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每年暴賺2000億 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 {4 Y" T( h) I! V7 G
. B9 M; ?3 {/ f2 {( f" X
, D N& I' _3 R; k 【文/楊紹華】
* _! f" H7 R' W9 \8 m" X% A
& x( k8 }% y! l( X: x前言8 R, y8 t7 \- H5 t: o4 ~. W
3 R! y* K, _9 ?8 I
連續4年,央行的繳庫預算高達1800億元,過去10年,央行總計獲利2.1兆元,繳給國庫1.6兆元,10年下來,央行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但,央行的獲利,來自於低估的利率與匯率,當央行的賺錢速度誇張而畸形,宛如一道看似無形的魔咒,全體國民的荷包、內需產業的生存空間,其實正在內傷……。+ K O8 X0 d) X
# s- b8 q* I1 d+ R9 O1 `' x8 c0 a9 @# N
「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你同不同意?」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上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開會審理二○一二年度的中央銀行預算案,詢答時間,立法委員賴士葆對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出質詢。4 M# n3 ~8 W; j, r, o# U
( F4 f( ~, L: M, C9 ~0 Q3 A0 F
* m( Z/ ?: c! y& z1 k; I
「一千八百億二二一三萬元」,在中央銀行的預算報告書上,寫著這樣一個數字。連續第四年,央行決定以一千八百億元作為來年上繳國庫的目標金額。對比中央政府一二年度歲入預算一.七三兆元,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目標,的確超過政府歲入的一○%。5 s( O& X, O. s1 W
; r' p0 @- B" W
/ i/ T* g6 o3 ^9 z6 n彭淮南答:「我非常同意。去年度(央行繳庫金額占政府歲入)是一二%,美國只有二%,日本和韓國只有○.一四%和○.一五%。」- ], F7 M; \9 N
央行有多會賺錢?0 A- e: ?: o6 x
5 ?; }) r, {! ?. S+ R3 M
4 K- p3 j/ x5 l6 V每小時進帳二千八百萬 獲利全台居冠
. O3 P/ X5 W, g( D) X H/ M0 P9 P. C' q$ `! D6 I
# a* P" g7 S. z這是一段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詢答內容,立委提問、總裁認同,沒有激辯的火花,也沒有具體結論。
% B4 R7 Z1 Z, P* x7 |0 R8 N! M8 d3 m- X
+ y% I' }, I3 F2 K. v然而,短短數句質詢,其實宛如一條索引,如果向上深究,你會看到一些突兀的怪象與矛盾,而當你串聯起這些怪象,拆解其中原由,會赫然驚覺,許多長期存在於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問題,原來都能在這段質詢當中找到癥結所在。
2 z6 u& a" I/ j( C& ^6 B/ a9 W6 x/ Z2 G; d" h, |
7 C) s) ^: ]6 G" ]9 i3 k原來,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以賺錢為首要任務時,從人民切身的財富、金融業與整體內需產業的發展、國家的財務風險與政策空間,都將逐漸受到負面衝擊。中央銀行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預算,宛如一道魔咒,看似無形,卻正以綿密不絕的後勁,鋪天蓋地扭曲著台灣的民生經濟。- @" Q: O: g6 q; C
# C( c+ j2 L4 {/ c, I$ E' ]- p" ]' @( K- I
就在賴士葆提出質詢的短短十分鐘左右時間,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中央銀行,大約又賺進了四六○萬元……。
- S' D; R; @ O
7 [: F& ~/ p( s* P/ r0 B% g# b
6 h# H+ u" t4 m% X1 S7 A$ _0 X1 G* Q# Z從○六至一○年,中央銀行每一年的盈餘都在二千二百億元以上,五年總計獲利達到一.二二兆元。以一年三六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計算,央行賺錢的平均「時速」,高達二千八百萬元。
; m% P* [; ?& K- {8 S1 U' q, s, \. ~9 a$ }$ _/ F# |" n2 k
$ |5 D$ X+ L8 {: C% C) ^
於是,中央銀行成了全台灣最會賺錢的公營事業。
+ }( L% ~9 ]3 q1 ^& q. J, |0 ~! ]7 W0 |& m
7 L( d& m% v$ S; ^( S9 A以一○年資料來看,所有公營事業的繳庫總額為二二四六億元,而央行一家即占八成以上。排名第二的是土地銀行,其七十五億元的繳庫金額,是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二十四分之一。中央銀行賺錢、繳庫的能力,在所有國營事業當中,顯得誇張而畸形。0 w) N+ c6 u2 c( U- l! Q
2 P8 f/ J* p7 U
4 u. W: E/ Y: {" ^, }8 A7 P不只是公營事業,央行恐怕也是台灣所有公民營企業的獲利之王。
+ c' G% c! C7 n% d7 P8 |" \9 H
2 e% w0 F a3 \8 o1 z- P' Y) L
$ ?! X* ^6 i# [/ B' \+ g' m: _* C- s一○年,央行盈餘達到二二五一億元,當年度的台灣百大企業獲利冠軍是台積電,全年稅後盈餘也不過是一六一六億元;如果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概念來看,計算稅後純益與淨值之間的比率關係,那麼,過去五年央行的平均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二一%,與台積電的二三%水準相比,彭總裁創造利潤的能力,絕對不比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遜色。
5 b, N# L; m. W: a. Y
9 S( {! g9 A$ ?4 _: \
1 w/ ?4 [4 Y/ P0 F8 Y& r" m央行應以盈利為目的?
