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8326|回覆: 6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反應] 最近蚊子真的變好多

  [複製鏈接]

81

主題

47

好友

4821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1035
在線時間
1006 小時
回到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1-5-5 23:35:46 |只看該作者 |新文章置後
最近 粉慘  每晚都要跟 一堆蚊子大作戰  

奇怪  ??以往也沒那麼離譜  最近蚊子真的變好多  

你們家有嗎 ??

803

主題

119

好友

1萬

積分

校友

Rank: 9Rank: 9Rank: 9

文章
8353
在線時間
4416 小時
沙發
發表於 2011-5-5 23:38:18 |只看該作者
回覆 YAO 的文章

是空屋變多了嗎???
江海納百川~所以成其大

81

主題

47

好友

4821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1035
在線時間
1006 小時
3
發表於 2011-5-5 23:41:0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dingding 的文章

哈  不是啦~~
我在想  是不是跟天氣有關~~

95

主題

103

好友

6956

積分

博士班

Rank: 8Rank: 8

文章
5736
在線時間
1555 小時
4
發表於 2011-5-5 23:50:36 |只看該作者
蚊子沒有果蠅多....
叢生亂草萬坪公園,髒臭惡水翻騰其中.. yuck !!

27

主題

17

好友

3398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341
在線時間
514 小時
5
發表於 2011-5-5 23:51:21 |只看該作者
有!很多蚊子!家中的兩個寶貝都被叮的很慘!會腫很大!慢慢消掉還會有痕跡呢!

45

主題

20

好友

2150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757
在線時間
586 小時
6
發表於 2011-5-5 23:54:26 |只看該作者
這幾天超多蚊子的啦
晚上都睡不好 要來去採購電蚊拍了
窗戶吸滿小小蚊(幼蟲)
原來大家都有這困擾

132

主題

67

好友

5997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2874
在線時間
1593 小時
7
發表於 2011-5-5 23:56:06 |只看該作者
高樓層,幾乎沒蚊子,偶爾有果蠅

22

主題

28

好友

4513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970
在線時間
991 小時
8
發表於 2011-5-6 00:07:28 |只看該作者
充分展現生物的多樣性與活力啊!


別跑~~!
啪!
又一隻!呼~~今晚好睡了...

803

主題

119

好友

1萬

積分

校友

Rank: 9Rank: 9Rank: 9

文章
8353
在線時間
4416 小時
9
發表於 2011-5-6 00:21:44 |只看該作者
小黑蚊是一種吸血性昆蟲,幾乎遍布臺灣全島,但並不是蚊子。小黑蚊成蟲在白天活動,喜好吸食人血,被叮咬後,患處隨即紅腫疼痛,且奇癢難耐。臺灣鋏蠓是目前臺灣地區為害最嚴重的一種小黑蚊。  
小黑蚊的分布
小黑蚊就是閩南話俗稱的「黑微仔」或「烏微仔」,也有人叫牠「小金剛」。雖然名稱中有個「蚊」字,但小黑蚊並不是蚊子,而是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鋏蠓屬(Forcipomyia)、蠛蠓亞屬(Lasioheles)的衛生害蟲。除臺灣外,小黑蚊也分布在大陸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區。
臺灣地區的小黑蚊主要分布在東部、中部及南部地區,其中以花蓮縣秀林、壽豐、太昌、福興、新城及瑞穗,臺中市大坑地區,臺中縣太平及霧峰,南投縣集集、名間、鹿谷、水里及竹山,雲林縣古坑,嘉義市,臺南縣歸仁、關廟、仁德及龍崎等地較為嚴重。目前小黑蚊幾乎已遍布臺灣各縣市。
1913 年,日本學者 Shiraki首先在台中縣發現臺灣鋏蠓的蹤跡。Lien 於 1989 至 1991 報導,臺灣地區的蠛蠓亞屬種類共有 24 種,其中只有臺灣鋏蠓【Forcipomyia (Lasiohelea) taiwana (Shiraki)】及三地鋏蠓(Forcipomyia anabaenae)二個種確定會吸食人血,尤以臺灣鋏蠓是目前在本島為害最嚴重的一種小黑蚊,在猖獗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其擾。因此,以下以臺灣鋏蠓為例做進一步的說明。

