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4 05:09 編輯
+ q; V2 {, X4 o% [$ t Y4 P) x3 J* _
對稱用意陰陽相濟——張志明& ]9 Y6 S( l6 _ s
《拳論》云:“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這上下之間、前後之間、左右之間的關係,就是對稱關係,也是陰陽關係,矛盾關係,是陰陽雙方差異互補、矛盾統一的關係。7 I1 h P ]( ]! z; H* k
對稱關係是普遍存在的,肢體的任何地方都有與其相對稱的部位。每組對稱關係都有三個部分組成,即陰、陽,及雙方之間相互貫通的樞紐——中。 陰、陽、中三位一體,就是一太極。
) z( ^" B' R6 c: ]1 O: F8 _2 U# _/ }練太極拳對稱用意,是心法,也是勁法,是陰陽哲理的具體運用,是行拳用意的重要內容,是拳術對稱協調的內在品質。: g" a9 S! C, x( N) I% i, {, C
“練拳要注意中心點,要練出對稱勁”(馮志強)。沒有對稱勁,就是空架子。: }, L2 b/ ^7 C; b" [
對稱用意的基本規律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後撐;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對拔拉長,曲中求直”(唐豪、顧留馨)。
8 c9 ]. g4 J+ p2 ~4 x* e6 t* s$ Z對稱用意的主要內容是:在意念地引導下,在“中”的調節下,肢體的對稱雙方,或互借吸引力相向相合,或互借排斥力逆向相開,或互借杠杆力此起彼落,或互借力偶力左右旋轉,或互借順作用力一領一隨。總之是相互貫通、相互支撐、相互推動,以實現省力高效、和諧圓融,達到陰陽相濟的目的。
8 w, y) K" ^/ |6 o8 v: p現將主要的對稱關係舉例如下。
1 G' N- G( r0 K2 {( e4 I, q9 H2 w一、上下之間對稱用意5 d5 _. G2 @9 Q
上下之間對稱用意,能將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體內,對前後之間和左右之間的對稱運動有帶動作用,理應位列第一。
9 w% T! J" K0 d. t; F3 v1 A1、上下兩半身對稱用意。
( k2 Q( B2 R5 J; P% j6 T以腰為中,腰以上到手到頭為上半身,腰以下到腳為下半身。
7 ?" t9 p* N% r- i7 Y' \與各種局部的對稱關係相比較,上下兩半身的對稱用意最具整體性,是全身性的一動無有不動,對其他各種對稱運動有統率作用。4 [. ~3 W7 c8 Q5 k3 |' O$ i
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命門後鼓下坐,尾閭松沉前收,脊柱向下松垂,上半身氣向下行;同時,肚臍內吞,小腹提收,襠向前翻,下半身氣向上行。上下兩半身意氣相向相合,聚於腰腹,產生整體上收合、屈縮、蓄勁的效果。% [/ R0 _, J2 X. ^9 M
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命門前送上頂,脊柱向上伸豎,腰以上氣向上行;同時,肚臍前吐,小腹下沉,腿腳向下伸蹬,腰以下氣向下行。上下兩半身相互排斥,對拔拉長,產生開放、伸展、發勁的效果。
& m0 q3 D \( u, c( j; P在意氣先合接開的情況下,上半身、下半身相繼向下松沉,感覺上是從肩到腳一路順流而下,又像先是上半身下沉送下半身,等下半身向下松沉時,上半身卻伸腰豎脊而起。8 \6 M" ^* ] {4 S