$ ]0 R1 x) h: t2 v' x公營事業獲利 等同於對人民課稅' }! E [% v3 N+ `. g: T# G) T
+ }! g3 e8 W# O" Q' K
/ Z- _. h! V" ~( v3 Y; q0 }4 ?" G除此之外,台灣的中央銀行,應該是全世界最受財政部依賴的中央銀行。* t9 e5 Z$ P6 e$ m% z: Y/ m% {& D
( t3 z) \: n: ` @% p$ T
' {9 m e5 v" ?5 o: |
過去九年,無論國內或國外的景氣榮枯、經濟循環,央行繳庫金額占國家歲入有五年超過八%,而每年至少都在七%以上,對於國庫的貢獻度,遠遠高於美國聯準會或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彭淮南在立院答詢時,僅僅談到去年度的國際比較數字,似乎還嫌保守客氣了些。; n4 e7 `# m% ^4 A* \
1 Z4 y- |! Y' b" K6 G' g* B- N, k. c4 n& a. U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在彭淮南總裁的率領之下,中央銀行簡直比全台灣的所有營利事業更懂得「營利之道」。
! q4 O2 b: F0 Z# ~6 S' \ k" F" z" D; a$ U
9 D* t/ q( F' ~# R3 A
「這就是最奇怪的地方,……。」談到央行新年度的繳庫預算時,台大經濟系前教授林向愷忍不住說:「大家好像都忘了,央行不是營利事業,它是一個享有獨占優勢的公營事業,更是一個政策機關。」9 Y( v+ `& _0 d! @
; q& r F8 ^* P' ~- E$ X$ k. D" y
+ O/ g' a- `: a1 E1 e獨占優勢,就是「能夠決定價格」的優勢。林向愷認為,就像台電能夠決定電價、中油能夠決定油價,央行在某些領域,也有一定程度的定價能力,要不要賺錢、能不能賺錢,就看這些事業的經營者能不能動用他的定價能力,敢不敢調價,讓全體國民用更高的價格買單。
* H" S! g: @, S7 S
: V3 T1 V: q' N5 ~/ [1 C7 _" j. k
「所以有人說,公營事業的獲利,其實形同對人民課稅!」林向愷說,台電、中油即使面臨虧損壓力、即使擁有調整價格的能力,但它不能也不敢為了創造獲利而調高價格,「油電價格一漲,人民的感受很直接。」他接著說:「央行調價,雖然民眾的直接感受不強,但卻會造成溫水煮青蛙一般的長期衝擊。」0 q0 [. u; o2 ~4 ]. I# p3 x
, x9 c! d+ y( ^& ]& ~
' E2 U, D; ~5 ]8 Z: b0 V央行如何增加收入?1 l1 c1 r# W3 }5 ]+ s/ m0 q
盡可能累積外匯存底 增加利息收入9 C0 D# L# P, Y+ g# |
! T6 w4 H' j* M, n- z$ S
4 G4 I, e. i4 d7 J7 ]# q5 W, V$ F
分析一九九三年以來中油、台電、央行等三大公營事業的歷年盈餘及繳庫金額,一開始,三大事業表現相當,但在彭淮南就任央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之後,央行獲利狀況一飛沖天,快速拉開與中油、台電的差距。1 h2 ~7 P2 [/ t2 I3 ~/ ~5 X0 g
0 j& \) P7 N! }5 B& b! ]% b& L& F& P
3 D7 {2 ]6 v5 C5 |而在林向愷的解讀中,中央銀行十餘年來「超級營利事業化」的獲利表現,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 |% ^* y. g" y/ l* c9 A
3 p, }, g% \- Y
# p2 q, Z& J) L關鍵,就在於「價格決定」。
4 |6 ]+ n; o: m; M) B; o9 c2 E- [
" e3 u$ G g5 \6 S% v台電的產品是「電」、中油的產品是「油」,中央銀行的「產品」,則是「新台幣」。這個具有獨占地位的公營事業,某種程度,也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而所謂新台幣的「價格」,對內,是利率;對外,是匯率。0 d; f$ E. j Z5 b9 k' M
1 k n4 y9 l9 g8 w" Z$ G: }+ ?1 _% F* ]0 m% X+ c: @
翻開中央銀行的損益表,曾經擔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開始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
. l; ~& d7 M% O3 c0 F2 z" n$ X8 V# j; x6 h
$ u8 m: M& f+ J8 b; P9 O「很明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這部分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影響收益的關鍵,包括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國外資產的收益率,而收益率又與國外利率的高低息息相關。」
# r/ f) ^0 u2 @1 W) H( F3 A, @0 G8 ~0 x& g; s
1 G, F/ B; ?0 f據央行一○年損益表,「利息收入」達到四二八六億元,大約是總收入四六五七億元的九二%。5 W* H$ M& d3 F! M
y9 [3 S5 ^, V% L8 R
; [* R& F8 R) d( {2 _
央行如何減少支出?
