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政治決心 新加坡金融奇蹟的關鍵/拚政策就不要擔心圖利之名! Z) m' q/ j# x+ E: z/ P- n
$ S5 _# p# T! u; g* C
. ~# P5 W; K7 ]2 }
8 p9 e9 _' j/ C
$ ?. H2 q. V5 ~7 N
5 v. k1 V7 ]: }: U( w
& ~( S; f! ? ^: y% |/ ]- l) z
6 O' d6 U1 s3 p* {- L0 R6 R' l 【文/楊紹華】
% ^6 n/ O; x7 D+ ` ~2 b$ a* j* s6 v/ Q7 {) N( |2 H6 R: Y' ?
前言; ^) T+ m% H7 K7 O, Z
, j5 E7 C+ z0 j7 s) H0 ?二○○一年,新加坡決定以資產管理業為主軸,打造國家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十年後,這裡成為全球競爭力第四強的金融中心。打造金融重鎮的過程中,政府或許祭出不少政策手段,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拚經濟的決心。" [( a* n6 Z$ D& E- P Y* H ~" `
7 A0 M, {3 c. y @
; N6 d, E1 |& W' r; d新加坡比台灣晚六年喊出要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卻比台灣提早達陣。新加坡能,為何台灣不能?
+ C4 m, i, N l/ ^9 U. g
- b& _" d( y" r) A$ {% f
% S1 Y& Z" f. Y0 _. e對比於台灣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喊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新加坡政府直到○一年,才正式以「成為亞洲金融重鎮」為政策目標。儘管喊出口號的時間比台灣晚了六年,但十年之後,新加坡已被國際譽為「東方瑞士」,當年明訂「以資產管理為主軸的金融中心」政策任務,儼然已經達陣。2 y5 c" D7 y" A7 m# }
6 i7 I! U: R; T8 s2 d4 g9 R/ D& L3 b2 G) _9 F5 O, B+ L9 h
以一○年的資料,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數據,當年度新加坡資產管理總值達到一.一兆美元,自○六至一○年的五年時間,資產管理總值以每年平均一六%的速度成長。: O4 S# F4 @1 d. B
8 ^9 f% ~) _$ z% L* D/ ]. r5 d1 o$ v+ I- ?! ]! R: e/ m! E
除此之外,台灣至今仍未開放的避險基金,在新加坡,一○年已有三○二檔,資產總值約達五三○億美元,這個數字,已逼近台灣投信業者發行共同基金的總規模。同時,新加坡也在○九年即已成為亞洲第二大不動產信託投資(REITs)基金市場,以及第二大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市場。根據今年三月由倫敦金融城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新加坡名列第四,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三地。
" z# }3 @8 L4 W" w- A) A: b( b1 A: n7 J! f! J6 n3 }0 h
2 R7 l( Y$ c6 ~' h+ ]8 G: ]! J6 I台灣央行在○九年曾經派員至新加坡考察,報告中提到,「政府強而有力的決心,明確定位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所有政府單位全力配合擬訂各項配套政策……,成功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的經驗,應可作為台灣借鑑。」
% W% P" S8 V2 j; G! j
5 K9 s; s+ {. _0 ?9 m Z1 X0 f% M5 g
「新加坡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台灣政府究竟該向新加坡學些什麼?」這是許多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的共同心聲。
" n, M9 G0 Y2 T+ f1 P& Q" V3 C' q4 k P4 q/ R& N& \; Z
! E; t5 e# Z2 n% f3 V- v3 u; x政府當金主 引進國際專業人才2 t# X+ B" H* a2 c3 I; a B
3 Y8 j6 W0 k8 {5 o/ Q1 p; h. J) C6 K) D! a4 U
「以我的觀察,新加坡與台灣兩地的資產管理業,最大的差別在於政府介入的程度。」曾任星展銀行資產管理部總裁、現任巴克萊銀行東南亞區高級主管的何玉珠表示。二○一一年,何玉珠曾獲《亞洲投資者》雜誌選為亞洲資產管理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0 L. t3 W4 |+ o6 T% N. b( r! _
+ _* X9 ]2 v7 } f9 R; M: @2 b" y# T
