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132|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綜合新聞] 氣候暖化回不去了 學者建議疏散台北人口

[複製鏈接]

931

主題

47

好友

7667

積分

博士班

Rank: 8Rank: 8

文章
3210
在線時間
2717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5-30 09:22:22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5月28日 下午12:54.. .
0 n! Z# F  @5 e. O$ H( C.
: [! U0 V- W% M% Y# v7 Q 2 W- ]5 c$ s+ m9 X6 I
2013年5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 j; q: A+ M8 M( Y& V, N

8 [# _' Y- D: y8 H" d夏威夷大氣監測站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本月已突破400ppm,地球溫室氣體濃度達到新的里程碑。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對此表示,未來全球暖化的速度只會加速,影響的層面也會更廣泛且加劇;「全球都將面對一個高溫的未來,只是現在會越快、來得越強。」雖然天災一定會發生,國家以及民眾仍應藉由環境保護、避災規劃,對抗天災的侵害。
5 G. _5 i4 x/ d3 K! L9 y0 w: x/ M6 g2 f; L" Y* A
另一方面,全球因天災遷移的人口將數以億計,台灣也難以倖免,汪中和持續幾年積極建議台北人口應疏散,而疏散最好的辦法就是政府首先離開、遷都,只要政府一離開,很多人就跟著要離開,台北盆地人口1/3就疏散掉了。
  K7 B  V/ i# P8 k2 A7 q8 h
* @, F$ C. M& l& X: z, R* |汪中和說,400ppm這個數字令人心情沉重,而台灣社會卻仍漠視。從1986年CO2含量衝到350ppm,全球保育人士即連年不斷訴求降低排碳,維持在350ppm、世紀末溫度上升不要超過2℃,但5月揭開的數據,說明了溫室氣體持續攀高,暖化止不住,速度令人憂心。
8 v8 g- {8 D/ s3 r# }8 z% |3 T! \
6 P7 I0 U* B) q& J9 w* ]: N9 d汪中和表示,預估2038年以前就會超過450ppm,目前一年大約增加2以上的ppm,一旦超過450ppm,到了本世紀末,地表的溫度就會升高到2℃以上,預計是3℃或更高,帶來的衝擊是上世紀的兩倍以上,就像飛機離了跑道起飛,加速爬升,未來面對的衝擊、壓力會越來越高。自然災害不斷在全世界反覆出現的世紀,21世紀是個搶糧食、能源以及水資源,也是一個大規模遷徙的世紀。 台北盆地應疏散人口' q# U: S; @4 |* s

5 i7 D0 j' W8 T' n; q! n除了氣候極端變化,更令人擔憂的是海平面上升的危險,衝擊力遠超過氣溫的上升。因為氣候災難的關係,人們必須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遷移到陌生卻不得不去的地方。當然包括台灣。台灣則可能造成百萬人在各地流動,如果沒有好好的安頓,社會的動盪是非常可怕的。汪中和認為,政府應該讓人民安居樂業,而不是告訴人民這裡不能住,這是無用的。$ [, w% _% v8 f
! i* s, c) l' ?4 j' o, S9 d
以台北首善之都為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維持其運作,卻無法逃避人口過於飽和所衍生的現象。「台北盆地其實是沒有未來的,以百年的尺度來看,台北盆地就算不遷都,也無法住下去,因為將來一半以上都會被海水淹沒,所以還是會離開,而且是被迫離開,與其那時候離開,不如現在就規劃,慢慢的疏散。」: ^% ]. g& E; a7 Z& @0 S6 \4 n: X
" ~8 p8 }5 i* g0 b) I" |
「政府一定要先準備好,找一個更好的地方,人民願意離開危險的地方搬進一個安全值得去的地方」汪中和說,政府資源應該往這方面配置。假設以100萬人來考量,若以20萬人為規模打造新市鎮的話,則需要5個新市鎮,都市規劃可以完全不同。
. a. U( @! e2 U! H
" g' `) t; E, a7 ^0 }政府一直希望擴大內需,「以國家角度來看,建造一個新的城鎮,以生態保育的觀念做,回應氣候變遷,這個內需將十分龐大,投資也會非常值得。」
" X" d/ q' ^2 v: C, p7 o & c" v5 \" k" x3 r
然而現況卻是政府的都市規劃,完全未有前瞻眼光,缺乏避災的考量,放任財團炒作地皮累積財富,「政府在這方面非常的失職!」 淡海新市鎮  在氣候暖化時代是錯誤投資: l$ |. y  o, ~1 f# u
2 F: R0 r' _! Q! A4 X
以淡海新市鎮為例,剛好坐落於台北盆地北邊,非常靠近海平面上升會衝擊的地方,雖說本身不會被淹沒,但它周圍低漥的地區完全被淹沒,道路完全不通,汪中和認為,這種投資是一種浪費和錯誤。& Y' N5 V; O- _5 M9 E/ ]

