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39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95
- 活力
- 76
- 金幣
- 36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5-2-26
- 文章
- 37
- 在線時間
- 18 小時
|
2 ~+ N% C# p4 {! t/ D6 l" q# ~3 F' V
0 u( ^' x" `/ V2 O, D/ ]$ a什麼是安全感?
2 M, l% h" `: r7 b6 a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指出,安全感指的是一種情感的狀態,就孩子本身情感上的發展來看,指的是孩子能不能夠發展出一個維持自身平穩、自在的狀態,當孩子能夠順利發展出維持本身平穩、自在的狀態後,便能進一步讓孩子擁有能夠去探索、嘗試新事物的能力。
- R- ]; H. u% N! H' Z4 d9 @2 z; m& s% u4 [1 S3 ~* q I
安全感的重要性
0 m' ~( V! T: m% a; ^- D為什麼安全感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對於擁有安全感的孩子來說,這種平穩、自在的情感狀態是「低耗能」的,簡單來說,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有能力可以避免因為過度緊張、焦慮不安而造成自身情緒及體力上的耗損。
' O% L T% l: w/ ]5 O1 Y+ J- g `) L- `5 A3 C* }- K: ]
安全感越充足,越有自信心+ k; @: H" _1 }, X8 A
安全感足夠的孩子,跟外界接觸的主動性會比較高,想要去嘗試各類的新經驗,同時,對失敗的接受度也較高。$ G' W! p; b0 D& G; [
3 e5 j7 z7 @6 ~* I% p7 v5 W9 X
安全感充足對孩子來說,就像是心裡該有的配備都齊全了,這時候孩子就有往前的力量,往前的意思是,孩子會想要去探索新事物、在探索過程中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會讓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就可能激發出孩子的興趣。, R: x% O, z. ^* J% |5 j
~8 \( ]; T3 N, }7 f2 p「因為孩子是自己願意探索,是自己做出探索這個行動,孩子也比較容易發展出控制自己的能力。」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當孩子發現自己有控制自己的這個能力,自然而然的自信也會增加,孩子會覺得我有能力可以面對眼前的事。; v3 m* v2 N# A U5 G& I
7 x( d% L* f: \/ ]: n例如:我能夠自己上廁所、我能自己到浴室、我能自己開冰箱,這些對孩子來講都是成功的經驗值,當這些經驗值不斷累積下來,孩子想擁有多一點的探索經驗這個念頭就更強烈,他就越容易能夠真正獨立。: I0 j8 }) C% p; j" N4 a' Q
- I8 t4 o J& u" N& U7 J7 A安全感不足,易與人疏離
& W* u5 r! L( W當一個孩子長期少了安全感這一塊,他可能較容易對人產生疏離感,較沒有辦法去感受人跟人之間的交流,當孩子一直有對人的疏離感、對人的不確定感、對人的不信任感、再加上挫折並沒有得到適度的處理,這些負面的特質就有可能被強化。3 n! X; O$ m/ K3 t
& s) r+ T- K0 _, n/ a8 [安全感不足,容易退縮、害怕嘗試新事物
! w: m- p$ v7 m# d0 o4 i對孩子而言,安全感帶著某些穩定、信任的因子,當一個孩子安全感的需求一直被忽略,孩子對人的信任感相對會較差,會有疑心、不安的感受。 R0 t% ]) V5 R) C- ^. K
6 r* B( `2 w* k$ J( ?; F5 x, o因為孩子並沒有一個安全感支撐著足以讓他往前走,這會讓孩子在嘗試新事物的時候倒退回來,變得退縮逃避,而逃避所帶來的情緒中包含了焦慮不安、過度敏感緊張、依賴性高、容易受挫,也更容易對事情退縮。5 v8 g% a8 N4 D, J
* n3 {9 }$ P) n6 j5 D8 G$ q安全感不足,變得越來越暴躁- y) w6 w$ U, w4 G5 D+ }
與一般人想像的可能有些不太一樣,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除了上述提到的許多「內顯」的表現,例如,容易出現焦慮、矛盾、逃避行為、容易感到受挫、拒絕嘗試新事物等等。
: W% {6 T& j9 i' r, r/ k9 q! y; a3 u4 i3 t$ O
有些孩子在安全感一直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會表現出較「外顯」的情緒與行為,例如,焦躁、暴怒、忿忿不平、矛盾等情緒,這樣的情況與孩子有時候經歷挫折的情緒,會轉為生氣的情緒十分相似,若長期下來孩子都處在這種焦慮不安當中,情緒性格會慢慢變得暴躁、易怒。
8 m: d( R u& B) R( _# J; q' v2 m
5 L* W0 k) S) J9 N# \2 ~有關安全感的3大迷思