小黑蚊的形態特徵
小黑蚊是一種微小型的吸血性昆蟲,就臺灣鋏蠓而言,多位學者曾描述其一般形態,也曾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其細部特徵。
臺灣鋏蠓的成蟲體長僅約 1.4 毫米,頭部黑色,觸角及口器深褐色,胸部及腹部都呈黑褐色。雌蟲和雄蟲外觀上最大的差異,在於雌蟲的觸角上長有稀疏的短毛,觸角第二到第九節呈念珠狀,而末端 5 節有明顯延長的現象。雄蟲的觸角上生有長毛,也就是呈鑲毛狀,僅末端 4 節明顯延長。另外,雄蟲腹部末端有一對基節粗大的把握器,可以讓交配的過程順利進行。卵的長度約 0.3 毫米,呈長橢圓形,一側微彎。
初齡幼蟲頭部呈深褐色,體色淡黃、略透明。老熟幼蟲的頭部呈深褐色,身體黃褐,體長約 2.7 毫米,在胸部及腹部背方長有火炬狀的刺毛,身體的最後兩節背部各具一對頂尖朝後的號角狀突起。蛹體長約 2 毫米,剛形成的蛹是淡褐色,羽化時則轉變成深褐色。蛹在前胸兩側有一對呼吸管,蛹體背面長有許多小瘤突。

小黑蚊對人類的為害
小黑蚊成群叮咬人體,時有所聞,民眾也常向地方衛生及環保單位抱怨。成蟲主要在白天活動,特別喜歡吸食人血,為害人體腳部、手、脖子、臉部等裸露的部位,尤其以離地面較近的小腿最常受害。
小黑蚊必須吸食血液才能繁殖後代,就像蚊子一樣,只有雌成蟲才會吸食人血。當牠吸血時,常緊貼著人體裸露的皮膚。由於蟲體微小,受害者往往不易察覺,被叮咬後,患處隨即紅腫,奇癢難忍,體質比較敏感的甚至需要就醫治療。所造成的紅疹常持續數日,嚴重時症狀可以持續 10 天以上。至於持續時間的長短,則因個人體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學者曾於 1957 年報導:於實驗室中,在採自福建的臺灣鋏蠓體內,可分離出B
型腦炎病毒,但是在自然環境中是否能傳播疾病,則尚待進一步確認。然而,小黑蚊對人體吸血會造成紅腫痛癢,無疑是一種極具騷擾性的害蟲。