, e- A! w% V+ @避免選在沿海地區,受海平面上升暴衝、巨浪影響,另外在活斷層附近也不合適,因為會受到地震直接的影響。
, {# E3 {; p4 V( ] - \: W6 J( ?" F3 i
汪中和表示,新市鎮規劃需要國家來主導,要有上位的主體計畫,之後才能定位,落實執行。但是政府完全沒有這樣的遠見,只有東做一塊、西做一片,有如玩拼圖一樣,未完成前誰也不知道全貌是什麼。 氣候變遷快又普遍- z% u% A0 j$ b. D. x7 z- e! x
. `$ R( T4 O# \% n0 c) k
300萬年來 ,地球二氧化碳濃度第一次飆破400ppm,它代表著累積的熱能很快,按照氣候的習性,地球要修正成過去的數值,都需要百年、千年以上的時間,「人類已走上一條不歸路,就像去旅行沒有回程票」汪中和說,過去要經過好幾萬年才會升高100的單位,現在卻是百年的時間就達成了。
! o  A$ L& F$ ?1 L& X4 a$ Q " @" H$ o' Q- @2 \
速度太快,熱能累積太多,因此整個地球的環境都在激烈的調整,無論是是大氣、海洋或岩石圈,將來都因熱能累積的太多太急,產生劇烈的變化,極端的天氣、海洋的變化甚至於地殼的運動,都比過去要活躍。
7 L8 m8 T% z& G2 G5 U. G0 E; s % e/ O4 S; o2 X9 K
目前全世界1年增加2個單位;在自然條件之下,萬年以上才會增加1個單位,因此人類必須大幅度改變行為,更重要的是調適,做好防災避災的準備。「人類可以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不要讓它增加這麼快」 地下熱能威脅設施安全
1 A+ m& {6 {; l, P$ Q
6 J/ i3 Q% Y& p1 U8 r" \; Y汪中和還說,台北盆地是全台灣熱島效應最嚴重的地方,熱能終年累積在盆地裡,不但夏天時十分炎熱,不斷在地底下累積的熱能,使得台北地底下的溫度不斷的上升,從觀測數據也證明這個現象。累積的熱能至少產生3種無法預期的狀況。首先,地底下溫度上升,使得地下水隨之膨脹;膨脹後帶來額外的壓力讓地下所有的建設,包括高鐵、捷運,所有鐵路地下化的設施,都受到影響,安全性必須重新評估。) {6 N3 C: S' Y( p1 ?2 S
2 ^8 s5 A  f5 w5 b4 p
其次,浮力增加。台北自從禁抽地下水,水位已經開始回升了,也就是地表4、5公尺以下都是滿滿的水,水受熱了以後會增加浮力,所有地下建築物除了遭受(水膨脹)側向的壓力,還有額外的浮力,而這種浮力在很多地方是不均勻的,比如說,一座捷運的地下涵洞,長達幾十公里,在浮力不均勻下,每個地方上升程度不一,使得安全性受到威脅。
' T" K9 Q$ C5 d) U' K/ X   ^' I$ }$ N  l1 \) n" E' \$ j
當地下的溫度增加以後,不但地下水溫、浮力、浸水壓力都增加,流動性也跟著提高,有如潤滑劑一樣,讓斷層更容易活絡。 熱能造成潤滑作用恐刺激斷層; q+ }# w+ S, A" t# k) T

) Y, M( L, k" q. O- ^# y汪中和解釋,台北有3個斷層,北邊的山腳斷層,中間的新莊斷層以及南邊的台北斷層,後兩者過去都沒有活動過,被視為死的斷層。過去不活動是因為沒有條件,不像現在這麼熱、水的溫度這麼高、流動顯著,基本上是被鎖死在當地;一旦條件改變了,斷層兩側潤滑作用也會提升,受到外部地震刺激,斷層也會跟著錯動。
, W5 b2 A- O- D: @! N7 l# U
; q# _- o1 Z" V# o) _汪中和認為,台北因為自然條件改變,除了強降雨帶來淹水的壓力外,也加劇地震帶來的影響。全台西部更因人為開發,從基隆到屏東,早已連成一個大都會,因此任何地方,不管是在中部或南部,發生一個921那樣的地震,幾十萬棟的房屋倒塌、設施受到影響,管線破壞,就會讓台灣的整合出現破口,陷入癱瘓。 保護環境抵抗災難
0 h, e# G7 O; b7 a" | 7 q0 ^% U3 U: t* |- Z. p
莫拉克發生在南部的山區,造成慘重的傷亡,但這種規模的雨量若下到台北市,災情將更慘重,約有1/3會淹掉,數百萬人必須疏解、遷移、救難,這是難以想像的。台灣經歷莫拉克以及幾次風災的洗禮,對於災難的預防準備仍不足,若再一次莫拉克的尺度,因應仍是不夠的。2 R/ r; _% G" k  }+ J