' Z! n3 ]' |4 n$ k( j壓低利率、阻升新台幣匯率
6 F/ k& s1 @/ Z
7 U j# f: D2 e( R5 L0 T! t3 v1 @/ F* @( m" I% \# F0 ^
「在支出部分,過去主要是『利息費用』,其中多數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這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本。」許嘉棟解釋,影響利息費用的主因有二,首先是發行定存單的總量,總量愈高,從市場收回的資金愈多,必須支付的利息費用也就愈高;其次是定存單的利率,利率愈高,費用愈貴。4 e8 R! B7 N, N- {
- e8 y: O8 ^$ ?* D! r
3 ~: F7 t6 i! q" Y. u
以○八年的財報來看,央行「利息費用」的金額達到一五○五億元,接近當年支出總額的九成比重。不過,這兩年央行主要的支出項目有所改變,從利息費用變成了「各項提存」。) |; X1 I! h; @) Y7 c3 |7 \
2 [2 z6 \9 y: x8 B; q" T, E
) }. d; L4 n7 k7 Q! Z W9 @「各項提存」多半是為「匯兌損失」預作準備,當預期新台幣升值,外匯存底恐出現匯兌損失,就會增加「各項提存」,對央行整體獲利造成扣分。一○年,新台幣升值壓力升高,這一年央行「各項提存」的金額達到一六二九億元,較○九年劇增一.四倍,並占全年總支出的六七%。
8 E% V9 ^# S( _9 V; v# c) S0 z, r s& v9 P% ^) Y6 z/ L' \7 Y. @3 e
6 Q3 N6 N7 w" b「所以,影響央行獲利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外匯存底總量、國外利率環境、定存單總量、定存單利率、新台幣匯率。這其中,除了國外利率無法控制之外,其他四項,央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 q+ M, |9 P$ D; j
3 w: r( c' i* y0 ?0 P$ x) f# f5 w; W6 P( ~
央行是穩固「金雞母」?; {4 [( @9 g/ M& S/ C' n' l
長期高獲利 將造成低利率與資金浮濫/ ^2 O2 \2 G5 n( n( e8 e N, q
6 o9 a: V6 V8 Z3 j, C5 J
( l( ?, h, m! v8 c% T7 K6 k
當我們拆解了中央銀行的獲利來源,也就不難想像央行創造盈餘的管道。「如果,我是說『如果』,央行真的是以創造盈餘為營業目標,他們多半就會這樣做,……」接著,許嘉棟緩緩說出了央行創造盈餘的四個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定存單的利率不能高,並且,阻升新台幣匯率。」+ q3 W9 ~0 ]" @1 Q% x! Q# l9 P2 D
7 r; T$ Q2 C3 U8 _
. E8 W7 U5 t5 G( i/ b( B分析央行賺錢四條件的影響,若要累積更多外匯存底,就必須在市場放出更多新台幣來買外匯;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意味央行從市場收回資金的態度相對消極;市場資金多,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率就能「狀似合理」地維持在偏低水準,而偏低的定存單利率又會直接壓抑市場利率。至於央行若要阻升匯率,則必須更積極地在市場釋出新台幣。
: |5 N- [# l8 u1 e/ Z6 T' ]# s( `8 S9 g9 v+ I; Y4 x2 [
5 Z6 h: ]. j) N) I( t, I+ `
於是,如果央行在過去十餘年間超強的獲利表現,是來自於「善用本身的獨占優勢與定價能力」,其結果就是台灣的貨幣環境逐漸「異常」,走入長期低利率、低匯率的環境,並且,資金浮濫。 u s9 O1 E& [- H
9 d M }* Y! }' C p% I7 Q) H8 F1 P7 D' _* m) M' ?* m
關於央行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而扭曲了正常的貨幣環境,學者之間頗有爭論,某些聲音直指彭淮南「過度看重繳庫任務」;但另有一派認為,央行的賺錢能力,其實是台灣金融環境的特殊性所造就。
* \/ H1 \) F, q6 s) V+ O: ^$ r- z, J0 E r) Q5 ~" i, B& u
# t9 M6 A' W8 z1 {; u1 o「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最特別的是,一旦發生金融風暴或經濟危機,資金往往都會大幅度回流台灣,這和多數的新興國家有所不同。」一位學者指出,央行其實沒有刻意壓低匯率,而是台灣與國外主要市場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空間,「因為『先天存在利差』,所以央行自然能夠賺錢。」
; X8 n% o' |4 d# K3 }6 r k* [4 X, d2 O7 `5 [7 @
8 k, T: J6 \5 y1 Y
央行賺錢 卻衝擊經濟民生
6 v4 D# B; R8 ]1 V衝擊一: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眾存款縮水
