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M; `3 Q8 P! I+ m+ J9 K* A( D
文/李嘉修 - i5 s. J1 L1 K9 u- Y4 F ' k8 O/ t9 b/ ], d' C2 Q5 ]流眼淚是具有排除體內的一些壓力激素,進而改善情緒的功能的。情感教育是需要從小教養起的…… ; U) _6 W2 Y% v; d8 e j- s' h+ v5 |時常聽到父母親對著自己正在哭泣的孩子吼著:「不准哭!」、「這有什麼好哭?不要鬧!」或者是告訴孩子:「不哭才是乖小孩!」、「嘴巴閉起來,才帶你去買玩具。」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我心裡都會想著,當孩子心情難過、不高興,或是身體不舒服時,你不讓他哭,那你要他怎麼辦呢? 1 g+ {+ u! l% z9 h' _( Q5 j; w- a* ~* n
「哭」從小便承載了許多沉重的汙名,流眼淚被認為是一種軟弱、不成熟、不順從,或是刻意吵鬧等「不好」或「不對」的象徵,特別是對於男孩子,從「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可見一般。 l a0 t$ o1 ?* C! ?/ ~) j* f7 Q. u ]8 O& g4 k+ b) D
如同「笑」一樣,「哭」其實是正常且自然的宣洩情緒感受的一種方式,當人們身體感到不適、心情感覺悲傷或憤怒時,流眼淚是具有排除體內的一些壓力激素,進而改善情緒的功能的。然而,隨著人們的成長與社會化之後,哭泣似乎卻逐漸揹負著沉重的汙名,而阻礙了正常情緒的流轉。情感教育是需要從小教養起的,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談起。. S6 ]6 k& D& [" n! n9 ]5 ]6 m( b! \
; b( y" Y& Z; E0 d
<Check Point 1>紓發負向情緒 別急著制止8 c W |/ y; z. Q, J
# _4 t! i, o7 j+ m% ?1 B0 H
當一個人情緒壓抑久了,心中累積過多的負面能量,超乎個人的負荷能力時,便可能會情緒崩潰或失控,向內可能會傷害自己,向外則可能會傷害他人。 ) N+ ^/ b; E1 ?' Z/ W5 ] 8 d& e) D& v$ _0 K( n$ k因此,我們應當從小便教導孩子,當遇上挫折或不如意之事時,掉眼淚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而不急著去制止它,也不需要刻意去壓抑它,並試著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讓他有宣洩負面感受的機會,待心情較為平復之後,再來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N" K& U5 @. O6 u2 }$ h# [
g- K7 Q5 R8 T+ z" B9 N例如,你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會陪著你,你可以哭一哭發洩不好的心情,等你心情比較平靜之後,我們再一起來想想解決的辦法。」% s Z% p# O# ^0 C7 S" d
" h ?* R0 J8 d7 r6 r
<Check Point 2>清楚告知 而非一味禁止6 r. H5 R4 r* _; m) M9 H) u$ Y
$ o- m2 Z' D8 W; r5 {很多父母親習慣於說「不」的教養方式,例如,「不要哭!」、「不能跑!」、「不可以這樣!」然而,這些禁止的語言,可能只嚇阻了孩子當下的行為,卻未能告知孩子應當要怎麼做、為何要這樣做,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並且可能會讓孩子接受過多的負面訊息,認為自己是不對的、不好的。 * H) z; r) T3 |# F. x% i$ X0 c2 ? H4 z
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適當的行為,清楚且具體地告知孩子應該要怎麼做,而非只一味地跟孩子說不要、不可以,或不行做什麼。例如,可以跟孩子說:「請你先冷靜地坐下來,媽媽想聽你說說怎麼了。」- p) d. ~/ m9 E8 e1 R) b
) w5 c& u- ~% \
<Check Point 3>教導辨識情緒 學會設身處地8 m' c! m* f/ `8 a3 q; A9 t2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