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歐陽 於 2012-3-24 09:26 編輯
2 h k/ C, H. P+ f4 `) b
3 {" O; Z4 g2 E, I3 T5 L0 D遇見被失業和債務嚇醒的美國人/直擊美國 蠟燭工廠遷回美國 大學生站上生產線/ ]& a1 T" [- O
( T0 s) f- n4 m) H% h: e$ C- J
. {$ j: _# m p2 J/ K' ` 【文/楊紹華】
$ M- ~: q8 M6 q7 o0 z2 m4 X H" F: U% l# ?3 F" D% F
前言
+ a/ V4 I5 m, \! S8 x h
" z& g3 P5 d* C$ D, e7 T畫面就像是亞洲低收入國家的某條生產線上,只是,主角換成了黑人與白人,對於枯燥單調的工作,他們甘之如飴。直到今天,美國仍在高失業率和債務破表的危機之中掙扎,但,人民已經開始反省,美國人變得不一樣了。$ ^% j* J }3 d# K* b" T2 d9 i
/ a w; [ X# A
; }' v) k. `) H美國總統歐巴馬大聲喊出「美國要重返製造業」,為了一探虛實,記者從台灣出發,經過十八小時的長途飛行,抵達美國馬里蘭州,造訪巴爾的摩新設的工業區,來到這家受歐巴馬高度讚揚的小工廠。$ D9 p5 A# u) }1 t5 K! P/ s2 p
2 j6 q5 |* Q) f" h
0 o4 Y$ b; R8 h+ y, M2 x- A
走進千詩碧可蠟燭公司(Chesapeake Bay Candle)去年正式營運的新廠之後,首先進入一間小小的展示廳,牆上掛著千詩碧可一九九四年成立以來的歷史照片,包括位於中國及越南生產線的製造現場:幾名員工站在生產線輸送帶的兩邊,低著頭,專注執行單調的勞動工作。
& e3 U& V5 v5 ^# w9 k9 O$ f0 v0 r! T+ g7 U( @, E( w- z8 }& O
7 ^1 Q$ _" i9 ~% e: y
工廠勞工:為了生活,甘願站上生產線" _( }* O& I6 n+ R$ @9 R' x
$ A; O% @5 g5 }, ?
; a: n/ p; F+ J打開工廠的大門,眼前畫面一如剛才看到的越南廠或中國廠照片,只不過,主角換人了。一群美國勞工,站在嘈雜的生產線上埋頭工作著。: ]; r5 b! M# Y
0 {& L: l! |! G5 X4 h, j1 v
- \4 K) C9 R- c. r+ R9 h0 _生產線的起點,一位中年婦女正從紙箱裡拿出幾個玻璃杯,整齊地放在輸送帶上。這個動作,她每天要執行六個小時,約莫要放上四千五百個杯子;而在一九八七年至二○○九年的二十二年時間,她是每天坐在辦公室裡的辦事員。
$ P0 O/ k, T3 i& H/ X
' e2 x: O. O( J: h' U( s/ |# r
中年婦女穿著一件大概是從家裡拿來的圍裙充當工作服,上面難免有些髒汙,但她不以為意:「我在這裡做了八個月,當然,和以往的工作性質差很多;但,我愛這份工作,再怎麼說,它讓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感覺。」二○○九年,她原本服務的公司因不敵景氣衰退決定縮編,她是眾多受害者之一。- P( L4 t" A7 u5 u% U# d& `: K
/ T# w5 t3 S C+ o
, c( q: q- b: R) m/ c生產線上大約有二十名員工,除了中年婦女,還有未滿三十歲的失業青年、放棄就讀大學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一位大學畢業生,原本想去大聯盟打棒球,但在選秀會中沒有被任何球隊選中。」在千詩碧可創辦人徐玫的眼中,這群涵蓋不同世代與不同背景的美國勞工,工作態度並不算差。
# B' ^' F/ o" W9 f: h) h( l7 w3 ~4 x: C# h3 x
! @( K: J4 U# T刻板印象中,那群習慣借錢消費,不能吃苦耐勞的美國人,似乎已開始改變;而一場「勞動救國運動」,也就在民氣可用的背景下,由政府發動,接著開始風起雲湧。
- t$ h; W2 W& J5 N
* ^9 `, f2 I+ e# |
- V; t0 v( l2 [工廠老闆:搬回美國,成本是主要考量' I, w% H$ _! `6 j
! |0 `, d6 ^: P9 o- s2 x" B3 Y m2 k* J9 N/ u2 q
去年聖誕節前夕,徐玫接到了一通意外的電話,電話那端來自白宮。! ]7 l8 i5 M4 I
「聽說你在馬里蘭州蓋了一家新工廠……,想請教,為何要到美國設廠?」徐玫回憶,對方大概一連問了四、五個問題,而她則是據實以答,「搬回美國的主要考量,就是成本。」徐玫開始描述一支來自中國的蠟燭,身價是如何在這幾年快速上漲……。4 {6 i( h8 y0 B7 S
/ y0 L1 _8 p1 F
