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108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2116
- 活力
- 4476
- 金幣
- 9849
- 日誌
- 29
- 記錄
- 188
- 最後登入
- 2020-5-11
  
- 文章
- 1308
- 在線時間
- 526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Jess 於 2011-5-7 23:38 編輯
9 N# T; _6 X# H2 x, H3 u+ a
+ n/ e. }# L: T* |吃完保健品 更易放肆吃喝 ; O6 B' |9 b! m9 ?& a- Q3 n, R
@ w) u& i# a$ n2 `- t1 h【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2011.05.06 02:05 pm
7 B( I: A5 B& c5 Q& p$ v, p
, d/ u( ~. K4 K9 K& `# @ 邱文彬登上「心理科學」頂尖期刊 / 徐如宜
& N/ @+ H: I" H- w% o7 l1 T 0 L& u, H( F! B+ S9 {' k
中山大學教授邱文彬(中)以「心理授權效應」相關研究,登上國際頂尖的心理學期刊「心理科學」,談心理授權效應。
$ C1 j" J b1 L0 `, ~, O! B記者徐如宜/攝影 # U4 C* V! }7 ^8 L) e
你會不會吃了顧筋骨的藥,就懶得去運動了呢?或是吞了酵素後,就覺得放肆吃喝無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就是受到「心理授權效應」影響,放縱自己陷入不健康的行為,反而成了惡性循環。5 |; t/ A) i' n$ Q- W3 c0 F
目前在美國、歐陸及台灣,膳食補充品相當盛行,數據顯示,台灣人民每年花費在膳食補充品的金額,在2009年超過七百億。" m; ^, g, t: H e' A
5 |6 j5 {. ^" b: E, E5 R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邱文彬指出,人們在服用膳食補充品後,會以為儲存了健康信用,進而產生錯誤知覺,誤以為不會受到健康危害,因而授權自己從事具有健康風險行為或是較少投入有益健康的活動。這項研究即將登上心理科學協會出版的頂尖期刊「心理科學」上,是創刊47年以來,首位以個人研究登上的台灣學者。! u1 m( [1 Y( J: {7 l
, { h- e% A) ^$ C邱文彬說,看到身邊許多朋友都有這種「心理授權效應」情況,引發了他的研究興趣。像是父親提到最近開始服用維骨力,所以較少運動;一名同事說早上有吃多種維他命,所以所務會議提供的餐盒不選有機便當,可享受一下雞腿便當!' N1 c1 `, q, M7 p' x9 M
: [1 |/ h1 E0 M0 H( x
研究團隊進行了兩個實驗,檢驗人們知覺服用膳食補充品後,會對健康有關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 F4 G: ?5 k- T" _( X& K }7 `( n0 A3 S+ w9 ]) w
邱文彬認為,研究結果與心理機制「不易受傷害的幻覺」,可以解釋典型的「節食-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0 z: \, u+ H6 P, _: Z4 K! l& ?$ v
) t6 r+ V6 E+ m/ F* K; m
因為飲食習慣和規律運動等保健行為不易建立與維持,在大眾愈來愈習慣使用保健食品的情況下,仰賴這些保健食品來維護健康的人們很可能會付出潛在的代價,也就是從事自我放縱行為。
# p+ k% F( J8 S' g/ f( T$ h
, t( m7 X# w# y" D8 q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表示,這項研究並不是指吃保健食品不好,而是提醒大眾注意這種授權效應的負面結果。
1 M, {) i) `4 D# ?1 P. j$ a. R" H: C2 y% [' t
例如吃了維骨力,還是要運動!油炸食品不健康,還是少碰為妙! + F: @5 z& J, u" [* E" q6 ?4 L
' P6 l+ I) H' z" [0 \: [【2011/05/06 聯合報】@ http://udn.com/
& k- q- d0 V! }0 K+ B& x$ v 8 x3 d0 u3 l0 }3 ]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