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468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653
- 活力
- 207
- 金幣
- 48905
- 日誌
- 0
- 記錄
- 3
- 最後登入
- 2020-3-3
  
- 文章
- 871
- 在線時間
- 656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twzq 於 2014-5-15 10:16 編輯
7 C% F- z, L0 g+ R. G8 g2 c: x% ] V, S9 u# o6 D& P
錯誤的指標,比沒有還糟糕!# w1 u( x- n2 q G4 h7 Z
4 d: u1 n k) Y8 A% @# c: v+ s2014/05/15
& O) [/ n6 M8 L7 X) P8 u e4 W【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
9 _9 a D& M& M$ j5 |/ t' \& D3 B
9 T$ {3 [: u. ?攝影/Bsong - i& f2 j% H- O) m% p! ]5 ^# S
! ]5 z3 d7 S3 N, Z創造力好像一直是台灣社會的死穴,只要談到「創新」跟「美學」,台灣無論從教育到產業,似乎都陷入創新焦慮跟美感失能的症頭。隨著文創產業的興起、內容行銷的浪潮,如何建構下一代的創新因子跟美學環境,是攸關國家競爭力的議題。但似乎,我們的政府,仍然還是用「指標」來看待這些事。 ( }. s7 m7 y* k+ l$ F7 ~% J+ F
) S7 E7 A$ c2 ^- K3 C
● 從美學教育的指標談起… 0 I9 o$ g4 m) V5 s- `% ^2 `, s
為提升學生的美感教育,上個星期,教育部長蔣偉寧在立法院回答立委陳學聖質詢時表示:「教育部願意推動,讓全國每個學生在國中畢業前,能學會一件樂器、到故宮(國家級美術館)看過一次展覽、到國家音樂廳(戲劇院)看過一次表演。」 ; c% q9 W: }% J, Q
B+ g$ P1 \, F, D身為高中大學都是管樂團成員、去兩廳院不下數十次的假文青,花了六年、數千個小時,還不敢說自己是否「學會」一件樂器,我實在無法認同陳委員跟蔣部長的觀點。
/ Z5 u- s2 i- `$ V" [一個學生、一個成年人的美學素養或美感基礎,怎麼可能是一場表演、一次展覽,或者「在國中之前學會一件樂器」就可能培養出來的呢? / F& @$ R$ _2 |; L9 q3 Y
: z. i7 Y1 k3 |/ ~- L8 ?# y
● 指標的荒謬與不完備性
; D/ M8 C' d& T+ [2 S如果我們要提升英語教育水準,「指標」是學生在國中畢業之前,學會一首英文歌曲、看過一部英文電影、聽過一場英文歌舞劇;或者為了提升國民體能水準,「指標」是在國中畢業之前,學會一種運動、觀賞一場職業運動比賽(如職籃或職棒)跟一場全國性體育競賽(如區中運),這些「指標」是不是很荒謬呢? ; E: }( |/ E4 C7 O+ J3 D* \- }
再者,美感涵蓋範圍極廣,文學、歌唱、舞蹈、戲劇、攝影、繪畫、電影、建築、廣告、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等,甚至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需要美感。而這些通通都需要藝術薰陶與環境啟蒙,多半的創作傾向或個人天賦也無法改變,豈是三種指標就能滿足所有可能跟需要? , ?& d- R8 X6 `
1 u- \+ g3 F) e8 V更遑論,樂器種類繁多,教育部是要學生們學會直笛、口琴、響板、三角鐵,還是長笛、鋼琴、豎琴或烏克麗麗,才算「學會」?口哨跟歌唱算不算音樂演奏能力?而故宮展覽跟兩廳院表演更是不見得都適合中小學生,為什麼不是推動表演藝術下鄉跟青少年展覽巡迴,而是要全國學生大費周章到台北來參觀欣賞這些藝術跟表演活動? [* U* d F( l! F
0 Y3 V: b/ ?1 V
● 關鍵不是展覽表演,而是建立「環境」 ( \- g" k! t( C7 d- M
我並不是否定展覽表演跟樂器演奏對美感教育的「價值」,正是因為我知道這些藝術活動跟音樂薰陶的重要,我才覺得蔣部長的說法極其可笑,或者,不切實際。
8 e* S! c: t4 p+ Z& H+ W7 T- a! o3 P& ], u! {1 v
其實,蔣部長的回應,顯現了台灣「教育制度」與「政策制訂」長期以來的問題。就是我們一直以「指標」當作「標準」來「衡量成果」,而不是試著從「學習環境」跟「成就動機」來「引導」或「啟發」學生。
* c3 U5 j. [& @( Y; T2 r. t+ U先不談「美學」教育,談談我比較熟悉的「創新」領域。 2 a/ Q& H! u% Q1 u6 i
: D7 ~4 S$ l x去年我撰序推薦的《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作者Tony Wagner 是「哈佛科技與創業中心」第一位研究員,並歷經中小學至大學的教學與行政工作;身為三位子女的父親與教育師資課程的教授,他對於「美國創新力由何而來、新一代的創新領袖要如何栽培」等主題感到好奇;訪談多位數位科技產品經理、新創企業領導人與社會企業創辦人,發現這些創新領袖的家庭成長背景與受到師長的啟發中,都包含了三個重要元素,就是:「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 J) M! D6 G5 w! a$ Y4 A1 G
5 T [2 E1 p; _- E! f+ A
而在我所從事的新創企業培育跟投資活動中,同樣可以觀察到許多傑出的新創企業領袖,他們勇於挑戰現實、把工作當成遊戲,卻也在遊戲之中,投注大量的熱情與抱負,企圖改變世界、留下痕跡,同時也為使用者與客戶創造可觀的價值。
