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246
- 閱讀權限
- 3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667
- 活力
- 276
- 金幣
- 3861
- 日誌
- 0
- 記錄
- 1
- 最後登入
- 2019-12-19
 
- 文章
- 992
- 在線時間
- 348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radiokey 於 2012-3-22 08:21 編輯 ( x1 U- e0 q$ J4 k& T+ G# J4 q
s9 A4 b8 X0 j# \3 L' Z- X; q. O
【第1講】認識自我: p$ g0 q, A/ @4 }2 ^' J
. Q. @( }- g% g4 L8 o) B% ]第1課 成長,是往內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滿足
2 M/ D/ M' E1 w) G: \第2課 努力朝向最適合自己的路去發展,但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緣具足
6 b' C+ ^1 F& r* M第3課 從探索興趣開始發展自我,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S8 v8 x R& W1 u* P
第4課 接受天生的限制,改進自己的缺點,也是一種自信 o! c0 A$ ~: l% {6 b2 E9 P3 T
第5課 大鴨、小鴨,各有各的發展,經過努力與磨練,小鴨也有變成大鴨的可能* u1 Y' t6 `' ?! q9 l2 z1 ^
第6課 以發展自我為目的,就能把「吃苦」當做「進補」
; }' T2 b4 j: Z. \& q5 }第7課 立定志向之後,就要堅定信念,絕不退轉* g- T: H# X8 W# `
第8課 志向愈大,挫折和誘惑就相對地變小
+ p- B; P1 G0 i第9課 承擔責任,完成使命,並非好大喜功,而是要分享夢想
. H% k5 L4 L8 q9 h第10課 找到生命的導師,效法成功的典範" w: {& }# o) _$ g6 _
第11課 善用危機感激發自我的力量,突破環境的障礙
; j1 T1 p' d* P' T% e1 ~: ^+ M第12課 利他的練習,可以從無我開始
, f; D1 j d) Q3 F+ X5 U! W0 |9 n) ]$ P6 u9 v- Z0 g1 Q
【第2講】愛與親密關係
) R: j- F* I( o
, c4 `4 |' }0 @" u$ _+ Y- s第13課 慈悲,是愛的最高層次,足以跨越人心的藩籬,及於一切眾生2 R& `; O; h1 s3 F3 ~( Z
第14課 真正的慈悲,是不分對象、沒有條件的 , m, ~. v5 k$ P- I o2 E
第15課 親密關係之中若含有控制的成分,就可能傷害彼此的愛
$ Y! [+ ]+ S. g/ q第16課 即使是親情,也必須進化;父母學會放手,親子之間的愛才能長久
2 Z7 ~8 j4 G" ~3 P第17課 教養子女之前,父母應該先教養自己
9 e+ W1 q3 A3 Q3 J! A: `: H+ U第18課 要解決欠缺安全感的問題,不是仰賴更多的親密關係;而是建立信任: V. i* T! }4 e; \& q) p+ o: }
第19課 婚姻中的伴侶關係,不是嫁雞隨雞,而是要照顧對方一輩子,彼此守護
) d) t) l \; `- W$ E第20課 愛不一定要有相對的回饋;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平等的付出) z6 j) ~* P+ m: k3 m
第21課 要盡力和自己建立最親密的關係,有自信就不會恐懼不安! u+ ]" ? p7 w0 L# B& h) h) n
第22課 學會慈悲,鬆開心中的防線,拆除心中的城牆,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 K% i1 T r% w6 b. ~3 h& u' O第23課 唯有慈悲,才能解決因為愛而引起的衝突1 p W$ W* J* G% X# Q& E
第24課 「放下」心中的包袱;但永遠不「放棄」心中的理想和責任8 t! [" ]' ]7 E( a
第25課 善用「愛的減法」,讓親密關係更歡喜自在% w' C. t# v: C8 @, V
第26課 真正的「看破」,並非徹底失望;而是體認世事都是虛幻的,不再執著* a V: B9 P7 j& Z2 u* B
第27課 勇於承擔別人惠予的付出,將來才有分享出去的能力$ B7 [) a3 ?3 N0 P& k4 E
& c' K+ |8 X! I- Q
【第3講】孤獨5 V$ ^& g( B1 I, r2 H
/ j6 @; p f/ T5 x
第28課 善用孤獨的力量,是成就自我很重要的修行
: C- V& Q( `) y第29課 必須妥善處理內心的孤獨,才能轉化成為正面的力量
) K4 E) {1 n: m' S第30課 像潛水般躍入最深沉的孤獨裡,才能浮現出最真實的自我9 t6 S6 K; R+ J. U* ^& l
第31課 有心、有願,就會有定力,不會被外在環境干擾3 q- q5 [0 z7 w" }
第32課 與世隔絕,讓自己孤獨,對修行來說是必要的- i3 k4 e6 r1 m9 t; a9 `" f6 O