) R9 [6 m5 k( g迷思1:依賴=安全感* |" z) C; a1 g# j% r; C
有些爸媽會把過度依賴當作是孩子在自己身邊獲取安全感,以為孩子十分依賴自己,就表示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x, l: a- B* L9 M
9 o5 I7 {* K" m: H3 f/ G. h. |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說明,依賴指的是孩子在情感上太過於依附某一個人,孩子並沒有發展出真正的安全感,當孩子太過依賴時,情感是著重在別人的部分,是藉由外在尋求安全感而非內在發展的,因此,當孩子所依賴的這個對象消失不見或是離開孩子視線的時候,孩子的穩定力量也會跟著消失不見,開始進入過度緊張或焦慮不安的狀態中。* d2 l; l0 O2 [" l8 [% l1 r
9 b' l- w* Y4 ]
由上述可知,一個依賴性強的孩子,相對在安全感的建立上是更困難的,爸爸媽媽可以試著想像一下,當孩子過於依賴一個人時,就像是孩子依靠著一面牆,這面牆將支撐著孩子全部的情感,最危險的部分就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這面牆不可能一直在那裡不移動,舉例來說,當爸爸媽媽必須要去工作上班、孩子要去上幼兒園展開自己的社交生活時,孩子勢必要離開這面牆。: y7 C) u5 W" C$ v
0 K" a- E/ p$ g* g5 B" d「一般來說,安全感比較足夠的孩子離開這面牆後,他還是有能力自己去獨力完成某些事項,例如,自己試著學習生活自理;反之,對於安全感不足的孩子而言,如果要讓他離開這面牆,自己去嘗試某些新的、獨立的經驗,例如,自己上廁所、自己去拿東西、自己去跟老師講話等都是相當不容易的。」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
' `8 o' P' v! u: ^. R5 q6 w
7 Q" i7 j& j- ?* ^9 F迷思2:安全感長大再培養就好
8 F0 O1 l; K! X/ r( U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安全感等孩子即將要離開自己的時候再建立就好,例如,孩子要自己去上廁所、孩子要自己去上學了、孩子要離開自己的視線,這些時候孩子開始哭鬧才要幫助他,但事實並非如此。2 Z* M0 I+ E7 v: l# x: d2 O# t
7 X) P* S1 w9 G% [: ]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醒爸媽,其實,孩子的安全感從在媽咪懷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慢慢在建立醞釀了,等到孩子出生之後,睡醒了需要爸媽的擁抱、陪伴、隨時留意他一些生理的反應與需求,這些基本的照顧、親子間的緊密互動,都會對孩子的生理、心理有所影響,更是安全感最初期的培養階段。* }- K, l; x/ {: ~
, |9 t8 E8 U7 y' v- B
迷思3:先天氣質是影響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關鍵因素2 y/ O# |0 c; k6 x' e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有些孩子的確在先天氣質上顯得比較退縮,對環境的適應力較弱,但是,後天的照顧與教養依然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會決定孩子某個特質或個性的強化。$ @; g4 F$ h+ F% g
+ j( z" j8 d1 }0 \9 z! A
或許孩子先天的特質是比較敏感、需要較長時間來發展出安全感的,但在後天的教養下,是足以讓孩子慢慢的對外在人、事、物的刺激,至少在情緒上取得一個平穩的狀態。4 h& {/ a. l( o% N7 |+ t/ i
2 E4 w: _' q: c: p* }; f c% O. ^7 Q; e爸媽應該要試著把焦點放在後天的照顧與教養上來協助孩子,而不應該執意認為孩子之所以較為敏感、安全感不足,都是因為先天氣質的關係所致,難以改變。0 ^/ _- `. O* l" q
/ t+ ^5 q8 n5 @* U! b+ l1 Y# V
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3大NG行為
y W6 E; e$ L5 h5 d' xNG 1:將孩子晾在旁邊* ^1 |+ M1 W6 z. _+ c- F
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後,會把孩子自己一個人放在嬰兒床裡,讓孩子自己玩玩具,自己則在一旁看電視或玩手機,當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爸媽不是給予擁抱回應,而只是塞給孩子奶瓶,或者用3C產品來安撫孩子。雖然爸媽人就在旁邊,但卻像是心不在孩子身上,孩子其實都是感受得到的。' L9 w: q& J* J. L) u7 M
: |5 W4 s' f G; d% M- \' p
主要照顧者的疏遠、太忙碌於自己的事,都會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小一點的孩子餓了、冷了、累了,這些生理上的需求皆是,爸媽都應該即時(適時)去哄哄孩子、抱抱孩子。