; X& e1 f |' }- A4 q& {
3 z9 V/ w% r F$ D+ H3 c7 h9 D% h$ O; g% S4 v
如同許嘉棟的分析,當外匯存底總量增大,央行的賺錢速度就能快速提升,「靠著自然存在的利差空間,早期,央行外匯存底的報酬率曾經高達六%以上,讓外匯存底總量迅速增加,這也是你今天看到央行賺錢速度驚人的原因。」此外,這位學者也強調:「如果不是發行定存單要付給銀行利息,央行能賺到的其實會更多,而台灣的利率,也會更低。」! A: ^( y( y; {" j* u$ |
0 O9 {' i t: Q' U
+ W, b* V% ]$ v( `0 }! d. W& D許嘉棟發言謹慎,不願在兩派說法之間做出評論,但他回歸制度面的探討,「總之,國庫千萬不能把中央銀行當『金雞母』,否則在外匯及貨幣政策上,必然會留下許多後遺症。」
7 |# t7 o. ?) c- n+ T( F! a9 d/ y# B# p. y! {
5 B( E* `! K7 g- t7 h( H* |「記得是在十年前,我剛剛進入銀行擔任理財專員,學到的第一句銷售商品話術,就是『現在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一位資深理專如此表示。4 }" b( _5 ^$ b: Q9 G
她說,十年來,銷售的商品變來變去,但這句話術沒有變過。「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告訴新進理專: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 i; k0 K# h6 T! k) o
: A3 t. v3 q* }- E7 ~& I. H
" I: P8 W/ q( _ |( ]$ Z當央行以獲利為目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利率異常走低,甚至逐漸走入「定存利率不敵物價上漲」的實質負利率環境。
: _8 U7 Y( H/ Q$ r. m( V
+ w! r2 n/ Q1 \6 L3 ~+ l0 Y- i2 V8 F! H
一九九七年以前,國內實質利率水準維持穩定表現,與新加坡、韓國相去不遠;然而就在中央銀行開始拉高獲利幅度的九八年以後,台灣的實質利率多半落居三國之末,在近五年期間,有多達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比重接近半數,銀行定存孳息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 m7 D/ f! D: T" P7 i4 D
8 [ W( G9 T. ~) l6 k1 L: M7 U9 W
1 I7 K* G8 h7 j% c4 ^/ q
「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利率,雖然創造了漂亮盈餘,但台灣人的荷包,每年卻因為利率走低而損失更多。」一位財金系教授提出他的試算。
2 I" `( e; `) z! M) v
" a! s! a7 k6 w5 b" }( j4 |/ E9 f# h0 O! O
他以主計處在○五至○九年間國富調查所揭露的「家庭現金及活存」為基礎,並且比較這五年時間,台灣實質利率與星、韓兩國實質利率平均數的差距,這個差距,代表台灣利率低於鄰近國家的程度,「它有點像是央行『該升息而未升息』的幅度,也代表台灣人把錢放在銀行『少賺到的』利息空間。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每年暴賺2000億 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 S* E4 t0 K: b0 i2 @8 X" Q
, u8 W; R' m* D% l) S5 p : ?3 V2 k. l2 L. J9 u7 h
【文/楊紹華】
4 x% d8 i1 W9 A/ H/ c' @' `
, D h, y) ^# {# @; d9 W前言: e# N: X) S: m) s! w3 {
: u" X8 Y8 F1 I3 {" O+ @$ v; w連續4年,央行的繳庫預算高達1800億元,過去10年,央行總計獲利2.1兆元,繳給國庫1.6兆元,10年下來,央行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但,央行的獲利,來自於低估的利率與匯率,當央行的賺錢速度誇張而畸形,宛如一道看似無形的魔咒,全體國民的荷包、內需產業的生存空間,其實正在內傷……。
3 ]* v% i! @! X2 v0 ~- ^3 }, Z; z* H: [, M/ I4 U6 y* B
" X" V6 j4 \) ?: v3 Z5 G「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你同不同意?」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上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開會審理二○一二年度的中央銀行預算案,詢答時間,立法委員賴士葆對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出質詢。
; k. o' \3 i7 ?9 a1 {6 O) `3 N8 r$ K9 ?( C) W" J; ~( ?
