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792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703
- 活力
- 53
- 金幣
- 3058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21-12-10
 
- 文章
- 861
- 在線時間
- 293 小時
|
我們應該相信誰的說法? 唉!
" P, R. E- `. u9 e6 z, x- o$ j7 S' p+ ?" n9 q
地球將進入迷你冰河期?
) B' z4 u# o0 s: M7 S6 `* M
3 s4 z4 v* |; A〔編 譯張沛元/綜合報導〕歐洲乃至北美各地連日嚴寒襲人,冰雪封凍,造成鐵公路和航空運輸大亂,: b" @; j- o7 r* R
學校也被迫停課,而美國在北極鋒面籠罩下,向來溫暖的南部佛羅 里達州更創下一百一十二年來最低溫) o$ ~+ J1 K5 x* P, E/ }
紀錄,年產值達九十三億美元的柑橘業恐將損失慘重。然而,全球知名的氣候科學家指出,目前橫掃北
! o/ k o3 l( Z- x$ l* B, n半球的寒冬,不過是地球 正邁入一段可能歷時二、三十年低溫的「迷你冰河時期」(mini ice age)之始
. }0 q0 T/ L9 h) L6 F: G, J。此一看法與目前已蔚為主流的全球進入無法逆轉的暖化的觀點,大相逕庭。
" T0 x& u! R* }- K4 ^0 \
, {- J! ]4 k% W1 F2 g+ l7 |海水水溫循環數據分析
$ x# t, ~, N) r* a, w1 g5 u
% }# O9 t+ q5 C2 i英 國每日郵報週日版十日報導,這些氣候科學家根據太平洋與大西洋水溫自然循環的分析,做出地球
" i) Y, `5 ]1 k/ ^% }( P5 B可能進入「迷你冰河時期」的預測,與主張北極將在二○一三年夏 天以前完全無冰的全球暖化說背道, R. A1 N- z8 C- `; M3 I
而馳。根據位於科羅拉多州的美國國家雪冰資料中心的數據,自二○○七年起,北極夏季海冰面積已增: u8 r$ K# W+ w, t4 ]/ @( `! G3 ^
加一百零五萬九千三百多平 方公里,增加率二十六%;即便是最堅定的擁氣候暖化派人士,也無法駁
0 [/ X3 k3 d7 s" s! t/ y斥此一數據。" {* c, B8 R* l" R" i& S
, v5 r, T( {. S9 v2 s
溫室氣體非暖化之因?1 h% |0 W& K! d8 ?7 M8 D; q& S# q
- `5 E% k8 `. Z7 x- u2 ~6 Y
迷 你冰河時期派科學家的預測,也推翻電腦所推估的氣候模式,即宣稱一九○○年起的地球暖化完全肇 R* I, D {% b' h3 }4 f- W' B
因於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若持續增加,地球就會愈來 愈熱。科學家說,研究顯示,絕大部
# ^1 J3 J1 T% i0 p2 h+ O分地球暖化肇因於海洋處於「暖模式」循環,至於目前則是處於「冷模式」。由於這些迷你冰河時期
6 F5 ]! V4 u5 l& @派科學家並非否定或質疑全 球暖化之輩,這番挑戰全球暖化的看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 N3 o0 K5 Z! H. \, P- h5 b( p: H- h
迷你冰河時期派科學家之一,正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重要成員、 德國基爾大學
! J6 y }+ H+ g# ]- Q1 A$ O萊布尼茲研究所研究團隊負責人拉提夫。拉提夫發展出一套新方法,測量地表下約九百一十四公尺、
2 u& Z8 w" A7 F: c即海洋冷暖循環肇始處的海溫的方法;二○○八 年,拉提夫曾與同僚發表論文預測地球將變冷的趨勢,
1 Y2 E# y; d) v& u, O) Y稍後又於去年九月IPCC會議上重申。% e/ t8 h' f6 |6 T$ n5 e- T& \
- p; V9 d- H( w) |酷寒涼夏可能持續20年
3 V& }. A, _/ v4 C3 I g8 T1 F& }2 @
拉 提夫表示,從一九八○年到二○○○年以及在二十世紀初的地球暖化,有很大一部分(也許多達五成)5 X2 n* a) l _7 L
可歸咎於海洋的冷暖循環;如今循環逆轉,所以像今年這樣的 寒冬可能會更常見,夏天也可能比較涼爽
0 t& M3 g4 y `$ q4 q [,整個情況可能持續二十年或更久;冰河與海冰嚴重消退的情況將會停止,「全球暖化已經暫停,氣候
# n! D" [& E; B- W$ R& R可能會變得比較 冷。」
* R8 w$ x4 N/ r: p& Q& A& Z! q
) v g- n3 g5 |, y& }4 o& [6 A北半球嚴寒 肇因北極振盪
3 b% @* A0 N/ J) L2 C$ b5 n. b' _8 ]( q3 \ g+ P. A9 e
此外,儘管目前的酷寒確 實肇因於「北極振盪」(Arctic oscillation),拉提夫認為,這與更長期的變化
