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68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1085
- 活力
- 960
- 金幣
- 2544
- 日誌
- 12
- 記錄
- 140
- 最後登入
- 2011-12-11
 
- 文章
- 623
- 在線時間
- 151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Rachel 於 2011-3-15 14:52 編輯 / q7 Z# O+ c4 {! @9 w
# ^2 o8 E+ @' ]; k
‧Baby Life 2011/03/14
: K' K+ D* k1 P5 l : g- w) E0 g% z2 j
就如同歌曲“奇異恩典”裡優美的旋律一樣,楊恩典,這個曾因無臂而被遺棄的孩子,如今用自己的力量與另一半的扶持,譜出屬於她自己成家立業的美妙樂章;無名趾上一枚秀緻的金戒指,似乎也見證了愛情釀成親情的美好…
: d7 Q/ b3 r* u2 `# U, W0 f# f【採訪撰文/彭紹怡;專訪人物/楊恩典;照片提供/楊恩典】
: h/ c2 X% @ R2 ]. e 1 P0 C7 M! `* e' m" e
哺餵母乳起頭難 4 z3 a# z5 b Y9 k4 v- e
& V; u# ` ]. W c
現在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咪的楊恩典,覺得母乳可以奠定小孩子最好的基礎。她分享道,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母乳,也是因為聽了很多人的經驗談,才知道應該如何發乳──也就是在生產完的第一時機,同時也是最好的時機、去刺激乳房,也就是親餵。她說,親餵除了讓寶寶能夠適應媽媽的乳頭,也讓母乳能夠出得來。一開始並不順利,奶水量沒那麼多,小孩子吸不到奶水時就會哭;一般人很容易因此產生挫折感,而無法繼續哺餵母乳,而她並沒有在這個過程裡面放棄,反而一直堅持,「因為我絕對相信,只要自己願意,沒有做不到的事」。 % r! X) a& }" l1 e
- s5 p' Q& Z% F- D# \$ m. B
楊恩典說,當護理人員教導如何把乳腺搓揉開時,是非常疼痛的經驗。但仍要遵守護理人員的指示。每日除了有護理人員協助之外,並且自己也很勤奮請先生將乳腺搓開,按摩、熱敷各方面也都顧到,一天要搓開乳腺好幾次。然後再吃一些湯湯水水的東西,如魚湯、豬腳花生湯等,這樣就能幫助發奶。一開始量不多的時候不要氣餒,很多媽媽因為這樣而認為自己沒有母乳,也易因此而放棄,改成瓶餵配方奶;楊恩典覺得,這樣很可惜。當小baby喝不到奶時一定會哭鬧,孩子哭鬧容易讓大人煩躁,這時有的爸爸因為無法忍受,就會和太太表示:「不管怎樣,反正趕快餵孩子喝奶就對了。」而就自身經驗來說,她也認為餵母乳這件事其實是需要家人支持的。
1 d# S! f* [# D4 W6 |. U! a4 t/ O# U) i
8 B7 w6 j8 I+ B# o斷奶之路心酸酸 8 m, }4 Y1 J. |, j. C6 m
: c' [: k( z- J8 `
楊恩典的第一胎在哺乳的中段時期算是很順利,因為奶量變得很多,也沒出現其它問題。反而是一開始和快結束時最煎熬:一開始是因為發奶不足,最後是因為女兒斷奶得晚,在這兩個過程都吃足苦頭。楊恩典表示,女兒非常愛喝母奶,甚至不吃其它任何食物。因為覺得孩子會營養不均衡,楊恩典才狠心讓女兒斷奶。斷奶的過程是非常辛苦的,因為母乳是孩子唯一的食物來源,不讓寶寶喝母乳就像虐待她、不給她吃東西一樣,「是很殘忍的一件事」她說。但當時沒辦法,就是要讓孩子餓,才會去吃媽媽準備的副食品。從這個過程中,楊恩典也發現一般常聽到的說法諸如塗萬金油、抹辣椒油等,遇上女兒貞德就完全沒用。「因為她很聰明,會把這些東西用衛生紙擦掉。」 8 l3 h. L7 R3 I Y
) q9 _: t% O0 e1 a' c: T h9 [' K& a( [
