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929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11
- 貢獻
- 4144
- 活力
- 6942
- 金幣
- 49540
- 日誌
- 0
- 記錄
- 2
- 最後登入
- 2022-6-16
 
- 文章
- 3210
- 在線時間
- 2717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以利亞 於 2013-7-10 17:51 編輯 ; k7 q6 v' G+ E5 X
! n! t( S. x3 ^4 R% _; y6 D
(不喜文長者 請閱讀非黑色字體即可)0 {$ D9 T( \. Z+ `
轉載自【商業週刊】2013-06-19
$ g# S/ c& Y% k) X; Z+ U: N# W撰文者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q* q% {( i) G: N# z! Y& B5 f
5 n- b- j& K* k6 ?2 s! y X5 E0 k" o$ R# u- i8 \4 b+ a( b) C
這個世界上曾經降生過多少人?
) U t! k7 f. c" y最合理的估計應該是在600億到1,100億人之間。
9 w* h; {+ _' L& _儘管有如此多的人類曾經出現在這世上,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每個人的人生也各不相同。
3 T& l' H6 e9 J! t) U7 X6 t人類有個重要的天賦:我們有很強的創造力,只要我們願意,這個創造力可以讓我們不斷改造自己的人生。不論你志在改變全世界,還是只改變你自己,你的能力範圍受限於你的處境,但你的想像力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個亙古不變的事實。
! R2 H1 y7 o7 q) {5 h幾年前,我在奧克拉荷馬州聽到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有兩條小魚正順流而下游去,途中遇到一條正逆流向上游的大魚。大魚說:「早啊,小朋友。你們覺得今天的水溫怎麼樣?」兩隻小魚對前輩微笑,然後繼續向前游。過了一會兒,一隻小魚問另一隻小魚:「什麼是水?」提出疑問的小魚將水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渾然不覺自己正悠遊於河水中。歸屬於天命就是這樣的感覺,它讓你在做某件事時有如天經地義般自然,而且發自內心做你自己。
2 ?9 |, S+ L5 {* }你呢?你找到你的天命歸屬了嗎?你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麼,或是該如何找到它嗎?
3 Q/ a& n' _0 ?- Q3 p世上有許多人已經發現自己的天命,覺得自己正在做天生該做的事。然而,有更多的人還沒有找到這種感覺。也因此,他們活得並不痛快,而是無奈地過日子,一心只期待週末的到來。! A1 y1 ^% t8 { l4 e) d
所謂的天命,就是個人的天賦與熱情的交會點。簡單來說,歸屬於天命指的是你正在做你自然而然愛做的事,可能是彈吉他、打籃球、烹飪、教書、從事科技方面或是與動物相關的工作。這種已歸屬於天命的人,可能是老師、設計師、持家者、娛樂界人士、醫療從業人員、消防員、藝術家、社工人員、會計師、行政人員、圖書館員、森林管理員、軍人等等;任何工作都可以成為你的天命。
( D/ b) V' @8 Q; R0 b0 k C我最近與一位六十出頭的女性聊天,她做了一輩子的會計師。從小學時代開始,任何數學概念,她總是一學就會,對數學也非常著迷。簡言之,她「得其所哉」了。因此,尋找天命的一個關鍵步驟,是找出並了解自己真正的天賦是什麼。: s" N% T/ D% X
然而,歸屬於天命並不只是從事你擅長的事,因為許多人擅長於做自己其實並不喜歡的事。想要歸屬於天命,也必須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我剛才提到的會計師,正是如此。她不僅非常有數字概念,還樂在其中。對她而言,擔任會計師根本不算是工作,而是她熱愛做的事。( c9 x, s; @- `. d- R
找到自己的天命為什麼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個人層面的因素。它對於你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能夠在人生中成就些什麼,至關重要。第二個因素屬於社會層面,有許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這個說法的證據隨處可見:現今的社會上有極多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感興趣;有愈來愈多學生因為僵化的教育制度而感到孤立無援;世界各地服用抗抑鬱劑和止痛藥以及開始酗酒的人數,節節升高。而最令人痛心的證據,就是每年自殺的人數不斷上升,尤其是年輕人自殺的案例。- i0 F( w" ^1 |2 o