* d9 S; \0 P* x& D) i5 K5 ]
「一千八百億二二一三萬元」,在中央銀行的預算報告書上,寫著這樣一個數字。連續第四年,央行決定以一千八百億元作為來年上繳國庫的目標金額。對比中央政府一二年度歲入預算一.七三兆元,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目標,的確超過政府歲入的一○%。
, z- [, F" }9 s+ O, a! i( C6 p2 J1 P7 d/ ?
9 b& W- b9 c: c% r% {3 t( x8 c彭淮南答:「我非常同意。去年度(央行繳庫金額占政府歲入)是一二%,美國只有二%,日本和韓國只有○.一四%和○.一五%。」
# J0 ?2 g+ o: ]# i n* M/ B# B央行有多會賺錢?
; v! R6 P0 S* F7 G2 O
' a: w, \* c S @7 N, C# ]2 ^( u7 m! p# [1 K; C: w
每小時進帳二千八百萬 獲利全台居冠
; Q8 N9 B+ s2 c( H# `2 O4 I( d- w5 p$ ]
7 G/ E# W' a5 j8 B) I+ C! ^這是一段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詢答內容,立委提問、總裁認同,沒有激辯的火花,也沒有具體結論。! G7 k& ], \; f$ ?
+ z, n$ N9 J! k, Z' ^: T( [% J% [: I
. E$ L; {0 E' M/ a- e然而,短短數句質詢,其實宛如一條索引,如果向上深究,你會看到一些突兀的怪象與矛盾,而當你串聯起這些怪象,拆解其中原由,會赫然驚覺,許多長期存在於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問題,原來都能在這段質詢當中找到癥結所在。
6 z9 ?/ G5 I2 G9 J7 k" P9 r& V$ k3 g' N5 @+ e
$ u$ b; y: B' ^/ N原來,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以賺錢為首要任務時,從人民切身的財富、金融業與整體內需產業的發展、國家的財務風險與政策空間,都將逐漸受到負面衝擊。中央銀行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預算,宛如一道魔咒,看似無形,卻正以綿密不絕的後勁,鋪天蓋地扭曲著台灣的民生經濟。; v' R, k# G4 s1 L
1 \% e! K y- w& }' V7 } d
$ H* {0 \. x _4 z: M就在賴士葆提出質詢的短短十分鐘左右時間,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中央銀行,大約又賺進了四六○萬元……。: U: U( Y: b3 e5 [5 O& v
/ O4 r b- T. G3 a/ R9 q
: W8 H- Y7 v' r7 r4 A/ N6 h+ `. {從○六至一○年,中央銀行每一年的盈餘都在二千二百億元以上,五年總計獲利達到一.二二兆元。以一年三六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計算,央行賺錢的平均「時速」,高達二千八百萬元。0 M# b5 a4 L* F0 _) o
1 l6 f4 k# m% w& q1 u' V. t5 O; C/ u
於是,中央銀行成了全台灣最會賺錢的公營事業。
0 i$ B% u$ I7 E- O/ V
" e1 l6 C, e2 ]$ m' W$ w: b, r0 E5 ^$ C
以一○年資料來看,所有公營事業的繳庫總額為二二四六億元,而央行一家即占八成以上。排名第二的是土地銀行,其七十五億元的繳庫金額,是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二十四分之一。中央銀行賺錢、繳庫的能力,在所有國營事業當中,顯得誇張而畸形。
$ C' E2 c2 s9 ]$ M) Y4 C0 U" U( J3 ~) P1 G. V) ?, | Z
9 S) r" e7 u( d0 G1 ~' G' b3 Z' h
不只是公營事業,央行恐怕也是台灣所有公民營企業的獲利之王。6 Y& R& S, G4 X" q
! T9 E8 a9 v! n( a& s# T
: u0 `8 S5 q, }一○年,央行盈餘達到二二五一億元,當年度的台灣百大企業獲利冠軍是台積電,全年稅後盈餘也不過是一六一六億元;如果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概念來看,計算稅後純益與淨值之間的比率關係,那麼,過去五年央行的平均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二一%,與台積電的二三%水準相比,彭總裁創造利潤的能力,絕對不比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遜色。
# S5 l' f$ a6 ~6 C8 w
% q; {; N$ ^* _; w
8 @, m8 V+ [/ ?; T: W央行應以盈利為目的?
