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117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1694
- 活力
- 2662
- 金幣
- 14652
- 日誌
- 1
- 記錄
- 107
- 最後登入
- 2019-11-16
 
- 文章
- 1013
- 在線時間
- 320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林小妹 於 2014-2-15 12:30 編輯 & e( F' }5 n, \# [7 O9 T$ q
$ Q+ w/ @& O) k- U! A
台北人不要笑 + i+ J: s! `% t" r8 Q `& o
彭明輝/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2 G+ K m/ B6 |: `; ~3 O: ~
! ]5 Q: ]! s& I; v馬英九說必要時可以把核電廠「摧毀」來避免輻射外洩,引起網友一陣哄笑。其實,台北市的人不該笑,新北市的人更加不該笑。因為,就算沒有核四,台北人還是得要問:如果核一、核二附近被迫要淨空卅公里,台北人要歷經什麼樣的傷害?台灣社會必須要付出多大的社會成本?我們真的受得了嗎?- {- a9 e" K6 |
福島事件後罹患癌症的人將會遠遠小於車諾比事件,是因為核災後剛好吹起一陣強勁的西風,把百分之八十的輻射塵給吹離了日本國境。即便如此幸運,還是得要淨空卅公里;如果核災發生時吹的是東北季風又剛好下雨,把輻射塵全部帶到地表,淨空範圍將會超過卅公里,甚至高達數百公里。4 i. G5 E- u6 p6 a
1 V! l8 h! j# w$ `$ u$ J& F
「淨空」說起來輕鬆,執行起來充滿各種的痛苦和難以想像的社會成本。可惜,不管擁核或反核的台北人,都很少認真地去了解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從淨空範圍內被撤離的日本人,現在活得怎樣?
5 F% }0 z9 n+ ]% @! P( Y
4 `5 l! r& t+ }( K我看過一段福島事件周年的紀錄片,災區的老人們被安置在一個學校的體育館內,每個人一張草席大小的空間置放寢具和全部的家當。老人家起得早,四、五點就到體育館旁一塊狹小的空地上做早操,等著領早餐,更多的人則坐在自己的席位上一片茫然,無所事事。等吃過早餐,大家都沒事做,只能繼續等著領午餐和晚餐,一天內除了三餐之外無事可做,對人生失去了一切的期待與盼望。看著這一段紀錄片,我心裡回響著悲傷的聲音:「生命竟然就這樣地定格在三一一那一刻,再也無法前進了!」多麼殘忍的晚年?, I z2 r! f. a8 T$ b% D- L
# E, e7 b& x' H*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我到災區去參與重建工作,超過一年,因此可以根據那個經驗去推想新北市淨空卅公里的可能後果。淨空卅公里將會必須撤離數十萬至上百萬人口,新北市政府有能力調度足夠的車輛來執行這工作嗎?九二一可以原地重建,核災後卻必須要異地重建,捨棄原有的土地產權和人際網絡,難度更高。藍綠政府在九二一的災後重建表現得荒腔走板,台灣政府真有能力執行難度更高的撤離與重建嗎?
: i, g# {' K3 Q2 ]
+ }$ T! e: h+ R& f. Y4 R, k5 m年輕的父母將會被迫遠離新北市,到全台各地去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歷經數年失業的痛苦,甚至從此失業,以致夫妻生活憂苦,孩子也無法安心就學。尤其在全球景氣低迷而台灣經濟欲振乏力的時局裏,有幾人能幸運地找到新的工作?會不會排擠別人的工作機會,甚至因而被人排擠?
/ c ^; `- { Q1 p( h) X8 ~1 n
此外,新北市大多數家庭都收入微薄,到了新的城市必須要買房屋,還同時要繼續繳納淨空區內那棟房子的房貸,並且同時面對失業之苦,猶如當年九二一災區的災民。政府要編列預算來幫他們?還是要靠台灣社會募款?老人家為了避免給年輕人額外的負擔,會像福島紀錄片裡的老人一樣,留在家鄉,忍受與親人分離的孤寂,沒有希望地永遠活在三一一那一刻裡。
1 ]+ W9 f% i2 {9 }% r/ K
& U& e1 o6 g& R* i9 t" B9 j福島事件之後許多老人看不到人生的下一步,因而自殺。很多年輕男女被取消婚約,只因為擔心他們生出來的孩子可能會不正常。社會充滿對福島人的歧視,這種事會不會發生在台灣?
w3 P9 S) @8 L! i
& G% i; o, J! @4 I$ b+ t* E3 Q認真想一想這樣的情景,台北人還笑得出來嗎?假如節能減碳就能化解缺電的憂慮,我們又憑什麼叫別人去承擔這樣的風險?
$ @! o" m3 v0 @ d
8 `8 p3 D1 |. T H. x9 e2013/12/26$ ~' J4 W3 l% `$ ^0 d! R
摘自/聯合報/名人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