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65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4
- 貢獻
- 2993
- 活力
- 641
- 金幣
- 4157
- 日誌
- 0
- 記錄
- 72
- 最後登入
- 2017-10-25
  
- 文章
- 3005
- 在線時間
- 1285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一步蓮華 於 2011-1-17 14:02 編輯
D. C. i! x8 D1 @! S) {2 [
* B5 E- m+ l, ]; J2 T1 x# n* ]第四章 建築) f* W, y9 i2 K4 D/ z: v
4-1 〈樣式〉--------------------------------------------------------------------------------
7 f4 f1 p' V s4 U. g. M) |! k; I/ g3 L! L/ T: z+ o
一、建築的樣式
# t6 _$ N% }) ?3 w- f2 K
( W7 G5 ?+ S( v$ o4 g 長福巖在乾隆年間建廟時為一小庵堂,道光年間第一次重建則稍具規模,但其樣式已無法考查,第二次重建為合院兩進式廟宇,三川及中殿都是單簷燕尾式;接下來便是民國三十六年的第三次重建。 ( G8 C1 Y% y. B
, Z( G& ~& ]* |, i& `0 p
長福巖的座向是坐壬兼亥,為三進九開間殿堂式廟宇,與艋舺龍山寺相若,中殿居中獨立,和四面的前、後、側殿隔有中庭,而以過水廊和兩廂相連。廟身面寬近三十米,以九開間而言是足夠的,進深約四十米,以三進式而言則是非常不足的(艋舺龍山寺進深約七十米)。
7 \ W" d1 q: x' X1 K0 X
' ]7 n% q2 l. u/ k6 X: l5 E% c8 _" b
# @- G) d2 a6 r6 I
第一進是前殿,中間三川有三個門可供出入,外側圍以劍門; 天公爐置於入口階梯下,而中殿的香爐則放在丹墀前殿處,前殿兩側為五門,東為龍門、西為虎門,五門和兩廂相連,鐘鼓樓位於兩廂上,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前殿與中殿間為丹墀,即中庭,寬約十八米,深約九米,占廟身面積八分之一左右。前殿、側殿、兩廂及過水廊圍繞四周連成一氣,可自各角度欣賞廟宇建築。
: r9 h( N) B1 u" @7 a
& ~ |- q5 j3 ^7 }! F+ [ 中殿供奉祖師爺,兩廂分別供奉日、月神,側、後殿皆為兩層式建築,上層將供奉現在中殿裡所供奉分靈的祖師爺,底層則作為辦公室及圖書資料室;而目前後殿之工程則因為都市計劃的關係而仍在磋商中。廟之西側有一戲院,民國六十三年被購下作為石作及木作工場,將來廟落成以後將改建為集會室。 8 L; n+ B' }8 r `; q$ t
9 o5 Y+ ?& b3 P( L& V& W/ B( K
( g& l% W1 n. W$ m& y
--------------------------------------------------------------------------------
0 W: y" t9 n9 m9 W" O
! n9 e$ q$ b( e二、整體的風格
; r% l# T; l7 \5 w9 t- ~9 l5 k, ~8 q
長福巖屬於台灣傳統廟宇後期型的風格,即前殿採三個獨立屋頂的組合,並為五門制 ;此外,在風格上還有幾項特徵: 7 f9 g, X, j5 a' l! S
5 }9 _6 Q+ |! i5 v& F( f- s A+ i0 O
裝飾意味極為濃厚。 6 T; p v9 U6 q# E5 a$ V4 l
0 f8 u' x* C" F7 x4 s" y- f0 v
承襲傳統建築的精神,外型嚴整。
$ l1 ]2 `) s) b; x
3 h8 D) k0 X! R6 j& O1 [/ W各殿屋頂皆採重簷。 5 g L/ w2 E0 s) D" w" c) k2 g
0 ^& n/ {2 n6 S0 K% ]5 X5 Z# |傳統工藝與正統美術的結合。 4 F I6 V+ b4 |
在李梅樹教授的嚴格要求下,每一個圖樣、成品及漆色都需經他過目才能決定,而李教授也採用了一些西洋風格,比較典雅莊重,有別於傳統的古樸格調。 4 ]: O& N4 |% |% @( T+ o Q
