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阿慌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趣味閒聊] 請問大家的宗教信仰或中心思想

[複製鏈接]

68

主題

10

好友

4350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1672
在線時間
618 小時
51
發表於 2013-8-19 19:50:37 |只看該作者
阿慌 發表於 2013-8-19 05:29
宗教開辦的大學大多有"人生哲學"這門課
會有宗教的一般性普遍認知課程
輔仁大學是天主教大學,由資深神父 ...

您說的對極了。對我國來講,由哲學人來教宗教,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比如傅佩榮教授談宗教及各家思想,就紅遍海峽兩岸。
除了宗教課程外,高中與大學也該要有一些必修的基礎哲學課程。
每年的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科考試的考題都很有意思,這些考題是國內升大學相關考試前所未見的。
大凡人的理智所及借助哲學,超越理智而與人生意義有關的部分,則借助宗教。
唯宗教雖然重要,知行卻難合一。若能知行合一,世上就沒有苦悶之人。
比如說:
對佛教徒來說,人的身體是假相,病痛就不可能是真的。
對基督宗教來說,教徒相信復活的耶穌,生活上也不可能有痛苦。

33

主題

23

好友

1807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1023
在線時間
259 小時
52
發表於 2013-8-19 20:55:00 |只看該作者
phantom 發表於 2013-8-19 19:50
您說的對極了。對我國來講,由哲學人來教宗教,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比如傅佩榮教授談宗教及各家思想,就紅 ...

你所說的:(對佛教徒來說,人的身體是假相,病痛就不可能是真的。)我沒懂這句話的意思,是否可請你解釋清楚多些?人的身體因是時間和因緣等等很多條件不停得在變化,它不是永恆不變,所以才說是假相,但並不是病痛就不可能是真的,在病痛的當下是痛的,只是病痛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我懂得的佛教的道理是如此。

68

主題

10

好友

4350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1672
在線時間
618 小時
53
發表於 2013-8-20 18:07:53 |只看該作者
angel99 發表於 2013-8-19 20:55
你所說的:(對佛教徒來說,人的身體是假相,病痛就不可能是真的。)我沒懂這句話的意思,是 ...

謝謝你的進一步說明.
我想,你說的應該比較貼近佛教的信仰,我只是道聽途說,隨便引用一些話
所以呢,請別當真....

68

主題

10

好友

4350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1672
在線時間
618 小時
54
發表於 2013-8-20 18:13:25 |只看該作者
紫薇媽咪 發表於 2013-8-20 16:15
『比如說:
對佛教徒來說,人的身體是假相,病痛就不可能是真的。
對基督宗教來說,教徒相信復活的耶穌, ...

<<教徒相信耶穌復活,生活上也不可能有痛苦>>這種說法是我自己說的,大概也只有我這麼說..
所以,如果字句本身有矛盾的地方,或是與基督宗教信仰有不同的地方,那一定是我不了解基督宗教的信仰
所以呢,也請別當真....



212

主題

138

好友

3794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1780
在線時間
590 小時
55
發表於 2013-8-20 19:01:47 |只看該作者
phantom 發表於 2013-8-20 18:13
這種說法是我自己說的,大概也只有我這麼說..
所以,如果字句本身有矛盾的地方,或是與基督宗教信仰有不同的 ...


留言沒有針對您,請別放心上~

33

主題

23

好友

1807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1023
在線時間
259 小時
56
發表於 2013-8-20 22:26:32 |只看該作者
紫薇媽咪 發表於 2013-8-20 16:15
『比如說:
對佛教徒來說,人的身體是假相,病痛就不可能是真的。
對基督宗教來說,教徒相信復活的耶穌, ...

33

主題

23

好友

1807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1023
在線時間
259 小時
57
發表於 2013-8-20 22:34:2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ngel99 於 2013-8-20 23:07 編輯
phantom 發表於 2013-8-20 18:07
謝謝你的進一步說明.
我想,你說的應該比較貼近佛教的信仰,我只是道聽途說,隨便引用一些話
所以呢,請別當 ...