2、肩與頭頸對稱用意。
) u% L. N' e0 n聳肩必縮脖,沉肩自豎頸。: D- t, k( @" a A
練太極拳雖然兩肩一直要沉,以保持豎頸頂頭,但沉又有不同的沉法。
. H# P# R$ a3 P6 ]0 j. g凡意氣開放、重心前移時,沉肩主要是松沉肩前的鎖骨;意氣收合、重心後移時,沉肩主要是松沉後面的肩胛骨。
7 n) \2 h# d O6 X1 m正因為有此不同,所以,雖然一直是豎頸頂頭,頸部卻在一弛一張地交替變化。
5 Q& X0 ^, p, c3、頭頂與尾閭對稱用意。! [( N0 ?3 q+ s
《拳論》要求“尾閭中正神貫頂”。“中正”當然是指不歪斜,但怎樣才能保持尾閭不歪斜呢?那就是松沉。
' n/ C8 [/ X6 ~尾閭是由寬大的骶骨和尖小的尾骨聯合組成的。因骶骨寬大,有一定的重量感,常有向下沉墜的感覺,不像釣魚線上向下沉的墜子,永遠是沉在水下的;而頭就像釣魚線上很輕的浮標,永遠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頭和尾閭一上浮,一下沉,將脊柱對拔拉長,使貫穿其中的中樞神經上下通暢,自然就有了“尾閭中正神貫頂”的感覺。
8 c. v6 y' |" E3 y" z4、胯與腳對稱用意。5 h) H/ s6 {/ u
腿弓要求以膝為弓把,以胯和腳為兩梢,使腿保持弓一般的彈性。身子坐在腿上打拳,如同載重之船行駛在水上,既穩重又有輕微鼓蕩。
* G" ?' X( n9 I, a1 V每當意氣收合、實腿變虛時,實腳側腰胯下沉,其反作用力牽動腳上提,胯與腳彈性相合。
! v6 w; l3 O9 W每當意氣相開、虛腳變即時腹胯下沉,兩胯分別向兩腿灌送意氣,支持腿向下伸,腳向下踏;同時,向下伸踏的反作用力上升,使胯有上下順直拉長的感覺,以支持伸腰豎脊,上下兩半身反向對拉。" e4 L. V% b* M2 a
5、腰骶與小腹(丹田)對稱用意。& @5 K+ }+ s A2 t
一般說的丹田就是指小腹的整個腹腔,通俗地說丹田就是小腹。而丹田的核心部位卻是在骶骨之前和膀胱之後夾室內的一個點,是全身也是腰腹運動所圍繞的支點和軸心。4 X5 m: \/ U" W U$ ]
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命門後鼓下坐,尾閭松沉前收,襠向前翻,小腹提收,腰與腹是後下前上地反向放鬆,命門前送上頂,腰與腹是前下後上地反向對稱運動;每當左轉身時,小腹向左,腰骶向右;右轉身時,小腹向右,腰骶向左。
4 d' r6 D. E- u m" ?總之,都是腰骶與小腹圍繞丹田的核心部位反向畫圓。
/ t4 C; z. A& T2 q8 X. N二、前後之間對稱用意
* z3 e4 G4 N( I1 m0 D1、眼神與耳神對稱用意。6 D5 z* E: ?3 R% d0 C+ B; I% d2 m
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隨著豎頸頂頭,眼神向前看遠,同時豎起耳根,凝神於耳,耳腔內的神意向後貼靠,細聽身後有無敵人偷襲,是眼神與耳神前後撐開,對稱平衡。$ s& d$ q: k* ]2 I1 {: J! r: j0 @
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隨著頸部放鬆,眼神收近,斂入眼底,同時耳根松落,耳神從身後收回頭內,耳目兩神相向相融。/ I! Y% S! z+ _6 A3 [
2、手與喉頭對稱用意。
6 j. b1 V, T) [6 v每當意氣開放、手前伸時,喉頭內收,上找頭頂百會,以反作用力支持主手前伸;