第33課 隨著因緣的路途前行,自己就是最好的知音- q. K0 v$ ~3 r/ z7 X" J
第34課 遭遇人際關係的挫折,要檢討自己;但不要否定自己
^9 S1 W4 ?; ^, R0 t: l第35課 倘若自己的想法很先進、很獨到,就必須多溝通,讓別人充分了解: w: m2 C4 X! t: Z" E
第36課 權勢的孤獨,並非因為位居高處,而是不當行使權力
) ]5 S6 Z6 O( i8 T5 d; [4 U第37課 用行動的熱情,融化內心的孤獨
: L$ m1 p, t m/ h第38課 共修,既可以鼓勵自己,也可以約束自己
4 M! c- F) \- |第39課 用慈悲的心,相互包容,雙方才能得到共修的好處
+ c' k( b. q, B5 e1 V第40課 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判斷不同,應該彼此尊重
0 s1 H! V# E+ T7 ]* N7 ]第41課 化「被動的孤獨」為「主動的孤獨」,就不會感覺孤獨了
/ y! |3 P' G. G1 V6 Y第42課 幫助孩子化解孤獨的感受,是父母應盡的責任
2 e: Q+ X$ C, y# G; b第43課 修行自己,並非只是獨善其身,而是以蒼生為念,利益眾生
W5 f! t+ h! M' l1 r" e# f- w! d* U; [1 b j" C8 h4 n
【第4講】欲望與恐懼& x6 x( b: _( z f- c5 o4 H; q7 q
1 [2 A' C6 C1 k
第44課 智者畏苦,但能夠深刻體認別人的苦,卻是慈悲心的開始
! y- J( O& k& }9 N9 n第45課 「害怕」與「討厭」是一線之隔;去除「傲慢」,才能面對恐懼,展現自信 - N3 [- V) h- f# C: j
第46課 傻人有傻福,聰明的人也有聰明的好處,只要自己盡了自己的力量,就不必恐懼
\8 z: ~2 S1 F9 L第47課 滿足私利的欲望,叫做「私欲」;成就公眾的利益,叫做「願心」
) w7 i Y5 y8 C第48課 只要是為公共利益,不為私人,就不會患得患失
: T+ j: M: s3 B6 f9 z% a( t第49課 願心,是來生來世、永生永世,都要繼續再做下去的堅持8 q- t: ?/ t7 N0 w y" K( D6 b
第50課 轉念的時機,跟年齡沒有絕對關係;而是要視個別的人生際遇或智慧開發而定/ D/ @* ?7 Y4 r4 Z
第51課 愈早轉念愈幸福,因為轉念之前,追求私欲的路程很辛苦
. ^: E- x2 O' E7 M3 f9 Z第52課 發願心,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為,才不會力不從心/ q, c3 A. f/ X: K2 p3 r
第53課 只有「捨」,沒有「得」的欲望,才能夠連「煩惱」都捨下
$ Q# O1 m! d: ^/ Q第54課 「想要」,如果超過「需要」;「消費」,就會變成「浪費」
" H$ o2 `1 t+ ~- y; b" w5 s/ [, P第55課 人之所以高貴,是氣質、是品格,而不是珠光寶氣的價值
7 O7 G0 b" R5 ^ S% S8 j第56課 性衝動,可以用心理來克服,也可以用生活來調劑, B/ l# H/ \3 e( A' _' [
第57課 為公眾利益而修行,以「願」心而得「願」力;但是,發了願心,還需要正確的方法& }3 ~. [6 X# O/ A, f
第58課 用寬大與堅強,消除競爭的恐懼,喚醒更大的願心
0 Y' m# c/ T8 E2 T" X第59課 拿自己的專長,去服務別人,就會產生「利他」的思考* P0 t/ y+ d* C: ?2 B1 u
$ U5 P( e/ \- j【第5講】自由;自在% p; S! C- t5 j/ d7 o2 \
, x; }/ K0 a& L3 L
第60課 為了積極實踐目標而分分秒秒把自己綑綁,是愚癡的事
- q: L& \/ L$ U+ Q$ h7 G第61課 要學會放輕鬆,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 n N! Z; {6 L) { ]
第62課 自由和放蕩不同。前者,有目標;後者,沒有目標
4 e; x) R) G0 Q# |/ ^$ k: O第63課 自由,並非不受規範;此刻若不受規範,將來可能更不自由/ @6 `9 ^$ ]* v% u; Q/ V- z" y0 k
第64課 適時向別人說「不」,才能保住「自由」;不要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而扭曲自己; g. b, a9 k- H8 l) J
第65課 自由的真諦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本身自願的選擇8 u( j/ {: w7 ?" s, M# N
第66課 因為有自知之明,面對誘惑時,才能解脫
6 v9 @) w1 |& [4 G第67課 要先能夠放下自我中心,才能得到更多自由* j$ [0 m1 V- d; y) {9 h
第68課 覺悟,來自前世累積的善根,也要靠後天努力修行+ K0 q8 I5 \1 m5 Q6 a
第69課 即使,修行沒有開悟,還是可以對別人有所幫助+ a8 W; w1 v' |* D7 t# V
第70課 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解脫# |' ~" b- T6 X G8 l' j
