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910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740
- 活力
- 2686
- 金幣
- 14769
- 日誌
- 21
- 記錄
- 7
- 最後登入
- 2020-11-12
  
- 文章
- 3024
- 在線時間
- 835 小時
|
我義正言辭的教訓那個「不會帶」小孩的爸爸,後來才發現自己真是個笨蛋
. w6 S1 ^ L$ L* g# o1 y6 r& K8 ^) J4 a* S! W. I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 ... 315&pnref=story. B. h' A7 z. i1 I& u8 W
1 C7 q( ?4 u* k+ o8 o1 {/ `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65211/
/ a& T X; _5 o* L1 A, ?4 L4 n! v4 M( D3 E1 S# @
文:V太太
) J$ X# I o; e
( Z2 i& D2 O& f( @* S今天在臉書上看到,在耶路撒冷一所大學裡,一個媽媽帶著小孩去上課,結果課上到一半小孩開始哭,媽媽本來很不好意思的準備收東西走人,結果沒想到教授把小孩抱起來,安慰他,然後繼續上課(新聞連結在此)。, r0 u& O( v/ G
; ?( v+ b" e: n8 B0 x8 S
有人應該還有印象,前一陣子在台北市的性別議題公共論壇上,也是有個媽媽帶著小孩,結果小孩也是哭了(因為是小孩啊!),然後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告訴那位媽媽,「你就留下來好了,有小嬰兒有什麼關係,我以前的論文都是抱著小孩,在嬰兒的哭聲中寫出來的。」! | a/ N" |- p6 B: ]! e$ n% \
; s3 z9 ~4 M6 r G! h6 U7 q這讓我想起我很多年前的某個經歷。
! O5 ?( r0 S- Q2 e( ^0 @2 l7 u
& J6 R2 W* m5 U8 {有一次大清早從斯德哥爾摩飛法蘭克福,我為了三點到機場當然是整夜沒睡,所以上飛機之後立刻調整姿勢準備補眠,結果不遠處一個小嬰孩卻一直哭不停,那時的我對兒童這種生物是敬謝不敏,再加上睡眠不足,只覺得很生氣為什麼整架飛機上都沒人抗議。所以我就自以為很勇敢的站起來跟小嬰孩的爸爸說,大清早的大家都很累,你可不可以稍微安撫一下你的小孩?結果瑞典爸爸很帥氣的回我一句:
1 P7 K3 a" @* E! @& W* K9 K( a1 R) O6 p, A9 y
, u6 `/ d4 S/ }1 {1 w
! V! {3 q3 }+ t. U「他才一歲而已,你要我怎麼辦?」(He's only one. What do you want me to do?)$ @4 B8 d: e! i$ P8 `
$ p' ?7 b# s. L$ ~8 |5 c. u
2 E: {: t8 l+ V+ E( {. R' E3 X9 \
/ o& f2 ~3 s2 e" B b% U8 k* ]+ d我當下很不爽啊,後來花了好幾年才終於理解,我當時真是個笨蛋,而且是個很沒有同理心的笨蛋。
/ u# C. v& c5 J& [* o
& a& F. b( r2 X1 l並不是我當初口氣不好或是理由站不住角,而是那是一種自以為是;面對哭泣的小嬰孩,身為爸爸的對方的疲累絕對不比我少,他心裡一定也明白小嬰孩的哭鬧可能造成他人的不便與不滿,他更可能已經想盡辦法想要安撫懷中的小孩了。簡單的說,我說的話,除了造成他的壓力以外,其實對他完全沒有幫助。
9 r$ r- R/ Z* f2 t; }
' \+ g& C! U7 a1 ^2 X Z7 y" o, {當然,我也不認為如果我現在再遇到同樣的事情,我能夠多麼心平氣和或是笑容滿面,但是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我已經不會覺得在一個公共空間裡,「我的舒適」是最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我會對那些,比起我來說,多了一點點負擔、一點點不便的人,多一點同理心+ [4 X) s) u, i* m, \5 b# m5 ~
1 g" y- U2 D: H1 E3 X$ w) L! ^5 {; M; C( f$ G z
長久以來我們的公共空間被塑造成一種很特定的成人的空間:很有禮貌、很有距離、很整齊、很不互相干擾。這被包裝在某種現代文明感之下,然後藉此排除那些在我們眼中不怎麼文明、高級的族群。; }6 a/ k' T0 |- M' C
( P+ [0 i: c* ~ w& O( C/ w1 ~
例如小孩在我們的眼中,是未開化的人類,所以如果在公共空間裡出現的他們無法被管束,很多人就會認為他們根本不應該出現在公共空間裡(我承認我年輕的時候也很希望可以禁止12歲以下人口進入電影院啊)。然後我們便透過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對兒童不友善的設計,達到排擠。舉例來說,「親子餐廳」這種東西會存在,其實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啊,換個角度想,這不就說明了其他地方不適合親子嗎?