6 z, l$ @9 p' W) A0 n4 w
0 Y' _" e, k! v/ V; I2 G有些保母一次帶很多個小孩也很容易發生這種忽略的狀況,因為保母無法一次顧到這麼多孩子的需求;有些爸媽長期在外工作,或是隔代教養中阿公阿媽本身比較少會跟孩子有肢體接觸,當孩子的生理上需求被疏忽了,他在安全感的元素上是匱乏的。" k: e/ ~- `1 a. K$ O' T
6 i; n. G5 e( ]NG2:對孩子過於保護、溺愛
% ^& o: U$ O) d B8 @有些爸媽對孩子過於保護,例如,過馬路時一定要牽著孩子,孩子不論去哪裡,媽媽都一定要牽著或跟著;孩子喝飲料想自己插吸管時,媽媽說:「媽媽幫你,你很容易會弄倒。」
* u% ]; h/ g% T" G( ]" M; J$ {2 Q9 u- W- B
媽媽釋放出很多對孩子不放心的訊息,過度幫孩子做了許多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本身的自主性、嘗試的過程、以及對自己的肯定都會受到影響,某個程度上,孩子其實接收到的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訊息,無法累積自己的生活經驗。
$ z, p9 q: r6 @% [; g6 c& W8 k4 {9 J
所以爸媽若太過度的事事都幫著孩子,是讓孩子不自覺地處在依賴的狀態,這樣的依賴也容易造成安全感的不足。! L" g0 a; z4 y/ T/ Q$ @. Z
0 D# z. d# o8 w/ a0 s$ U8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較佳的做法是在安全考量足夠的情況下,爸媽多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但會看著孩子,也讓孩子知道當他遇到困難時,爸媽會陪伴著他並適時與他一起討論、解決問題,這樣適當的放手能夠增加孩子自己做與體驗學習的經驗,也等於協助孩子安全感的發展。$ o- V: l$ a9 e
. l3 K) H- L0 f( H
NG 3:爸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爭執
" u- M, Z- v h! d! O2 E$ k2 _: B爸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也是容易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原因之一,尤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看到父母在爭執吵架,孩子會時常感到擔心,認為是自己沒有能力來阻止爸爸媽媽吵架。' k, l/ x& g5 o. ~. v" U- d
7 l# j1 S+ D* q. v4 O爸媽原本是最應該讓孩子維持在一個穩定環境下的人,當爸媽不斷在孩子面前發生嚴重的爭執時,就像是讓孩子長期處在時常會發生地震的環境中,孩子不知道地震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停?震動的強度會有多少?. k9 b$ K9 t# r" F' H$ @( B
3 f! b8 B& N$ l" b. N# z
孩子也會出現害怕的情緒,眼前這一場戰爭是讓自己措手不及的,甚至有些吵架是很強烈的,會有不當的肢體動作出現,極端一點像是家暴、言語上的辱罵、暴力行為、摔東西等等,都會造成孩子心理狀態上的極度不安。6 w" ?/ \! U+ _: Z4 E9 `
* R; W4 G- u9 b# C3 C
注意!孩子出現缺乏安全感的警訊
' ~3 [1 G# u/ T/ Z$ P不同孩子會用不同方法表現安全感不足的情緒
3 w" a, R: s* N: H6 n, f/ l拔頭髮、摳臉、摳手、咬手指、玩衣角6 M- S3 y& _. c8 r& Q0 i0 ^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當孩子內在的情緒是焦慮不安時,每個孩子會出現的外顯狀況大不相同,很難用單一行為來做為孩子安全感不足的判斷。
/ ^! D( o1 M. Y# V6 s4 Z) n% d& W5 R( p
例如,有些孩子安全感不足的時候會歪著頭用手指不斷捲自己的頭髮、拔頭髮、摳臉、摳手、咬手指、玩衣服的衣角/衣領/袖口、手會不停地玩弄在他周遭的小東西、眼神飄忽、心神不寧、表情僵硬,似乎一直處在很警戒周遭的狀態中等等,這些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時可能會出現的行為。+ g, i. n* w! o2 v9 H
' k: y d# c3 ^5 Y2 t5 x. M
咬人、打人、推人、破壞東西、亂丟東西
# k% ^0 J8 V& k+ ]* n此外,如前所述,當孩子感到不安時,並不一定只會安靜地默默退縮到角落,也可能會出現較外顯的表現。例如,今天停電了,媽媽不在身邊,孩子不一定是默默地縮起來哭,有可能會亂竄、亂叫,想第一時間逃離這個空間;因此,有些缺乏安全感安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咬人、打人、推人、破壞東西、亂丟東西、亂竄等這些外顯行為。: S- A# D R4 S+ F. p- ~; p, I0 O
1 w2 H; b! v) k- y
如何協助孩子發展安全感?