/ j# W8 v; a" g; i/ Z  `1 Z即使大環境不好,但小環境仍然可努力減少衝擊和傷害。汪中和舉南亞發生大海嘯為例,同樣是海岸,但是有紅樹林或沒有紅樹林的海岸,災情是完全不同的。「海嘯無法避免,但當環境保護好、能抵抗災難,我們所受的衝擊就會降低」
8 m9 w6 O- w! {4 t( O
( g+ l4 Q8 W7 L. X" g0 t% e既然無法阻止氣候不暖化,也沒有辦法讓海平面不上升,卻可以建設家園足以抵抗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把傷害降到最小。汪中和認為,政府優先工作是朝這方向努力,任何建設的終極目標就是想辦法讓台灣遇到災難衝擊時,損失控制到最小,人民受到最大的保障。 防災政府做不夠 民眾還是要做* `9 B' ~8 B) P* E% x# @6 \
. H; P( f/ _8 T  u8 G  }  q: {
台灣除了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還必須面對地震的挑戰。汪中和說,我們沒有條件不做好這些預防,而且全台灣都有機率發生地震。
* v6 T# h& ^; z1 w2 n5 ]# m
  q3 m( Y2 |& \按照過去歷史的紀錄來看,每一次日本發生重大地震之後,台灣也會跟著發生。2011年日本發生這麼大,災情這麼慘重的地震,一定影響台灣的地殼應力,板塊活躍性提高,地震風險逐年提高,汪中和說,目前地震仍無法預測,而台灣在防震意識非常薄弱。( T# K/ k+ c# k4 H5 u1 g

" q: v+ C% @- o9 `4 f+ [台灣只要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災情就會非常嚴重,一定要做好準備。日治時代台北即曾發生過規模7的地震,幸運的是規模雖大卻很深,未造成災情;不過當時的環境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當時台北盆地大約十幾萬人,地廣人稀,也沒甚麼重要的建設;現在則有600萬人口,加上地上、地下建設,若再發生相同規模的地震,傷害不可同日而語。
0 u' r+ h% W1 j0 a  G
. ^  @9 A+ U2 \一旦台北遇到規模7的地震,整個國家會變得非常危險。5 ]' L, t5 k! y+ y4 h, U

4 S6 ~- s+ H% D- q& r1 w政府必須事先規畫好救災事宜,在北、中、南、東,都要有緊急應變中心,政府現在就該朝這個方向準備,但講到現在政府都認為不太可能,對此汪中和只能嘆氣,「只好靠我們自己自力救濟」* u  Y! M8 L; C2 z1 C0 {
1 A$ r: ?6 c. e' E
汪中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c% V- R/ b! O% Y
5 p/ P$ ]9 i' u. Q6 W# C  ]' F, p
1.先檢查自己家裡是不是在活斷層上面,如果是,傷害一定相當慘重,應立即遷移;如果不在斷層上面或離斷層還有一段距離,例如500公尺,接著要看房屋結構抗震夠不夠,如果是921前蓋的房子,就須加固或補強。
. p, x  \4 g8 n6 k2 @( K 6 ^1 i" s% J3 M5 M5 T8 W' F, `
2.告訴家人做好防災的準備,例如地震之前,每個人都有一個救難包,重要的證件、飲水或急救藥品放在裡面。
5 F# S. f& [. \* b0 _
" Q1 \6 j, Q4 Z" e6 I& D3.重要的資訊放在安全的地方,家裡的東西都固定好,地震來的時候不會因搖晃摔落被砸傷;家人之間都要說好,如果是發生在白天,家人分散各地,要怎樣會合,聯絡方式是甚麼;如果是在晚上,甚麼地方是最安全的可暫時避一下,等到強震過後再到安全的地方疏散會合,這些都是可以事先規劃準備的。 & i2 Q# ^  g% f- h, F. Y
, l& Z) i* E6 x$ K' ~% p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142