只因當時讀到你寫的那句話,思惟了很久,還是不懂,所以才想請你解釋更清楚些罷了。佛教的主要立論在論述生命的真相,一切唯心造。每一個宗教都各自有自己的立論,因每個立論不同所以演述出來就各有差異,還有每個人的看法和切入點也各異。要能真正的完全做到如聖賢知行合一非易,不是嗎?不過,是可以各自努力見賢思齊的,不是嗎?
譬如:空氣是空,但是並非它是不存在的。雖然用肉眼看不見水的本質是H2O,但是它是存在的。然而,水會變成固體,如果外在的條件是在攝氏溫度零度以下,但是它的本質是不變的。
已有 1 人評分金幣 收起 理由
紫薇媽咪 + 3 姐姐是修身養性,表裡如一之人.

總評分: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227

主題

60

好友

1萬

積分

博士班

Rank: 8Rank: 8

文章
3833
在線時間
1426 小時
58
發表於 2013-8-21 11:35:1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阿慌 於 2013-8-21 17:01 編輯
angel99 發表於 2013-8-20 22:34
只因當時讀到你寫的那句話,思惟了很久,還是不懂,所以才想請你解釋更清楚些罷了。佛教的主 ...


一、緣起與空義的觀念
    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量的因緣所支撐而存在的」
事物緣起的條件之後,又有無數的條件在支持,
所以是無量的緣起條件交相織網,
故萬事萬物其成因就是「依因緣所生而起」。
緣起就是有條件的存在,生的條件具足了就生成;滅的條件具足了就滅隱。
所以世間一切都是緣起而有,即「緣起有」。
易言之「一切事物不是自己存在的」,
就稱之為「自性空」。此即佛教三法印中「諸法無我」之真諦
換句話說緣起有,就是自性空,這根本就是同義詞。
所以空與有,根本就是一件事情。
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
這種以白話來說:「不是自己存在的,所以是自性空」,
故緣起有即自性空,
這是空有不二的真諦。

由於事物的本質在時空之方寸與分秒中不斷的變化,
小至物理現象的衰變之質變,
大至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的相變沒有一刻是實際不變的存在,
質變的巨觀就是相變;相變的微觀就是質變。
此二種現象是一體的,
端視觀者的高廣、細微而異。

所以事物都是以一種無以再微的時差,
於無以再細的分子位粒,不停的改變
這種分差與位粒的變化,現今物理學家經量子力學的研究瞭解,
經過原子,微粒子的撞擊之下,都會還原成為能量,
一切能量的擾動現象,成為我們在巨觀下的物質幻象。
此幻覺的存在不實,以人類的觸感機能與條件下是無法堪察的。
但事實上所有事物從來不停的變換現象,
如同花開花謝,沒有一刻真實的不變。
由於根本就沒有物質現象的真實不變的存在,
所以是無實性的。
此即佛教三法印中之「諸行無常」的真諦
這種無實性的變化也是因緣條件的緣起,
所以緣起法即無自性、無實性,亦即空性的。
雖然是空性的,但不是不存在,而是有條件的緣起有,
所以緣起是有的,但又不礙空性的自在
此稱為「但破自性見、不破一切法」
因空性而破我執、因一切法(緣起有)而成就空義

故有與空看起來是相反詞,其實是同義詞。

二、緣起即一體性與平等法
宇宙人生的萬事物都因於眾緣和合而生,
沒有孤起的任一事物,由於每一緣生都是有無量的因緣在成就,
現在事、物的生起都是過去因緣累疊的成因,
未來的下一事、物也因現今諸多因緣的促成。
所以緣起在橫向空間面是眾緣和合。
在縱軸時間上是通於過、現、未三際的串接,
亙古之前的任一緣都決定性的影響現今及未來的任一事物。
所以任一事物是通於無遠弗界的空間及三際無量的時間,
這種一如索鍊相扣的鏈結及相互影響與不可分割的關係,
就是一體性。
所以緣起觀就是一體性。

