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3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73
- 活力
- 106
- 金幣
- 264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3-2-24

- 社區
- 上北大
- 文章
- 89
- 在線時間
- 39 小時
|
我也覺得至這個想法很創意, 但也只剩創意可言# l9 E% b& ~5 t7 q1 A( p; F
除非房屋設備能一項項挑著買, 否則只是沒用的政策
7 r+ y9 n4 i+ e. n6 K/ s
F1 A3 \, R5 p2 ] w# J就算公設都標明免費相送又如何? 買房子還是整套買, 整筆付...5 S0 a% |$ g$ r0 a" _; U
例如, 一套真實成交市價值1000萬的100坪房子, 50坪是公設, 50 坪是實坪, 廣告號稱每坪10萬
5 n7 l- U: v1 [0 u今天因應新政策, 建商註明公設/室內每坪單價都是10萬, 消保團體就跳出來嚷嚷公設不能算10萬
- v0 [; G4 n) F8 X' E$ h- H1 D建商就轉個彎, 宣布公設車位免費, 但室內每坪 20 萬, 消保團體就沒理由出來嚷嚷了
0 j {5 @7 r0 y(因為公設車位都超低價, 雖然室內每坪漲價了, 但建商愛亂開天價, 只要對潛在買家太離譜, 建商自負
7 I2 ]. N" h" `1 Y* D, i滯銷後果, 大家歡喜甘願),# ^$ T1 Y) {$ R% E9 E- ]. F
然而, 公設便便宜了, 室內實坪變貴了, 也乍看之下滿足消費者知的權利,
! O @) s1 {) [1 B% K* Y但我們要問的是: 消費者有因此得到更多資訊嗎? 消費者會因此改變買或不買的決策嗎?
7 N3 m; Z3 E8 J* f! M5 I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民眾維持一樣的理智)...9 v5 ~, m* m7 t5 d+ `3 L0 ]2 l
除非能購買整套房屋能分開買/挑哪幾項要買或不買, 否則都沒有實質效果...
' T1 ^: d0 z- r就像手機綁門號, 我們高興手機更便宜了, 卻也得被綁約2年, 一般消費者還是得一起辦..! L7 c a" i+ h
" {$ ~* M9 y6 p" A t+ L1 e
至於標不標成本, 我想也是標好看的
1 Z$ _1 { n4 O& P+ I例如, 建商坦白告訴你每坪真實成本 10 萬元, 每坪欲售20 萬元, 理智的民眾care的是什麼?+ i8 n# [ y/ z6 }9 h
真的會是: 靠! 奸商土匪! 毛利高達 100%, 決對不要當凱子去買!!???
1 r# I( e- x8 T+ z W5 P如果民眾腦筋是清楚的, 考慮的的不是建商的成本收益, 而是自己的成本收益!
" x/ R5 ?: f6 H0 e! k對自己而言, 這棟房子買了是每坪 20 萬成本, 就是 20 萬成本..# w( ?# J3 N( ^- A, w
如果這棟房子對自己的整體效益超過 20 萬(先不論折舊/折現), 理智的人應該會去買7 O, d2 M+ ^6 z1 [9 n; k5 w1 x
如果這棟房子對自己的整體收益低於 20 萬 (不論折舊/折現), 理智的人應該不會去買 o: D; R# d+ d3 r0 E
/ T, V! b" b8 {$ N+ l; H類似的例子如買股票(市價100元)% Y( L8 t8 d; X. z
如果前一手是原始股東, 每股成本可能只有 10 元$ y$ x6 w; x; O$ a
如果前一手是散戶大眾, 每股成本可能 150 元 (例如當初高檔套牢, 如今認賠殺出)
: s% X2 N: P9 R# X" u我們只會care現在的 100 元買的股票未來有無成長性,
q. @, A" a! T; Z: m. `. Y2 `若有, 即便前一手是原始股東賺了 900%, 我們還是會買, 因為預期未來會賺
8 S& F- h8 o: E若沒有, 管他前一手賠售幅度達 50%, 我們還是連買的興趣都沒有, 因為買了也只是接棒賠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