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759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6
- 活力
- 87
- 金幣
- 585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6-9-13

- 文章
- 6
- 在線時間
- 9 小時
|
請問有沒有其他用戶也遇到! ^* K" A. C) {- n* Q' n+ H
我是G棟住戶 這是第二次隆起5 \: J, X$ ~( Q, j
上次來看過登記片數1 V9 M" T( s/ S
剛電話說處理可以要一萬五
& g, v# q8 M, H" r3 J( a+ q真是太超過
4 l& m% t" h1 ^" Q- ^: I+ I
$ [6 k, q f, P- _! S$ a" F上網找到新聞: m/ @: ~- g( T, G9 C
難道一定要找消保官才願意承認錯誤嗎6 m& `& l. Q4 J3 x: t5 p I( w
實在很糟糕
& q2 C1 t( E" M5 G4 Q; Z7 t====================================4 _3 l3 e% e% O, A! l
23戶地磚翹裂 建商竟拒全賠# J* H6 Y; T) {5 k$ R
辯已逾1年不保固技師鑑定施工瑕疵
1 g3 N4 L" O1 A5 b% Q: Y- Z4 k2010年 12月20日 蘋果日報 1 `6 z* V! C( w2 H( v1 q
得住建設公司位於台北縣新莊的忠承新都6期建案,2年多前已竣工交屋,去年底起,有23戶發現室內地磚出現翹起、裂開情形,經專業鑑定是施工不良所致,但部分住戶抱怨,得住建設卻遲不肯全額賠償。對此,得住建設表示,住戶已提告,不便回應。律師建議,經專業鑑定為施工不良造成,建設公司理當負起修繕及賠償責任。投訴組
, i$ L% |1 m0 h/ f& U# Y
4 M3 v" n- e! H% m) N y/ e" E1 N! a. e
北縣江先生抱怨:「太不負責任了!」他說忠承新都6期建案社區共有40戶,當初每戶承購價格約700多萬元,去年底住戶陸續向社區管委會反映室內地磚出現翹起、裂開瑕疵,經管委會統計,共23戶出現這個問題。 % i, ]+ x% F6 q9 g$ g) G
( j* v2 O$ V% j8 x! k" g- e* X
% p0 W2 B8 I3 m- j受害戶聯合提告
|3 u8 Z, N( W9 y; U: L0 H江先生說,最嚴重的住戶家中有80多塊地磚翹起懸空,徒手就可將60公分見方的地磚翻起,管委會代表受害住戶向得住建設反映,卻被告知已經過1年保固期,所以不會修繕或補償。
; L' `( V3 v8 w8 G3 r" f江先生說,住戶多認為應是建物瑕疵,建商不應以過保固期為由推搪,管委會於是在今年中花費6萬元委託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鑑定,最後認定屬施工瑕疵。* O# Q& X% q, Z% ^( o/ a2 b
江先生說,他們自行估算,平均每戶修繕費用高達15萬元,行文向得住建設求償,對方初期拒認鑑定結果,後幾經協商,約有10戶災情較輕的住戶,與得住達成和解共識,各負擔一半修繕費用,但剩餘的13戶認為建商應負全責,已聯合對建商提告求償。
R, v% b& E1 T記者檢視鑑定報告,明載地磚黏結不實、磚縫過密,才致石材損壞、脫落、翹起及嵌縫不實,屬施工瑕疵,非外力所致。
# ?7 s7 u4 r+ ~) M" T2 o對此,得住建設公司許姓主管表示,針對此糾紛,與住戶的立場是各自表述,既然住戶已經提告,就不便多做回應。
# W- E4 ^$ Z: ?) J4 V5 r2 f- E6 \ k- |+ |
5 l9 ?. }# S$ u) D律師:應負全責* X: A8 y" u! n* }" N: n0 ]
宇軒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廖芳萱指出,既然是施工瑕疵,建商要負瑕疵擔保責任,不能以過保固期為由搪塞住戶,應負起全責進行修繕或補償,住戶若與建商協商和解不成,可提具體事證向法院提告求償。
4 |3 L' Z' f, `( f$ G1 P
1 N7 ]. w4 c# A" s( U
6 y+ P% n2 N0 _) d0 D6 a6 X% z購屋發現瑕疵自保之道+ ~$ ?) [5 ], z0 S" P7 s- n1 l3 i
˙拍照、錄影存證
2 o, H, x; X. a$ U: N˙尋求專業鑑定證明為建物瑕疵
! Y7 W+ A6 o5 w7 z˙檢附資料具體向賣方求償9 x- ^4 \3 K3 @/ g7 v' t4 _
˙申訴管道:7 P( e. ^; i% Q- N7 o1 W
.全國消費者服務專線:市話或手機直撥1950- w8 G! q5 `3 X1 d& V0 Z
.《蘋果》爆料投訴專線:08090125555 |% q- ]' n' J$ B8 W( S
資料來源:律師廖芳萱、《蘋果》資料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