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7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9
- 威望
- 69
- 貢獻
- 2921
- 活力
- 11164
- 金幣
- 42436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21-3-4
  
- 文章
- 854
- 在線時間
- 1126 小時
|
最近家裡的小朋友開始學會說不要了, 我想他可能開始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8 K% [0 }1 | ]0 A+ d
找了篇親子天下的文章,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0 Z" @0 i# [1 A- B2 S L; H
0 W1 s, C: A. j! ?2 ^, I7 c先簡單列出文中的五項發展特徵. @. D! k Y+ F3 R; L) K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7 O0 G/ {( A7 e# D$ g {
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2 [5 e8 X5 h' f* j3 J2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 K/ z, W: g7 B7 g3 ^1 a; i$ V4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 ]- f# v! l0 w$ v& b1 q% G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6 w2 ^: t6 y8 v7 \1 w' m: q8 w s/ _6 P" i4 Q8 ?9 _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4 k& F7 R5 w2 E) z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4 ]; E; e; t7 P# L. x
* Z* j8 p6 Q1 z3 N1 n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 M# ]# T$ L1 W! P0 X' Z, x5 U7 Q! {" U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8 ?2 X. N1 ]8 t( g6 N2 _
1 o& |2 h& Z3 G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X9 V' D* Y8 U" c+ \
& S$ w1 t# Q5 x }- \* E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 U& D6 K6 K6 _2 L; I F" `2 c6 z' U! j7 w5 c s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 b, y5 S5 `9 x _; f) v8 D1 d% [" r7 w' {- }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1 Y4 f7 [! j4 g* n
, X% i3 g# W% h$ d9 u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 k: b# f' `8 v& D6 `3 Z
6 w+ }! O8 U* f& t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2 n6 l# Y" K. M% ^
! p+ g; w- ~! Q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 \$ r# o' ^' X2 ?: v+ U [& S( D# o' Y. j9 J& P" M7 n1 y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h& y/ s2 q( W6 Y$ E4 T
) |' |0 q) b( j# D#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4 G% k( x: a; q& i
' I! S* }7 A w- d" k, y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0 B: [- O, ~+ W+ M! Y& P1 D0 o. B- f/ t. E; {1 Z5 B; N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6 p6 o) @% q2 {0 L" k, w' c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u1 v0 z4 t: y$ w) ~ r; p, C
4 v( P# ]7 s1 j. c3 P& r: G% _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e% J0 |# k( o# Z4 w/ ?. ?" U: F y) {7 C- n' x
父母可以這樣做:
, E5 t0 e0 K; {9 o1 Q% u5 h
. ~- h/ ?& g3 k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 y1 E2 x! N/ n# ]' D( u
) M8 n6 j. @3 J/ A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 w- |4 _7 V) r+ w1 x! s9 @* G/ q* J! H- ]& H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 m9 h0 G8 g' B- t7 y! g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8 X6 C; ?7 h: _* P& q0 f; n; }; O- q$ L" l2 Z3 ]1 Y! N" [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9 |7 Z$ G" l2 n! w5 F* B5 i$ F
" |! T# @$ D: w* C+ m2 _3 t# D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2 m; D2 l- W1 Q/ r) b
' C. M( H: @ Q+ Z4 M$ {7 G5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6 I+ l( r. e6 P7 B" l% R
' h8 I0 X4 L3 X, x6 j7 A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 G: n8 i# `6 T ^/ z* d, |) T5 ?: w& g; P" x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9 r! i8 X3 ^* j; C. j2 O/ G6 N p
7 P+ w0 s/ n; n/ p5 a6 V* }父母可以這樣做:
8 P' A2 k/ a- G) j; H' ?% u; x8 X& y2 N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 C' S* o$ y0 e" K" y& F( _2 ^6 b& [# c8 O/ Q# J6 ]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 ~/ B! E# R$ [3 O3 n2 Y- `! V7 {: O; }' h4 T1 C2 e! b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O$ }/ r0 ?- `0 {$ Y% [0 E