    在一體性的前題下,每一事物都不能自外於其他而存在,
也都是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的成全整體的一部,
這種互為主從、互與成就而相予鼎足,無有二元、貫通時空的就是平等性。
每一分都是全體的一部,
每一分緣起也都存在於彼此的一分。
如此交織融會,相映成遍,你中即我、我不異你。
有了緣起觀就破「自性與實性」的假相,
經三無漏學的修持從而生起生清淨心,
清淨心是「定」、「慧」等持的相境。
定、慧為本,清淨為跡,清淨心不是修得的次第,而是證得的果地。
所以沒有定、慧就無由談清淨,一如龜毛兔角之戲論。
菩薩認知到緣起無常的生滅法,
於萬有萬相的繽紛空性,從清淨心入一體性,從一體性覺了眾生佛性的平等,
所以緣起法就是宇宙人生真正的平等法。由於是一體性的平等法,所以在緣起於因果業力展現出不同現象之際,
於其差別相在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或生住異滅等之觸受,
從來沒有相待二元的取捨。
因一體、平等的整體觀,
只有大慈、大悲心的生起,但無有二元對待慈悲的定義

三、佛陀的教育在覺醒於妄見的堅持                                                

    佛教是緣起法,
萬法因緣生滅皆以因緣起,無有自性與實性的操弄,
稱之空。

所以緣起之業在佛教來說是因果定數的,
於世法一切萬物皆依循此一原則千變萬化。
業是中性的,無關好壞。
但是因個人需求、立場、所執,只要相違的,我們就謂之業障;
心想事成,順遂所祈、相予所願的,我們謂之好運。
這些都是業。
業是我們生理、心理的正報,也是我們周屬環境的依報世界。
無所謂好壞,端看我們怎麼想(唯識的)。
業就是我們的慣性,即遺傳於細胞中的基因。
業力在個人人格與價值觀上具體化的表現就是基因的制約規範,
每一個人承接遺傳上的生理現象之外,還有其個人獨一無二的特化個性。
在出生之際,一生的行事背景底蘊就已經被制約化了,
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個性,
於此人格特質的僵化行使,
遇到任何現象的生起,就都逃不出既定模式的相應有為法。
所產生的內分泌影響情緒與後續思惟及身口之動作,這麼思惟,
無論好壞、喜樂或悲哀,我們被其刺激、反應、造做等制約,
從來無由跳脫此框架中。
這是人類(包括一切有情眾生)在緣起法中於業力的無奈,
此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的公式,其反覆的作為就是輪迴。
業力所感起無明,造六道業,即輪迴心。
輪迴不是生死,而是心造的套裝模式,
永不改變的刺激反應作為。

三、結論
    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行者能夠覺知現象與事物的生起,
於無自性、無實性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觀照下,背塵合覺,就能得清淨,
瞭然宇宙人生的道理,因清淨心(體)生平等心(相),
萬象萬物沒有自他相,所以破無際時空如眼前了了,
因眾生業緣的不同而生慈悲心。
修行需經戒、定、慧相互圓成,此次第成就雖為三序,
實為首尾相續盤旋而上,
無有先後之一乘法也。

