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910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740
- 活力
- 2686
- 金幣
- 14769
- 日誌
- 21
- 記錄
- 7
- 最後登入
- 2020-11-12
  
- 文章
- 3024
- 在線時間
- 835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睿依依 於 2016-8-18 13:24 編輯
0 o+ B0 ^/ x' ]1 `" b9 S# b1 U9 c" [# Y- S3 U1 q6 {
https://www.facebook.com/leonardhuang?fref=nf&pnref=story# t. C( C2 `, I" R' V
轉貼自黃律師臉書
1 D3 j5 s, Q% y3 v& E; ^
# w d, a4 R3 V' k*******************************************************
( v, z5 N; @5 b* C( Q, ^( _3 ^0 Y' t) z) S0 N0 k: V! H2 R
【為了對抗怪物,我們必須變成怪物?(二)】
- x( o; N8 w' B7 y) X3 z7 m(二)藉由國家之手的自我毀滅--Suicide by Proxy% Y2 C' i$ N- \$ B7 s: M. B
4 \! b7 h& K( I4 }5 o& G8 m) Z這樣的手段,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第二個主題:suicide by proxy,經過代理者的自殺。在刑法上,有「加工自殺」這個概念,大概像是日本武士要自殺時,必須經過介錯人,武士給一個承諾,讓介錯人可以最後砍頭取走他的生命。
( B- w C6 d/ }8 [) ~
; A' |' k, P) L& s* Z8 s加工自殺在法律上,其實是一個深富哲學意義的主題: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如果是,國家憑什麼干涉個體如何結束自我的生命;但若今天我幫助別人取走他的生命,國家懲罰我的基礎在哪裡?
/ J V$ m; N0 k在這裡偷渡一個關於廢死的小觀念:理論上,一群零的聚集是否會變成一?當然是不會。所以,若我們沒有權利奪走別人的性命,我們又要如何集體把這種權利讓渡給國家,讓國家代為執行?換句話說,一群零的加總,並不會得出國家有權殺人的結論。當然,這樣的看法有許多人不同意。但我認為從人的平等權,一樣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
9 F* p3 V4 b( r& N. c) T, t. ?& E2 {5 k9 m) X+ X/ O
在此,再討論一下,一個剛滿二十歲的人,他是實際「成年」了嗎?我認為,一個人即使滿了二十歲,他社會化的程度是很有限的。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提供的呵護,也許過了頭;呵護並非壞事,但呵護也有其代價。若今日一個社會化有限的個體,因為感受到疏離,而想要抹滅自己,又想要讓眾人記得時,那該怎麼處理?在這個時候,刑罰的存在,反而變成犯罪者用以展現自我的工具。
X" [$ X# D) Y- b0 c5 b- W, q& V1 O: K1 G% D0 J9 j
7 i( O$ R0 [6 E/ w% t: q在犯罪學的世界裡,有一個殘忍的笑話是:如何區分第三世界的國家與工業化國家?很簡單:視其大規模隨機殺人的次數。
+ {% [1 X) x3 v5 Z( j! t' i" L
( H0 n2 q- p" B8 ~& x" W" [根據鄭捷在法庭上的公開陳述,在他執行計畫之前,他吐了,也拉了肚子,他是緊張的,但他仍執意進行,因為他想要被記得。若各位曾經關注本案,或許可以發現到鄭捷很執著於他與自己的誓約,而他的誓約就是終極地毀滅自己。他告訴我們:他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他與自己的約定;如果他沒有守住這約定,那他的存在又更薄弱了。原先已經透明的自己,將變得更加無色。
1 j. j, y! L: x/ r
& b q/ ^9 H3 W+ {7 k
8 I- g x$ s( D7 V這種透過國家之手毀滅自己,也就是我稱為suicide by proxy的行為,通常會伴隨著大規模的周邊傷亡;但這種「人神共憤」、「罪無可逭」的處境,卻正是犯罪者渴望的最後一哩路:自我毀滅的同時,又得到社會的注意。這個現象,可怕的是,將會日益普遍,你一旦在群體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時,這可能會是一條選擇的途徑。差別在於:你要直接把刀子送進自己的身體,還是藉由國家之手來毀滅自己。
$ T# ^% k( [3 M9 D$ k
/ L s1 `, N# f1 G+ p6 E) d9 K+ f# F5 k' a
每每說到這,總要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單純視其為個人的犯罪?而非得要每次都與社會、社群掛鉤處理呢?為何每個人做的事情都要賴給國家社會呢?