2 z& b0 a3 `7 y
長福巖的建築、風格和傳統廟宇有明顯不同,約有下列五點: 3 E1 I) O5 z* B2 j7 _/ s
. n* o; K/ n7 Q; B: H1 c7 p* B全部都以藻井做成暗厝形式,以往只有殿堂式的廟宇的中殿及三川殿才用這種做法 ,以代表尊貴。 0 j) J4 g [: Z* ~. g2 d8 M
9 V) o9 h' v+ `( H2 @1 _壁體全用石作。 & l, W4 f, T" S/ ]* l4 G
- a2 f/ m5 ~3 e" T3 G梁、枋形,和傳統橢圓形不同,且不用彩繪,而以浮雕貼金做為裝飾,其格調迥異 。 9 l+ C- @% M- Y( q f) ?9 e# @
! v* \ ?) u% N6 V7 ~8 Y1 b7 G: a
廂房為兩層樓式,樓板及梁使用鋼筋混凝土構造,二樓再以古法做出側殿及鐘鼓樓 。 : j% z2 o3 Q$ r# }3 h6 e1 _' z* E
8 o- s5 o4 ?1 x1 _2 w( I! C: _
外型雄偉且向垂直方向延但,並受李梅樹教授寫實風格的影響。 ' T5 Z8 {& ^- `7 O6 w$ q
至於造成差異的原因如下:
( K9 ~0 H0 X% F
! Q9 D: K# w0 w4 z社會的轉變。
/ F: k! E h( g% v
P) G9 X. P* T Z歷史和市街發展的限制。
5 h" ~8 |- R/ N# K) B% `
# y S- t. l. O/ J" z/ d李梅樹教授的計劃。 # q5 @$ @5 Z4 r: O* b8 I. S2 Z1 m3 K0 Z
! Y+ a2 o7 p* P" O O# f1 X; U2 R
製作考究且嚴謹。 % j" O; a X# x: i
; f* R, l4 B5 o( x7 j& |* F3 _
建築物高大而侷促。
; Q T2 ~6 D" y' b1 H" N" X7 Y! {4 Y1 v. }" c7 L `" Q- C0 W
取材上較為自由。 # K! _" S) ~' Z7 b* p+ u
. l" ^1 q' `$ s# @2 a, q2 A風格呈現多樣性,而不顧統一感。
0 ^8 ]) M8 n2 d/ M% ]4 {9 M
5 _- W! l) N4 @ s" @- t# J5 Q藝術工作者廣泛參與。
; g R2 o& h* F) h0 n4 G$ ` 由於以上因素,使得祖師廟和其他廟宇卓然不同,因而造成了祖師廟的特殊風格。
3 W% @/ c7 A' ?4 ]- A5 X5 k5 m K& {2 a* n+ F" D& G* O
7 E1 Q6 I( Z7 t( z$ F--------------------------------------------------------------------------------
; N: N) ]( K# g
4 J: N- h- n" @& t# J三、各殿的分析 5 n) L/ i U7 r. Y" k+ d8 L v
; R& G4 U9 ^1 E$ M5 B
前殿 / f0 \2 B& S9 v8 y7 V
! W% J' `( i5 C' S* \+ Q 前殿的三川、五門同為假四垂式屋頂,在中間四點金柱升起,形成上簷,其掩風略以反曲線跨於下簷正脊之上,形成完整的山花牆,使上簷更有騎在下簷上的感覺。 * S# W' D. V0 }0 H1 h
8 @4 Y1 O, c/ ]" ]( I 長福巖的五門有附點步柱使得步口加大, 其形式可說是由「室仔頭」加上簷口及步柱而成,且三川和五門共用一山牆,就其效果來說,其前殿較強調立面的感覺。屋頂面共有六個 ,正面一共有二十九個屋脊,脊上皆有草尾飾及剪黏,形成繁複及華麗的效果。三川的山牆為燕尾式,兩側五門的山牆則是作成多角型的鵝頭。下簷的正脊也作出燕尾及垂脊,是屬於重簷式的作法。
. j3 f0 L( T0 J1 a2 M; ^, U
0 c2 g4 a$ C& Z8 W 長福巖的前殿較其他廟宇為獨特,最主要原因在其簷口的寬高比例,其三川約一點八 ,五門為一點九,比例較為瘦高,這也是其一項特徵。
& n7 I( b8 N' b4 V( t
7 p. y& t% D8 n中殿
6 j% C5 b3 |; x9 K: L; b' {9 v& r4 l( h/ E