1 K: ?3 H/ h4 I$ T$ Y' j% O) N5 o, {公營事業獲利 等同於對人民課稅
; P9 M1 M/ w# A2 c/ b7 h* ?- v6 Z) C" H: v" y) N
6 Z0 C" b/ P) x5 c7 V* l" w" n1 q# X0 W
除此之外,台灣的中央銀行,應該是全世界最受財政部依賴的中央銀行。
1 t& ]0 _2 F: t: X( ^1 K+ y: ~) J8 z% } q$ d) v4 f0 f
, q% ~' x8 ~9 f+ o C( N1 ]6 u過去九年,無論國內或國外的景氣榮枯、經濟循環,央行繳庫金額占國家歲入有五年超過八%,而每年至少都在七%以上,對於國庫的貢獻度,遠遠高於美國聯準會或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彭淮南在立院答詢時,僅僅談到去年度的國際比較數字,似乎還嫌保守客氣了些。
$ ]% x/ P2 c- y$ B! g1 m
0 l2 U# j6 r. t: [& [: J. \2 ^/ T5 B' {; [( N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在彭淮南總裁的率領之下,中央銀行簡直比全台灣的所有營利事業更懂得「營利之道」。
0 J, t- y# g! |; s
! h2 Z5 ]0 C9 `8 `* R' ~" t' T3 F
7 I4 g( m, D' W. |2 N9 F「這就是最奇怪的地方,……。」談到央行新年度的繳庫預算時,台大經濟系前教授林向愷忍不住說:「大家好像都忘了,央行不是營利事業,它是一個享有獨占優勢的公營事業,更是一個政策機關。」
7 f" v. G I' u! a2 m# v. i: C, E
4 h- x; D. w% f8 j
4 ~. P3 U$ y4 O5 R/ k, T獨占優勢,就是「能夠決定價格」的優勢。林向愷認為,就像台電能夠決定電價、中油能夠決定油價,央行在某些領域,也有一定程度的定價能力,要不要賺錢、能不能賺錢,就看這些事業的經營者能不能動用他的定價能力,敢不敢調價,讓全體國民用更高的價格買單。, A9 q- F; Z) t1 O' g- F `
* n$ z, S! e: n) L; w, q7 l) W6 S
- b' o" b, @" p) E& C5 Y) C$ l
「所以有人說,公營事業的獲利,其實形同對人民課稅!」林向愷說,台電、中油即使面臨虧損壓力、即使擁有調整價格的能力,但它不能也不敢為了創造獲利而調高價格,「油電價格一漲,人民的感受很直接。」他接著說:「央行調價,雖然民眾的直接感受不強,但卻會造成溫水煮青蛙一般的長期衝擊。」2 R: E% R: o( N0 A7 e% A, i
( S5 p% K8 d6 J$ Q. ` C7 l6 r: B3 F+ \8 H
央行如何增加收入?
