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家庭親子
2 D z- x# h Y5 ?. E+ d文/陳思璇 1 K( z* O" T @- i, \
3 E5 z3 H& W' z8 b3 O
一個成績相當優秀的學生有一天幽幽地說:「我爸爸不愛我。」問她為什麼會有此感嘆?她解釋道自己的父親總批評自己的成績並非班上的第一,常常要她更努力一點,不然不像他家的孩子。9 Z* O3 |1 c& a; ~: _
P' @& `# B/ v* F2 Z" [# m8 |既然自己的表現並不傑出,不能經常獲得父親的讚賞,所以她無奈地說:「我爸比較喜歡每次都考滿分的姊姊們啦!她們才是爸爸心中真正的好女兒。」同樣是自己親生的孩子,難道只有表現好的子女才會獲得父母的愛嗎?什麼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愛、所表現出來的愛總是有些附帶條件?難道孩子真的需要是個各方面都表現優異的好學生,父母才會愛他們嗎? E \% Q' M6 H" e1 f
9 G* v6 ?, s) {+ T<孩子的問號>表現不好 所以不愛我?% s6 o- R: v/ { y4 j. t& L
6 o6 ?7 |8 M* m4 J9 s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懷胎十月辛苦生下後,努力拉拔長大的寶貝。按理說來每個父母都是相當疼愛自己的子女的。& ^4 ?+ `" m6 \8 H9 {: v5 g
& V( n2 Q/ T t+ u7 ]" H
但是為什麼常常聽到孩子表示父母不太愛自己,總覺得父母比較疼愛其他的手足?
0 ^1 V! s1 W7 b% j3 G+ t" J; q# u# |, z, T6 u }
當孩子長大之後,必定有些無法完成的事情,一定也有一些不符合父母期望的行為產生。雖然父母急著要孩子改變,期待他們能夠做得更好,但是在表達對孩子行為的不滿意之時,父母有時總會有許多過度的批評。「我怎麼會生出你這個笨孩子……」「你怎麼不學學哥哥姐姐……」像這些沒有聚焦在行為議題上的批評,不會讓孩子反省,也無法讓孩子體會父母想要他改過的用心。3 v' O- o% S. Z# i! O, {
2 s. |# E) V, e( }& e& E
另外,經常對孩子表達出「如果你比隔壁的大雄表現更好,我會比較愛你。」「如果你能考滿分,你才像我家的人……」「如果你怎樣怎樣,我會更愛你……」這類的建議會使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達到父母的期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2 A- u6 ` |/ a P' U" |% e- c- n0 z, q: n
像這些沒有針對行為的批評或是用愛做為報酬來要求孩子,只會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支持,只會讓孩子心中產生更多不滿與憤恨,實際上並不會讓孩子更好,也不能促使他更努力。, D1 Z% n+ e; F; {/ V
) a0 P- ^( W* M& M4 r' l<家長的反省>曾幾何時 愛要附加條件?
; I) q" K6 u/ F# ` a$ V- [# a$ A+ m- q6 _
記得孩子年紀小時,父母總會為了孩子一點小小的進步而欣喜不已。拿出孩子們小時候的照片和影片好好的回憶一下吧!
2 v4 x/ J3 Q' H* g+ ~
* Z: [) V0 S- _6 y- a當孩子第一次靠自己雙腿站起來、當孩子搖搖晃晃的邁出第一步、當孩子咿呀咿呀地發出第一句稚嫩的呼喚……,過去那些微小的動作無一不成為眾人的焦點,沒有一項小小的進步不被大家讚賞的。% d3 o* G5 A- M
8 |2 L6 R) s) [2 w) @# ]
當孩子年紀小時,父母是多常對孩子表達出沒有條件地愛啊!父母經常會摟著孩子小小的可愛身軀,親親孩子圓圓的稚嫩臉蛋,對他們說:「爸爸媽媽好愛你喔!」然而,時光流逝,孩子漸漸的長大了。曾何幾時,父母不再為了孩子的一點進步而開心?什麼時候父母也開始不再表達出自己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了?
4 O/ O2 \5 A. _- b! K4 B% V" T3 U
, E- y7 G; A" x* W, ?所以,經常對孩子說聲:「我愛你」吧!利用各種方式告訴孩子,不管他的美醜、不管他的表現,父母都是全心全意地愛他。父母應經常停下腳步,重新檢視自己對孩子的不滿,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批評與要求,勝過父母對他的愛。2 S- [! S/ w1 X6 ^2 g' D1 K
: `) ^( ~2 {) A3 h4 h) @雖然父母可能會對於孩子的表現有不滿,對孩子的行為有許多建議與限制,但別忘記所有的評論與建議,務必聚焦在他的行為上,不要對他表達出有條件的愛。0 v; k' ?! `' }! y& e' ~7 v
3 ]* {8 ?7 j/ C
試著喚醒過去孩子年紀小時對他們的耐心與關愛吧!試著經常對孩子表達出沒有條件的愛,不要讓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n7 { \% x$ L! P'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