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Tip,打造獨當一面能力3 y, l5 H& k" Y) P1 {% v
3歲半的小彬已經就讀幼兒園,每天早上上學如同打仗,總要媽媽三催四請才肯起床。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擔心動作慢吞吞的兒子會耽誤自己的上班時間,乾脆直接幫他穿衣服、穿鞋子等。有天,幼兒園老師發現小彬腳上襪子的花色不一樣,問他:「你的襪子好像穿錯了。」小彬回答:「都是媽媽沒注意……。」1 l/ ?2 \4 p7 A1 v/ {
f/ y) ?: D. N7 {9 T* K% ^2歲多的綺綺不喜歡走路,只要走太久或必須爬樓梯,她就會吵著要抱抱。有天,奶奶牽著她的小手準備走上住家公寓的樓梯時,她又故技重施要奶奶抱她上樓,疼孫的奶奶為了抱她差點閃到腰。爸媽回家知道這件事,對於寶貝女兒感到既無奈又生氣……。
0 M$ s x9 B: [: f+ {0 T
" G9 T' g- E0 G9 Z過度「幫孩子」,不等於「愛孩子」,還可能造成孩子的心態和行為長不大,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指出:「亦養成了孩子理所當然認為父母應該幫忙做這些事的心態。」此外,父母習慣事必躬親為孩子代勞,長期下來,不僅未培養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應具備的自理能力,也可能令孩子感到自我懷疑或產生無能感,面對棘手的問題或挫折時,易出現恐懼、退縮、甚至逃避責任。
6 A' h. Y$ `' P2 B" m
3 P- U0 P. t# d. e8 b5 R視幼兒年紀與能力給任務 W- B/ f( B g* d8 W" e/ d- h$ P: J
不過,欲培養孩子「自己來」的能力,楊淑芬老師指出:「首先應依據孩子目前的能力,以及他需要發展的技能來安排;且與孩子的自身有關,不是為別人而做。」至於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過程,父母應從何著手?
) C$ J) O9 K3 Y) t& D( |- g 1 }# e$ k, N% l9 K
1歲半~2歲》簡單工作
+ G4 w) l% }! B6 n. E0 U( T0 `2 S可以讓1歲半的孩子從事簡單工作,例如:撿玩具、如廁後沖馬桶等。其實1歲半~2歲之間的孩子會逐漸出現簡單語言,爸媽不妨適時刺激他們言行表達出「嗯嗯」、「穿鞋鞋」等需求,亦為這階段孩子應該培養的能力。' l" B8 c) `1 Q
. b* v |$ l6 }9 s. N Y1 K另外,也可訓練孩子捧自己的杯子喝水;換尿布時,請他拿自己的褲子,穿好尿布後再把褲子遞給大人。此外,出門前請他自己去拿鞋,或慢慢套上鞋子;進到家裡會自己脫下外套;或是玩具玩完後,懂得自己放回玩具籃收納。
$ p# M9 J7 k O+ D2 `, h9 k
# c, d( u c+ T @專屬用品For Kid$ e' \! h- c; B
爸媽可以幫1歲半~2歲的孩子準備專屬用品,例如學習杯、碗、湯匙、玩具籃等,甚至給他專屬且固定的遊戲領域,比方說開放他在客廳角落玩玩具,培養獨立性與所有權。當孩子擁有所有權,父母亦可進一步要求遊戲規則。
, {% n" S9 v6 m& e( s; M( L! l7 P 2 U' ^, j( M# f& j. `$ w
3~4歲》擔任小幫手
5 E6 z, @) o; L4 ?常鼓勵孩子清楚表達生理需要
% N0 r, i% W# E' U3~4歲的孩子具備的語言能力更為發達,楊老師表示:「之所以強調語言能力與表達,因為這是與外界溝通的重要能力。當孩子具備這些能力時,亦能憑藉著自己的力量與外界應對相處,不會一直需要待在父母身邊。」3 L) `4 W# v) \0 F; R/ ^
5 u) o! e$ e- o( Q& E8 R/ |
所以,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清楚表達生理需要,例如我餓了、想睡覺、想吃魚,當他能明白講出需求,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自主性有很大的發展幫助。- Y. Y+ Z( A P# y! B
& D8 k! f6 e6 f! s! D$ P至於這階段的孩子,除了讓他自己收拾玩具、吃飯以外,也可訓練他自己盛飯、排自己的碗筷、剝橘子等。楊老師發現,有些小學生在練習握筆時特別困難,字也寫得歪歪扭扭的,仔細觀察,可能是他們的小肌肉沒有得到良好的練習與發展,也因此,需要倚靠小肌肉操作的握筆、拿剪刀、撥水果、撥香蕉皮等技能會比較弱。
1 f' `1 G0 u/ j H# ]5 f2 T; E