至於在業力環境中的痛苦也是唯識的
比如說我們被他人無故、或有意劃了一刀,
在「痛」之下,會埋怨、怪罪、記恨、瞋會,亟思報復
此時就有了「苦」,痛是生理上的作用,
但是因心理的反射作用,而有了「苦」
如果是一位醫生因我們內臟增生腫瘤,需要開刀
也是在我們肚皮上劃上一刀
事後痊癒出院,我們會感謝這位醫生
只是因為我們在心意識上認知他這一刀對「我」是好的
此時雖然還是有皮肉之「痛」,但沒有心理上的瞋恨之「苦」
在客觀上痛與觸、受我們無法改變
但於心理的主觀上,能夠不苦,則操之在我
同樣是劃一刀的行為,但是受者的體會可以有兩極化的苦樂不同
在西方心理學稱之為正向心理學,作為心理諮商及療癒諮詢的手法
如果自我正向的力量提醒還是很薄弱,
除了加強自我肯定外,還需要環境、他人、團體甚或社會肯定,以取得共識力量
來肯定這樣的想法或做法是對的,是群體所共遵的,這是比肩或齊眉效應
則會建議加入團體
以所建構團體的共同環境影響,利用共識情境因素得到足夠的溫暖
以取暖得到支撐的力量,也可以達成部分「雖痛而不苦」的效果
其實催眠也是此種效應的深化作用
亦即「你用甚麼角度來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以什麼樣態回饋到你的心中」
這些都是佛法於「唯識」上的化用,以及粗淺的解釋
初入門的行者可於一切境象中體會「痛而不苦」
雖然還是二元對立的相對法,治標不治本;但可當下降伏煩惱
這是伏煩惱的「世俗諦」
一般宗教教人轉觀念、或強調個人長處、強項的顯性強制,或團體聚會以及共修法等
大多為此法的繁衍作為

至於進階的行者則在「中觀」,性、體的「認證」
以「覺知」、「覺觀」來泯除我執於現象的「認取」
這是斷卻煩惱的「勝義諦」
下回再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FB : 宇宙的真實

33

主題

23

好友

1807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1023
在線時間
259 小時
59
發表於 2013-8-23 10:03:32 |只看該作者
阿慌 發表於 2013-8-21 11:35
一、緣起與空義的觀念
    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量的因緣所支撐而存在的」
事物緣起的條件之後,又有無 ...

佛法是需真實踐力行,佛經仍在世,現今,資訊豐富,一切都是在於自己的智慧力。語言表達有限,功夫是各人的事,一切唯心造。

227

主題

60

好友

1萬

積分

博士班

Rank: 8Rank: 8

文章
3833
在線時間
1426 小時
60
發表於 2013-8-23 16:04:3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阿慌 於 2013-8-24 05:41 編輯
angel99 發表於 2013-8-23 10:03
佛法是需真實踐力行,佛經仍在世,現今,資訊豐富,一切都是在於自己的智慧力。語言表達有限 ...


一切為心造,是基本認知,是世俗諦的起步而已
不是佛教的真諦
以空、假、中的破題而言
僅位於空觀與假觀之際
貽至中觀才是到位之智
為進階行者的初典

茲以圓覺經節錄為例說明如次 :
修學中觀在於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所謂「妄念」
《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的顛倒夢想
行者常云:「用智不用識」
對於現象之的生滅,由於無可攀住於一相
所以離心意識觀照覺知,方臻真實之際、真實之慧與真實之義的實相
此離心意識就是《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捨識用智的覺了於十八處交互作用的妄見,
識與智之關鍵, 即在是否迷於境相分別取捨。
由於眾生在根、塵、識的和合混用,
而不自覺的引為有一個「虛妄的實我」在操弄這一份緣起的思辨互用
所以行者了然十八處的無我於空性為體的基礎上,真能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相用
此不落入意識的行住生際,即念頭不再與意識結合的見道位
知道「苦」本來就是眾因緣法的和合,
在十二因緣法的「觸、受」,不待思辨自然解除
故「若能離念,是為覺」,「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這是行者居一切時「在覺知中生活」的體證