4 _* ]$ X6 t* x盡可能累積外匯存底 增加利息收入
: l. O9 w/ z6 R, h' e5 ~/ k* x9 n9 _: v" r% \0 {8 W( {- z- r5 O$ Q2 Y
3 N0 R% D* t+ R! f [3 W7 P
分析一九九三年以來中油、台電、央行等三大公營事業的歷年盈餘及繳庫金額,一開始,三大事業表現相當,但在彭淮南就任央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之後,央行獲利狀況一飛沖天,快速拉開與中油、台電的差距。
: H: d' c0 o( i( `- Y
( R1 Q! _/ M; n4 P: N# D
+ O/ b% q! `8 l6 U" h而在林向愷的解讀中,中央銀行十餘年來「超級營利事業化」的獲利表現,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d3 [) q7 d1 S" D
6 T, f2 W2 N# T0 E3 M$ v
5 r' b) M! e5 K* F
關鍵,就在於「價格決定」。- c/ O2 p; w V* q* e/ U
9 R/ }' [8 i/ V7 Y5 n% l8 U+ I; L! X, R5 o$ a2 o+ l5 X8 o
台電的產品是「電」、中油的產品是「油」,中央銀行的「產品」,則是「新台幣」。這個具有獨占地位的公營事業,某種程度,也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而所謂新台幣的「價格」,對內,是利率;對外,是匯率。& z' [' v) w5 g
# P) v7 `; ]7 u- Z: C* [
+ O% ~2 {% z& R! k" w$ O, Q* C翻開中央銀行的損益表,曾經擔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開始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
6 d r' k7 x" E" }) x$ z' r9 m+ R8 X1 b8 X$ a J8 K9 n+ P" n/ N
9 F; k- I1 D& c' l「很明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這部分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影響收益的關鍵,包括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國外資產的收益率,而收益率又與國外利率的高低息息相關。」
0 J( X7 ^8 k& z& r% F5 ~! j: x1 { N. r V
2 C0 ^4 d1 D3 `3 h據央行一○年損益表,「利息收入」達到四二八六億元,大約是總收入四六五七億元的九二%。4 w! O( D8 [; I, M* w# k
2 k$ r* D2 n2 R) f1 K- I( x# H
2 D& B, M- B7 S# |" R
央行如何減少支出?8 l' X, ~2 [+ l+ {! P2 v, T+ P; ~
壓低利率、阻升新台幣匯率
+ i4 \- h5 e5 U0 W* f3 }# |( F
3 Z6 [. A( R) C# a- Y( S" b/ S k* D) h. h {; V
「在支出部分,過去主要是『利息費用』,其中多數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這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本。」許嘉棟解釋,影響利息費用的主因有二,首先是發行定存單的總量,總量愈高,從市場收回的資金愈多,必須支付的利息費用也就愈高;其次是定存單的利率,利率愈高,費用愈貴。
0 L4 [$ P4 D. R) c% R2 v
- L9 W: H* `' g3 v( N6 N$ l0 q0 P# l9 u
以○八年的財報來看,央行「利息費用」的金額達到一五○五億元,接近當年支出總額的九成比重。不過,這兩年央行主要的支出項目有所改變,從利息費用變成了「各項提存」。) J! V/ v5 F% t) d1 e: e
! p3 E" x3 G9 Y
( _. u, ?2 P+ h- B) Z' N" ` w
「各項提存」多半是為「匯兌損失」預作準備,當預期新台幣升值,外匯存底恐出現匯兌損失,就會增加「各項提存」,對央行整體獲利造成扣分。一○年,新台幣升值壓力升高,這一年央行「各項提存」的金額達到一六二九億元,較○九年劇增一.四倍,並占全年總支出的六七%。( F: e$ z# F! r+ }
2 U {' j( k; _0 V9 Y/ p* U0 l0 T- W: m( \3 k) T8 ]. u5 u
「所以,影響央行獲利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外匯存底總量、國外利率環境、定存單總量、定存單利率、新台幣匯率。這其中,除了國外利率無法控制之外,其他四項,央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 [9 G2 {! F) y! Y% z; f5 w) ]# k1 o" k+ N4 d4 J' l3 |4 p$ g
[3 O0 i9 |3 z0 z
央行是穩固「金雞母」?# x# g+ e! I# Y3 b; k. ]! T
長期高獲利 將造成低利率與資金浮濫4 V, Z! R' _$ |* a- e8 V* D+ d
8 F4 M. F! }4 c1 g k& H
' d6 `, H1 m/ B6 Y ~5 i6 d
當我們拆解了中央銀行的獲利來源,也就不難想像央行創造盈餘的管道。「如果,我是說『如果』,央行真的是以創造盈餘為營業目標,他們多半就會這樣做,……」接著,許嘉棟緩緩說出了央行創造盈餘的四個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定存單的利率不能高,並且,阻升新台幣匯率。」
/ X' _# j. w1 [' [2 m* l/ v6 S) T+ b, _6 k
' z8 s( M) i# N* i4 }
