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929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11
- 貢獻
- 4144
- 活力
- 6942
- 金幣
- 49540
- 日誌
- 0
- 記錄
- 2
- 最後登入
- 2022-6-16
 
- 文章
- 3210
- 在線時間
- 2717 小時
|
+ j, I. T. A0 @$ S$ K/ J
.作者: 張黛眉 | 親子天下 – 2012年10月5日 下午2:49.. .1 w$ y. G" j7 s8 _9 N- T {2 w
3 u9 E) c4 |+ L& w+ z! L從幼兒能理解父母的語言與非語言反應的那一天開始,管教就成為父母很重要的一件工作。管教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並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孩子很乖,有的孩子很皮,其實孩子好不好教,和心理學領域所提出的天生「氣質」有很大的關係。 & ]0 H* T: @/ b; {- x: L/ i
8 F2 |3 j4 f$ v一般來說,活動量大、堅持度高、反應強度強的孩子,比較容易帶給父母行為管教上的挫折,以下提供相對應的氣質管教法: 0 F, E3 Y6 L1 Q# @ y6 _* b' b8 ~. N
4 U, T7 ]+ T2 a5 `# L3 E) A
活動量大:活動量大的孩子靜不下來,內在較缺乏結構和限制,他們的行為常常比較衝動,沒有考慮後果。父母要給孩子具體簡明的規範,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什麼是不被接受的行為。
/ ~+ ^& I* S% ?+ S4 T
# R, e) ~: h, U3 z8 E擁有這項氣質的孩子,所需的活動量比一般孩子大很多,父母需提供更多發洩精力的機會,讓孩子充分的活動後,通常晚上也比較容易入睡。儘量少帶他去需要安靜及會限制他行動的地方,像是聽音樂會、看畫展、氣氛優雅的餐廳……等,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給彼此帶來麻煩。若是孩子尚未學會自我控制,但又必須前往要求安靜的場合時,請事先預備好一些不會製造吵鬧又可以讓孩子消耗精力的玩具。在進入這個場所前,先和孩子約法三章。在過程中,隨時給孩子鼓勵和提醒,並且視孩子的狀況拿出法寶一、法寶二、法寶三等事先準備好的方案,來轉換孩子的活動,讓孩子的活動量能適度的得到滿足,不至於在過程中造成干擾。
0 c# W+ n: H! @0 F5 Q* d
' W! s8 Z' j& y/ a- f4 w6 {! h1 }堅持度高:堅持度高的孩子太有主見,老愛唱反調,不願意順從。爸媽如果說:「不可以!」「不行!」立刻會激起孩子的鬥志,他會想:「只要我再堅持久一點,再多說一些理由來說服,一定可以改變爸媽的心意。」所以他們的意志強烈,不容易屈服,很少會輕易的放棄自己的主張和想法。 在孩子的嬰幼兒階段,最好在家裡提供一個寶寶可以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以免整天都在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碰!」「不可以去那邊!」當孩子大一點之後,就要建立清楚的家規,避免天天為了小事和孩子僵持不下,爭論不休。
) ^. O& s( l6 N+ F/ g* l$ Y1 B t1 F2 a
由於堅持度高的孩子想達到目的時會不擇手段,所以非常會鑽法律的漏洞。在訂定規則時,一定要說明清楚,並且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情況。當孩子出現無理的要求時,父母也要發展出一種孩子可以識別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知道他已經觸到底線,父母絕對不會再妥協,他再堅持也沒有用。久而久之,孩子會學到,當父母出現這種訊號時,自己就不必再堅持下去了。
' K9 k6 l9 a: ^1 n% j
. J! A, [5 F' y! H: E孩子被指責時的反應也因人而異。堅持度高的孩子被管教時,常不願低頭。孩子的反抗會激怒父母,不像有些孩子一犯錯,很快就認錯求饒,父母反而會心軟而原諒他。 孩子沒有表現出自責和後悔的樣子,不代表他沒有感覺到自己做得不對。孩子做錯事時,自己也感覺很不好,有的孩子自尊心較強,不願在權威面前低頭。父母還是要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就事論事。在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告訴孩子桀驁不馴的表情和態度,只會激怒大人做出更嚴厲的處罰,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用心是為了他好,不是用權威在壓制他。在進行管教時,要切記不要做人身攻擊或羞辱孩子,或是用收回父母的愛來威脅。 % D i: Z9 Q! j% G' |/ F5 t1 p
. y5 U0 h/ ]6 J: C反應強度強:擁有這項氣質的孩子,當事情不如意時,就會大哭大鬧,用情緒操控父母。當孩子意圖要操弄父母時,父母最好的態度是 「溫和而堅定」,不用生氣也不必大吼大叫,態度可以維持溫和,但表情是堅定的。保持心平氣和,說話愈小聲愈好,只要重複原則即可。例如,小聲的說:「哭哭也沒有用,不可以就是不可以。」當孩子看到父母不為所動的態度,就知道已經踢到鐵板了,再哭鬧也沒有用。 / c7 W% @( l5 h& \
" z( M9 r7 X; I4 H; n, Y! h- Q8 T- C
反應強度強、較急躁衝動的孩子,會用打人的行為來替代。他們打人並非故意攻擊,只是反映出他無法有效運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或解決問題。父母只要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會逐漸以較成熟的情緒行為模式來取代打人行為。當孩子出現打人、咬人、踢東西或丟東西等行為時,父母必須立即介入制止,不能袖手旁觀或是忽略,否則孩子會以為你默許他的行為,而繼續使用這種行為來達到目的。
- N8 `& k0 w) Z) P4 Q
$ A* P& n. Z( n* j- ~' f但是,父母也不用氣急敗壞的處罰他,尤其要避免用打人的方式處罰打人的行為。你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孩子:「你可以生氣,但是不可以打人。」握住孩子的手,制止打人的行為,然後把孩子帶開打人的情境,幫助他把情緒說出來:「你好生氣喔!你快要氣炸了!」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在幼兒階段會出現的行為問題也大不相同。父母如果能了解孩子的特質,採用適合的管教策略,就不會因為缺乏方法而感到挫折無力,進而產生憤怒的情緒,用打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5 v i. K, d9 X3 \! _' p, Z
* g2 V; d9 a9 e6 r |
-
總評分: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