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5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圖文轉載] 你的「拍賣價」值多少?

[複製鏈接]

103

主題

40

好友

5096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002
在線時間
1139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4-27 11:11:25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你認為,網路隱私權是絕對不可以被拿來買賣的嗎?
- W% _! E9 R0 U. o
, k, n! `  x& r! B0 L3 c 3 t% X/ r( D+ S! R1 o9 n" c3 U
0 W' g, M+ z3 }1 L& k) F
在回答之前,請先想像一下:
5 @8 v' K8 \, x; f! V1 ?1 ~' r& N( f

" r: T6 w, C0 H* O' `
, M/ e' @7 _2 q$ F8 T( @有一天你登入社群網站,突然收到下面兩則訊息:
9 W' c! O1 N7 U/ |0 t2 F! ~
" z0 \0 ^6 C4 I 9 L( V7 S. W6 d6 M

! y1 [" b5 L$ D4 _. a/ C- I「親愛的用戶,我們將停止提供你免費服務。如果你允許我們把你的個人資料賣給廣告商,你仍可以免費繼續使用我們的社群網站。如果你不願意,我們將向你收取每月XX元的費用。」
$ l- {, {4 ^9 ~. Z3 W0 m( _) P) h# x$ s% f- w2 ~/ j/ ^

' z2 A& w7 p/ g. z! T' a2 f9 ^1 G3 a
* S1 z/ f9 l6 H' |「如果你加入我們的活動,我們會將你的個人資料賣給廣告商,你將可在每個月分得一筆廣告利潤分紅。」0 m) C1 q  d8 Q1 K! E
1 m2 F, `6 C% u" ~2 h+ O

) D  A! V( ?. n$ F6 w. P; z! b  b9 M' P8 A3 ]# x, a' K2 U; h
看到這兩則訊息後,你是否還是堅持,事關隱私權的個人資料,一定不可以拿來買賣呢?從社群網站到搜尋引擎,現代免費的網路服務實在太多,以致我們誤以為使用網路不須付任何代價。
+ |6 K: `- l" j. ]2 K! l' g/ f
' `8 S5 y9 U3 [2 E" x. k   `+ `) G, D8 n: Y' G
3 s* a2 Z" Y3 V  M9 H
然而,事實卻是人們使用網路是要付代價的,人們願意上網,只不過是因為網路對用戶帶來的價值,大於用戶須付出的代價。, `4 q# }+ p0 _" {+ a

, F- b" K8 m8 m( ~7 N$ h( x 0 q" [4 v, P) ]

; T$ G) F+ Y' z, n  Z& K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在今年五月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對美國消費者來說,網路服務的價值,包括電子郵件、社交網站、搜尋功能等,為611億歐元,但這些消費者卻願意花150億歐元,以消除使用網路的代價-例如垃圾郵件、不時跳出來的惱人廣告視窗,以及「必須因為使用某些服務,而透露某些個人隱私資料,」在兩者相抵後,網路對用戶的淨好處是460億歐元。
2 R; k6 G, R3 P9 [: Y0 F  N2 q3 [; F
, q8 `( c8 A& y4 o9 Q8 G
* \7 l, V4 N. x) V2 _8 I( ]. r" `  u1 }  u2 m; y) ]* W
) x" ^: }" h" V0 c! f5 E8 j+ e+ s

! {1 I' D* b0 e; V: \- A. n# { & ^; ]7 \  Y1 A  T, F
; G8 }- N' W3 q
天下沒有免錢午餐!
: I% m& Z; w6 b6 `2 a9 c
/ T  D( l$ M* B1 Y# d企業非慈善家,用戶得付出代價
$ r2 k& H3 {4 R5 K) M7 \0 l" D

3 e9 z0 d, C& l4 \  }; f0 Q$ a  t6 N" u1 K2 D
網路對人們的好處大過代價,正是人們願意使用社交網站、搜尋功能等網路服務的主因。但由於目前包括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搜尋引擎Google等,都是標榜「免費」,這就造成人們有「使用這些服務不用付代價」的錯覺。
; f2 @  R+ o' ]7 L% I5 R  z9 _4 H- }) [3 n9 q* e+ ~; B