主題

16

好友

2244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861
在線時間
293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3-5-30 10:30:04 |只看該作者
我們應該相信誰的說法? 唉!
# s8 G9 X! M2 k) ?4 g# R
+ U9 v. o) w) H  ]4 @地球將進入迷你冰河期? ; o+ w) Y: r* w' ~
' d& ?& A, x8 C
〔編 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歐洲乃至北美各地連日嚴寒襲人,冰雪封凍,造成鐵公路和航空運輸大亂,( J. F7 l- \8 n, S/ F# {4 {
學校也被迫停課,而美國在北極鋒面籠罩下,向來溫暖的南部佛羅 里達州更創下一百一十二年來最低溫
" {' o) d" ~4 ^! [+ T# X紀錄,年產值達九十三億美元的柑橘業恐將損失慘重。然而,全球知名的氣候科學家指出,目前橫掃北" v5 v$ D0 j! R3 w4 ?
半球的寒冬,不過是地球 正邁入一段可能歷時二、三十年低溫的「迷你冰河時期」(mini ice age)之始
$ o4 u: Y, b1 ]8 v; |6 m( ]9 ?。此一看法與目前已蔚為主流的全球進入無法逆轉的暖化的觀點,大相逕庭。7 o) Q  q5 p+ T; a* B! ~

5 ^9 x: J5 D/ Y6 S. l  V/ F, _海水水溫循環數據分析4 R' ]% o5 h0 F# u" M6 P" p$ M

) s; |7 t; `! K9 B英 國每日郵報週日版十日報導,這些氣候科學家根據太平洋與大西洋水溫自然循環的分析,做出地球: _! Q; ]" B( R- D9 U/ H1 n: I
可能進入「迷你冰河時期」的預測,與主張北極將在二○一三年夏 天以前完全無冰的全球暖化說背道0 l2 K% e0 p3 O
而馳。根據位於科羅拉多州的美國國家雪冰資料中心的數據,自二○○七年起,北極夏季海冰面積已增
+ H% p- H6 H, J加一百零五萬九千三百多平 方公里,增加率二十六%;即便是最堅定的擁氣候暖化派人士,也無法駁/ g( v% P2 E. Q1 ?* u) r2 y
斥此一數據。
- I- a% {' n- w, O# }' t( v4 ~$ N: j& g9 n7 B# q
溫室氣體非暖化之因?
4 a3 r8 B: m( P$ a& x
3 T+ Q0 h% v) {, Y) i迷 你冰河時期派科學家的預測,也推翻電腦所推估的氣候模式,即宣稱一九○○年起的地球暖化完全肇
" P) V- {* k2 J因於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若持續增加,地球就會愈來 愈熱。科學家說,研究顯示,絕大部. g% R' @. p. {# T+ M) Z9 a) i
分地球暖化肇因於海洋處於「暖模式」循環,至於目前則是處於「冷模式」。由於這些迷你冰河時期
- i& f" m7 x3 b$ f) e派科學家並非否定或質疑全 球暖化之輩,這番挑戰全球暖化的看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6 o) J7 L! v, M: v: O9 r
5 P) I' W8 y2 y) ^3 D; q$ Y迷你冰河時期派科學家之一,正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重要成員、 德國基爾大學
: ^1 e$ P5 C( I# ]  l萊布尼茲研究所研究團隊負責人拉提夫。拉提夫發展出一套新方法,測量地表下約九百一十四公尺、
" b! ~; X/ T! O0 @即海洋冷暖循環肇始處的海溫的方法;二○○八 年,拉提夫曾與同僚發表論文預測地球將變冷的趨勢,6 Q+ q' i4 n( n" r
稍後又於去年九月IPCC會議上重申。
9 b4 R( B- Y" r, Y6 y+ M" z0 q# }2 u- \+ X4 s/ Z) U
酷寒涼夏可能持續20年
( m: }! w' u: u2 A- c/ J- @( f/ }$ T3 x; V
拉 提夫表示,從一九八○年到二○○○年以及在二十世紀初的地球暖化,有很大一部分(也許多達五成)! ~0 \, o1 g* a, _% c6 m
可歸咎於海洋的冷暖循環;如今循環逆轉,所以像今年這樣的 寒冬可能會更常見,夏天也可能比較涼爽
: \3 C# `4 o- z2 i" z,整個情況可能持續二十年或更久;冰河與海冰嚴重消退的情況將會停止,「全球暖化已經暫停,氣候! y& h$ ^% Z2 q9 P9 J( l2 d
可能會變得比較 冷。」
+ w/ E, h8 ^$ J9 X; n$ A, A' B
0 P, t+ F$ E( d8 l+ t北半球嚴寒 肇因北極振盪% G4 _( }  z' J, J# `# U% @- r
  W0 b7 d0 y. Y, A
此外,儘管目前的酷寒確 實肇因於「北極振盪」(Arctic oscillation),拉提夫認為,這與更長期的變化- `- Y2 N: k6 Q
──太平洋與大西洋「數十年振盪」(multi-decadal oscillations, MDOs)──有關。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 z! |, J. |- u6 c' s1 a' o; K
氣科學組織負責人提桑尼斯也曾表示,「數十年振盪」在全球各地同步展開,將全球氣候從「熱模式」
6 l: R6 ?; p* x, [( A硬生生翻轉為「冷 模式」,然後在二、三十年後再翻轉回來。這些「數十年振盪」重整主要氣候模式,
( U, t. f9 c# W1 G$ C其變化是二十與二十一世紀全球氣候重大變化的主因。
. T7 i8 D( {% O- ?===================================================================, W" Q: p# [4 e! A( x# k- y
9 ~& `( d1 y& S% T0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 C  j8 w3 h' x* r6 R