她首先從大方向來看新加坡的資產管理中心奇蹟。「簡單地說,一開始就是政府給錢,並且,想盡辦法吸引國際人才。」
4 E' u6 D# Z1 i7 J. n/ n6 e$ R: j n! A' N! D
+ J( S5 j- U1 M* _0 m5 D. C1 H8 V! o資產管理業是「管錢」的產業,成功的條件其實並不複雜:有足夠的資金可供管理,也有足夠的專業人才能夠管理資金。從零開始的新加坡,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第一步,就是用「政府當金主,引進國際專業人才」開始著手。4 X9 n2 X& o7 N& T
9 `, R1 K1 h7 a: t1 S7 v! m7 u. ?* U# O
一位曾在國內某外資集團投信公司任職的資深經理人回憶,○二年時,總部忽然決定派人到新加坡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決定下得很快,因為新加坡政府告訴我們,要直接撥出三億美元讓我們管理,條件只有兩個,一是必須到當地設資產管理公司,二是讓新加坡政府官員到我們公司實習。」
/ V9 o6 X& _- f: w* ]7 N2 f5 r
6 |$ |* d# S7 ]9 f: ^/ s. \
7 d2 h- b4 q3 K# @8 a- k不久之後,新加坡政府果然派了一名「菜鳥」,分別到這家外資集團的香港、台灣據點實習一個月,「來台灣時,他就坐在我後面,什麼都不太懂,看起來笨笨的。」資深經理人說,當年那群被政府外派實習的菜鳥,如今很多都已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位居要職,有人甚至掌管五百億美元資產。「我現在,能管個五億美元就很不錯了。」3 t4 l% A3 b7 v
$ c' p! ]) M, B1 M6 Q
2 x* J1 L' n- t) k* M. \$ y$ f政府開了第一扇門,吸引國際重量級資產管理業者陸續進駐之後,接下來,就是人才大量湧入,金融產業群聚效應逐漸成形。
1 ~! _' v1 ]1 k& Q s3 o; H/ @& h「我們常說,新加坡政府對老外比對本國人更好。」何玉珠半開玩笑地說,本地人力長期不足的新加坡,在引進海外專業人力上,本來就有提供許多優惠措施,「當國際集團在這裡布局,加上原本的優惠,老外自然更願意來到這裡。」事實上,國人熟悉的國際級投資大師如吉姆.羅傑斯、墨比爾斯等,目前都是以新加坡為根據地。% d' Z5 P. p$ C. l% k9 g
7 K' a [7 w; {" H2 h' o% S+ p! {! u7 m& ^8 S- W9 ^$ o
改變稅制 刺激資產管理市場1 u/ ]& D" Z8 ], P6 l5 u+ M
3 q H: L+ z! U% S% s, b* m0 L/ I$ j9 @) D7 U6 A+ e9 D
除了快速建立資產管理機構與人力之外,新加坡也透過稅制上的改變,不斷刺激整體資產管理市場,不只祭出「境內資本利得免稅」,包括「境外投資收益匯入新加坡」,也享有免稅優惠。
! b7 W3 G( v. x
1 e8 O/ T6 `; A) P3 A- p5 ?' M: h7 A$ }
相較於台灣在稅制上的討論執著於「公平正義」,在新加坡,政府則是把「稅」當成讓經濟政策成功達陣的重要工具。○八年金融海嘯發生,重創全球資產管理業,新加坡政府為求資產管理業持續成長,立即在○九年推出新的稅賦優惠制度。
8 z) d6 F4 D, d- K h1 d
2 |7 B5 z) |6 Z3 N8 P% o
" i' C4 H% l2 W. {2 }0 {" }○九年,新加坡決定將資產管理業者的營業所得稅調降至一○%(一般為一七%),「在台灣,這樣的制度可能被評為圖利特定產業;但在新加坡,由於政府對租稅優惠的對象設有條件要求,反而進一步的達到興利效果。」業者解釋,適用租稅優惠的條件,包含公司至少必須雇用三位月薪超過三千五百元星幣(約八萬一千元新台幣)的專業人才(基金經理人、研究員、交易員),基金管理據點必須在新加坡當地、董事會必須在新加坡召開等等。
% g- x! Z( Y& g4 q% j& ]1 j1 Z" d* U' q$ {- ^; ]
1 F8 }9 Y* @ Q, H' _
「降稅的結果,除了讓業者快速從金融海嘯之中走出低潮,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稅制,讓業者更深化對於新加坡市場的經營。」業者感嘆,對比於台灣主管機關只要提到「租稅優惠」就怕擔上「圖利」之名,新加坡政府的彈性積極作為,的確能把「圖利」變「興利」,「最具體的效果,是讓境外基金轉變為境內管理。」
$ t: t$ N4 I5 U" d6 _6 o! j
; g2 K, P* _9 a' }* }+ C' V8 m2 d: B6 p6 \% {" ^1 ~
從教育著手 營造全民拚金融氛圍9 N+ x1 u% @- a
( ^" K' |- a5 P2 l
+ V/ u! }3 I$ L: P9 Q" ~. m- V( V
「除了這些有形的補助或優惠之外,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塊是教育。」何玉珠表示,「走在新加坡的大學裡,你很容易感受到,學生普遍對於金融業是非常嚮往的。」她感覺,在政府刻意營造「全民拚金融」的氛圍底下,「這裡的學生,似乎是以學習金融為傲。」【今周刊】* I' L- C) W% S( a* E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
總評分: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