& h" ~0 O8 o- H( u0 u+ o3 `$ X
* e& t$ o1 A* Q/ o4 O1 |9 n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企業並非慈善機構,它為什麼要讓人們「免費」使用這些網路服務?這些企業必須從用戶身上以某種方式取得收入,才能繼續支持它們向用戶提供「免費」的網路服務。$ T3 R- m) Y0 \' m

/ A4 J; N  t2 M+ ~$ u7 [8 p1 A " C) i+ q3 T, E0 W, @0 X/ a& T

* y- B; F% V- c0 n: c7 O4 {3 p- F1 q例如,你利用Google搜尋某些事物,這些搜尋紀錄再和你電腦裡的cookies(瀏覽紀錄檔)配合,被Google蒐集分析,然後歸納出你的使用習慣,進而推出「更適合你」的搜尋結果,還有「更適合你」的廣告。0 a" H2 n& c) a

5 P' J% E2 {+ l ; C+ F$ @' g# b

' Q) {4 \/ x+ A* Y: A. f' O 9 E* x* ^9 L; |3 N* e! y
也就是說,其實人們目前用的Google搜尋引擎,只是「不向用戶收錢」而已,並不代表用戶任何代價都不用付:用戶付出的代價就是使用網路的習慣,被廠商記錄下來,用戶的一部分隱私權被侵犯了,還得忍受那些「更適合」的廣告。
/ o- ?: g: O; o& e+ L
; X2 T! E$ t7 }1 i) M4 h. J " P3 Z" `3 \- P& p& w
3 a. Q/ v7 p  W* ^3 `$ Z5 F8 a$ x

4 I7 A+ D9 i: ~3 a# @6 Q" \, W$ h9 }8 ]

9 o. o2 A( P( H8 i& b& ?" r
8 c) n* D" k- X; U2 G5 ?5 `隱私沒有公定標價!! l  i4 U$ ~" X* T. ^

! {8 A9 H0 k: E" L) U8 X) G" I看你願用多少隱私,換免費服務
6 n, ?% X5 t/ n$ p) @" a- r/ i) C& q5 w/ R* G

5 t. k3 ^- J2 c3 ~* H1 ]* Q; i& K' u' A/ z; e5 @2 w2 d
但是,用戶卻願意犧牲一點隱私權,只為享受免費的搜尋引擎,社群網站的例子也是一樣,正如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雷(Augie Ray)說,「消費者願意放棄隱私權,以換取他們能免費使用社群網路。」$ L" s0 @- o9 W- [

  C, M9 L  V2 N5 P" b; U: [7 o
' Z  W5 Y4 k& I9 _* k2 j* Q6 d( `* j( j9 M" H
既然人們願意放棄部分隱私權,以交易一些他們想獲得的免費服務,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用戶犧牲部分隱私權,所換到的服務,究竟值不值得?
8 Y" t  s2 q4 t! R% h0 `$ H0 U% v6 G- G% w

: Y3 |5 p6 N$ U+ x+ K5 n8 @# Z- b6 r8 Q3 t) X8 }5 A, |
! O$ ^2 W8 R7 q5 w& Q3 q
隨著當前網路隱私權爭議越演越烈,未來可能會出現這種狀況:每個用戶重視隱私權的程度不同,提供網路服務的企業,會開始針對不同的用戶,定出高低不同的價格。
+ ~9 ~: E/ y( _+ C" e* i* _/ n# }+ g* M" ~# `' p/ U; N

3 S: F6 @: u$ ?# b  {
8 w% ], l2 R6 @  K) C1 e" g這就像人們平時買車一樣,有的人比較怕出意外,他願意花多點錢買更耐撞、安全氣囊更多的好車,但有的人不怕死,他寧可去買安全氣囊較少、一出事非死即傷的普通車,但他卻可以因此少花點錢。( \$ o& b  c, D, o4 o! n6 s