( g0 f8 B8 q% u0 G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 |4 ^& u9 t k) E E$ t: x P" c4 k$ v+ f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 z$ }2 w. o+ n9 A. b; v7 h) r" }1 q& K/ l- Q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a; K3 w, C* B" r& C& ^
: k0 [& ], q0 |4 Q- q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 E, n" V* H! m& i
$ N6 g6 \ @& ^; l- t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 e! M$ F% ^' j# D+ @: X+ O5 a! U+ H2 ~! q# Z* g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2 _; h5 P5 h; h* D
+ F2 u9 ]! K5 g5 _( v$ O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g2 F C0 b) `
/ _, o) z% x( M3 ^+ U* \
父母可以這樣做:
! c) ~* M# E* ^9 j3 t1 t
, m+ _0 O4 B$ H, J' z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3 h' t# @4 n% U+ A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6 x4 }5 {, e/ D ~, E
" Q8 E4 ^8 ^; v0 p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 Y7 y3 P H8 |7 H" U* l2 I+ S' I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5 w7 ` }/ _+ d6 E4 V8 h. Z2 Z; h
, i# W* t+ p1 j$ b) b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E$ H% A$ d$ k: y. T- o: g
, [, ?* W& I1 r) r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 D: B; M$ l( i* s6 W# g
0 j" i( X( r$ Q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9 ~- s' i4 A5 |3 t6 M- T0 w) ?
5 h9 \/ h5 s U6 O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5 m- E* [: n# @3 W. I; Q ?( f
2 Z8 b- m# w2 X* t父母可以這樣做: 0 Q1 h, V7 M. C5 s
( _0 r, L9 k! @: K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5 V' x- m& L" l( A" ~% j
( y& \( k& W* n& ]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 l9 E; g; H- ?" h1 h0 N" W D( F* b: X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 \" r# F6 }5 `: @; i: c$ D: T! d) M' n C# t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 I6 {* E7 {$ D8 F
4 ^$ G' F2 S7 H0 b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c2 k$ x2 J1 @2 d, p9 j, b2 Y( S/ l
. @( |& g2 a) Z& c1 Z$ ~: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6 g2 ?7 h- i* }& \0 P' D* j5 u4 Y
( y: O. J' H1 k2 a. K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做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 b) c9 }! M+ \ m5 C4 z7 w5 j2 C" |9 j% C( w& X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5 o# j0 i y5 x8 E. E1 } V
0 ^4 }/ P& M3 V5 r( f3 R% a [6 p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7 m0 L- w- R/ a( c9 _, ]% X% U+ W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7 X D; a' P
& G* L( E @$ c( E. T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 b9 P# i+ p1 B) j3 ~& F4 f& x) e; ?
父母可以這樣做: & k6 T( D$ ~* }- x8 j5 x G8 V9 a
* ]% v A9 Y4 a& f/ f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 K9 u% t, e" D- y& p0 A& |4 T* x+ ~/ O( |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2 e& _9 g+ G4 g* E
8 o3 {+ q( w( a0 p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K7 ^( D( y( Y5 D& T, d
4 \& t% |# W4 \3 i3 a4 q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x* E# H" ^7 E2 c) k
6 G8 H" D7 V# Z' h' c+ R9 }' N用「體諒」取代「耐心」 ; H# Z1 i" C) o2 Y3 l) y1 N6 m
" {9 H- p* c G' s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 r+ t2 e$ {: u6 m( _9 O/ o2 Y- a& ]4 J [% U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0 H/ r: ]: `' G9 D2 a& U% A1 z" c8 {5 h/ g7 B/ C1 Y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G) K# x1 m7 D M
( m2 O! u) K: N7 [: U! e8 _+ n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 d2 L: S5 m7 |+ E4 K: M4 H! s
: l# c. h8 V" D) ^5 a% ^. `' M+ D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7 F6 Z6 ?9 H u/ N& R9 t
2 c1 J" E! a% r+ C: f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 c, ^4 D' R# n/ I* a
. W4 V- N( |$ R( a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 T% ^9 G" j' a& E
. W$ c3 N1 l3 L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