. M' {$ Q( c1 o' `9 Y每當意氣收合,主手回縮時,喉頭也自然放鬆,有迎手之意,與手相向相融。5 J; [3 V4 l+ `, D' k, P3 N1 w
3、手與肩對稱用意。 X4 W ^+ l* t% B4 F; |: [! x3 g
手不論伸屈,與肩都有兩種不同的對稱關係。處於向前推伸狀態的手須要屈收時,先是肩胛骨隨身松沉後靠,肩窩內收,而手卻順著伸展的餘勢繼續伸展,與肩身反向對拉,折疊轉換;當肘關節松屈,手向回收時,肩隨身微向前迎,與手相向相合。這是收手時與肩先開後合的兩種對稱關係。# [# M+ ^* u" i* Y9 r+ F
每當松屈之手須向前伸時,先是肩隨身向前送手,前送之勁到肘時伸肘,到腕時舒腕,到掌時展掌;當伸肘舒腕時,伸舒之力一方面向前推手,同時也後坐於肩身,使肩窩後縮,肩胛骨隨身後坐,與手前後反向撐開。這是向前推手時肩與手先順方向推送,再反方向撐開的兩種對稱關係。
+ i! J2 p2 Q. B* _" S' }4、手與腰脊對稱用意。
1 q# C% R) }' @& A腰脊是手的力源、支點、主宰。腰脊以命門為中心,是個一橫一豎的十字形結構。
; b+ `9 e5 L+ ^4 I# s4 |! t+ W一橫的兩端是兩腎,其中左腎管左手,順著左手的方向走,而與右手反向運行,以反作用力支援右手。同樣,右腎管右手,順著右手的方向走,而與左手反向運行,以反作用力支援左手。
& v! F q9 Y) S) m. y: A: {腰脊的一豎當然是脊柱。脊柱又分命門之上的腰脊和命門之下的腰骶。/ I, U$ T5 ^+ p
先說手與腰脊:
: A2 N' D9 V, b( s1 T: [3 k每當意氣收合,手要屈縮時,腰脊松垂內隱;腰脊松垂,以帶動肩胛骨松沉和手臂松屈回收,脊柱內隱以向前迎手,使腰脊與手相向相融的對稱。
3 p5 K( p' |* e! T, d每當意氣開放、主手前伸時,腰脊上拔後鼓;上拔以催開肩胛、推動手臂,後鼓以反作用力將手撐開。
- v7 z1 M4 J: r+ r" w+ t* @4 X再說手與腰骶:' [* J% R1 i& S3 l+ A2 v* B F
腰骶是以反作用力支持手動最明顯的部位。主手上舉時,腰骶下沉;主手下沉時,尾骶上托;主手前伸時,腰骶後靠;主手回收時,腰骶前迎。7 J* _3 I: \# s$ i% i$ q
5、腳步與腰腹對稱用意。 j* A0 w- m) x) e; ^" w
凡一腳向前提舉時,與之反向對稱的命門及實腳側的腰腎後撐下沉,與前腳相互平衡。凡後腳須提前收時,前面肚臍外吐,小腹向下松沉,與後腳離地相互平衡。
( r8 D7 x3 R2 d- K" W2 ~9 W三、左右之間對稱用意
2 r. b- \: u: }; s後背以脊為中,前面以臍為中,將身體分為左右兩側,相互對稱用意。
8 b# _# @2 g5 ~" [; A& n1、兩腎對稱用意。
6 m& z, }* z" P兩腎分管肢體的左右兩側,或以命門為軸心,像二人推磨似的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後地反向對稱運動,推動腰身旋轉,手腳擺動;, t7 B( k1 x% m d6 S. o
或以命門為支點,像杠杆的左右兩端,一上一下地反向運動,以帶動手腳起落,調整兩側虛實;/ T% U! p; {$ C7 X
或以命門為弓把,像一張弓的左右兩梢,一前合一側開,帶動兩肩兩胯前合側開,帶動四肢外旋內旋;$ \% Z1 X2 ?3 P q- W" k Z
或是綜合上述三法,以命門為圓心反向畫圓,以帶動手腳繞擺。 `$ A% b. t- L. ]4 j! P+ x) F" N
2、兩手對稱用意。
& q- ^; d6 U# v/ i: z以夾背為弓把,以兩手為兩梢組成一張弓,兩側的背、肩、臂、手相互貫通,像一條完整的弓背連成―條線,使兩手或者如拉弓時相向相合;
