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6 21:41 編輯 $ P0 r, t* c( `) e0 `
' _' X" w1 Q7 Q* d5 X
太極拳的眼、手、步、身四法 资料来源:中國太極拳網
1 _( w* M* Q/ G( M# ?3 b太極拳整體動作之眼法3 }$ d5 w: j. ^( @6 T7 G
眼法要隨著主要的手的動作而向前平視。' _1 N& \* Q/ k( P
凡動作變化首先用意識指導內部(內臟)向預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預定前去的方向前視,然 後身法、手法、步法 跟上去,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這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內臟),然後形動(外形)”的細緻的鍛煉方法。這樣細心體會地去練,可以逐漸做到:意到、 眼到、身到、手到、步到,說動一齊俱動,說到一齊俱到,“形神合一”,也就能達到練拳有精神。2 u. I" W! k5 }1 {8 d
看人練拳時如何看出他的精神貫注?首先可以從眼法上來判斷。+ h S5 }0 d, }9 m# Z
俗語說:“神聚於眼”,“眼為心之苗”,有些人在練太極拳時專將目光輪流注視左右手掌, 不隨動作的轉移將目光前視,對鍛煉視力的靈活性和延展及遠是沒有幫助的。眼神不靈動,定式時目光不嚴正地前視,則意無所專注,勁不能充足,神不能團聚,必 然使觀者感覺到練拳者毫無神氣。- g( ?: ~0 i% ]0 y/ g
那種採用靜坐時“垂簾閉目”式的眼半開半閉以及專視手掌的練法,除了對養靜有益外,對鍛煉視力是沒有好處的。練拳時目光隨動作轉移而向前方遠處凝視,既能使眼球神經獲得訓練,也有助於視力的恢復和增強。
9 x$ k, ~ w/ P8 R( C2 {在花樹叢多的綠化環境中練拳,既有利於呼吸新鮮空氣,使身體能適應氣候的變化,也有利於視力的恢復和增強。一天有一定時間進行鍛煉,對患病者大腦神經的恢復是有好處的。每天在公園練拳者比在室內練拳者在療效上、健身效果上要好得多,其道理就在這裡。當然,在霧濃露重、烈風陣雨中練太極拳或鍛煉氣功療法,是害多利少的。
7 Z% ]- e W4 l2 b5 ]& }, q: q練拳時能夠婉曲勻稱,氣勢相連,好像風中楊柳,搖曳生姿,富有節奏的情趣,是練功夫日久後,身手步協調,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表現,這是“誠於中, 形於外”,裡邊有情有景,外形上才能顯示出氣象萬千的“神氣活現”。' \, ?% ~) }* m- U
而“神氣活現”,主要從眼法上透露。太極拳名家在演拳時“目光如電”,“目光四射”, “威而不猛”,不但在技擊作用上為了識透對方的動向,所謂“其機在目,敵情預曉”,以及先發制人地用眼法懾服對方;在藝術形象上也由於目光的靈活有神使演 拳富於生命力。
2 U @) F0 O' T5 T$ a目光經由手指尖或中指間前視,意貫指尖,指腹著力,食指或中指勁到,餘指勁也到;手指尖勁到,足趾尖勁也到。眼神須照顧上下兩旁,要表現出大方、舒 展、嚴肅、沉靜的神氣。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勁似乎貫足而尚未貫足的時候,下一勢的動作就接著變動。每勢完成時的“似停非停,停而不停”,是 太極拳 “勢勢相承,著著貫串”的必要條件。“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即是指的形式上似乎停頓,而意識仍然貫注,內勁仍然運轉。7 {) P% z+ K% U* X: [) K X
對極度神經衰弱者,眼光隨手轉動向前平視即會感到頭暈者,可以採用靜坐時“垂簾閉目”式的眼半開半閉來練拳,這是可以根據情況作決定的,要適應學者的體力條件。
3 u% p& G) H, V; o& s) m
$ k5 ^' A1 ]" H+ o太極拳整體動作之手法. q: g) n4 A9 ^* _: y }
太極拳的手法,手臂須鬆柔圓活,並須剛柔相濟,忌硬忌滯,動作螺旋式地旋轉作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環形,橫直順逆,起落伸縮,應走弧線,使關節圓活如意,筋肉纖 維得到鬆舒的活動。