小黑蚊的生態習性
雌蟲在吸血後 3 ~ 5 天會在陰暗潮濕生有青苔或藍綠藻的土壤表層產卵,每隻吸飽血的雌蟲約可產出 30 ~ 35 粒卵。卵經過約 3 天後孵化為幼蟲,幼蟲具負趨光性,多生活在有遮陰、潮濕含砂質及腐植質、生有青苔或藍綠藻的表土層,土面較硬或完全向陽的場所則未發現有幼蟲孳生。
幼蟲有 4 個齡期,初齡幼蟲歷經 2 ~ 3 周的發育生長後,老熟幼蟲爬到水分比較少的地方,例如飼育容器壁、土表、或偶爾在草莖部化蛹。老熟幼蟲脫下的皮仍黏附在蛹的末端以固著蛹體,沒有幼蟲蛻支持的蛹難以羽化。
蛹經過 3 ~ 5 天後就羽化為成蟲,剛羽化的成蟲,顏色比較淡,是淺褐色,經過 1 ~ 2 小時後就轉變為深褐色。小黑蚊(臺灣鋏蠓)由卵發育到成蟲所需的時間約 3 ~ 4 周,成蟲的壽命約 2 ~ 6 周。
小黑蚊成蟲棲息在戶外,主要如竹林、灌木叢、雜草叢、果園、蔗園、茶園、檳榔園邊緣地帶等處。如果室外沒有吸血對象(寄主)時,也可能飛入室內吸食人血,例如當校園中出現小黑蚊時,學生在教室內上課就可能被叮咬。
臺灣鋏蠓日間吸血活動自上午 8 時開始逐漸增多,至 14 時達到最高峰,然後漸漸減少,至黃昏時則完全消失,其中以 12 ~ 15 時吸血活動最為活躍。成蟲飛行活動時,一般距離地面不超過兩公尺,大約是一個人的高度。孳生場所的 500 公尺半徑範圍內,是主要的活動地區。
小黑蚊的季節消長
臺灣地區小黑蚊(臺灣鋏蠓)族群密度的季節消長,因地區不同而有些差異。學者研究指出在南投地區,成蟲的族群密度在 3 月至 5 月及 6 月至 7 月間各有一個高峰期。在花蓮地區,每年自元月分起族群密度逐漸上升,至 7 月分達到最高峰,8 月至 12 月則急遽下降。
在臺南地區,從 11 月至次年 2 月間,小黑蚊雌成蟲密度一般較低,4 月至 5 月及 7 月至 10 月各有一個高峰期,而以 9 月分的族群密度最高。臺灣鋏蠓雌成蟲族群密度的變動,主要與上一個月的降雨日數、溫度及降雨量有關,且與當月溫度也有顯著的正相關。
大陸學者研究發現,閩南地區臺灣鋏蠓的孳生和降雨量及降雨天數有密切關係,而溫度的影響可能不如雨量重要。但有些學者認為族群密度與日照時數及溫度的關係較為密切。
實際上,溫度與日照時數,降雨量、降雨日數與相對濕度之間,都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適度的雨量有利於小黑蚊幼蟲孳生,可促進族群增長,降雨過量則對幼蟲及成蟲都造成負作用。因此各種氣象因子對昆蟲族群密度變動的影響,可能因不同的蟲種、蟲期、時間、地點等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不宜只用單一因子加以論斷。