$ q+ l7 X; f  q1 K5 `0 c& P/ n 小冰期(英語: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 O8 a8 g5 \2 q
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結束於18世紀初期,
# H8 t. L, t9 L& }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1]。7 u' [. b6 U1 j2 k  Q
& v8 N3 M4 @" I; k  B
小冰期帶來的影響,除了氣溫下降外,還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較溫,使糧食作物產量變少,1 Y6 m$ E8 T0 W! S- L- g
穀物價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頻繁出現飢荒與瘟疫。因為死亡率上升,這使全球人口成長率在這段時8 N& H& j+ b0 X0 w
間減緩。9 A* @& j6 H2 `2 Y9 v7 S
7 t* T: w' u5 ^  g
小冰期時期也是暴亂、搶掠及死亡的高發期。6 w# ^  B" f9 Y) e

( `" I+ r- p& d$ L* v史丹福大學地球化學家Richard Nevle認為,在16-17世紀歐洲人征服美洲的過程中,通過疾病消滅了
* D7 J, Z, i; |  n大部分的當地土著居民,留下了大量無人耕種的土地。茁壯成長的樹木從空氣中吸收了數十億噸的二9 f* I7 Y6 H! l0 j4 [' S4 l
氧化碳,削弱了大氣層的吸熱能力,致使氣候冷卻,引發小冰河期[3] 。
( e- {, S+ J7 W: b  n, z; F
/ S, q5 W3 c' }4 V) a* k此外,小冰期也與天體引力變化有關。
+ ]4 i5 L5 R. ?' y# s$ G
4 d) _% ]$ V6 Q- W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它很可能是四次火山噴發和海冰增加導致陽光反射增加的組合效應誘發的0 S7 n# c! L, ^/ q
——即所謂的反射效應。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教授Gifford Miller領導了這項研究,他們根據收集; Q7 U8 p( D5 Z3 e
的加拿大巴芬島冰蓋下的死植物樣本發現,當時發生了多次大型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效應引起海冰
$ }3 t) T" h; y0 ?9 @+ ], i  Y面積增加,而海冰反射率增加又長時間維持了冷卻效應。海冰增加在十五世紀中期到底頂峰,在小
/ J# q6 r2 Z9 G% a+ T& H冰河期結束前一直維持相同水平。研究人員認為,太陽過於平靜只起到輔助影響。報告發表在《地7 W$ E: G% n3 V/ y' W' L4 ]
球物理研究快報》上。[1]
- R) u* D- E9 R& k. U1 M0 K/ B" ^* \  B) N
太陽黑子活動1450年至1550年(明景泰元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645年至1715年(明弘光元年~清康
* p* U6 r7 T9 ~/ a5 a/ N% Z熙五十四年)為太陽活動的極小期,與廣義的小冰期(十四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吻合,亦是小冰$ l* F' P2 N  g$ A- k9 z+ H; F
期的成因之一。
" |5 j3 Q; L; i& a

19

主題

8

好友

2654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122
在線時間
634 小時
3
發表於 2013-6-11 00:28:03 |只看該作者
先拯救三峽及樹林北大特區的二氧化碳濃度,
0 Y7 ^$ W2 X0 D7 |1 R) K% V# k4 d4 Q# G) c7 `5 ]
就是要請北大特區週邊的工廠不要排放廢氣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