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416
- 閱讀權限
- 25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228
- 活力
- 352
- 金幣
- 1059
- 日誌
- 2
- 記錄
- 10
- 最後登入
- 2015-9-10

- 文章
- 208
- 在線時間
- 69 小時
|
七月鬼節的迷思( \6 z: s! D5 f4 a: D8 \8 t
7 f8 I% S3 D# e- T! k$ v8 t; D 華人相信農曆七月是鬼月,由初一開始,鬼門關被打開,直到初二十九午夜為止,鬼門關才關閉。這段時間,許多孤魂野鬼遨遊人間來找吃,所以要好好的招待他們。一般上,家家戶戶在門外路邊供奉“五味碗”,並在屋檐下掛燈籠,盼望這些“好兄弟”吃完就走,不要進來打擾。
/ U0 U* L+ X& z 鬼月中有許多忌諱:最好不要出遠門,免得撞到鬼;不要去游泳,免得被水鬼拉下水;不要買房子或車子,怕不安全;不要結婚,免得娶到鬼新娘;不要生孩子,免得被人譏笑為“生鬼仔”。, G8 m$ q9 _1 d# O
到底農曆七月這鬼月是如何開始迷惑千千萬萬華人,叫他們一直以來都活在懼怕當中?( n& W c2 Q: x8 J6 B) _
一.盂蘭盆節的由來
7 ~/ L$ \# S R8 }9 R “盂蘭盆”(Ulambana)這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意思是“倒懸之苦”。傳說在佛教裏有部“盂蘭盆經”,裏面有一則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是佛陀十大弟子,是個很孝敬父母的兒子,後來成為菩薩。有一天,他運用神通的法力,發現死去的母親墮於餓鬼道,非常飢餓。目蓮就拿食物給母親充飢,誰知食物一入口即化為火炭。目蓮無可奈何之下,請求佛陀幫助,佛陀對他說:“你這樣做是不會有甚麼果效的,除非你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敬備祭品(百味五果),祭拜七代祖先之靈,同時供養十萬大德眾僧,請佛僧一同誦經作法。”目蓮依指示去做,母親終於脫離了餓鬼道。
2 l) y. y% V" b9 y( B |+ ^ 這則故事不知不覺流傳民間,成為風俗習慣。鬼月期間,祭拜儀式有兩種:一是“私度”,一是“普度”。“私度”是供奉祭品祭拜祖先;“普度”則是在廟的大士殿台中,供奉祭品給目蓮菩薩(又稱布施觀音,全身金甲,相貌極黑),請他把食物布施給那些被釋放出來的孤魂野鬼。有些廟還特地請人來唱歌演戲,供孤魂野鬼觀賞。: Z* f# a4 S2 v0 l! C
到底盂蘭盆經的由來是如何的?根據學者的考證,它是中國用漢文寫成的一部佛教偽經,而目蓮救母的故事也是佛教為了迎合中國儒家孝道而造作的故事。至於為何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源自中國道教的“三元說”(即正月十五的“上元”,七月十五的“中元”,與十月十五的“下元”)。佛教的盂蘭盆節與道教的三元說,兩者融合而成了今日所謂的七月鬼節。
4 j3 ]2 L% M% o% J2 D P2 a二.華人祭鬼的四種心態' k+ D% c% ^) @2 T
1. 怕鬼心理, j8 Z3 ^ v# c+ n& p2 N/ {/ w$ P
華人相信鬼是看不見的靈物,活在陰間;人死後,有三魂六魄要不斷供奉,一在家中的神祖牌,一在墓中,一在陰間。華人最怕是鬼魂因為得不到供應而到人間來興風作浪,因此在七月間常常提心吊膽。華人民間傳說有兩類鬼是惹不起的:其一是厲鬼(因車禍或溺水淹死者,被閻羅王趕回陽間,到處流蕩);其二是冤鬼(自殺或死不瞑目者,其報仇心重)。
/ E; r' b% W: m1 v$ a# I 2. 補救心理
7 r/ o) W8 S" A 有者對父母生前不孝,死後就用祭品來補償;有者請和尚念經為亡魂超度──眼見自己所親愛的人死去,擔心他去投胎成為畜生,所以請和尚來超度,以作補救。按照佛教說法,亡靈死後變成細身,稱為“中有”(Antrabhara),處在中陰期,四十九天過後就要去輪迴投胎。這段期間,亡靈飄蕩於空間,行蹤無定,專向人作怪。所以請和尚為他們超度,免得他們在輪迴中受苦。
7 ^4 l% ]) I+ ^1 S( q$ w# P6 j 3. 盲從心理$ A1 l7 l7 ?3 R, Q. H6 Z
華人的心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大家都這樣做,都已習以為常了;況且在民間信仰體系的壓力之下,最好跟隨,不要問太多。- _: x8 e& H. `9 }9 h
4. 消災心理
5 L. g: e/ ~% ] v" [7 i 華人相信鬼界與天界有所不同,天界神明帶來福氣,鬼界則帶來許多的災禍。這些鬼由於嫉妒陽間的人,通常會定期或不定徘徊陽間,要加害於人。為了防止災禍,就要定時祭拜,這是消災心理。據說在泰北的瑤族人十分忌邪,有一次幾位宣教士途經瑤族人的山寨時,突然被他們攔途截停。問清楚之後,才知道這族人正要展開祭鬼的大日子,所以不許任何人或車輛經過那地。瑤族人為何要祭鬼呢?主要是害怕得罪邪鬼,不想因此而惹來種種的不幸如患病,無故死去等。6 K& O2 ]$ U0 l& a% @
三.佛教的超度觀念自相矛盾: g& j; N+ g+ U