. u/ d% _# t2 r
1 Y- d+ I' L" U' t
$ M1 j' t% w4 F- X" ?2 A3 C同樣的道理,有的人比較怕風險,他不想自己的任何個人資料都被廠商拿去利用,因此廠商可以和此人事先以契約約定,該用戶使用網路的習慣及身分資料,都不能被拿去做其他用途,但此人付的代價,就是日後要付較多的錢,才能使用廠商的網路服務。# \9 _) R# H& R( @! h

$ n9 E  n0 G2 Z1 ?/ l, z4 f8 I ( D/ P% m+ G( ?# f& F) C
" {* d( r" w0 B& Z% O8 p& J
但有的人根本不在乎這種風險,他不介意廠商把他的個人資料拿去賣掉,他只求可以免費使用廠商提供的網路服務,他甚至還希望廠商在賣掉他的個人資料時,也能分享一點好處。& v! N4 t, b2 m9 g1 J
; O# ]8 M4 x: ~8 _, ~0 X; o

4 i% h% P8 P7 n9 R6 |/ B% u" A
! O, h! ?( w( O因此,人們願交易多大程度的隱私權,也決定他要付多少錢使用網路服務,這就像本文一開頭的那兩個虛構訊息一樣。
5 o5 ]/ i; ]; k9 H8 {6 U
. d" A) M7 h& W! Q) i2 ^
) \3 Q  [  I3 v: j5 @9 o, \: z  y2 X5 O+ [: t" ~5 o) n

* j  n4 [8 q  ?+ F: c! d3 m& C1 h3 u& H0 G, r# c
( H% Q* ?2 V9 @$ D7 I9 q

6 z9 R8 N/ C  g政府沒有禁止必要!
: s/ x( k6 b$ [+ z9 o1 b- _. l6 u( \3 [0 f4 m0 L2 O
越想保有個資安全,就應多付費& a7 j0 K8 H+ C  a9 S( s- n2 @! c8 a
/ j* K/ P) O  [/ i# ~
% `, G( a% i- V

% i- \$ h+ l8 Y: a8 S, F9 P但是,目前最大的變數,卻是某些政府,打算立法禁止網路服務企業買賣用戶資料。這些立法的理由,就是避免用戶資料被企業賣掉而傷害人民。這就像因為怕有人開車會撞死人,就立法不准人們開車一樣。$ U3 S$ o, p0 G1 `1 |0 D  S

" k, f" ]( L  ?+ x, M 7 Q6 {2 }7 e( A) x* m' m

# O7 ~* l8 ~( r/ \6 h2 Z; P如果網路服務廠商,能按照用戶承擔隱私權外洩的風險高低,給予不同定價,每個人就會按照自己能承擔的風險大小,付不同代價來享受網路服務。
1 \$ N4 p1 t. y  C9 k- D* L
9 y, h8 i5 Y' Q: @) q& t3 r
! {3 \- n$ I( L% s1 n6 O% P0 f! w0 u5 f7 n( I! @* c' d  |; h
但如果立法完全禁止廠商買賣個人資料,那麼廠商再也無法以用戶資料牟利,結果就是網路服務一律都要收費,所以,上臉書或Google,可能都要收錢了。
, i& E7 @  D9 x0 m! \, {# f
. d/ A: Y/ ^; \' d3 x% s6 ~8 y
; z# D( G. G5 g( t, K. y4 Z  ]* ]- |: ?  j7 C! I0 r$ O

! P/ _9 N: Y* c" r+ J如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魯賓(Paul H. Rubin)所說,「消費者越想保有隱私安全,就要付出越不便利的代價。」
  a2 |4 k* u  [2 b1 A4 Z9 f  M$ E' ^$ {- U" h

" [7 j$ X7 S- j( S: c
( i0 {+ I( `4 D; A; l我們是要讓人們按照自己願意承擔的風險大小,自由選擇想付的價位來使用網路服務?還是讓政府幫人們免除所有風險,但每個用戶無從選擇,一定要付費使用網路服務?這中間的取捨,才是在網路隱私權爭議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 p, i, t2 a6 N( c# H8 p0 L% O

' O6 e4 a# u- _; M' V8 a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