% w I4 K& w/ p7 K懷孕時與寶寶的互動
9 K( g; u/ i- c8 f事實上,在懷孕的過程中,胎兒就會受到媽媽的一些反應、情緒,以及生活作息所影響,有些媽媽會去摸摸自己的肚子,或者對著肚子裡的胎兒唱唱歌、講講話,這些安撫的動作加上聲音,對於還沒出生的胎兒來說,在觸覺、聽覺上的刺激都是有感覺的。2 W+ N( B" ?, w- Z( z4 p, k! J
) ^3 n" y4 O; E- d+ U6 X因此,對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在胎兒期就可以開始慢慢進行,當媽媽的情緒平靜、生活作息穩定、身心方面沒有太多的壓力或過度不安時,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比較平靜;相反的,有些媽媽自己本身的狀況比較不穩定,連帶的就會發現孩子也比較躁動,不知不覺中,這些狀況都可能影響到孩子出生後與外界接觸的能力、情緒上的發展等等。/ C7 w9 {& x* r3 j& j7 j! O
* {0 u2 w" y# i- G0 |4 j5 E! b6 U
滿足寶寶生理需求、安穩的成長環境; c* L5 W/ U3 d; Z Y- M
剛出生的寶寶,眼睛還看不清楚,無法分辨誰是爸爸、誰是媽媽,這時的寶寶安全感來源主要是由基本生理上的滿足,除了吃飽喝足、正常排泄、睡眠充足外,爸爸媽媽的肢體接觸、擁抱,整個環境的穩定,以及爸媽跟寶寶說話的語氣、語調、音量,都會影響寶寶對於所處環境的感覺。
2 z! {0 x( I9 L9 }8 ?, ~% H( f) {# G
如果此時能盡量減少寶寶在生理上受到強烈的外在刺激、出現擔心害怕的情緒,寶寶自然而然在心理發展上就會越趨於平穩、自在。2 o" V3 B! F* n% E% }3 P
0 J" T0 q" S9 }0 f$ H孩子還是寶寶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大部分的時候可能只能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有些爸爸媽媽習慣將寶寶放在嬰兒床上就去忙自己的事,而忽略寶寶的生理需求,寶寶可能因為肚子餓了、尿布濕了、或冷氣空調太強了,造成身體上的不適,連帶造成心理狀態一直處在一個焦躁不安的情況,而這些焦躁不安便會影響到寶寶安全感的建立。5 T C3 Z- Z6 X8 q) | O
2 q$ m4 B% |! j% `) w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7 t+ `2 Y3 H: r* Z5 k! W% s! P5 E/ F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爸媽與孩子間應該要建立一個「雖然我們離開你(孩子)的視線,但是你依然是可以信任我們的,你還是可以感到安心的。」* T! I0 z l4 ]0 k/ q
/ _4 `2 v' U! i% I) i& s0 K
這種彼此信任的依附關係是必須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例如,當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坐在客廳的地上玩,媽媽原本是陪在孩子身邊,可能忽然想要去廚房拿個東西,這時候媽媽不能想說:「我只是離開孩子一下下,拿個東西馬上就回來了,所以不跟孩子說。」而是要讓孩子很清楚他現在在這裡、媽媽現在要離開他、要去哪裡、多久會回來,否則,孩子很容易感覺媽媽好像會忽然將他拋下。
8 \6 a5 X: }$ [9 x+ x0 \. w, |" c* F
等到孩子年紀再大一點,要進入幼兒園的時候,爸媽也應該掌握相似的原則,耐心地跟孩子說明清楚當他在幼兒園時,媽媽在做什麼?例如,要去上班或在家裡做家事、照顧弟弟妹妹,以及遵守與孩子間的承諾。9 n! D$ V* @" N2 @
1 X3 |( y, M. u" L( d: J3 Z/ ~2 u
例如,下午4點整就會來接他回家,千萬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拋在幼兒園的,媽媽拋下他之後,一轉身就不見了。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強調,剛開始在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時,最忌諱的就是主要照顧者很急著離開,或是不說一聲就偷偷離開,這都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6 d( [8 m& ]) Z. n( H+ C$ ^