6 P7 H% c: I0 a9 \8 I% x7 N- o; Z太極拳術語的“沉肩墜肘”就是要把肩關節、肘關節放鬆。沉肩墜肘可以幫助胸部寬舒,背脊有力,氣不上浮,也有利於手臂引伸、收縮時力量加大。放鬆肩肘關節,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必須在每次練拳時對每個動作都用意識引導放鬆,特別在姿勢變轉時要用意識引導放鬆並旋轉肩肘關節,起到“伸筋拔 骨”的作用。只有先把肩肘關節鬆開,手臂動作才能靈活圓轉,不僵不滯。* t) S6 ~% O; K* Y5 \! `
練拳時用意不用力,動勢時要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停勢前要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輕輕運動手臂,微微有膨脹延展的意思始終貫串在兩臂之中,“膀隨腕轉”,“腕隨掌轉”,觸處成圓,拳論所謂:“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6 A8 f1 j2 y8 c" W3 M
凡需加大運動量者,上下肢都要貫勁。“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上肢的以意貫勁須敷滿於全部手臂,而勁點則隨動作的技法作用而隨時變換,沉肩垂肘,內勁貫足,沉著、鬆靜,兼而有之。
/ U2 [0 s1 e' |; b* m$ `兩肩切不可貫勁,兩肩宜鬆沉,手臂動作才能靈活無滯,也有助於沉氣。內勁由兩肩收於脊背,注於腰間,由上而下,謂之合;內勁由腰間通於脊背,布於兩膊,達於手指,是由下而上,謂之開。
" C6 @7 f9 u7 A太極拳功夫之步驟,先求鬆靜,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以至不柔不剛,亦柔亦剛。
2 O. I% b( Q: s* C: W1 l" @貫勁之法,為積柔成剛階段,為增強體質,發展力量打下堅實基礎。是功夫從實處下,從實處托出 虛來的階段。即前人說的:練成渾厚之勁,再從渾厚勁練出輕靈來。用功日久,手臂自然地會產生沉重的感覺,沉重中帶有輕靈,輕靈中帶有沉重;輕靈而不流於漂 浮,沉重而不犯僵滯。手臂圓熟,內勁像水銀那樣地既沉重又流動靈活,隨意可轉移到某一點。 “運勁須無微不到”,“勁似鬆非鬆”,“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外似棉花,內如鋼條” 這就是拳論所要求達到的境界。; B7 D4 Q3 J6 e. k6 h6 r
腕關節要圓活,手指宜鬆柔微曲,前推時掌根微微著力,手指微曲而不犯硬,手指太曲則不易意貫指尖,太直則犯硬。意須貫到手指,指腹微微著力,練習稍 久,便會感覺到指尖膨脹,指腹也顯得飽滿,這是血氣旺盛,達於尖端的徵象。
+ J# I) \3 d3 i3 q. G @拳論說:“勁貫四梢”,四梢指的是兩手指尖和兩足趾尖。
9 Q8 ~% \+ e* z$ E8 } E這種勁貫四梢的鍛煉方法,能使周身勁力集中於手指尖、足趾尖,極為符合於“運勁須無微不到”,氣血周流全身,達於尖端的運動生理。今天我們鍛煉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治病、保健、 為了增強體質,在鍛煉方法上仍然採用技擊家的鍛煉方法,當然不在於追求它的技擊性作用,而是為了它在運動生理上有增強體質的價值。, S$ v7 Q' Y8 l: y
腕關節也必須靈活而又沉著,不可鬆軟,也不可強硬,處處要“似鬆非鬆”,叫做“坐腕”。手和腕的圓轉、輕靈、沉著,才能符合“全憑兩手轉”的練法。/ D! S' _. J+ q/ M
練太極拳從全身來講要求“上下一條線”;從兩手來講要求“全憑兩手轉”而不離中線。) j# f. O& l# l7 _) Y
人身的“上下一條線”為頭頂至尾閭;中線以鼻與臍為界限。兩手運轉時,左手管左半個身體,右手管右半個身體,中間以鼻與臍為中線,在左手往右運轉,右手往左運轉的過程中,都須經有上對鼻尖,下對足尖的一瞬間,使動作在 圓轉中不離中線,對身法的保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極有關係。, J2 @( c7 l- p1 ]