! J0 O# U! r' A
# |" ]1 |0 h: q- J- k0 _1 q和台灣相比,我在歐洲確實比較常看到一個家長單獨推著娃娃車出門,不論是散步或與朋友吃飯喝咖啡,一方面交通工具比較方便(低底盤公車、公車上有專為娃娃車設置的空間),二方面餐廳等空間也都頗為友善。(當然這也跟工作型態、育嬰假這些制度脫不了關係啦,歐洲父母有育嬰假可以放,這段期間內偶爾當然要出來趴趴走一下不然一直待在家裡會瘋掉,而台灣爸媽可能早已經回去工作。)
% l: A5 Q) w- x5 }4 ?/ l2 U& Y; c! [8 f% V# Y- t7 w
這幾年的台灣其實常常可以見到類似的討論,例如前兩年的餐廳公告事件,到前一陣子捷運上的「不然你來管」。- s9 m$ y* y! ]5 x# G6 B2 Z) x
8 z: C- M3 v! U: n+ V' ?) }我做為一個很龜毛的人,當然可以理解那些希望餐廳裡沒有亂跑的小孩、捷運上沒有哭鬧的小孩的心願,但另一方面,那個瑞典爸爸的話一直留在我的心裡,還有他短短的一句話背後的意涵:「小孩就是會哭、就是會跑,而你能不能多一點體諒?」當然也不是說父母們沒有盡力體貼他人、安撫自己小孩的責任,或是沒有小孩的人應該無條件的包容,而是我就算沒有當過父母也可以想像,有些時候這種事情可能真的很難很難。 % n' k7 I" `6 M4 I
/ s6 A) B9 Y0 `. G! c: n
4 G4 Z4 A" T5 |1 @當一個好父母本來就不是一件很輕易的事情......
/ }) K" l8 F# R. q2 V6 K, K+ p7 d! Z: B8 e8 V
5 o5 [: [7 @. W; q3 p那些教育技巧、講道理的能力、和協助小孩們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知識,其實都是資本,而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能力、資源、機會取得那些資本。) t9 `, Y6 m9 \* ^0 P" K
/ W; I4 {) Y0 V* z
# e5 ]. |0 \8 x/ r3 b1 F
, ~! ?4 {2 k8 w6 T/ ]4 B# a$ W! w
所以當我看到那句「不然你來管啊!」時,我雖然可以想像如果對方語氣不好我也會很憤怒,可是我看到更多的是傷痕與無助,是作為一個父母,用光了自己所有的資本之後的,走投無路。) m) Q7 r4 r8 N* ^; Y4 z/ s
4 t( l: v% S; Z$ t8 o. A: C甚至如果讓我再肆意延伸,我某種程度上認為如果捷運上的那個家長是爸爸,大家可能不會這麼憤怒,反而可以理解他的挫折。一個管不住孩子的母親,經常遭受到比管不住孩子的父親更嚴厲的批評,而我想像,在我們把母職能力是為一種天生之際,她們的挫折恐怕也更強烈。; D: T, G% ~. c& X. M. U2 Q; G0 V
" U1 e2 M' b% x/ A9 S6 Z. T& j
因此,儘管我認同「尊重他人」這樣的前提,我卻很害怕看到「管不好不要生」或者是「管不好不要出門」這類的回應,因為對我來說那樣的回應是有些傲慢的,把某些受到結構與制度影響的東西(教小孩的知識與技能、選擇搭捷運而不是私家車)視為理所當然的個人責任,然後排擠沒有這些技能或資源的群體。/ n) j9 Q; V; T# V$ X
" L) D- |' j$ Z% i( T/ \
在指責某些人與事「不美觀」、「不恰當」與「不入流」的同時,我們或許也該反思是怎樣的文明想像,讓我們做出如此的定義與排除,而又是哪樣的階級觀與意識形態促成了這樣的文明想像。
% ?& i3 r2 }. \8 v
/ L) e$ n, T* v- q說到底我覺得事情也沒有這麼複雜。
6 }3 Q/ w; ]8 Q7 k, I K" w# _ C! R$ w. J) d4 x: }% |
如果我們要在公共空間裡更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關鍵或許不應該只是要求彼此都能乾淨一點、整齊一點、禮貌一點,而是理解就是有人會慢一點、有人會吵一點、有人會不太順自己的眼吧。! f/ B, l, m% p3 \' G; {
v6 y& T1 R% v5 F0 a; ?. S
|
-
總評分: 金幣 + 1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