第71課 自由,是不受束縛;自在,則是自己做主,沒有阻礙
) n$ N9 C' s% W- `7 w& F" ^第72課 利益眾生積極的作為,不會因為行動受限而無法發揮$ |* s, D% S7 o! m, Q+ I! q
第73課 在家修行,不應該忽略對家庭應盡的本分$ ]0 s& H( o4 O9 b2 n
第74課 修行要持之以恆,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初發心
* p a6 X7 c& _5 P' f第75課 遵守戒律,出於自己的選擇,就不會覺得苦,反而是一種快樂的解脫
7 G! a" G. s6 p; ` A& F- u8 \第76課 世界和平,就是追求全體的自由自在& ?3 s& J5 i) `" l m: P
7 X: u0 h( U4 I) d- D3 F D e【第6講】挫折與勇氣
, \# ]: \% G* S; n$ O* j, h( S" C, q0 p
第77課 多讀書,多向專家請益,可以促使因緣成熟9 e% g' _# x3 |5 _2 i
第78課 落實「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要從勇氣開始
@+ k$ |2 u2 o3 M( V第79課 不要用因果論,去解釋過去已經發生的事3 R0 K3 j4 U# u3 s& h
第80課 堅持,是用理性去評估,而不是用意氣或情緒0 e) n J" g9 W8 }, P
第81課 最大的勇氣是放下自我,因此而得到開悟
' h0 u+ K! O7 g3 k第82課 不論碰到多大的困境,都要有耐性,相信時間都可以將它改變! L' ]) s* v- l* v' b4 {
第83課 懺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修行必備的條件- c/ C: X v9 e7 E; I/ Q
第84課 如果不知道要對誰懺悔,就對佛懺悔
( o) W# x5 g g% F5 n第85課 懺悔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自我反省,因為改過而得到成長# ?, y+ x8 a; v l: Y1 f& v
第86課 懺悔以後,除了悔過之外,還要彌補對別人造成的傷害
" | c8 R8 \- s+ y$ g第87課 犯錯的人,需要懺悔;受傷的人,需要寬恕
7 V% ^) S" ]& H. b0 y第88課 寬恕,也是一種勇氣的表現
, s. t- u3 S, F( w) T! o! h第89課 受害者是菩薩,用肉身的痛苦教育社會大眾9 `' m% Z0 c3 f7 `* F6 F
第90課 學會寬恕,才能真正打開心結
7 L8 J; q" H. H9 s第91課 勇氣,並非外在的剽悍或剛強,而是內在的強韌與堅毅
; ^0 M1 v) Y0 `8 @1 |" G1 f第92課 真正的勇氣,並非蠻力;而是精進不懈的力量7 ^4 s( ~8 H: O9 c# \4 ~. X$ @
2 H4 l* U" e& v/ p7 e: M$ g ]
【第7講】生命的歸宿' E2 \" J6 }1 s+ C7 {3 D! s
# P- p/ v1 G5 v! t/ s+ }9 m第93課 不追問過去,不妄想未來,只需把握當下
$ j# ]) R0 ?) M4 r' t- U第94課 信仰,並非靠外在印證;而是內心的感應 1 R H4 s. E. k( e( m
第95課 神秘經驗,跟個人的修行及緣分有關
( |: q. p. ~% T: H l第96課 極樂,是從煩惱中得解脫。每個解脫的人,都有機會成佛
/ ~% D) m, y+ k: s第97課 相信往生的親人,會繼續他下一段的旅程,是安頓自己對生死牽掛最好的方式& x- \5 ^; C2 Q# c! B
第98課 超渡亡魂,是為了在往生路上助他一臂之力1 B: J3 Q# l: V! Q% S
第99課 消極還債;積極還願。自己得解脫,奉獻給別人& c1 }, @+ w, O: a7 @
第100課 若想不到對方的「恩」,就用「願」來替代。「願」的力量,比「恩」更大
" O% B! A% ?; X' T) B0 l第101課 有宗教信仰的人,內心比較安定、知足
/ r e5 B) R, B, `5 W" I3 {第102課 宗教的入門,是身體力行的實踐,在努力實踐的過程中,就能體會修行的好處
; D6 W: V' }7 {( I+ a: f9 w) m1 N第103課 當親友往生時,學習洞見生死的微妙,對自己而言,也是一個重生的開始
0 d. x8 W: [- b1 p第104課 有宗教信仰,對生命的歸宿才會有落實感。生離死別,雖然痛苦,卻可以漸漸解脫
4 }( k* J7 o( T& [% @第105課 從積極面對死亡的態度中,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w, Q& U5 y6 s8 M' C" v1 [
第106課 體認生命很脆弱,才能學會珍惜及尊重
; g$ o H( ]8 |# ^- h第107課 真正的吃苦是勇於接受挑戰,獲得成長,而不是自尋煩惱
i9 R- D8 o& ]第108課 菩薩不怕苦,一次一次地重返人間,向眾生學習
. W7 O0 Q; g: g; X
/ d. E U; _5 g3 b7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