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19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7141
- 活力
- 3977
- 金幣
- 12384
- 日誌
- 0
- 記錄
- 2
- 最後登入
- 2025-3-15
 
- 社區
- 千代田
- 文章
- 6679
- 在線時間
- 2242 小時
|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14491 d9 ]0 S' r+ D! O4 w* g y% p% P3 o
台灣立報" r. T& Y4 L' a9 P7 S
* g+ L w8 m8 r" h) x; H! ^揭穿假的12年國教; Z2 D, A; C( `3 c
1 Y9 x/ l" p# X, N( r, u, _2 a■林柏儀9 u; ^6 Q- x4 X
: P \: X# P" G& T; W! ]
政府推動的政策,理論上內容是什麼,名稱就叫什麼;然而,有些政策卻是「假的」,細探其內容,和名稱標榜的完全不同。用個「假名」包裝有問題的東西,不但有混淆視聽的效果;更麻煩的是,它往往讓不滿者陷入困境,反對「假的」、不小心也拒絕「真的」變革了。
0 X* P, g: \$ U) ^" W( f4 B& V! J( ?" y9 M
4 W# w0 j+ @- j" { C當前教育部推動的「12年國教」,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說是「國民教育」,結果每個人接受各類教育的機會卻是不均等的。說是「免試入學」,結果卻是仍要考「畢業會考」、還加上「在校成績」、「服務表現」……拿來當入學超額時的比序依據。說是「適才適性」,實際上其實是逼學生要「十項全能」,才能夠就讀理想的學校。說要「降低壓力」,但卻逼得學生要「補體育」、「補才藝」、「被迫當志工」。$ h4 t! S5 P: w: h1 P6 [; T
# Y" D- s5 F6 ~0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相關計畫,預定於民國103年開始實施的12年國教,其中的國中升高中職免試入學,其實不是真正的「免試」。一方面,規劃僅佔兩成的「特色招生」管道,將會讓過去的「明星學校」繼續維持外,但另一方面佔大部分的「免試招生」管道,倘若一間高中職的報名人數超過招生名額時(只要稍具名聲的公立高中職,可預期都會有此種狀況),則要進行「超額比序」來篩選學生。
' `: r( D7 W; N
" d8 U; l3 C1 C9 M$ p* N( ], P# }6 b什麼是「超額比序」?教育部規劃,要比較的,包括了一個學生的國中教育會考成績(考國、英、數、社、自5科)、獎懲紀錄(記大功加4.5分,記小過以上扣6分)、均衡學習(採計在校的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的加總成績)、服務學習紀錄(每學期服務滿6小時以上加3分)、志願序等。並且授權各地方政府選擇各類權重。換句話說,如果按照這個計畫執行,將來學生要「考」的,遠比過去的聯考或基測還多,不但「統一考試」還在(從「基測」換個名為「畢業會考」),而且從班上表現到課外服務,都要納入競爭。試問:這是哪門子的「免試入學」?又要怎麼「降低壓力」?" d9 p) I b2 D1 b2 _
! ^1 G, ?) f( g「政策宣稱」綁架反對力量
9 G6 g H$ b+ E5 S4 Q任何只要花些時間將政府政策說帖看完的人,都會知曉這完全是一個「高度保留升學競爭」的政策。而且教育部甚至要讓它越演越烈。諷刺的是,教育部稱這叫「免試入學」,還在各大報章雜誌買廣告,聲稱「12年國教將邁向免除升學競爭壓力的年代」……如同「戰爭即和平」式的宣傳。
& f5 Y( y9 w" M5 w) c# C% g5 @8 F6 ?. f" ^; N; q( N
而半年多來的12年國教「論戰」,似乎還真被政府的宣傳給影響了,竟是順著它們的「政策宣稱」來批判。排山倒海的聲音傳來,「12年國教將葬送下一代的競爭力!」、「不考試,怎麼能讓學生學習?」,最後再加上「改成這樣,不如不改,維持過去的基測競爭入學」(李家同教授可為代表)。但現實是,考試從來沒有要少,頂多是換個名字而已;這些保守派的聲音,恐怕是誤會教育部長了。
* i" g! U j; ^1 z1 u/ t3 W! H: x' s- C# O
另一方面,真實了解狀況、長期主張推動「真正完全免篩選入學」的民間自由派教改團體、人士們,此時似乎也不易發聲,彷彿只能相對支持教育部,免得更反動的保守勢力奪權;訴求了20年,2009年更有數千人上街遊行,要求落實12年國教的理想,難道是要換來這樣的「假免試」政策嗎?