' o- B' y c9 R+ D, [, G另外,4歲的孩子可以訓練他們自己洗澡、穿脫衣服,或試著讓他洗身體某個部位,像是洗臉等。( c" ]2 s" c1 ~- P. I4 G, D D
" p" t- v% B+ V) l4 \* D專屬用品For Kid9 E+ H. q* Y0 z* c
可以幫孩子準備小抹布、小圍裙等專屬工具,讓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也讓他知道自己的任務。( {% d; `8 f) I8 L' _% ?* ^
( ~4 Q* |& c+ a/ c% |
Step by step,孩子動手做
: ]- a- C- o9 F+ k8 V& _0 M當父母想放心的放手讓孩子練習,同時也讓孩子從中獲得自信,楊淑芬老師提醒:「應循序漸進的逐漸放手讓孩子嘗試,避免操之過急以免產生反效果,造成孩子退卻或恐懼。」5 h: |' o/ t! e& W
( Y1 a8 y( U" ]: X步驟1,講好規則
0 v9 q0 d1 p9 W3 @% T# _* d: N簡單的事情講好原則即可,例如玩具要在客廳玩、不玩了要收到籃子裡。至於較為艱難的工作,爸媽應事先說明規則讓孩子瞭解,讓他心理有所準備。以孩子練習洗澡為例,先給他準備時間。例如事前先預告孩子:「你希望媽媽再幫你洗1天?還是3天?自己再來練習洗澡呢?」時間將到再告知孩子:「明天開始你要練習自己洗澡,今天你先看看媽媽怎麼幫你洗喔!」讓他提前先做心理準備與觀察。
' p" M* K, B" ^8 c+ D
" N/ b A6 a* H7 R# v7 V步驟2,爸媽示範,孩子觀看( J5 u. V8 K+ T5 X
接著,就是讓孩子見習,大人邊示範邊說明,小孩在旁觀察。例如:「你先仔細看,媽媽幫你洗澡時做了哪些事喲!」、「首先,媽媽先量好水溫,再幫你沖溼身體,接著是抹肥皂、搓泡泡等……」,逐步引導後,再詢問他剛剛所進行的步驟。楊淑芬老師提醒:「孩子講出想到的步驟,父母應適度給予鼓勵。再慢慢加上他應知道的一、兩件事,注意不要一下增加太多,以免讓孩子覺得困難。」: ~0 n* @# i9 B$ \' _
- {- h3 r1 Y& R2 \
步驟3,孩子練習,爸媽觀察( R. U2 Y- I a3 v0 B2 j
先給予達成任務的信心,再逐漸增加項目$ C5 i4 F3 o% }+ C( W- Y0 b
當大人完成以後,不妨讓孩子跟著做一次,並鼓勵孩子做到的部分。楊老師建議:「別在孩子第一次進行任務時,就建議孩子應該改進哪些做法,畢竟他是第一次執行,先給予達成任務的信心,再逐漸增加功課或項目,讓他每天學習一些能力,每天更進步一點。」- V8 l Z$ X: Q/ ]) U$ C+ `
0 e3 Z" Z8 u4 I4 i4 c' K步驟4,孩子動手做,爸媽驗收
* P% H5 X# h3 i6 `& B5 x/ r3 j最後,放手讓孩子自己操作,適時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其實,孩子這時比較需要父母的口頭陪伴,例如稱讚孩子做得很好、很細心觀察到小細節等。這時候,爸媽也可詢問孩子的想法,或是逐漸增加建議,再讓孩子調整方式操作,並適時給予鼓勵。楊老師指出:「當孩子獲得信心與成就感後,可以鼓勵他挑戰其它任務,例如當會自己洗澡以後,可以試著練習洗杯子、洗碗等。」. J/ ~ E; a7 c1 `- v% i
]' N( s, y2 }& C Y. \" t打好獨立、負責的基礎
) N+ b$ m6 j# Q/ b. T- ~7 `2 g看似簡單的訓練,其實是在幫孩子奠定基礎,讓他學會最根本的負責、獨立、做決定、以及人際互動等社會技能。因此,楊淑芬老師提醒:「父母在旁觀察、忍住不做的態度很重要,才能讓孩子有學習的機會。千萬別為了一己之便,省略掉孩子練習時可能產生的麻煩,缺乏練習的經驗,如此反而容易造成日後需要不斷收拾孩子製造的麻煩。陪孩子一起學習、多給予鼓勵,擁有自信可以幫助他成為一個願意動手、努力負責的孩子!」: x9 l' F0 E9 o" Y" S6 |' G2 w
. x' w9 c* b% v, I
' g0 d1 F0 R s- y) K楊淑芬: c4 E' A! r% A. q/ A3 O6 Z
學歷:中興大學社會系社工組
# P' S0 e) W G: E8 w3 p經歷:友緣基金會臨床社工師 / J$ f# U% t/ [
引用《Step by step!寶貝學會「自己來」- 台灣兒童發展教育協會》 連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38
! r7 i+ P, C, R$ ]. N#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