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30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1
- 威望
- 4
- 貢獻
- 5490
- 活力
- 5915
- 金幣
- 26397
- 日誌
- 7
- 記錄
- 99
- 最後登入
- 2024-11-29
 
- 文章
- 7432
- 在線時間
- 3101 小時
|
欲速則不達,不如慢一點
; J; ^" @% q+ C1 P3 s3 c作者:張曼娟-讀論語,帶小孩 2010.07.297 M: B3 G: f( A4 [9 J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 ... n?id=78&nid=285
, U; t- L2 | N, d$ s& L5 ^% H) _
小學堂接到一通家長的電話,劈頭就問:「你們不是很會教作文嗎?為什麼我的孩子還是三級分?」這是孩子來到小學堂的第五堂課,家長迫不及待打來了質疑的電話。* E# D1 X" n! \- [" I
! x* J4 B" O) I. S
那孩子已經八年級了,視寫作為酷刑,三言兩語敷衍了事。批閱作文的老師寫下的評語常常比他的作文還長,苦口婆心對他傾訴著該怎麼寫才會進步,錯字必須確實訂正。孩子眼神空洞的坐著,老師才講完,還沒轉身,他立刻把作文塞進書包裡,連看都懶得看一眼。老師要求檢查錯別字訂正,他不是忘記帶來,就是找不著了。0 c# C/ k8 Q, l9 D. Y2 f
; {. _3 {: h s! f我不知道孩子過去的學習史,但是,顯而易見的,在寫作這件事上,他受到的挫折不少,已經近乎自暴自棄的狀態了。& s% Z4 ?9 ^, T* X& _, b
5 J0 {6 N8 T6 R9 C5 f5 L0 W* i \, X
我知道我們首先要找回的是孩子的信心,才能重新培養他的興趣。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二年級,八年的歲月中,孩子的寫作領域像一片荒廢的田畝,只有短短的五堂課,怎麼能期望春暖花開,面向大海?% |. g6 T6 p0 L0 s" z" ^- b
4 J% P1 X. A8 L7 J! x這並不是單一事件,我們有時得要面對家長的焦慮與疑問:「老師!請你告訴我,到底要上幾次課?我才能看見小朋友的進步?」2 a$ Y3 \5 P( {, {
$ {0 b- E* k0 m3 d我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求好心切」。) S) x* w# T2 F
3 U- b3 c- Q a) d: z) \8 Y
如果我是一個廚師,我可以預測一盅佛跳牆的烹飪時間;如果我是一個裁縫,我可以回答一件西裝需要多久才能縫製完成。但我是一個老師,我對每個學生的進步都抱持著熱烈的期望,我對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能觀察入微,而我卻無法提供時間表。因為,人的變化是如此莫測高深。7 v& _8 V: {& Z( z7 J, ^9 L
1 D, a& D5 r/ n7 Q我只知道,父母親的焦慮少一點,孩子的壓力輕一點,才能舒展自己的心靈,微笑多一點,擁抱久一點。0 D$ B0 Y5 A+ t2 k
3 t3 @, l, K0 d; F Q8 A論語劄記.陸2 ~) \. d& H' u
* s: G3 c$ X9 s- o& B2 r6 W8 a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0 r% H! `# i* X/ q/ }) L1 Q
8 a/ M+ R& M5 f5 i. B4 b5 o( |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p0 R e, f# s* i2 ^' W6 U+ y
. U. \7 _, z1 f4 F! [
||子路篇第十三; t' x4 O9 e: y; r
0 p% m0 Y0 C/ e8 t
孔子的學生子夏要到莒父這個地方擔任縣長,便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求快速有效,不要著眼於短暫的利益。想要立即收到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著眼於短暫的利益,反而無法成就大事。」. \3 r* |+ C$ W" x; S
* G/ K; _) w8 C$ [/ `% g; M% Z3 A. f
「欲速則不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只是,一旦為人父母,耳中充滿「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口號,便戴上了「父母的責任」的緊箍咒,很難掙脫了。+ R% j6 N7 c( n/ p