後來楊恩典改變方式,那時女兒已經2歲,很多事都聽得懂,乾脆試著以講道理的方式面對。哺乳時間再次到來,這次楊恩典在胸部貼了OK絆,跟女兒說:「媽咪的ㄋㄟㄋㄟ受傷了」。結果女兒不但能夠理解,還很貼心地問:「媽咪,ㄋㄟㄋㄟ受傷喔?」恩典回她「對」,然後女兒默默幫她把衣服蓋上。過了兩分鐘,又把她衣服掀開來問同樣問題,楊恩典維持一樣的回答,女兒也同樣再將媽咪的上衣蓋回去。就這樣反反覆覆了一個晚上,貞德完全沒睡,一直起來想和媽咪要奶喝,「那時還真的讓人很不忍心,好像擺了一隻雞腿放在她面前卻不給她吃。看著孩子一直猛吞口水,又漾著淚眼跟妳說媽咪ㄋㄟㄋㄟ受傷,實在很煎熬。」她說。 * ~1 a- T! j9 p) H7 r
) R- f6 m4 K. }) \: m
+ c- F/ t a; t# F5 V
但那晚貞德始終沒有勉強媽咪,讓楊恩典在更不忍的同時,也覺得女兒很懂事。恩典的第2個孩子在去年11月出生,卻在餵奶初期就遇到困難。乳腺炎的發生讓楊恩典發燒發冷,原來是因為乳汁太多、沒有排空,而造成乳腺阻塞發炎。後來在護理人員協助下,先排空乳汁,然後打針,發燒症狀也才減緩下來。乳腺炎後緊接著遇到的是乳頭被咬破受傷的問題。恩典說,大概因為第二胎是男生、力氣較大的關係吧!雖然如此,受訪時只要兒子一哭,恩典馬上就會安撫他、繼續哺餵母乳。 9 X/ D' m& s5 Y' x% |, ~1 B
' ]4 a* R6 c E
^2 r2 X. w8 ^! D s捐母乳的來由 : {0 {3 b8 b2 m& j
) \* d9 p% W4 f* |# J/ R因為第一胎的哺乳時間長,又沒打退奶針,那時也飽受脹奶之苦,整整半年才完全退乳。至於捐母乳,是因為無意間得知朋友之友帶著喝母奶的寶寶從國外回來,這位媽媽又因事而需要出國約一個月,雖然不能把寶寶帶在身邊,卻又不希望孩子因此中斷母乳。於是朋友轉而向楊恩典求助,看是不是能夠將豐沛的母乳分享出去。結果楊恩典不假他想地答應了,每天把母乳以冷凍宅配的方式,從高雄送到台北。等到這位媽媽回台灣後,有感於楊恩典花如此多的精力和費用在這件事情上,想要好好向她致謝。楊恩典回應她說:「沒關係,這些都是我自願去做的。」後來這位媽媽一直覺得還是該付點費用,楊恩典便回她說:「母奶本來就無價,我很樂意做這件事,並且希望能幫助到小朋友,自然不需要付費。如果真得過意不去,就把要付給我的錢捐給慈善機構吧!」 - e9 M$ c: X, A% L' K
|' F2 g: Y& l1 H0 ~# p: g/ Q$ g; n! n1 |/ P
「因為從小到大有很多人曾經幫助過我;如果自己有能力,也希望能夠回饋給社會。」就是秉持著這樣的心念,從捐母乳給一個孩子,變成捐給很多孩子。偶然間有一位媒體朋友問她,既然母奶量很多,願不願意捐出來?楊恩典回答道「會呀,曾經捐給朋友之友的小孩過。」然後媒體繼續問了,如果還有人想跟妳要,妳會用什麼方式給?恩典回說,看對方是要宅配還是跟她本人聯絡皆可。於是,公開電話號碼後,每天甚至會有上百通的電話打過來要母乳。雖然應接不暇,楊恩典也才發現,原來,社會上需要母奶的小朋友,有這麼多。「一滴奶好比一滴血一樣地珍貴,我後來想想,重症病童應該享有優先權。」恩典分享道。先天身體狀況不佳的寶寶,最需要的就是來自母奶的營養。 1 t. u6 n/ f! a5 `
; D9 d2 s7 A, g: e
! \& B4 M7 j% s9 I6 q- \全家協力分享愛 5 e, ~9 P1 h1 [
! c( ~% i' [ L每天接上百通手機,為的只多幫到一些孩子。除了快遞母乳,也有人直接把孩子抱到她面前親餵。那時一位重症病童的媽媽曾對她說,自己孩子的存活機率不大,假如孩子能夠順利活著,她要把這些曾經幫助過她女兒、給她女兒母奶的這些愛心媽媽們的名字寫在一本冊子裡、伴隨女兒的成長,讓女兒做個懂得感恩的人。因為最需要母奶的時候,有很多人願意伸出援手,讓這位媽媽很感動。楊恩典說,這也就是支持她捐母奶的動力,因為可以看到很多人因此得到幫助,也了解到這個社會還是有溫暖的。 / A/ |. J7 A( H G7 Y! m
c- E: Q0 G, n6 F8 G% p% J6 p1 {5 b! { s& [( j) B$ ^& g, ~