4 T: Y- x. J' l, F1 h% w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步法
* B+ E* q' R& ~( T! w步法中的幾個基本姿勢 稱作“步型”。步型經過移動轉換才稱作“步法”。
B/ h% d& q6 k" |* D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分明。左虛則右實,左實則右虛。前進後退時,身腰隨著轉換。邁步要輕靈,不可重滯;落步要穩健,不可搖擺、顫動或笨重。步法是平衡和支撐全身的根基,動作的靈活或遲滯全在步法的正確或錯誤。# o% i* b! J! w7 U$ l( j Q. i
太極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樣地須走弧形,劃圓圈,決無直來直往,直上直下的動作,腿部的動作又須和手臂的動作同時協調進行,只有“手隨足運,足隨手 運”,才符合 “上下相隨”的原則。
4 U7 k, a2 j* e) h" o邁步時先須將一側的胯根微內收,這一側的腹部充實,坐穩在一腿,穩定重心,然後另一腿緩緩地弧形邁出,但膝關節須微屈,保持膝關節的 蓄勢和靈活性。
/ r+ d5 h5 Z. b# G" x9 g* l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轉變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的左旋右轉,其主次先後,都須辨別清楚,虛實主次,條理分明。* i0 Q3 J* [! ~+ ~$ A6 U
太極拳步法的虛實變換,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這是為了動作做得細緻,為了“運勁須無微不到”。這種漸變地分清虛實的練法,輪流以一條腿支持全身的 重量,似乎得到輪替休息的好處,但因動作的緩而勻,近於靜力性運動,所以實際上一條腿的支撐力很大,因此運動量也是很大的。+ {! `8 c, P, t: d& Z9 H
久練太極拳的人,腿部肌肉特別發達,健步如飛(太極拳的雙人推手是一種競技性的運動,因此堅持推手運動的,上肢的肌肉就特別發達。)但對於初學太極拳者,即使是身體好的也會感到不易支持,因此對初學者特別是年老體弱者,開頭不應該要求步法分清虛實,開頭只能要求邁步小些,架子高些,降低它的運動量,以後視熟練程度和體力條件再要求邁步大些,架子低些,分清虛實和均勻地漸變,逐步提高運動量,逐步增強腿力和膝關節的支撐力量。
, H) c8 {7 E N: @% k- O兩足雖然分清虛實,還應該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站煞”。只有虛實相互滲透,才能變化靈活。7 P! P# z- B( R& Z2 T! a$ a% R
凡前進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虛勁於膝,帶起提腳跟,足尖斜向下垂,然後足掌和足尖落地,全面落實。做雲手動作時橫行前進的腿則須先落腳尖,然後足掌、足跟落地,全面落實。
@9 P2 x* W7 ?& J凡後退的腿,必須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腳跟,足尖斜向下垂,再緩緩後伸,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後全面落實。
+ ]( s2 X! D% L+ D5 k0 l兩足開立,凡後腿稍向前移,不向前邁出的,都是先提大腿,蓄勁於膝,帶起提腳跟,先落足尖或足掌,然後足跟落地,全面落實。如“左摟膝拗步”接“手 揮琵琶”,“單鞭”接“高探馬”等足部動作,都是後腿向前移動而不邁過前腿,這種步法,稱作“跟步”或“墊步”。後足雖向前進而不邁過前足的,都是先落足尖或足掌,由於前後足尖距離不大,前後足跟可在一條直線上對齊。
1 u- k" ?0 p! a2 ~+ ^- X凡前進或後退時步伐較大,如“摟膝拗步”前進的弓箭步,或如“倒輦猴”後退的丁八步(弓箭步的反式),後者足不應站在一條直線上,要站的偏開些,較易在動勢和停勢時站得穩當。
6 m8 r/ C6 f- [# D7 ^$ {* S3 o凡需加大運動量者,上下肢都需貫勁,“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下肢貫勁之法,骶骨要有力下沉,帶脈極為充實,臀部與足跟成垂直線,屈膝開胯圓襠,臀部之力要貫到足跟,由於軀幹和上肢的重量下壓,膝關節更堅固有力。