惟你我凡夫,在業隨牽引下,妄念紛飛雪片盲眼,
「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此在提醒我等, 妄想起時, 如何處理因應與自處
就在明白真與妄同為二妄,此相對於妄的真,亦為妄見
真與妄, 皆為識心分別之妄念,所以息妄之法,
除不起妄念外;就是在生起妄念之際,不對念頭起著了別與判知其高下分別想,
如此不取不捨的排遣或除滅,即不定義其窒抑或抗拒
對於此息妄這一念, 本身就是對治的二元相之妄想分別, 有高下執取的顛倒,
希冀「息妄存真」,以意識心來取一捨一之邊見。
事實上妄念也是緣起生滅法,也都是無實性與無自性的
如此「以妄息妄」如同對空咄咄,以夢醒夢、以影舞影,永無出離
真妄之分別是本來依於我們的識心分別而生的
不論如何對治、取捨, 也都還是在妄想的制約框限中打轉。
故妄念起只要覺知即可,以緣起性空觀一切現象視之生滅,平常以待
其妄心由於沒有分別的支撐與我執資源與灌溉,
其滅的條件具足了,就會自然緣滅。不待我們費心與操弄。
「於諸妄心不加熄滅」此時合於本覺與究竟覺的始覺已經出現
隨緣自在,不取不捨沒有意見的了了分明。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所謂了知,是以識心對境相作分別,因意識心本來就是顛倒的妄心
其所了知的境相當然也都是妄境
行者在虛妄的境相中,除了這份明白外,沒有自我投射的判知
當然也就沒有認取於真、妄的我見,由於無差別相而生起造作
所以吃飯就只是吃飯,走路就只是走路
此無差別相無二無別,即體用如如的不二,
《首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是我們見聞覺知的本能,看就是看、聽就是聽,即佛性,
如果再以分別與執意來取捨這一份知見,就是頭的上面再加上一個頭,
在知見上再概念化的定義與建立是非、好壞、成敗、榮辱的二元分別,
所以此妄見的了知即根源於無明的顛倒,
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諸相非相就是不加了知,如此遠離顛倒夢想
就見性了。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無論是六塵緣影的識心了別, 還是智覺觀照的慧用覺知
在我及我所,與能觀所觀的有為法平台上
「知」的本身即是障礙,即使覺照慧用亦復如是
是故: 《圓覺經》云:
「有覺有照俱為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有覺、有照,雖無對事物的分別與執著,但還是心的妄動,屬二元對立之相應行法
也都是無明起現行的障礙,所以菩薩不住於「常覺」,當然也無證於覺性
覺是「能覺」,自然對應而生「所覺」;也都還是能所的妄動,
是故菩薩不住常覺之境與覺之所證,所以「能照、所照之照者同時寂滅」,
無能無所、無住無境即入清淨心,以無所入即不二、無二無別,
能所同時俱泯,就是寂照,也就是惺惺寂寂的內明
在體用如如的無修無證
古德云:「真妄不二,息妄即真;言妄顯諸真,真妄同二妄」。
真與妄是相待二元的,既然是相待而生即是因緣生法,
皆因緣生幻有所以虛妄。
自性清淨心中本來寂淨,無一法可說、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立。
於無染無雜本自清淨、無內無外法界一心之法界一體而言無有真妄
論真駁妄皆是戲論
體性空寂,真妄不二,唯是一心。
迷時,真即是妄;悟時,妄即是真,
猶如水與波之間的關係。波即是水,離波即無水。
波之性即水,水之化變即波。去波覓水永不可得
除幻尋真,亦復如是
故「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即醒睡一如,
沒有夢中知是夢或醒時方知夢的真妄之判
此種離幻即覺的真觀清淨觀,就是在我們於中陰(人死後49天之內)之際
也能起著覺知靈明,不為所幻的覆蔽
於此生命於生、滅亦一如,才能破時空框限的輪迴相
無住於生滅的輪迴心
生死也就了了

綜上如所契入就算開悟了
這只是打開了般若地門扉
悟後起修才算真功夫
貽至無功用道始可言及登堂入室
此時方臻初信(菩薩五十二位階的第一階)
以有情眾生有限的生命時間
需有穿破時空的眼光與襟懷來看無量劫如彈指的智慧
真能破時空如掌上須彌,就是一念頃
哪有一個佛可以證、哪有一個法可以修、哪有一個我能出六道、哪有一個位可以得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統是戲論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FB : 宇宙的真實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