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政治決心 新加坡金融奇蹟的關鍵/拚政策就不要擔心圖利之名6 x/ V6 E' r5 O; b Y
2 j! O0 d X6 |. b1 R# N( }: j6 A; I, }1 ?9 Y2 V2 m
$ ^2 w. C4 f2 f# V. \
. R2 [5 \. h% w0 p
7 d* S6 I& t2 w+ {3 i9 G0 T, }8 T0 [3 b
. g1 g6 j& f% l4 J# r
【文/楊紹華】
+ t6 a) E% J: a' _ h1 ~ m% G
前言 z- b" F; A5 P$ u, q
) L/ `- A3 Z/ o6 D; F- I) F) Z: X1 ~
二○○一年,新加坡決定以資產管理業為主軸,打造國家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十年後,這裡成為全球競爭力第四強的金融中心。打造金融重鎮的過程中,政府或許祭出不少政策手段,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拚經濟的決心。4 P+ v- E. c& y$ Y0 ]- x
2 f& \0 q% H N! u+ \4 g" E' l+ U, V/ ?) H! j2 J1 m2 F
新加坡比台灣晚六年喊出要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卻比台灣提早達陣。新加坡能,為何台灣不能?
. r8 C# c& D9 ^
6 Q+ e3 a2 h o7 B1 s$ y3 q
8 X8 P4 X. {/ u+ R- R7 o對比於台灣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喊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新加坡政府直到○一年,才正式以「成為亞洲金融重鎮」為政策目標。儘管喊出口號的時間比台灣晚了六年,但十年之後,新加坡已被國際譽為「東方瑞士」,當年明訂「以資產管理為主軸的金融中心」政策任務,儼然已經達陣。3 z7 `# v6 y# U3 T! j8 Y
$ _5 w# n, k8 N0 O. @) G6 v7 P# O
以一○年的資料,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數據,當年度新加坡資產管理總值達到一.一兆美元,自○六至一○年的五年時間,資產管理總值以每年平均一六%的速度成長。
: E" |: z) ^' E+ F/ v
( F! m0 {- T" L3 }4 i
4 H3 Q. y# n1 W除此之外,台灣至今仍未開放的避險基金,在新加坡,一○年已有三○二檔,資產總值約達五三○億美元,這個數字,已逼近台灣投信業者發行共同基金的總規模。同時,新加坡也在○九年即已成為亞洲第二大不動產信託投資(REITs)基金市場,以及第二大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市場。根據今年三月由倫敦金融城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新加坡名列第四,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三地。
- [7 ]0 w& j; a' b0 d6 Y4 ~2 Z i1 b& d z2 U
% T( Q; ^, F9 r' Z* {. m, P
台灣央行在○九年曾經派員至新加坡考察,報告中提到,「政府強而有力的決心,明確定位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所有政府單位全力配合擬訂各項配套政策……,成功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的經驗,應可作為台灣借鑑。」
! }/ a( p- s+ _) k$ b' P* {2 M/ l2 @ l5 G1 Y) j( R F
# j2 {8 Q* }5 L" X
「新加坡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台灣政府究竟該向新加坡學些什麼?」這是許多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的共同心聲。8 _" H5 {0 D8 T* x: Q
1 ~+ g# m0 L6 j4 u
& M: q( y- o# s9 m3 I4 a政府當金主 引進國際專業人才
9 Q! P. x# y' U
# o4 d* {0 U$ a, s8 U5 }" x& g9 r8 i+ G; U" V! @. E
「以我的觀察,新加坡與台灣兩地的資產管理業,最大的差別在於政府介入的程度。」曾任星展銀行資產管理部總裁、現任巴克萊銀行東南亞區高級主管的何玉珠表示。二○一一年,何玉珠曾獲《亞洲投資者》雜誌選為亞洲資產管理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_4 o [" Y( Z0 r2 Y3 K. L
1 l( j, c8 O S+ m0 S4 Z$ c' s! j1 h7 \+ n* U2 E9 ~2 M
