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117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1694
- 活力
- 2662
- 金幣
- 14652
- 日誌
- 1
- 記錄
- 107
- 最後登入
- 2019-11-16
 
- 文章
- 1013
- 在線時間
- 320 小時
|
摘自自由時報
. B1 b c: G$ Q, t 林惠琴╱專訪
0 W- d( p D: I2 I+ v4 P& k+ {《用心生活》89歲溫送珍 熱心調解圓滿人生1 R w* b. }5 I& E
9 g' y X5 M7 W/ O. n某餐廳老闆張貼徵人啟事,上頭寫著不可無故曠職,請假必須事先告知,否則不予給薪,結果應徵的打工仔做了十幾天落跑,等到領薪日又來「討錢」,惹得老闆一肚子火不給薪,雙方僵持不下,最後案件轉入調解委員會,由於資方擔心破壞規矩,堅持不給錢,勞方則哭窮,強調需要這筆錢過活,眼看「無解」的調解委員,自掏腰包讓事件圓滿落幕。
' e# H" \1 x+ }& Z! k+ Y# z, A C2 D6 {! f0 D
調解糾紛 須注重情理法4 i) V% _* A) C* ?, l' n u/ T7 k
這位自掏腰包的調解委員就是高齡八十九歲的溫送珍。他說:「調解糾紛要思考情、理、法,老闆在意的不是錢,而是擔心破壞規矩,但打工仔哭得唏哩嘩啦,因此決定墊錢,後來雙方和解,老闆也有把錢給我,皆大歡喜。」6 r$ l5 F7 C- k4 o7 V
% @1 ?3 S4 A+ K, G溫送珍最怕傷和氣,他認為重新凝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很重要的任務。「早期的人重情,社會一團和氣,但現在住同一棟大樓,也不見得打招呼,人際交流氛圍日益淡化」,溫送珍言談間流露出對於當前社會情感弱連結的感嘆。
6 K( U. P n0 @- N# V
4 d& c+ w+ k9 g t出生於苗栗南庄的農家子弟溫送珍,歷經日治時代,自南埔公學校畢業後,聽鄰居說台北錢淹腳目,決定出外打拚。隻身北上的他,好不容易在台北南門市場附近的河島裱褙店找到一份為墨寶、畫作裱褙的工作,月薪十二元,包吃包住,存下不少積蓄。
% G7 p# n7 r: B7 H; }# M. \! L+ P/ q$ e6 C
然而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台實施徵兵制度,接獲徵召的他,離開工作崗位,入伍被派至南洋。不過就在高雄等船時,日本宣布投降,幸而逃過異地出征的命運。 \2 T, k: W( P( O. W
! @2 ~. ?9 h W
開設商號 擴為百貨公司
8 X' q, M& G( |台灣光復後,溫送珍利用積蓄在台北南昌路上開設大源商號,一開始批售化妝品乏人問津,後來開始賣肥皂,發現兩箱不到一天就搶購一空,因此帶著本金與利潤前往台北後火車站批更多民生用品,生意日益興隆,更擴大為大源百貨公司。
2 S- a( j, x% _
* O; M" Y G8 L! p' Z溫送珍是第一代來到台北打拚的客家人,其創業成功的事在南庄廣為流傳,當地鄉親孩子北上時,總會借住他家或請他介紹工作。他說:「自己經歷過孤立無援的艱苦,因此希望可以盡量幫助有需要的年輕人。」
: @! ~# w! Q) v# k5 L5 }
- Y8 o1 L7 I v n9 q8 T55歲退休 投入公共事務- a6 {2 a( }1 D% s. O1 _1 K5 Q/ M1 }
開設百貨商行期間,鄰居有困難,溫送珍都想幫忙,只是當時還要費心經營事業,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一心想為社會奉獻的他,小孩成人後,五十五歲退休,開始投入客家會、慈濟功德會等的公共活動,並且至今樂此不疲。" S3 S. u3 ?, l+ ~
7 A2 R5 v. [; c P" t9 P6 B自六十八歲起,更擔任中正區調解委員會委員、主席長達十八年,直至二○一○年才卸下職務。相對於其他多為律師出身的調解委員,小學畢業的溫送珍如何服人,他說:「我們認為芝麻小事,他們認為很嚴重,同理心是關鍵,很多次站在當事人立場都忍不住落淚」,易地而處的態度,讓他成功替這些人解決眼中大事。5 Z; D3 `- A( p6 W2 ~: j. u4 h0 |
與他共事多年的現任中正區調解委員會主席郭助娘說:「溫主席是值得尊敬的長輩,從來不動怒,而且為善不宣揚,自認書念得不多,因此積極投入教育,像是上回順口跟他提了南機場要蓋圖書館,結果他就記在心中前去幫忙,直到落成那天才從承辦人口中知道。」
/ c: ~; D; Z8 I/ D1 q$ d
8 [+ o" X# A6 Q6 d無私付出 就愛多管閒事( M' ^$ M5 c/ j I: Z
一個人無私付出的心態是什麼?溫送珍笑稱:「就是多管閒事!」而這份「多管閒事」的熱血心腸,說穿了就是一個「情」字,在他眼中,世界很大,心胸也要很大,不要老是拘泥小事情而傷感情,唯有人類團結才能創造和諧社會。他說:「現在就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切心意已在不言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