3 V a6 ?2 F$ T% p二○○八年,中國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是讓徐玫認真思考撤出中國的關鍵轉折,「不管是臨時工或正職員工,企業主都要為他們投保醫療、社會、退休保險,光是這三保,就讓勞工成本增加了三成以上。」另一方面,《勞動合同法》也規定,雇用兩年以上的勞工,業主不得隨意解職,「忽然之間,勞工的糾紛變得很多,解雇一名員工變得很困難,造成更多難以估算的無形成本。」
* h7 ?; U# M* _# y& A* m M8 ]- y
, Z. C( y8 B( L8 ]: f; w
2 }& {2 c- ]9 ]$ l2 _8 u" ]& ?此外,石油價格上漲造成運輸成本攀升,「二○○八到一○年間,我們的運輸成本每年增加二○%。」徐玫表示,種種因素加總起來,對於毛利率大約只有一五%左右的民生用品業者來說,已經無法負荷,「把生產線搬回美國,成本並沒有增加多少,反而可以縮短供貨的時間。」! T" P# R% \: P' G5 t, l, e9 ~* _# u
" `% k# q( b9 n
1 J4 P9 l) N" q& C就在徐玫接到意外電話的兩周之後,一月十二日,她受邀到華府參加歐巴馬召開的論壇,論壇邀集十四家過去一段時間在美國增加雇員的企業,包括了福特、杜邦、英特爾、西門子、勞斯萊斯等,在論壇中,每人發言一分鐘,歐巴馬卻讓徐玫整整講了七分鐘。論壇結束,歐巴馬宣布了「In-sourcing Jobs(工作回流國內)」計畫,而其核心,就是要利用中國薪資調漲、美元匯率趨弱的大好機會,一舉復興美國的製造業。, {6 P! Q* [: N
8 [ p' [. ~' g3 P* S8 F
/ f, w" h1 G; a5 r; P市府官員:QE幫我們一個大忙
4 [) |! Z3 S( H# X( V
% z( J6 F# _$ B( G
/ e3 k7 s% g( ? ]; K/ a3 Z! N場景拉到美國中北部的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中國勞動成本上升的效應,已充分反映在這傳統製造重鎮。: g& e. g+ u* D. F9 w5 @7 p {" Y- ?
在《富比世》雜誌的近期調查中,密爾瓦基被列為「全美最佳製造業城市」的第二名,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這座城市的製造業成長幅度達到七.九%,是報導中十座製造業城市的成長之最。快速復甦的表現,甚至讓歐巴馬選擇在此造勢,二月間,他來到總部位於密爾瓦基市的瑪斯特製鎖公司(Master Lock),過去兩年,這家公司開始陸續把中國的產能移回這裡。$ `. _- o) c; N/ H `& Q$ a
7 q% j" D) ^8 t- F' b% r
6 b7 [( S" l% u5 c6 `「三十幾年來,我第一次看到製造業在這座城市快速成長。」在密爾瓦基城市發展部門工作超過三十年的瑪莎布朗說,密爾瓦基是美國的傳統製造業重鎮,但自從她在八○年代初期來此工作之後,這裡的工廠首先是往美國南方移動,然後是墨西哥,接著遭遇全球化,工廠移往中國,然後是越南……。1 ?- j4 }4 V& O1 a
/ W( ?* d! d5 j1 ~( n/ ^
/ `) c2 n6 ?6 K& ^& m5 R9 [7 t談到這個過程時,瑪莎布朗以她的祖母為例。「祖母是一九○五年出生,在三○至七○年代後期,她在密爾瓦基的農業機具廠Allis Charmer工作,可以說是靠著這家公司過了一生。」但在進入八○年代後,受到工資不斷調漲和全球化衝擊,Allis Charmer在八○年代初期結束營業,「祖母很幸運,她是在這家公司付不出退休金之前過世的。」
5 `# `9 s& O; C% q7 z5 V6 u如同許多業者的意見,瑪莎布朗也認為,美國近期的製造業復甦,主要是拜中國薪資調升與美元匯率貶值所賜,但正因如此,對於製造業復甦趨勢能否延續下去,瑪莎布朗還不敢把話說死。
3 N; E3 y4 M m) ~% V$ k! N% O: k. }9 ?5 ]% n, }9 m
2 j5 l3 P6 i B( G% w0 I
「畢竟是需要大環境的配合,除了中國薪資得要繼續上漲,也要美元繼續弱勢,美國製造業的復甦才會形成長期趨勢。」在瑪莎布朗的觀察中,密爾瓦基的快速成長,與美元弱勢帶動出口高度相關,「我甚至可以同意,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幫了密爾瓦基一個大忙。」她認真地說。" K: f! M# T8 D
3 I k% b# T0 [+ J5 l2 p
& l$ i/ n$ u1 i4 c2 L, c
此外,她也認為美國重建製造業仍有關鍵課題必須克服:「勞動力!」作為密爾瓦基市政府城市發展部次長,瑪莎布朗經常和區域內的各家業者溝通聯繫,「找不到足夠的勞動力,是業者最感麻煩的問題之一。」她說,經常遇到的勞動力問題有兩種:第一、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工不足;第二、美國人民投入製造業的意願不足。 ■《今周刊》+ ], X I( ]8 C3 e: @* F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