( K' c; _3 x; n% Y( h+ @; S適度放手1 l* R( g! ]+ s
爸媽若是一直幫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的依賴性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養成,爸媽要學習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就算只是讓孩子自己抽一張衛生紙這種小動作,孩子都會從中發現,這是我自己行動並完成的,孩子會有一個「我做到了」的感覺,這個感覺能夠幫助孩子增加對自己能力的肯定,這樣的自信也會成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的元素之一。
Z' L3 ]) B" K! M9 h9 Y. h6 R4 P8 H' u( L! O% u# u# d
當孩子獨立探索的能力、對自己能力的肯定都比較高的時候,對人的信任感也會跟著提升,對他人或外在事物的依賴程度則會慢慢下降,孩子就能夠從自己的內部獲得真正穩定自己的力量。# J4 ]7 ^; q( ?
% K/ E3 n" s& j8 T% {' N* W
觀察孩子不同反應需求,給予不同的感官、氛圍刺激
- @7 ?# S/ }& L8 z/ r不同的孩子感受到不同的情緒,會出現不同的反應,想協助孩子增加安全感可先觀察孩子屬於哪一類型,例如:; S1 _# {# Q4 U, r$ K
! ]& m+ h5 J+ Z3 T( r
1.肢體接觸型:有些孩子在情感滿足上的需求可能是肢體接觸,那麼,爸媽可以幫孩子多做一些幼兒按摩或輕輕撫觸;或是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多抱抱他、拍拍他,孩子透過這樣的肢體接觸可以感到安心。- X& {1 Z! q% `! M/ D! a' u' C- M
0 { r+ j' U( X, v8 T {/ |
2.聽覺型:照顧這類孩子,爸媽在跟他說話的時候,應特別注意保持語調的平穩、適中的音量、速度不要太快,或者也可以多放一些平靜的音樂與孩子一同欣賞,這些刺激都有助於聽覺型的孩子情緒平穩。
2 Y: C2 }2 O$ Z6 y0 C: g
/ r- i8 V; }9 i8 V/ g3.嗅覺型:有些孩子是嗅覺型,就像有些大人聞到某些味道會感到特別平靜一樣,此時,爸媽可以讓孩子使用他自己喜歡的味道的乳液、或者洗浴用品,也有助於孩子感到安心。
$ ~; z6 Q0 s: w4 w: J4 m4 e7 X7 p2 h& R0 O3 h6 x6 o
主要照顧著要試著先降低自己的焦慮感, E% u& u% M, R& l1 `
有些爸爸媽媽會一直對孩子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准」,或是孩子根本還沒有任何行動之前,就皺著眉頭焦慮地在一旁千叮萬囑。
) v, b6 t3 V5 f/ T# q7 x$ T) K/ i% s* E. j6 g A
當孩子處於這樣一個充滿大人焦慮的環境中,他很難保持自身平穩的狀態,因為孩子會被大人情緒所影響,也很容易開始感到焦慮,擔心他自己走到哪邊或做些什麼事情,是不是又有人要發出高分貝的聲調來阻止他。
[: j" _7 z5 s2 l, f8 x8 r1 z
* d6 ?$ m/ a- Q# l( l' s因此,若是能有個空間、遊戲角落是能夠讓孩子盡情去使用、去探索,而不會一直接收到大人緊張的情緒,也能夠幫助孩子情緒上的穩定。少了焦躁不安的干擾,孩子的情緒若能一直保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對於安全感的建立絕對有正面的影響。
: t# l2 A5 x. j) L- ?$ ?, v; C& B4 E5 e$ z. f& j; z- _, D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 O7 K. f+ T' l) W4 J! h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58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
總評分: 金幣 + 1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