. n8 j. G% w9 n或者如放箭時反向相開;或以夾脊為支點互借杠杆力一上一下運動;
' y ^* S, V/ w$ Y. u; k或者以夾脊為軸心,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後運動;2 Q O* `$ }4 ]/ I' {, N5 m A
或者綜合上述運動對稱畫圓。1 T; R, s" E5 M
3、兩腿腳對稱用意。8 S% ?* p5 t+ ]" M7 U
以襠為弓把,以兩腳為兩梢組成一張弓,使兩腿腳經襠相互貫通,對稱用意。每當重心從偏於一腳移至偏於另一腳時都應分兩步走。
" D9 H& `/ N5 ~$ s" h' I- ]第一步為合,即放鬆實腳側腰腿,使重心滑到兩腳中間,同時開胯圓襠,兩腳心上提,像騎馬一樣,用襠控住兩腿。
* [2 t2 j$ v/ ?1 P- [第二步為開,即腰腹意氣分別經兩胯沉入兩腿兩腳,同時重心移至偏於另一腳。9 }0 D6 Q: O9 Q% `
重心移到位定勢時,不論正弓步、側弓步、虛步,雖然步型不同,兩腳的虛實比例有所不同,但兩腿都須相互支撐、相互送力,如弓背扯弓弦的相互爭力。& A7 E+ t3 u6 E
不過,這種爭力不是用筋骨之力,而是自身重量使然。
( m5 o! Z8 I# d- p8 Y& p以上說得像是很全面、很仔細了,其實差得遠,只不過是舉例而已,還有更多的對稱用意關係沒有說到:整體的如外撐與內抱之間;上下的如頭腳之間、肩胯之間、肘膝之間、手腳之間,四肢的三節對稱又分同側的之間和異側的之間;左右的如兩肩之間、兩肘之間、兩胯之間、兩膝之間;上肢的如肩肘之間,肘腕之間、腕掌之間、掌指之間、指根與指尖之間、手指的每一骨節之間,乃至全身的“任何關節都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解守德),都應松松拉開,又虛虛對準,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彈性伸縮。! I6 [; Z$ b3 q8 @+ a! ]
道理雖如此,但誰都不可能同時想這麼細。怎麼辦,只有化繁為簡,抓綱帶目,抓大帶小,抓住上下兩個半身一開一合,一伸一縮這個大要,開時從腰脊一路走到指尖腳尖和渾身皮毛,合時從指尖腳尖和皮毛收回到腰脊。通過大的對稱用意帶動小的對稱用意,帶動全身所有的關節開合伸縮。
0 K% [3 s5 z0 b( J/ L6 q& X“開合”是側重於意氣聚散而言的,“伸縮”是側重于筋肌舒卷而言的,開就是伸,合就是縮,開合與伸縮在行拳用意上是一致的。
- Y% o+ f; e) f; E" k" s練太極拳只要抓住了以腰脊為中心的開合伸縮,就抓住了太極拳的根本,就把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體內,分到各處,推動拳勢了;
1 r9 p8 W% y5 C; P+ M: f太極拳的許多原則,要領也就不求自到,抑揚頓挫的韻律節奏自然產生,許多思想文化和功能效益也就融入其中了。因此,陳鑫先生說:“一開一合,拳術盡矣。”孫祿堂先生說:“太極拳乃一氣伸縮之道。”都把開合伸縮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值得我們在對稱用意的過程中認真體會。”
5 {# @/ p5 _( k. E: l l要使對稱用意、開合伸縮達到陰陽相濟的水準,還應分清虛實和守中用中。