雖然同時間一次最多可以餵4~5個孩子,不過楊恩典對此打趣地說:「後來想想應該要量力而為,畢竟我不是母牛!」因此,她換種方式,透過媒體號召愛心的媽媽們,大家一起來捐母乳,能發揮的力量也就更大。「我也因為這樣認識了很多愛心媽媽,也認識了很多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和其家庭);有些家庭非常清寒,喝不起配方奶。先天腸胃功能不好的孩子,無法適應配方奶;或是有先天疾病,如血友病、膽道閉鎖、12指腸、心臟有問題的孩子,他們都比一般孩子更需要母奶。」捐母乳過程中比較辛苦的則是,因為楊恩典白天到各處演講,晚上回到家才會有時間擠乳,而因為自己無法用雙手去拿擠乳器和奶瓶,她也很感謝過程中丈夫全力的支持和幫忙。
/ V; E% k1 n& s, M
5 d: y. G. Y& j2 z% e: q% c% p- c
1 p" R2 Y: j9 a; y; i( K9 G小小貞德也幫得上忙 # K8 a7 o0 f3 j
R3 o* r9 {2 Q3 q. X. c有次在集乳時,貞德因為肚子餓在旁邊哭,原本想趕快把別人要的奶先處理完,一旁的女兒卻哭到不行了。於是恩典一邊擠奶一邊餵貞德,沒想到這樣反而加速,很快擠好足夠的奶量。之前每次擠奶都要花掉好幾小時;原本要花一個小時的進度,找到方法後卻只要20幾分鐘就可以擠完一瓶。無意中發現這個訣竅後,每次需要集乳時,就會喊貞德過來幫忙。「不管她要不要喝、餓不餓,我都會試著要貞德幫忙吸另一邊的ㄋㄟㄋㄟ。」
* C) v0 Q# v, z" t% J! a5 Q5 H* o/ F0 M: m% Z! I% L! n% t
. i* W+ S! T! `! ~" z" }全天候育兒 % ]- `! N$ i, M( s& B' T
) U, J1 s- \# b
先生當初為了照顧我和孩子,決心把工作辭掉,現在他們不但是生命共同體,也是工作上的夥伴.不論是畫展還是演講,楊恩典一家人總是一起行動,因為他們相信,共同成長與學習也是生命裡的重要課題。雖然帶孩子去演講也遇過很多狀況,比如下大雨時,楊恩典的先生不但要撐雨傘、扶她下車,另一隻手還要抱小孩,難免手忙腳亂,旁人看到時都會建議要他們請個保母或助手。可是楊恩典除了不放心以外,也認為小孩子的成長不可能重來,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他/她會遇到的狀況,所以「參與」很重要。貞德上幼稚園以前,24小時都跟著爸媽,所以跟他們非常親密。她說:「我不會選擇任何人來幫我帶孩子,包括自己的家人。小孩子既然要生,就要有能力去帶。而且個性是從小養成的,雖然我的家人或先生那邊的家人都會希望幫我帶小孩,但畢竟我們教孩子的觀念,和老一輩的觀念不一樣,更不希望一眛地寵小孩。」所以楊恩典和先生堅持,再怎麼辛苦和累,都要自己來帶。 # ?" N5 C5 {* C6 f" |5 F
/ X2 ^/ }/ ], y% E9 c
# ~) B; C+ u0 T" K8 c( N「很多人都建議我們小孩子請人家帶,就可以做更多的事、去更多的地方、賺更多的錢…但我為什麼要這樣子?」楊恩典說她當然知道那是選擇之一,之所以不願意那麼做,是因為她曾目睹夫妻兩人都很會賺錢,但小孩子卻跟他們一點都不親的例子。「當媽媽想要抱孩子時,孩子不給抱還一直哭;必須看外勞臉色,待外勞把小孩抱起來,跟孩子講幾句話,然後小孩子才肯讓媽媽抱;甚至在媽媽伸手要抱孩子的那一刻,小孩子馬上轉頭去抱外勞…」既然已經看到,就不會讓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的家庭,所以楊恩典更深信自己的堅持是對的。 8 ]+ W& _" ~1 K' w- S) t
3 x. O- m/ g0 q( B2 { i