6 h/ E( Z+ V0 c! |1 \0 i雙足之勁,似乎纏入地下,有盤根錯節之意;前足沉實踏地,小趾著力,中心落在兩足中間。 兩足的虛實變換全在隨勢由腰襠的變換來移動兩足的虛實比例。
) ]" x: k% ]! k) U歲久積功成,下盤就能在任何變動過程中保持平衡,穩固如大樹之不可動搖。在推手時就能勁起腳跟,力由脊發,達於手指,發力較大、較集中、較快。7 ?* U C1 K6 v- L- V& F$ _" C
0 G; b& n5 z6 O!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身法
# u, b3 x2 p+ w2 V9 b太極拳的身法,主要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處處不使身體各部位散漫失中,要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和順的形象。前進、 後退、左旋、右轉 時,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自頭頂、軀幹至會陰,始終須形成一條直線(“上下一條線”)。
`% s9 G0 F$ M; b4 y0 M拳論中說:“百會(頭頂)、中極(臍下小腹處),一氣貫通。
" K! H- i) V5 F0 J3 s$ X( v”凡 是身向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線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點。
: D1 q7 l a) j& d3 M! o兩肩與兩胯,兩乳與兩肚角的上下對齊,齊進齊退,不先不後, 是做到身法上“上下相隨”,“上下一條線”的關鍵。
. @ |/ U- _1 w; p G; x太極拳身法的“中正”,和靜坐時的身法端正是一致的。保持軀幹正直,對老年人特別重要,上身前俯,頭向前傾,彎腰屈背,失去虛靈頂勁,這是衰老的象徵。許多著名書畫家,不論在工作或平時,都是“正襟危坐”,軀幹筆挺的。; L; U& k* p4 D& g
但是練拳不能不有伸縮,身法有時也有歪斜,有時彎腰幅度極大,只要仍然保持“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原則,這就是所謂“中正之偏”。
7 { N8 d! o U! s: Y太極拳身法的輕靈、空鬆、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使在任何角度上能保持全身的平衡,最忌頭、身前傾,彎腰屈背。身法的中正,“尾閭中正”起 著關鍵性的作用。% a+ A& k0 M+ D( r# `2 \
重視了身法端正,但如果沒有“含胸拔背”的配合,上身的胸部就會直僵僵地得不到運動; Z0 Y5 x/ g! |0 e1 `0 W
練拳時如果刻刻留心“意注丹田”,腰部鬆沉直豎,骶骨有力、帶脈(腰部周圍一圈)自然充實,下部自然有穩重的感覺;
) @3 o- {( k- d$ _! k% U7 G8 Y胸、背部分的肌肉和骨節用意識控制儘量鬆舒下沉,自然就會有“含胸拔背”的姿勢,“鬆肩沉 肘”可以幫助“含胸拔背”姿勢的形成。“7 }& Y6 r- M+ T$ P& |/ i
含胸拔背”不同於弓背凹胸的病態姿勢。“含胸拔背”時內部橫隔向下舒張,自然地形成橫隔式的深呼吸,可以幫助氣沉腹部,使上體輕靈,下體穩重,它不同於挺胸的上重下輕。
4 R' q2 j6 `& W8 M: M3 o( i胸隔的一張一縮,一升一降,使隔肌有力,腹腔和肝臟也受到有規律的時緊時鬆的腹壓運動,有利於輸送 血液和促進肝臟機能的活動。相對的使胸腔和肺部也獲得舒張的鍛煉,加強了肺活量。這樣一開一合,一呼一吸,可使胸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韌帶得到鍛煉。“勁貫脊中”, “力由脊發”,“牽動往來氣貼背”,即指含胸拔背而言。
) x# E% D! @. h另外,我們不能從形式上來理解“含胸拔背”,否則會養成僂背的病態姿勢,與立身中正的原則不符。隨著動作的一開一合,虛實變換,脊椎在中正的狀態下,得到微微的屈伸運動。身法的中正安舒、輕靈圓活與沉著穩重三者相結合,是太極拳身法的特點。2 B' o, d* t8 ~8 ^: g/ @