人類的天賦才能就像天然資源一般被埋在深處,你必須努力將它挖掘出來。整體來說,學校、企業與社會都沒有好好教導我們,該如何發掘自己的天賦,而我們的社會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我並不是說,幫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天命,可以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但至少會有所助益。
# Q+ T$ u" f& A0 ` p4 s ^- Q第三個因素屬於經濟層面。是否尋得天命不只會影響你賴以謀生的工作。有些人不想靠天命謀生,而有些人則是無法靠天命謀生,這與每個人的天命是什麼有關係。從根本來說,找到天命歸屬可以讓你的整體人生更加平衡。
8 c; H" @! y1 Q Y: x. a. y如何找尋自己的天命?2 a: _3 y: N% {5 i4 U, |) Y, T$ b8 z- \
要尋得天命,首先必須更深入了解自己。你必須暫時拋開別人對你的看法,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對許多人來說,說比做容易許多。( f5 ?5 }% `0 N4 j& r
這世上鮮少人會選擇與其他人完全隔離,獨自一人生活。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很可能都有旁人在你左右:家人、鄰居、熟人、友人以及同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你身上擔負的責任與角色愈來愈多。你隨時在這些角色之間轉換:家長、朋友、戀人或伴侶、學生、老師、養家者或被撫養者。5 ^: y! R& k9 g; r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雜音」與干擾的時代。這個世界正變得愈來愈騷動不安。例如,數位科技對現代人在思考、生活與工作方面的影響,早已不言而喻。這些科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不是沒有壞處。
9 L! N5 O3 o, L1 D7 X其中一個壞處,就是我們必須應付從電視、筆電、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傾洩而出的資訊洪流。這些科技往往不斷把我們拉向外在世界,而不是內在世界,同時總是催促著我們做出即刻的反應,而不是深入探索與批判反省。! e& L. p! `# h9 `0 _5 Z( R
當你把外在世界的雜音加進你所扮演的所有角色時,你很容易就會迷失了自己。要尋得天命,需要先重拾對自己的了解。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撥出時間與空間讓自己完全獨處,在沒有旁人的期望與外在雜音的干擾下,試著去了解自己,方法之一就是靜坐。
! R2 {' f7 E2 z) d! O; W V乍看之下,靜坐似乎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卻是困難得多。在靜坐的過程中,我們讓思緒平息下來,平靜安住在自己的內在世界。透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漸漸不把外在世界對我們的期待看得那麼重,同時讓我們的本質得以喘息,得到自在。
* D5 ^+ m9 a! t$ O) D1 |. Z; k/ v( ?當我們靜坐時,最常遇到的挑戰是讓腦子停止思考,而這正是我們靜坐的原因。靜坐的目的並非思考,就某些方面來說,其目的恰好相反。
7 @) G& c4 y* ]7 c; u假如你和我,以及我所認識的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的腦子裡應該總是不斷湧現各種想法與感覺。這種來自內在的雜音,就像是電視螢幕上出現的雜訊一樣。而靜坐的目的之一,就是減少這種內在雜音,以體驗更深層次的意識。
, c9 R6 F8 ]. H, A7 s& P我毫不避諱地承認,我覺得靜坐很難,因為許多人也和我有相同的感覺。假如停止思考如此容易辦到,那麼根本就不會有人去思索該怎麼做才能停止思考了。好消息是,靜坐的方法很多。有些做法要求你創造神祕的氛圍,擺出一些不尋常的姿勢。有些做法則沒有那麼麻煩。對某些人而言,瑜伽是最好的方法。而對其他人來說,一開始先從呼吸、身體放鬆、安靜獨處做起,就已足夠。% B- g- j T0 c6 Q; r: z
過著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人生
7 m9 N3 f0 C3 \9 Y1 I追尋天命的旅程是獨一無二的。所有的追尋之旅都帶有風險,你只能先選定一個方向,然後向前跨出幾步。接著,你必須以開放的心胸,面對各種風險與可能性,並且給予回應。這就是創造性歷程的運作方式,也是有機歷程塑形與演化的方式。金恩博士曾說:「先以信心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見整座階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當他說這句話時,心裡想的就是這個道理。
# |1 r" i3 X: ]3 ?8 s0 g+ y8 ]你雖然無法預測未來,但是你可以向前方眺望。你覺得你的人生旅程有多長?幸運的是,沒有人知道答案。假如一切順利,你可能會活到八十、 九十歲,甚至是一百歲。假若你覺得現在的人生非常無趣或是不順遂,那麼,這樣的壽命長度對你而言可能有點太長。不過,從巨觀的角度來看,一百年也只不過是一眨眼的時間。
- X6 l8 A, @) ?8 E. ]你希望享受人生,還是忍受一生?當然,有些人不想變老,而變老確實會帶來一些挑戰。如同美國女演員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所說的:「精神脆弱的人不要輕易嘗試變老的滋味。」即便如此,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是這麼說的:「不要因為變老而感到遺憾;許多人還沒有機會變老呢。」事實的確如此。