以上的觀念其實隱藏着荒謬與不公平。如果活人生前可以無惡不作,反正死了有人為他超度,那豈不是在主張“錢能通天”嗎?佛教明明主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律:人生前一切所行,所種的業力,必為他帶來死後的果報,若種的是惡的業力,必隨他到地獄去;可見“超度”這觀念與佛教思想本身背道而馳。這觀念也侵蝕着華人道德倫理,癱瘓了公正的判斷,埋葬了人高尚的情操。& N9 _9 i3 T& g: }% e% N- R) V0 x
每年七月十五日為亡靈超度,好像很有情義;但每年這樣重複的祭拜儀式,為了甚麼?精通佛學四十多年的龔天民牧師過去在日本上佛教課程時,曾經問法師一個問題:“佛教講業力,人死後隨業力好壞去轉世輪迴;但佛教卻又為死人做七,真的有效嗎?這豈不是在違反釋迦要人苦苦自修,才能從輪迴得到解脫的教訓嗎?”當時法師回答說:“我們佛教為死人超度有兩個目的:一是安慰活人;二是增加寺院的收入。”當時有一和尚舉手問:“我們替死人念經都為了錢嗎?”法師回答說:“不為錢,是為甚麼?”0 O& w2 g5 T0 @0 \0 S: T
法師這句話多少反映了“實用主義”(pragmatism) 的心態;佛教超度的觀念,實在充滿矛盾。
* q& A" n% G# y; K, J四.人離世後靈魂如何?
: }/ v* D8 m3 G( o' H f- @9 L 聖經告訴我們,一個信主的人離世,只不過是睡了一覺,有一天要醒過來。死只不過是個過程,天家才是真正的目的地,所以不用害怕或憂傷。信主的人,死了不是變鬼,更不是去投胎,而是靈魂安息主懷(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13-14節,約翰福音第十一章11節,十四章3節)。
. u* v3 D5 i+ t' y8 h 主耶穌已應許凡相信祂的人,不但今生得到重生的生命,來世也得到永生(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路加福音第十八章29-30節)。但那些不信的,他們將來要經過第二次的死,這種死又稱為永遠的滅亡。換句話說,靈魂要在地獄的火湖裏受着一種“永無止境”的痛苦,面對神的審判(啟示錄第二十一章8節,十四章11節,馬可福音第九章47節)。
! a5 l2 e& Q; y, [4 x 在路加福音第十六章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中,形容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差別:
V0 Q/ e! r7 K; Y" g% i+ V 1.財主在陰間受痛苦,拉撒路在天堂享平安;- O% D q" E2 L/ A6 B
2.財主要求拉撒路拿水給他解渴,因為陰間的火焰是熱的,拉撒路卻無能為力,因他們之間有深淵相隔;
! U7 n2 G9 B6 Z$ X! g 3.財主開始後悔,要求拉撒路到他父家去傳福音給五個弟兄,免得他們將來死後也與他一樣在陰間受苦。
5 z" w$ X( [! j$ B" k8 _! f 請看看,聖經並沒有說財主變成鬼來到人間向其親人討吃,也沒有說財主的親人可以藉着超度之法力救他脫離陰間,更沒有說陽間的親人可以燒東西給他享用。神所定的規律無人能改,因為神是公平的,祂絕不容許陰間有所謂賄賂的事。因此,請和尚超度或燒紙錢給死了的人享用,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8 T6 W6 k/ b# b: O V 主耶穌應許說,祂在天上已為我們預備住處,有一天祂必再來接我們到祂那裏去。約翰福音第十四章3節清楚給我們看見,我們是直接到主那裏去,根本不需要進入輪迴,在循環不息的六道中轉來轉去,永遠沒有解脫的希望。雖然佛教有所謂“涅磐”的境界,是唯一脫離六道輪迴之境界,是一個沒有動靜,一切活動停止,不再有生有死的至高境界。然而這並不是永恆的歸屬,而是永遠的消失,因為“涅磐”(Nirvana)的真正意思是“被吹去”,“被消滅”之意。
! x+ Z0 U2 Q! B0 X9 S- K- k4 Z 其實,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裏,“鬼”這個字原來的意思是“歸”。換句話說,人死為歸,鬼者,歸也。正如聖經所言:“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道書第三章20節,十二章7節)這樣,為甚麼害怕死人的靈魂呢?3 t6 }# h, X; w) m8 k
七月鬼節是中國文化民間的迷信,把原本不可怕的靈魂繪聲繪色,讓許多的人墮入恐懼的迷惘中,被迷惑,受捆綁。聖經說:“祂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裏。”(歌羅西書第一章13節)主耶穌對門徒說:“我已經給你們權柄,可以踐踏蛇和蠍子,又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斷沒有甚麼能害你們。”(路加福音第十章19節)( s- m8 |7 l, b/ H# Q
農曆七月沒有甚麼好可怕的,這一切的迷思已隨着真理的光照而一一破除,要叫世人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相信主耶穌,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使徒行傳第二十六章18節)(鄭盛光)
7 _: I- @* P' [* U6 f金燈臺活頁刊第一二四期 0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