分析央行賺錢四條件的影響,若要累積更多外匯存底,就必須在市場放出更多新台幣來買外匯;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意味央行從市場收回資金的態度相對消極;市場資金多,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率就能「狀似合理」地維持在偏低水準,而偏低的定存單利率又會直接壓抑市場利率。至於央行若要阻升匯率,則必須更積極地在市場釋出新台幣。
# z4 l$ X% U3 p
7 y( T3 g& X- ?/ c( I8 R: b# r5 d
% c" |* s0 C. m" u H於是,如果央行在過去十餘年間超強的獲利表現,是來自於「善用本身的獨占優勢與定價能力」,其結果就是台灣的貨幣環境逐漸「異常」,走入長期低利率、低匯率的環境,並且,資金浮濫。+ I! M7 R/ Z% x9 a3 I* K
$ q/ R" M9 ?% m, z
! ]2 r: m+ l2 [) [: s
關於央行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而扭曲了正常的貨幣環境,學者之間頗有爭論,某些聲音直指彭淮南「過度看重繳庫任務」;但另有一派認為,央行的賺錢能力,其實是台灣金融環境的特殊性所造就。
/ @) h1 i% ~) S9 Y2 b4 d( b
8 J+ @( C+ [2 _ i# B& ?, s. H; v4 D- [2 E
「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最特別的是,一旦發生金融風暴或經濟危機,資金往往都會大幅度回流台灣,這和多數的新興國家有所不同。」一位學者指出,央行其實沒有刻意壓低匯率,而是台灣與國外主要市場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空間,「因為『先天存在利差』,所以央行自然能夠賺錢。」+ A/ \# b: p8 g; ` D$ Q% z R5 R
7 v. G: r/ ?9 K1 m* N3 ]' e: n5 y# _" P" v8 P
央行賺錢 卻衝擊經濟民生
% Z7 v U, F+ h( a衝擊一: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眾存款縮水
2 Z3 C! M6 v) X& e( b) D7 f& ~2 b: _ L. j3 e4 S
- ?1 P8 Q8 Y4 h& x3 M
如同許嘉棟的分析,當外匯存底總量增大,央行的賺錢速度就能快速提升,「靠著自然存在的利差空間,早期,央行外匯存底的報酬率曾經高達六%以上,讓外匯存底總量迅速增加,這也是你今天看到央行賺錢速度驚人的原因。」此外,這位學者也強調:「如果不是發行定存單要付給銀行利息,央行能賺到的其實會更多,而台灣的利率,也會更低。」
6 J" O9 W R7 U. U, e; s9 D! ?# h- u3 ?+ A+ O+ ^
8 N! V* \# ~7 o/ P$ |許嘉棟發言謹慎,不願在兩派說法之間做出評論,但他回歸制度面的探討,「總之,國庫千萬不能把中央銀行當『金雞母』,否則在外匯及貨幣政策上,必然會留下許多後遺症。」
+ p3 z+ N0 o) u6 [2 T7 K" G) k3 I- z4 ]9 x
' x8 n4 F4 j/ `6 M- \# E+ W
「記得是在十年前,我剛剛進入銀行擔任理財專員,學到的第一句銷售商品話術,就是『現在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一位資深理專如此表示。
4 y* c8 ^ j9 v! N- c$ y她說,十年來,銷售的商品變來變去,但這句話術沒有變過。「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告訴新進理專: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 X& J9 R! J4 z& l
% s3 D" N7 [+ r- c& |: D" G
% J) [* H( ~9 ^7 o# I當央行以獲利為目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利率異常走低,甚至逐漸走入「定存利率不敵物價上漲」的實質負利率環境。
3 ?6 P! C* Z2 N( x9 _6 _7 y3 G: J' m- C1 V: Y, ^/ S
# ^ l L1 e' Z# \' p% v一九九七年以前,國內實質利率水準維持穩定表現,與新加坡、韓國相去不遠;然而就在中央銀行開始拉高獲利幅度的九八年以後,台灣的實質利率多半落居三國之末,在近五年期間,有多達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比重接近半數,銀行定存孳息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 Z4 `2 X7 k3 _6 O( g6 B: f5 I# N
0 h1 A4 S0 p; o9 c1 t; l; H$ W1 [% X% K$ h" H. D0 ^
「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利率,雖然創造了漂亮盈餘,但台灣人的荷包,每年卻因為利率走低而損失更多。」一位財金系教授提出他的試算。
' U& U" N5 W- n$ |6 |* Q6 \* ~9 T9 V: U7 {1 Z
& u% O$ I- K2 U( p+ U/ C他以主計處在○五至○九年間國富調查所揭露的「家庭現金及活存」為基礎,並且比較這五年時間,台灣實質利率與星、韓兩國實質利率平均數的差距,這個差距,代表台灣利率低於鄰近國家的程度,「它有點像是央行『該升息而未升息』的幅度,也代表台灣人把錢放在銀行『少賺到的』利息空間。」■《今周刊》* D& I$ _0 c8 {5 B% Q! V
' X+ L( ]* \* N$ ^- O
% O2 Z% o4 o) n( f# A$ |
! s2 i' e, k+ e- l9 e. b' a
( C* l+ q! h5 n( g2 z7 Z8 n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