ o( D$ V今年40歲的林瓊書,大眾可能不熟悉,但他彷彿是近年台灣年輕烘焙師傅登上世界舞台背後的隱藏版人物,包括吳寶春、武子靖、張泰謙等,都是他的好朋友。
/ f% ^3 T2 k$ C
5 C; ^. ~1 C# L- h2 _8 n( `9 ^不僅如此,人氣名店好丘貝果與天和烘焙坊,最早都是由林瓊書帶領經營,他在其中,都是扮演找好麵粉、好設備的角色,「做出好麵包,就是開心啊!」總會思想一會再慢慢說的林瓊書豪爽笑道。 1964年,林瓊書的父親創立苗林行,專賣麵粉等原物料。他接班後,將原來「北到頭份、南到卓蘭」的事業版圖漸漸擴展到新竹、台中,並結識野上烘焙坊的主廚(時任於羅娃麵包坊)野上智寬,親自教授他麵粉的學問,還帶他進入歐式麵包的世界,了解日本烘焙業。
2 l8 M9 T# s! D$ ]/ a7 j1 Y% P o9 P. `8 I. s6 q5 f# F/ d, r9 l
6 W0 |1 R7 w1 u) W7 d3 C S, L舞麥窯用200度磚窯,玩出外皮酥脆全麥麵包8 |' u/ O" I! I ~8 k
0 r3 F+ _) S: z0 U
2 p9 D" l+ l# a5 [- y, c
6 [$ k' A& V2 A& u# G' W
. L* w6 \5 z/ g4 |, Z+ M% H
5 x o u3 P- l# V# F【作者:王思涵 │ 攝影:陳宗怡】# w7 |! ~' c, b s6 U) A, g
0 ]( ^; y$ K# `6 d) H. r
" T- p9 V: L8 w7 c$ [) g
為了配合窯烤麵包出爐的時間,大清早趕搭火車,我們來到基隆河邊的暖暖街,位於社區一角的舞麥窯已烤香四溢。
4 ~$ n, `- p- `$ F* j+ e( \0 _# ^! Q9 b; l
只見張源銘手拿一柄長過2公尺的木鏟,正從200度磚造烤爐中拿出一個又一個核桃桂圓麵包、香草綠橄欖麵包與柑橘麵包,兩年前開始跟著他學做麵包、如今已可獨當一面的七年級店長劉瑜珊則在一旁協助,早上9點半,這已是今天倒數第二回烤程。
! L) h, }- h c# a& u e: G( m+ G# Q- S* c2 q$ w. x6 N
外皮烤得酥脆或金黃、或深褐的麵包,在冬陽的照耀下閃閃發亮;大批麵包出爐,沒有一般麵包店濃厚馥郁的奶油甜氣,卻烘托一陣陣麥子的清香。
7 V% T, Z# D$ j8 p3 b. i; G3 I, M: }* I
對曾陷茫然中年的張源銘來說,做麵包像是人生列車經過一次又一次隧道的黑暗後,終於看到的遼闊平原,他終於找到不用再奔波、可以留下耕耘一輩子的志趣。# \. L2 B: k4 g- P. T7 y
' x4 E+ H5 a, D" h. F
如今,他做的麵包不再只是分送親朋好友或自己吃,舞麥窯去年底到台北擴點,現在講到窯烤全麥麵包,一定會提到舞麥窯。- E8 j4 z/ T6 S3 Q' V
7 m T D2 K" O7 b. |1 s4 H6 l
' t: M$ W" r n+ M" U1 U/ q, N磨配粉、養酵母,這才是真天然全麥麵包
4 N$ w/ h& `* e- k) S雖然最早,張源銘本來是要做饅頭。出生於南投農村的他,原任地方記者超過15年。2007年,適逢中年的他突然感到人生來到新階段,他需要培養新興趣,可不能再只顧著衝,遂興起做饅頭、回味兒時滋味的念頭。
+ K2 X; f- B5 \( p9 j/ W# X- G7 i; F, Z1 Z
未料,麵粉的世界博大精深,求好心切的他從培養饅頭老麵開始,一頭栽入自養酵母的世界,並發現歐式全麥麵包的健康價值,甚至跟外國人取經,自築磚窯,完全沒有烘焙背景,但每週末練習、在網路上分享,漸漸「玩」出「舞麥者」的麵包學。
9 V5 e; x3 I/ B( p2 d. M, E1 g5 l& P; X
張源銘親手做麵包後發現,一般外頭賣的麵包為了方便維持品管,各個環節都加了許多不必要的人工化學,例如穩定劑、膨鬆劑與香料等,連標榜全麥或全穀物麵包的成分也啟人疑竇。
: B* U/ }" c/ G: K( e2 e& o- i8 L* ]1 T1 h
張源銘拒絕一切非天然加工品,包括奶、蛋、糖,為了做出真正的全穀物麵包,他甚至自己買各種麥子和大型石磨機,自磨配粉。 只是,全麥麵粉纖維粗,需要搭配活力較強的天然酵母,張源銘上網查資料、鑽研國外書籍,利用小麥自養酵母。
4 V. ]& N0 W1 {9 E7 C8 U
0 P. g; A$ s8 Z- H) E, o' d8 d" u6 v有趣的是,剛出爐的麵包排排站,看似大量複製品,細看各有特色,「我們的麵包沒辦法每個都一樣,」張源銘有些得意的笑說,自養酵母及窯烤最原始天然,也最難標準化。5 N1 @+ B# R; C& Q4 Y
: @/ z/ y) ?' S) I1 c
新鮮水果作內餡,吃得到的原味香甜9 D# _6 C; I6 N- |
這樣的麵包,吃起來如何?吃慣傳統台式麵包的人可能會不習慣歐式麵包的酸味。但桂圓核桃麵包切片,柔軟扎實,咬一口,濕潤帶勁,不免讓人一時有在吃發粿的錯覺。1 u2 ]2 ~, ~6 M
6 B( J* n V M$ ?! b' B' Z% h
8 [/ A0 H% O G% w
全文詳見遠見官網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
總評分: 金幣 + 14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