# U( b& b6 Y: N" {' u& ~4 I; F9 L有人曾說,當你看到刻在墓碑上的生卒日期時,其實最重要的部分,是兩個日期中間的那個破折號。他們在破折號所代表的那段期間,都做了些什麼?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好問題。對於那些已經走到人生旅程終點、看盡世間風景的人,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重要的人生心得。
) Y; e9 u. S e$ y布蘭妮‧威爾(Bronnie Ware)在安寧療護的領域工作多年,她照顧的是絕症病人,這些病人都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布蘭妮陪伴他們走完人生最後的三到十二週。她說,當人們面對死亡時,他們的心靈會得到許多成長。「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件事,那就是絕對不要低估一個人的成長空間。有些人展現出驚人的改變。他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各種情緒,包括否認、恐懼、憤怒、悔恨、更多的否認,最後是接受。但是每位病人在離世前都找到了內心的平靜,每一個人都是。」
3 M+ G9 A( F3 G+ {0 Y+ f當她問病人是否覺得人生中有任何遺憾,或是否會改變任何決定時,有幾個相同的答案一再出現。以下是最常見的幾個回答:
; S: J2 @" r1 s2 X2 B0 r; C1 B* t y5 m1.我真希望我有勇氣去過忠於自我的人生,而不是別人期望我過的人生
0 n" e! d* u6 b2 h+ ?4 L+ \這是最多人懊悔的事。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將盡,回首前塵時,通常會發現,自己有太多夢想未曾實現。「大多數人有半數以上的夢想未曾實現,而到臨終時才意識到,是自己在人生中選擇做與選擇不做的事,累積成這樣的結果。」1 j5 j3 `8 X) S, T
2.我真希望自己沒有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工作上
! [ b, A2 V) c8 ~5 B8 k布蘭妮照顧過的每位男性病人都說了這句話,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過程與人生伴侶的陪伴。也有女性提到這個遺憾,但大多屬於比較年長的世代,許多女性不需要負擔家計,但必須為家務操勞。「所有的男性病人,都深深懊悔自己把大部分的人生用來從事勞苦而無趣的工作。」
! a8 i8 @& r5 K6 N( |* Q3.我真希望自己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覺
! G& b, Z2 Z0 y# [% d8 d! t許多人為了維持與他人的和諧關係,而壓抑自己的感覺。於是,他們基於妥協,接受了自己並不想過的人生,也未曾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許多人的病其實和他們心裡的苦悶與悔恨有關。」2 W1 e& `1 L: ^3 ?4 [ M
4.我真希望自己能和好友保持聯繫! R% V7 t$ R9 S
許多人在人生的最後幾個星期,才發現老朋友是多麼珍貴,而此時要再尋覓這些老友,已不是件易事。有些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讓珍貴的友誼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去。「許多人相當後悔沒有撥出時間與心思好好經營友誼,每個人在臨終的時候都非常懷念過去的老朋友。」, h4 I+ f& ?4 U6 a4 p2 r
5.我真希望我曾讓自己過得快樂一點
* c5 ^/ |2 _' ]許多人一直到最後才意識到,快樂是可以選擇的。他們讓自己陷入傳統的模式與習慣。
7 r: i# b8 @! f1 z* |: I2 u% V「熟悉感所帶來的『舒適』,湧入他們的情感與物質生活。由於恐懼改變,他們自欺欺人地說,他們很滿意自己現有的人生,但在內心深處,他們渴望重返純真年代,盡情歡笑,並且偶爾做做愚蠢傻事。」
* L7 K; b0 v, i: ~珍惜所愛! K" Q% p3 L; ?9 [, v$ {' |7 e
人們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時,會想要釐清自己擁有的財產,這主要是為了自己所愛的人。然而,在做人生最後的盤點時,他們會發現,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錢財或地位,而是愛與至親。人活到最後,也只剩下愛與至親而已。7 v# q* q; c' K% G8 i, j
|
-
總評分: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