[9 f7 N& b b' \ w現在貞德多了一個弟弟,家裡也出現手足出生後常見的爭寵情形。在有弟弟之前,所有的關注焦點都在女兒身上;當弟弟回到家的那天,因為4個人不可能同時擠一張床,楊恩典希望女兒能回自己房間睡。「睡到半夜貞德就哭了,過來問『為什麼是弟弟陪媽媽睡,為什麼我不可以陪媽媽睡?』然後我就必須開始有耐心跟她解釋弟弟還小,還需要喝ㄋㄟㄋㄟ,而且一下子喝左邊一下子喝右邊,爸媽都要爬起來調整角度,妳在旁邊的話容易被我們吵醒,而且隔天一早還要上課…。」解釋很多後女兒還是很難過,所以楊恩典開始每天在女兒睡前先陪她禱告、講喜歡的故事、說說心裡的話、加上愛的擁抱,讓女兒覺得自己也被重視,之後就比較能夠接受和理解。現在當女兒聽到弟弟哭,還會說:「媽咪妳先去照顧弟弟,弟弟在哭哭了….。」 / k7 G; z+ v4 N; T* n3 l4 y+ l
# C+ U, T Y3 b6 `
. E9 O7 @! ]/ j- w* Y( x' a# N教養上各司黑白
h. ^0 Z+ } G" _2 p: c5 \4 j, E; }8 y$ R" c
楊恩典和她先生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太一樣。她說:「我先生會採取比較嚴格的方式,他覺得小孩子有時候要嚴格地執行才會有規矩,等於是一個家庭裡要有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不能兩個都太順著小孩,一定要有個堅持,錯就是錯、對就是對。能夠先講道理當然以講道理優先,除非明知故犯;而我是會先跟小孩講理。」但這個黑臉和白臉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先生在教女兒功課時,若女兒時常分心就會責備她。這時楊恩典就不能出現,因為如果恩典出現,貞德就一定會跑去抱她,跟她哭哭、撒嬌。所以楊恩典會先躲起來,假裝沒聽到,等到事後再出現,並向女兒分析爸比為什麼會生氣。「我們絕對不會因為小孩子功課不會而生氣,而是孩子分心、粗心大意,或出現草率的態度時,才覺得應該要讓孩子知道那是不好的。」至於教養步調上,楊恩典覺得孩子要「用心教導、慢慢地成長」,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互相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她說。 + w4 }9 e1 t3 _/ P4 B+ H+ G: @) S& a
5 B0 N+ E; Z0 p& g3 _8 Q7 Y+ P. P- i7 S6 c
因為自己是藝術家,很多人就問她會不會想讓自己的孩子也學畫畫,她說不會。「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如果我強迫她做她不喜歡的,那她一定會不快樂呀!所以我希望她在成長階段裡都能選擇她自己喜歡的,只要是正當的事、合情合理的,我們都會試著讓她去嘗試。」她認為孩子要能夠發揮自己所擅長的部分,做為父母,反而不用去強迫自己的小孩成為誰。 , f1 [: |- e( {" d1 U9 n4 N, W
+ }% C- N$ O9 g9 f6 m
楊恩典
$ K) s4 `2 ^2 m7 s4 c現職:國際口足畫家、六龜育幼院專任繪畫老師
/ G3 _, R$ x" M {學歷:旗美商工商業經營科
7 n* f( v& Q8 X* W7 Y7 `& e經歷:曾於國內外舉辦許多畫展;亦擔任心靈講師,於各學校、監獄、醫院等處巡迴演講,分享生命教育等課題。 2 C" u3 I2 h5 r0 `* i4 H
1 J; H: t5 I4 q) W" P# [0 v
' y4 ?- h3 U1 y/ r【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3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0 ^2 g8 i, U0 y+ \9 O/ q
# L& c. {3 J# X4 N& z% g! f- J
7 \8 f3 F- l# @0 J) L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
總評分: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