4 M" L7 q% f/ j6 F8 M+ q/ h$ o這些創新者的人格特質,到底該怎麼教育出來?而美感又該如何培養?
- W9 X1 r, k6 Q% U: i6 ]$ e
* A( e- }4 e6 E9 o3 T7 x● 打破框架才創新,心中有愛就是美 5 {- n) ~& i4 M* `0 I- ^
「美感」或「藝術」就如同「創新」一般,其實都很難用教條方式「教育」,只能塑造環境、培養氣質。而所謂的氣質培養,就是讓小朋友從小有機會接觸「美的人事物」,讓他們有機會「觀察、欣賞」,從而有機會「模仿、創作」。
6 f* @$ _& L2 H: S- g4 z0 ?! ^# h8 p7 |/ \5 Q7 d- X9 F5 r% j
如同創新需要被鼓勵、允許犯錯,美感也必須長期耳濡目染、打破框架。父母跟家庭環境如果教條嚴謹、事事限制,創新跟美感是很難在小孩身上發生的。
1 o" L% [; ~# E9 k- @% I+ X* S) Z" w6 z4 v/ E
事實上,身為兩個學齡前幼童的父親,我深深的體會到,小孩天生就有好奇心,就有創造力,也有他們獨特的美感跟藝術天賦。最重要的是,他們天生就能感受到愛,也懂得愛是什麼。
+ o/ t3 d, v# L$ D3 X: |雖然不是美學專家,但我認為:「美,就是心中有愛」。
1 W, L0 \+ j' ]+ [- x7 Z" ?4 w7 h
當你忙碌整天回到家,看到一歲的學步兒、搖搖晃晃飛奔你懷裡,那就是全世界最美的場景;當你看到另一半為了校外教學的小朋友一大早起床準備造型飯團,就算沒有外賣餐點的精緻,但絕對是最美也最可口的飯團;當小朋友為你親手繪製色彩繽紛、線條活潑的圖畫或卡片,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會把它當成是世上最美的作品。 : Q7 i' t5 y# [ q( V1 r
「愛」,不是進故宮跟兩廳院就會有的,也不是「學會一件樂器」就擁有的能力。愛是從當一個人,當一個有能力被愛,有能力愛人、愛社會、愛這個世界的人開始。 + ?2 \( @3 d) p3 }% ]* l6 j
: L/ T& F& t& y0 N! d5 B x● 回到教育的原點,再來談美學
! \6 G6 w8 R6 f7 N# \ O: Z真善美可說是人類最高的心靈境界,但當我們的媒體不真,政府不善,人民怎麼可能會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美? - z& D' D. H! X4 g5 ^5 B! k0 E
* H) H; a* C2 p; D; a6 Y小孩天生具有好奇心、創造力,有美感跟愛的能力,是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還有產業、媒體跟政府,殺死這些特質的。
6 a U/ ~+ q/ j X5 W* X; l# P \$ e6 [7 J5 \6 h7 ]* w
美學大師蔣勳在幾年前的一篇專訪〈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當中提到:「我原來希望的藝術是能恢復人的品味和人的感覺,但他們接觸了這些東西卻沒有感覺,像有些企業會固定舉辦一些音樂會,但他們卻沒有辦法進入那個世界。所以我現在希望向大家說的是『人的原點』,當我們失去了人的原點,談所有的美都是假的。」
4 Z& D0 x" E% q8 D I; M" q- g4 M' D. L2 l) {* s) e' }; B3 D
如果我們都認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也同意一萬個小時才能培養出專家,那麼,我們對於美學教育、對於創新素養,就不該再訂定沒有意義的絕對指標。
! l5 t5 L- G1 L& J% c真正該接受(再)教育的,是父母跟師長,真正該改變的,是家庭與學校。
2 Q" }4 B$ a1 p' B$ n2 @6 t7 V3 {
台灣的新生代,對於資訊跟平台的蒐集跟使用能力,絕對不會輸給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關鍵不是我們用什麼指標來衡量「美感教育」的成效,關鍵是我們「如何定義什麼是美感、什麼是美感教育」?
7 _5 [1 U. Y2 V6 [9 C! C, ~* E6 `5 `
. R3 d5 h6 Q) S4 \2 V V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態度、終生學習的習慣,而不僅僅是追求更多知識技能與學位而已。
& u* R" {/ G3 d) J/ h4 ~
4 e) }* n+ D5 y: k$ c7 t Z美感教育的目的,也應該是培養一個人對於美學藝術的觀察、欣賞、模仿、創作的能力,並且不應規範或期待每個人的發展類型或學習方式。 * P K- h6 v" J
! o9 `0 t* v: s5 Y% `
這麼多年下來,無論是拼經濟、拼研發、拼教育,我們有數不清的「創業指標」、「專利指標」、「論文指標」,但有因此讓我們的創新能力或人才競爭力大幅提升嗎?
* B) [$ z5 K, ]! i: z) D. T& V& L& U. f2 I8 o8 {& P; A' R
同樣的,教育部編列42億元鉅額經費推動美感教育,立意良善,但如果用了錯誤的指標,可能只是再一次的「指標誤國」罷了。
( p' f' \( F# @! y
, U* v' v+ r i0 Y2 I& n) i納稅義務人的辛苦血汗錢不應浪擲,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成長與教育,只有一次,不能重來。 ) y8 ^2 T- i6 v* [
9 b4 N5 i4 T6 [# z% Y! V7 d
' a& U! J+ y- O' ^) h
全文網址: 錯誤的指標,比沒有還糟糕! - 詹益鑑專欄 - udn專欄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 ... 13701#ixzz31k77ULFb
* T& x: Z7 R M$ f: r- F; g+ APower By udn.com
! p& T8 U0 ]7 { |
-
總評分: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