( n2 l* X2 k1 `. l6 Q
0 A/ T! [; F! Q' x/ j6 @2 i/ W教育部規劃的維持升學競爭政策,明顯是和保守右翼站在一起的,只是表面上說著不同的話,實際上做一樣的事。理論上,官方也都知道,隨著少子化的來臨,國中畢業生的人數,已經少於目前高中職每年所提供的學額。要做到真正的「免篩選入學」、每個人都有學校念,根本沒有困難。3 N. Y: D$ }- l3 D. n
' _2 M% ~) T. i然而,官方目前硬要保留「特色招生」,並在免試裡面規劃一個「超額比序」,其實就是要讓人人都能升學的此刻,依然要爭奪先後,把競爭關係打造出來。教育部宣稱,這制度目的是要讓學生能「適性入學」,當一間學校有太多學生想進入時,讓學校能挑選學生。只是說,為何不是「學生選學校」,才叫適性呢?/ W+ M3 `2 g$ r
6 `: d: a: x) U: J+ ?# `其實,這種國中升高中職的升學競爭,根本沒有必要。有人擔心說,取消了升學競爭,這樣日後學校裡學生的程度差異太大,將會對教學有困難,想以此為由贊成「能力分校」的必要。但實際上,只要強化學生選課和選修自由,容許不同程度、需求的學生,能在同一學校中各自選擇自己想要的課程難度,根本不會是問題。除此之外,應該從國中階段開始,更深入地鼓勵學生發展社團活動,讓有不同興趣、學習動機的學生,能透過自我組織社團活動,來得到學習上的多元滿足。5 n) b6 E& G; ]
# [8 G: B* E, N0 w E$ P
或者有人擔心說:大家總是會想去擠「名校」,沒有設定競爭機制,怎麼決定誰能進名校?其實,一個社區的高中職被視為名校,想進去的人多,就「抽籤」解決即可,如同當前的許多知名國中一般,不需要有任何的篩選競爭。官方當前一再污名化「抽籤」,其實只是反映了其想維持升學競爭體制,沒任何正當理由。實際上,採取超額抽籤的制度後,久而久之,「名校」光環將隨著生源的「正常化」,自然褪去。也不再有人有必要擠破頭去念哪一間學校。/ }% L+ B1 x- h# V0 w- Y
$ L! [4 a2 ]+ y0 r5 e2 p6 R1 O. G
說穿了,當前大家拚命想念「建中」、「北一女」,其實也不是因為那兒師資好。常有人調侃,明星學校是「一流學生、二流師資、三流設備」。只是因為制度透過考試競爭把菁英學生集中在那,當然人們會想擠進去分享個「菁英」標籤。等到菁英學生自然分配在各個社區高中職裡,如同當前的國中狀況一般。當然,這要包括將私校完全納入管制,不能走了明星公立高中,結果來個明星私校。 g' W) j" n7 F& I' G1 |. ]
階級社會的競爭體制
- D2 u9 D& l$ T4 ~# p# R4 [: J) I( E( ]$ M# g
走筆至此,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有個疑問:如果這麼簡單,究竟政府為何一定要維持升學競爭體制?自由派的觀點很難說明清楚。但從左翼的觀點來看,這還是牽涉到,整個由政府設計打造出來的升學競爭過程,真正的效果是規訓人民,將其從小就訓練為原子化、個體化、而且相互競爭的個人。表現好的施予地位和些許資源,表現差的則被貶低和要付出代價(例如私校的高學費),以維持體制的運作。而這樣打造出的準勞動力們,倘若習慣了這遊戲規則,甚至認為它極其合理的話,進入勞力市場後受到剝削與壓榨,也只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表現更好,就有爬上去的機會」,哪會有什麼反抗呢?
7 b! A9 o9 K8 G
4 ]" W/ F! y; M8 l) p7 Q簡言之,升學競爭體制是再生產原子化溫馴勞動力的關鍵,資本主義國家當然要緊緊握住。重點不在「有無必要」,而在於它「發揮了什麼功能」。而當受到挑戰時,幫它換個名字、借屍還魂,也不令人意外了。
/ x8 `8 n! g8 T, G9 D. X& B4 l5 i) T _9 C/ P* G
倘若真是如此,我們也會學習到,根本的教育改革,無法不處理背後的資本主義體制。12年國教會落得「假改革,真反動」,不能簡單說是政府昏庸、無能、搞錯了;或許恰恰相反,它清楚得很自己在做什麼,為了維繫什麼樣的體制而這麼做。但願批判的聲浪,能直指這背後的核心。要求改良,但這絕非是我們要的終點。. ?9 j% O3 ^. T9 g" _% O# @
7 @: w( V$ v; @: q1 I9 Q1 ^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