她首先從大方向來看新加坡的資產管理中心奇蹟。「簡單地說,一開始就是政府給錢,並且,想盡辦法吸引國際人才。」) |4 f+ g+ e+ b( a& n8 F: E
- J! J, o3 M) ~% _2 d9 E/ q0 y7 A* |$ p# N1 K! Z& C
資產管理業是「管錢」的產業,成功的條件其實並不複雜:有足夠的資金可供管理,也有足夠的專業人才能夠管理資金。從零開始的新加坡,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第一步,就是用「政府當金主,引進國際專業人才」開始著手。
( D" I Q( f8 v6 y! s* d/ X+ I$ g8 V9 i4 `
# s1 G( L% M) I, ~- s4 Y一位曾在國內某外資集團投信公司任職的資深經理人回憶,○二年時,總部忽然決定派人到新加坡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決定下得很快,因為新加坡政府告訴我們,要直接撥出三億美元讓我們管理,條件只有兩個,一是必須到當地設資產管理公司,二是讓新加坡政府官員到我們公司實習。」
) S4 P8 ^% v& K6 s% ?( z" A/ }# K4 y- x2 c1 S
( F! M) g7 l4 C0 T" ~' s
不久之後,新加坡政府果然派了一名「菜鳥」,分別到這家外資集團的香港、台灣據點實習一個月,「來台灣時,他就坐在我後面,什麼都不太懂,看起來笨笨的。」資深經理人說,當年那群被政府外派實習的菜鳥,如今很多都已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位居要職,有人甚至掌管五百億美元資產。「我現在,能管個五億美元就很不錯了。」
- _5 y7 I2 Q, k z4 g
( h% t; l; `% a( m7 M/ U0 [$ M1 F7 c5 K$ P( A
政府開了第一扇門,吸引國際重量級資產管理業者陸續進駐之後,接下來,就是人才大量湧入,金融產業群聚效應逐漸成形。
) U" C7 m7 b+ Z4 ]* b7 M9 `「我們常說,新加坡政府對老外比對本國人更好。」何玉珠半開玩笑地說,本地人力長期不足的新加坡,在引進海外專業人力上,本來就有提供許多優惠措施,「當國際集團在這裡布局,加上原本的優惠,老外自然更願意來到這裡。」事實上,國人熟悉的國際級投資大師如吉姆.羅傑斯、墨比爾斯等,目前都是以新加坡為根據地。3 S1 ]0 y+ j( L' @
0 h+ c1 ?- p! Y- N; b; N" h: z }# z& I
改變稅制 刺激資產管理市場
; v+ i/ ~% P/ E8 m6 Y
: q, Q% J2 p, ]0 Z7 @3 f. e) ` O% z
除了快速建立資產管理機構與人力之外,新加坡也透過稅制上的改變,不斷刺激整體資產管理市場,不只祭出「境內資本利得免稅」,包括「境外投資收益匯入新加坡」,也享有免稅優惠。
1 O; ^7 h3 O) z+ V) Y
1 |& Y2 @; V W2 {2 f
8 p1 c- Q: D$ n: n) J: z/ Q7 ?相較於台灣在稅制上的討論執著於「公平正義」,在新加坡,政府則是把「稅」當成讓經濟政策成功達陣的重要工具。○八年金融海嘯發生,重創全球資產管理業,新加坡政府為求資產管理業持續成長,立即在○九年推出新的稅賦優惠制度。4 P5 n! a* X8 B6 U% K
+ k' q/ N1 X/ H" T* U, ^- _0 Q& ?, O8 L+ Z
○九年,新加坡決定將資產管理業者的營業所得稅調降至一○%(一般為一七%),「在台灣,這樣的制度可能被評為圖利特定產業;但在新加坡,由於政府對租稅優惠的對象設有條件要求,反而進一步的達到興利效果。」業者解釋,適用租稅優惠的條件,包含公司至少必須雇用三位月薪超過三千五百元星幣(約八萬一千元新台幣)的專業人才(基金經理人、研究員、交易員),基金管理據點必須在新加坡當地、董事會必須在新加坡召開等等。0 e6 F) M* q3 s9 l0 I K; d
: m9 Z) Z. f E7 |9 m
5 J, p. o) n/ J/ C" h
「降稅的結果,除了讓業者快速從金融海嘯之中走出低潮,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稅制,讓業者更深化對於新加坡市場的經營。」業者感嘆,對比於台灣主管機關只要提到「租稅優惠」就怕擔上「圖利」之名,新加坡政府的彈性積極作為,的確能把「圖利」變「興利」,「最具體的效果,是讓境外基金轉變為境內管理。」" l$ Q y2 X1 f
' k5 s: V1 U! J* h5 s
4 i/ ^. h) X! n) t9 }從教育著手 營造全民拚金融氛圍
8 A- W8 S* r! K% J) W$ _
?4 r" _, }* @" P9 c$ K$ g/ O
. B8 y# A) N1 D" b( t% J「除了這些有形的補助或優惠之外,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塊是教育。」何玉珠表示,「走在新加坡的大學裡,你很容易感受到,學生普遍對於金融業是非常嚮往的。」她感覺,在政府刻意營造「全民拚金融」的氛圍底下,「這裡的學生,似乎是以學習金融為傲。」【今周刊】 ?' E! C6 s7 W$ [# }! ^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
總評分: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