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6276
- 閱讀權限
- 30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686
- 活力
- 293
- 金幣
- 7833
- 日誌
- 9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20-6-22
 
- 文章
- 245
- 在線時間
- 130 小時
|
https://www.facebook.com/zhou.niao.7?fref=nf* L( J$ `/ q% u
By 杜立鵬; ]8 c& E' n P; t
! J% `' `6 Q% t' x% W6 B
***********************************************************************************
* Z; ^9 ^. }( N& `+ Z: o第二次去金岳瀑布,幾乎都是在地原住民,看到我們一群大小人來到溪邊,他們很主動地幫我們牽小孩過溪,甚至有好幾個小人是他們排成一列幫我們傳過去的。歡仔自己可以走,阿嫣需要牽(其實她可以,但是那天似乎身體微恙人很彆扭),但是看到不認識的阿伯伸出手,她困惑地不接受幫忙。) s, K7 ]8 D7 j8 W. X7 Z& t
$ z% w5 s2 ^0 g$ t3 F* a& u
而部落的小孩對我們一群平地人一點都不害臊,好像來到溪邊都能一起玩一樣,看到我們的浮具,直接跟我們借去玩,玩夠之後也知道找我們其中一個人還就可以了。而我跟著一個十歲的小孩去跳水,跳完他問我:「有沒有,很好玩齁~」就像是跟學弟講話一樣。這讓我想到大學在花蓮實習的時候,跑去部落買小米酒,問在地人怎麼去,結果他們叫我直接去跟他們喝就好了。
! a, g8 p$ B5 Y0 I. o$ M# l7 o8 ?" h% I7 u# c
撇開年齡不談,我們已經極度野放的小人,和他們住在野地的小孩還是有一段差距;而大人對陌生人的接納,也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對待小人的方式能夠讓小人們在約束很少的環境下生活,但是生活環境中其他人事物仍然有給小人壓力,所以他們面對熱情的陌生大人,常常是會冷淡或困惑或拒絕。
1 U# N' M* x& }3 ~而原住民的孩子不同,他們整個部落對待孩子都是相同的熱情與友善的,所以他們也是熱情而友善的,而他們面對陌生人也是陌生而友善的。就算他們或許連人本心理學是什麼都沒聽過,但事實是他們根本不需要知道。
: F- r* S4 g3 h4 h6 D& z! D-----------------------------------------------------------8 M4 d( A/ k+ d1 l, ~& m" i
單純、友善、熱情、樂觀,這些真性情為何需要用宗教信仰、理想抱負、修身養性來維持?為何住在部落裡的原住民不需要這些有的沒有的,卻是這樣的真性情?
' F7 C0 b5 a# l! \
9 l1 M/ G; C; [: k3 `$ ^4 o6 ]若野地還在,小孩不需要溜滑梯、不需要盪鞦韆、不需要攀爬架,野地能給的刺激比這些還多!若野地還在,也不需要兒童心理學或是人本心理學,不需要什麼華德福、什麼蒙特梭利,也不需要什麼狗屁溫柔堅定,野地的包容比這還要大。; K, e. {; p; \" C& Q" C& X
* L) ^8 T6 u% d0 c. G
-----------------------------------------------------------. K. @& a# Y/ J8 c0 f9 K
離開山野,回到城市,小人們面對的是什麼呢?玩溜滑梯會被管,盪鞦韆要排隊,攀爬架被老人拿去當健身器材,爬樹會被制止,搭火車搭捷運陌生人會要求爸媽要管好小孩......等。' ~' p: `. F3 G M7 }
- b% g1 l e+ t
當這幾個世代的成長過程已經完全脫離自然,童年也不再自由奔放,成長也不再是快樂的。於是我們需要人本心理學,來找回原本的自己;我們需要了解兒童心理學,來彌補失去野地的空缺;我們需要各種育兒的流派,來堅定自己的立場。0 e6 s: C" K$ s v; e# O4 X. A1 J
幹!真悲哀!/ X2 E( Z( A6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