小黑蚊的防治
小黑蚊的孳生場所範圍廣泛,現行諸多防治措施尚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效,實施全面性的澈底防治也不容易。但是可採用下列方法進行綜合防治,以減少其發生及為害。
環境整頓:為了有效防治小黑蚊,清除孳生源是首要的任務。小黑蚊幼蟲大多存在於陰暗潮濕的地方,如屋簷下、水溝邊緣、住家附近枝葉茂密的樹下、瓜棚下、庭院牆腳長有青苔或藍綠藻的表面,或是有遮蔭的茶園及檳榔園的邊緣地帶等,因此應該從環境整頓做起。清除潮濕陰暗處的青苔表土及腐植質,拆除不必要的遮蔭棚架;翻土可讓表土層保持乾燥,以減少幼蟲存活的機會及成蟲產卵處所;清除雜草堆、灌木叢與疏伐樹枝,可消除或減少成蟲的棲息場所。
在小黑蚊發生地區,長有雜草的排水溝或溪流兩岸淤泥濕地,常是重要的孳生地帶。因此疏通排水溝、整治溪流河床及河岸,舖設水泥,以改變原有生態環境,也是減少孳生源的措施。學校周圍也應進行孳生源的清除工作,因為有些學校處於山腳地帶,校園附近可能是竹林、果園、蔗園、雜木林等小黑蚊成蟲活動棲息的地方,因此在校園內進行環境整頓時,這些區域也應納入清理。
地面加舖水泥或石板路、改變栽培作物相、種植韓國草類植物、在竹筍園地面鋪設黑色塑膠布等,都能有效減少小黑蚊的孳生,降低成蟲密度。環境整頓是防治小黑蚊的基本工作,然而孳生源範圍廣泛,民眾雖有配合意願,但實際上卻無法全面澈底執行這項任務,以致在推動上面臨瓶頸。
個人防護:戶外的民眾穿著長袖衣服、長褲,可減少小黑蚊的叮咬,塗抹忌避劑(或防蚊液)則可避免小黑蚊為害身體的裸露部位。
物理防治:在小黑蚊為害的地區,學校、住家、工廠可裝置細網目的紗門、紗窗,以阻隔成蟲飛入室內,然而缺點是會影響室內通風。
藥劑防治:使用的藥劑應選擇合格的環境衛生用藥,以對人類及家禽家畜毒性低、對環境污染性小且有效者為優先考量。在防治成蟲方面,於成蟲活動棲息場所如竹林、灌木叢、雜草叢、果園、蔗園、茶園、檳榔園邊緣地帶、山坡地等處,可在氣流較穩定時,利用超低容量噴灑法,噴灑有機磷劑、合成除蟲菊類藥劑等。超低容量噴灑法能讓噴出的藥劑微粒在空氣中懸浮較長一段時間,增加藥劑與蟲體接觸的機會,以觸殺成蟲。
另外也可利用熱煙霧法進行空間噴灑,藉由產生大量含藥的可見白煙來撲殺成蟲。但單以藥劑進行空間噴灑來防治臺灣鋏蠓成蟲,防治效果至多僅能維持 5 ~ 7 日,通常在藥劑處理一周後,雌成蟲數目又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時可在紗門、紗窗塗刷或噴灑藥劑如亞滅寧,來毒殺接觸紗窗的成蟲。
在防治幼蟲方面,則以高壓動力噴霧器噴灑殺蟲劑,如陶斯松、撲滅松、亞特松等,施用在陰暗潮濕長有青苔或藍綠藻的幼蟲孳生地土壤表層。此外,使用昆蟲生長調節劑也可以造成小黑蚊幼蟲及蛹的生長發育受阻,而無法正常羽化為成蟲。也可在水泥坡崁上局部施用漂白水,不過應小心留意其對植物的藥害。藥劑防治若能同時實施成蟲及幼蟲防治,則防治時效將可延長。
教育宣導:在各鄉鎮公所、學校及村里活動中心,舉辦小黑蚊的生態與防治講習,讓學生及一般民眾充分了解小黑蚊的發生及防除的方法。建議社區組織義工隊,協助孳生源清除,並藉機加強宣導。噴藥僅是治標,整頓環境、清除孳生源才是治本的方法。
其他防治法的探討:由於使用化學藥劑常有環境污染的疑慮,學術及民間單位目前正積極嘗試其他防治方法的可行性。例如種植香草植物:把具有防小黑蚊效果的香草植物栽種在有小黑蚊發生的環境中,利用植物散發的氣味來驅離小黑蚊;土壤布菌法:布養環境保護用微生物,分解土壤表層的藍綠藻類,來阻斷小黑蚊幼蟲的食物來源,進而減少小黑蚊的幼蟲數量;利用捕食性天敵,如蜻蜓等。不過以上這些方法的防治功效,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消滅小黑蚊,目前除了使用藥劑防治稍可短暫抑制其發生外,似乎尚無其他更有效又合乎環保的具體對策。在退而求其次的情況下,於社區環境中,平時須做好清除孳生源的基本工作,並從教育著手,透過學校教師的講解,來凝聚民眾防治的共識。為了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必須加強社區共同參與防治的觀念,而不能單獨依賴政府有關機關的噴藥。
另外,因小黑蚊蟲體細小,觀察不易,且叮人奇癢無比,常令莘莘學子望之卻步。再者由於實驗室內飼養繁殖不易,供試蟲源常成問題,以致除了分類外,小黑蚊相關的研究報告相當欠缺。期待有志之士,尤其各級學校的師生,共同參與探討並尋求有效可行的綜合防治策略,來降低小黑蚊族群密度,並減少其對人類的侵擾與為害,進而共同創造一個現代化、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江海納百川~所以成其大

4

主題

17

好友

1362

積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文章
166
在線時間
435 小時
10
發表於 2011-5-6 00:21:49 |只看該作者
以前住在中和11樓蚊子很少,現在在北大住更高了15樓蚊子反而比較多~那ㄟ安哩~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