* M; f7 D0 e) I2 {4 ?6 O分虛實就是將對稱雙方分出一沉一輕,一主一次來,使之雖然對稱,卻不對等,因而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對稱用意追求平衡,但追求的是相對平衡、動態平衡、隨遇平衡,是許多小的不平衡相互協調而組成的大平衡。. {9 X( T) ^& x- b$ ~9 b
如果對稱的雙方絕對平衡,像天平的兩端一樣重,“雙重則滯”,它就不動了。水不平才流,球不平才滾,只有不平衡才能引起運動。左邊偏沉一點,它就往左動,右邊偏沉一點,它就往右動。腳體上下之間、前後之間、左右之間交替不斷地偏沉,就會連續不斷地運動,從而形成一定的拳勢。$ x7 e: B" A. B7 v/ R, q7 q6 J
一般來說,肢體支撐負荷較大的部位,以及向下松落的部位為實,應偏沉一些、主動一些。偏實之處不但客觀上受地心引力較強,蘊含的力量更大,對拳勢有更大的引動潛力,而且意念上要更多關注,要實以虛運,注意松沉,主動接受地心引力,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引動拳勢的作用。! S9 h9 I; g7 W4 r
守中用中的“中”有兩層意思,一指中位,二指中度。4 A5 H! Z- M! W. {" v% D$ W
先說中位。在相互對稱的一陰一陽之間,有一個亦陰亦陽又非陰非陽的陰陽交匯之處,如上下兩半身之間的腰脊,站在陰陽兩儀的角度說可叫作“中”。“中”是太極本體,是動靜之機的活眼,是陰陽轉換的靈根,是陰陽的“家”。. I" S# N6 |& Q6 s( e: V
陰、陽、中三位渾圓一體就是一個完整的太極。
, R% V% s/ x: P* C對稱用意的意應站在“中”位上開合陰陽。所謂“分則陰陽”,就是意念憑藉地心引力令“中”膨脹,把陰陽從“中”膨脹出去,送到肢體末端、皮毛,像送兒女外出打拼似的,形成意氣地開放和肢體地伸展。5 K3 ]4 I0 s& o w H6 \1 a
所謂“合則太極”,就是意念憑藉地面反作用力命“中”收縮,把陰陽兩儀從肢體末端和皮毛牽拉回來,像召喚外地兒女回家團聚似的,以帶動意氣收合與肢體屈縮。8 D6 u& }* i; P1 k' J+ S* `
“中”要具備這種開合陰陽的能力,就一定要松,松到空無的程度,松空得好像沒有實物了,就充滿能量了,就有活力了。
' q! s4 G0 Y5 L+ I6 e% Y: w' L再說中度。中度之中是在對稱用意的過程中開合伸縮和分清虛實最適度的分寸,是無過不及的恰當。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要開中有合,伸中含縮,使伸開的每一動點都在掌控之中,都富有彈性,既對拔拉長,又曲中求直,以避免散亂。8 p9 Z5 r% v& H( S* P; g, m
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要合中有開、縮中有伸,要均勻逐漸、節節帶動,既相吸相系,又不失圓滿,以避免癟陷。8 q5 c3 E# h7 b+ K3 i4 Q
無論開合伸縮,筋骨都只能走到八九分,留下一二分作為迴旋餘地,用於折疊轉換。; ~) j. C, a9 ^
“中”還是協調之後的自然,是和諧共存的原則。以中的方式達和,產生陰陽互生共榮的中和。中和是消耗最低、效益最高的一種狀態,是寬廣胸懷和立體思維的收穫,是對稱用意、陰陽相濟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們練拳修身的終極目標。; D1 \$ ^5 g) v: E. d/ p: o
在眾多的對稱關係中抓大帶小,在每組對稱的雙方中分出虛實,守住太極本體,開合陰陽兩儀,使對稱用意達到陰陽相濟的效果。* W; O. `. A0 i. e#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