陳、武兩氏拳家在講究身法時,主張全身整體勁的蓄發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 v% k3 n7 O1 z& Q# c# P6 }# ]9 S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觸之則旋轉靈活,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9 K, Z7 F+ \/ s( Z! W' b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後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搖擺,動作時以命門穴為原動力,兩腰腎旋轉抽換,帶動胸背部肌肉弧形鬆沉,變換虛實。$ i4 j# ]$ M! _2 n8 c0 [. A- r
開呼放勁時,勁往前去,而命門穴往後撐。合吸蓄勢時,命門穴先往後拉。啞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閭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節動度,加強其蓄發之勢。身弓備,則腰部 柔韌、中定而下沉,上於“啞門”虛豎,大大椎鼓起(即拔背的作用);下於尾閭骨前送,起到舵手作用而內勁有上翻之意。" d+ `- d1 e! I* e7 L
手弓以肘為弓把,以注意於肘節,使沉著鬆靜而有定向。 J/ Z# Y; P8 l
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後對稱;手在鬆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掌根微微著力而 下沉,腕節柔而不軟,稱作“坐腕”);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手弓備則聽、拿、化、發,處處能整而 不亂。
# T" T3 s3 ~1 M! t8 t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 U- T- ?! |: D, X1 d( d. w; p
足弓備,則膝關節有力而微前挺(膝關節不可超過足尖),胯骨鬆沉而後撐,臀部與足跟齊,臀部之勁要貫到足跟,兩 足根(足趾、足掌、足跟)下沉而又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使能做到勁起腳跟,主宰於腰,通於脊背,形於手指。( Q( C5 v. ~; `% |, i
五弓合為一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7 X4 p1 H' J6 c, }8 D$ A! C5 W
每站一勢,須檢查是否五弓俱備,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撐”,又能“八面轉換”的蓄勢。“八面支撐”是穩固厚重,“八面轉換”是旋動靈活。
4 U6 V Q' J9 m% N太極拳全身的總虛實總在於腰腎的轉換,腰腎轉換的樞紐在於腰脊命門穴。
0 d* D% n" l! V( S% K, _+ X2 v. f/ h腰脊一轉而周身全動,纏繞運轉,無不順遂。內外合一而主從不亂,從而貫串協調。腰脊命門穴是“身弓”中關鍵的關鍵。
7 _( x& r+ \' V0 I: \7 I五弓合一在推手時表現為一搭手即五弓俱備,源動腰脊,周身勁整,就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蓄發相變,滔滔不絕。所謂:“全身都是拳”,“全身處處是太極”。0 D& ^+ Z8 f( t
五弓合一是全身內外整體勁練法的一種具體規定,練拳和推手是一致的,練拳即是推手,推手仍是練拳。一站勢為靜,靜中觸動;一變勢為動,雖動猶靜。處處時時能“五弓俱備”,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的必要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