$ t- D; G8 ~" d! r3 W& s. I% n+ u1 j* K' G2 {+ {! U" m) Y0 F
我承認,幾百年前,或許應該存有「自我決定,自我負責」的,單純的時代。但時至今日,在人類的互動已經交錯密切到難以想像的此時,我們很難說,一個人的決定,完全出於己意,而與他所處的社會無關。舉一個例子,一個人的性格,難道與他所遭遇到父母親人同儕的冷落排擠毫無干係嗎?
; t( t7 t9 }# V( N% K# N2 \/ [! {! `( ^ u5 O' z
若我們承認上述這個觀點,那應該也要認識到:國家作為一個系統的管理者,應該有其應負的責任。這個責任也正是「福利國原則」另一方面的體認:國家既承受了人民的稅收,就必須提供一個較為友善的生活水準,像是提升工資,減少過勞的處境,讓父母有機會在六點之前下班,有餘裕和孩子共進一頓晚餐,藉此降低小孩子內心的疏離與孤寂。
& N; k. m+ d8 S6 | {
0 \+ e1 T7 K) M9 K各位可以去研究各國的重大犯罪史,可以發現到這些罪犯毀滅性的人格,其形成都與一件事有關:被忽視。不一定要被虐待,但都會受到長期的、嚴重的忽視。因為被忽視,他們很早就學會了自我否定,以及認識到一件事:他必須長期跟「欠缺安全感」這件事相處。' _3 ^) D. y1 }9 s
. W6 L# t6 E+ s2 b! t% h這裡的安全感,並非侷限在飲食的溫飽有無的安全感,而是延伸到:你能否確信有人會在你需要時對你伸出援手、你墜落時是否底下有網子會承接住、你在絕望時是否仍有路可去。但是,在我們現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要形塑出這樣的安全感反而顯得很困難。而一個長期欠缺安全感的人格,最終往往會學會以暴力來作為解決問題的形式。
$ ^( L1 F+ W' o5 l! D- j4 \5 {7 d; r, `5 s
) b9 k+ ]5 B4 h- i8 I
暴力的行為所呈現出的,主要並非一個人物的好或壞,而是這種人格被培養的過程。
% q+ r1 _) j: V' x. a0 N/ B( ^因為無法得到安全感,因此去肢解昆蟲、虐待動物,這種行為與為了實驗去解剖昆蟲與動物的大體,是不一樣的。這裏的「肢解」帶著一種情緒。可是,當你看到小朋友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拜託請不要去責備,甚至進一步地預言,貼上標籤說:這小孩未來可能做出更殘暴的行為。請千萬不要這樣子做。我們面對這樣狀況,應該去理解的是他這麼做的深層理由:為什麼要拔下蝴蝶的翅膀?為什麼要把蟲子切成這麼多段?為什麼要殺害貓、狗、烏龜、老鼠?
}% k& @& \ w' q. Z' F! w* t" m8 m1 G( O/ ?4 J1 X
哲學的實踐在於不斷地探究,而透過不斷地探究溝通,除了理解問題之外,至少還能證明——你願意傾聽。
5 }% ]/ B4 i7 f' A6 ^4 d
; ~% h; R# w" I) a9 \" y" Y7 n$ B而這樣的理解,對於這孩子日後不要走向眾人所厭懼不喜的道路,成為重大犯罪者,是有幫助的。2 X0 F" P& E9 _
- i9 i$ W) d+ \$ L) R' p9 A
! r" k w. k: j) i$ i0 }/ `
我認為,人是這樣的:我們在一生的各個環節中,都曾經微微地走偏過。在我承接這一系列的案件時,我自己最常想的是:其實我跟我的當事人並無太多的差異,只是我站在這,他們站得更偏,最終他們滑了下去。所以,若在日常中看到,一些年輕的個體出現了偏差的特質時,請不要大驚小怪,而是前往傾聽。或許,這麼做,我們可以避免一樁悲劇。 N; C2 a5 w% V: _) e( d6 I/ n
% _ A' q: ~7 ]/ a9 k9 P. U最後,我想再補充:毀滅性人格還有一種特色,因為長期的疏離與自我的喪失,他們的語言、認知、以及表達能力往往是有問題的,他們通常沈默寡言,不善言語,沒辦法準確地用言語表達內心的觀念。所以,當你詢問時,他們的回應通常是「我不知道怎麼說」、「反正就是這樣啦」、「反正沒人聽得懂」,這是一個徵兆。, u/ l f1 J6 g
之所以說明這些,不是要大家日後在遇見符合這些特色的人有恐慌,或者亂貼標籤,甚至去預測他的未來。不要這樣。重點在於:主動付出關心,或許,可以在這些人終究變成怪物之前,聽見他們的呼救聲,阻止他們成為怪物,或許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