中殿為五開間重簷歇山型式,四週有迴廊,左、右、後三面為山牆,正面為劍門,並設有月台,月台前有龍陛,兩側有台階通丹墀;從基座至正脊寶塔頂端高度達20米,屋頂 面斜度已近四十五度,這種高下之勢,造成了十分壯觀的效果。 & y" x: x- D' |! A! ]! m
' t' B. N# `& s+ |- A鐘鼓樓 , S: ?; s2 T0 G8 N$ C. t" }
6 J9 ~+ g! ~3 W1 C( b 鐘鼓樓築在廂房上,為六角形平面,三層簷攢尖型式,各屋簷皆作六條垂脊,脊飾草 上各盤有一龍;其木作部分頂部為一方形,串角向下稍有上揚。其造型精巧細緻,屋頂裝 飾為六龍護塔,寶塔甚高,使得整體造型更加尖峭。 + {) F# }4 [, @ g
7 ^( _; S% U; u0 P( g
( J1 Z! X! u6 H( g* e
側殿及後殿
! t& u) ~% P. r2 V( z
" P% ] Q# d0 s2 _6 R& x: G 這一部分到目前為止仍在施工;後殿亦為二層,屋頂採假四垂式,正面寬為九開間, 亦分三川及五門,柱位和前殿對齊,進深甚小;但因都市規畫被畫為綠地,而無法興建, 成為一回字型的完整廟宇,現在正和縣政府溝通中。
6 \8 u# L, c. t q. n% B! u1 N, e% {2 \
8 e' P1 G7 L+ @/ X$ p7 X
+ m: c. q/ j8 r7 | @: r. N7 x! k--------------------------------------------------------------------------------
/ r2 f7 ^- M5 N. n% V
9 [8 _3 w8 I4 \+ S5 d+ H9 X: u, r四、負責建設的匠師 7 c# j- r$ R p1 {/ p0 f
7 E; A5 z9 i* V0 _& T' ]
長福巖建廟的木作匠師是彬司派(陳應彬)的第子,有建前殿的陳田師、中殿的巳堂師、鐘鼓樓的次武師,以及側殿的張福松等等。彬司派的作品有幾項特徵:
5 c2 }; C# V3 `# i [
8 [( Z- _8 R* P多採假四垂式屋頂。 + }7 b9 g9 q, @* u+ v+ C
喜作長枝形八卦藻井。捲棚看架以主副斗斜跳法處理。
) F) ^: }: O, P+ U3 e; L9 R( K5 [四點金柱通梁上疊五斗。 6 O" \. E' h4 o% Z% w
而長福巖亦兼承了大部分的特徵。木雕方面匠師較多,而每個匠師都有其專長;最 初三川的木雕由黃紅圓(人稱龜理司,擅長人物雕刻)。其後五門施工時,又有李奐美、蕭博文、李松林等許多木雕匠師來到 。 在石作方面,最初頭手為蔣銀牆,其後分別是施天福、施弘毅、劉英宏等。 , ~& G5 v0 u) |5 W7 R& D' S
; M* I+ n; B @" e* t) S1 b0 G 以上三部分匠師,最初興建三川是採承包制,但是匠人為了趕工期及成本的關係,無法作得很完善;從五門開始,所有匠人由廟裡聘雇,材料由廟裡採購,因此使施工品質提高許多。另外尚有剪黏匠師,前殿由石連池所作,中殿及鐘鼓樓則由林瑞芳所做。 , Z# j3 ^: ]0 Y6 [$ o0 @2 q5 X) }
( |$ d* \+ t+ H" n R+ B+ w 長福巖自重建至今,所使用過的匠師實在是不可勝數,在漫長的建廟過程中,匠人來來去去已歷數代,有的老邁生病或者去逝,或者因待遇太低,或者自己開業,甚或有些被挖走。有這麼多匠人參與,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由此又可看出長福巖在民間工匠技藝上的價值,是有多麼地珍貴了。2 w0 _9 H; P* m1 a) W; x8 G8 |7 Q8 I& Z
+ V, ~) S! \( X6 c' i9 t ^3 x
關於匠師部分,請見黃龜理簡介。1 A/ x) i9 V" L, k) P8 t
, T2 ~7 G; d% y- Y6 H. W9 V. x
文張圖片轉於 ) Y ^' w Y2 R/ C
http://home.educities.edu.tw/kjt/sansha/index.htm
. ` I! o) N7 B8 `8 e--------------------------------------------------------------------------------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