( |; y. L6 ~/ r% s* ~: E# H──太平洋與大西洋「數十年振盪」(multi-decadal oscillations, MDOs)──有關。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9 A& Y5 M2 l. h* _8 u
氣科學組織負責人提桑尼斯也曾表示,「數十年振盪」在全球各地同步展開,將全球氣候從「熱模式」. I! T M- h8 J* g9 U8 a
硬生生翻轉為「冷 模式」,然後在二、三十年後再翻轉回來。這些「數十年振盪」重整主要氣候模式,2 I( Z( l2 ^; R: o3 f
其變化是二十與二十一世紀全球氣候重大變化的主因。
/ n c% Z7 ^, s9 F* ?/ N, w9 d===================================================================2 }5 X2 D2 q/ E& k- J" \
4 k9 ]' C5 C9 A4 J" U7 ~" C% A& V7 t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f4 q# h$ ?) P, G7 \8 J- ]$ I2 e) j+ j
小冰期(英語: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 n* s4 x$ G1 w) _( o. i* D: p
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結束於18世紀初期,
+ j# t1 ` p" o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1]。
* F" l& X0 r# m# q, y& B
9 t/ N2 A" D: s9 v小冰期帶來的影響,除了氣溫下降外,還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較溫,使糧食作物產量變少,9 |3 X; u) Q0 ]" D @1 v
穀物價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頻繁出現飢荒與瘟疫。因為死亡率上升,這使全球人口成長率在這段時( O1 R7 i7 V; S
間減緩。
- f* q6 K# {# Q c
! M) x' x; ?1 Z9 g: L小冰期時期也是暴亂、搶掠及死亡的高發期。
( _) \2 i. Q+ R+ O) v! @
' C) c! C7 F' k5 D* |, ]# P1 j* z& N# ^3 B史丹福大學地球化學家Richard Nevle認為,在16-17世紀歐洲人征服美洲的過程中,通過疾病消滅了, n- S) @7 d+ d$ ?& J6 A' |+ K: A
大部分的當地土著居民,留下了大量無人耕種的土地。茁壯成長的樹木從空氣中吸收了數十億噸的二
4 j, ~0 F5 q4 R1 y. l2 N氧化碳,削弱了大氣層的吸熱能力,致使氣候冷卻,引發小冰河期[3] 。
- b/ d9 n0 E6 O) w0 C6 g3 t W/ K' ?8 g. u4 k; I
此外,小冰期也與天體引力變化有關。# J( K- j8 V1 t I* s; y, h
0 P* `$ y3 T! N1 k6 {201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它很可能是四次火山噴發和海冰增加導致陽光反射增加的組合效應誘發的
4 Q% e: `9 O5 e( m' w }——即所謂的反射效應。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教授Gifford Miller領導了這項研究,他們根據收集; V; v$ k6 U$ X
的加拿大巴芬島冰蓋下的死植物樣本發現,當時發生了多次大型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效應引起海冰9 y) G2 [! Y9 m* i2 n* g; q3 f0 F
面積增加,而海冰反射率增加又長時間維持了冷卻效應。海冰增加在十五世紀中期到底頂峰,在小
: C5 U* ]9 R% ~+ {) q冰河期結束前一直維持相同水平。研究人員認為,太陽過於平靜只起到輔助影響。報告發表在《地
$ W3 `3 G, ?* d- P. i/ @" I: g球物理研究快報》上。[1]7 _7 `$ U! e+ U
* ]# x" w5 K4 E" [
太陽黑子活動1450年至1550年(明景泰元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645年至1715年(明弘光元年~清康+ V; H- J. c3 }0 y0 g: c( E7 ~
熙五十四年)為太陽活動的極小期,與廣義的小冰期(十四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吻合,亦是小冰
+ a; }6 c" a3 d- G& E期的成因之一。% I' Z1 ~( e6 X( q$ D2 b4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