8 W; W$ o9 B: b" z+ |- P& H9 W2 ^' _我喜歡孟子的寓言故事,特別是「揠苗助長」這一篇。宋國人種了稻,好不容易見田裡發了苗,卻那樣矮小,不免心急。於是,將每株秧苗都往上拔一點,費了一整天的氣力,筋疲力竭,對人說:「今天真是累死我啦!我幫助田裡的秧苗長大呢。」他的兒子聽見,連忙跑到田裡去,一看,所有的秧苗都枯死了。人們講述這個故事,多半是勸誡父母親不要「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
9 t& p( V0 f0 @ d+ [, \6 Q3 H
5 V+ N+ C5 W5 u4 P我注意到的卻是這個辛苦的宋國人,他做這件事有多麼疲憊,心力交瘁,結果卻適得其反,真是何苦來哉!$ g6 {: d G4 P0 C
~" b! Q" q6 ^ ~ G5 s" ?0 ^, K
論語劄記.柒' W- t3 h7 @% c3 ]
/ h v# O7 f' b, J: b# h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 g3 u$ \" `9 U3 ~2 W$ L( K) C" v- g0 o! S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J |3 J+ m, G* z, v1 Y9 R+ y
# H2 g6 O7 d* h- |, c"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H; x! G# [# a C9 R
: @/ q* o/ v. y' F# ~! f. y2 H||先進篇第十一# g2 d0 k+ O' g0 g r
o5 A$ L ^ O q) E) U
子貢問道:「子張與子夏兩個人,誰比較賢能呢?」孔子回答:「子張過於積極進取,子夏則顯得欠缺不足。」子貢說:「這樣說來,子張比較好?」孔子說:「過度和不足,其實都是一樣的。」' J) O g) l1 S9 {& O9 S d7 ^
; {/ c1 _" O. f. l h( A4 j
當我們是昨日孩子時,社會發展與各方面的資源都不充足,常常處於匱乏之中。我曾經想望一台電視,足足等了兩年;想望一部電話,整整盼了三年。有個做生意的女性朋友對我說,她從小就羨慕老師的女兒可以彈鋼琴,而她家裡只靠著父親當校工維持一家七口的開銷;她立志出人頭地,要多賺點錢,讓家人過好日子。她在職場打拚了半輩子,將要退休時,才送給自己一架鋼琴當做生日禮物。那天,我在她家聽她彈奏卡農,忍不住眼眶潤溼。這個願望,她等了五十年。
2 p; G$ y# Y" u! M0 n1 z
# Z- m3 v; t# Y2 f R心滿意足的坐在鋼琴前的她,卻讓我想到許多噘起嘴、不甘願的敲打琴鍵的孩子。五十歲的女人,練琴如蒙恩典;十歲的孩子,練琴如受苦刑。到底是為什麼呢?
* T: s' b) j5 x
, q# v1 s @8 A1 Y9 A) H/ a L我有時不免要想,在想望與不滿足中長大的我們這一代,會不會在潛意識中,以一種補償心態不斷付出給我們的孩子?4 g4 ?0 w5 Y( X9 x: D8 \2 r2 @
3 m* H1 h" W1 a* m我聽過一個母親說,九歲的女兒已經擁有十幾雙鞋,卻因為挑不出一雙搭配衣裳的鞋而大發脾氣,拒絕出門;她的苦惱是選擇太多。四十年前許多孩子根本沒鞋可穿,或只有一雙鞋,不能天天穿,他們的選擇只有「穿鞋日」與「赤腳日」;可以穿鞋的那一天,感覺那樣幸福。
- |) L" e- G' {7 f8 _
* }8 ]/ e7 m! ?; _( N1 o# w: V' F5 `昨日孩子的困境是「匱乏」,今日孩子的困境則是「過剩」。在匱乏中成長的孩子激發出追求的動力,那麼,在過剩中成長的孩子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 h j$ p" A& R5 _ f
1 ~9 b- X! g; G$ r* h$ q; C, R! J* W不僅是物質的過剩,還有期望的過高。精英父母無法接受平凡的孩子,「培養」與「造就」資優生,已經成為父母親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了。親戚、朋友、同事、鄰居之間,只要出現一個資優生,就會有許多父母感到焦慮:「我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天賦和才能?」除了學校的正規教育,還要把孩子送去各種才藝班,培養他們的才華。倘若依然沒見到出色的成果,只好下猛藥,激發孩子的潛能。! X& S5 k9 q1 G- R! C
& V- {+ O3 |$ f; V, ~當我們在媒體上,看見所謂潛能開發的課程,竟然讓孩子表演吞火、踩碎玻璃,這些震撼的場面,令人不忍卒睹。各種指責紛沓而至,矛頭多指向家長。看見那些後悔垂淚的父母親,我有著深深的知解與同情,他們只是想在更短的時間裡,更快速的造就孩子;他們只是想克盡父母的責任,誰會忍心傷害自己的孩子?
1 K2 L4 A. q) P# X
2 F6 N% y& S0 p2 e# }成長於匱乏中的這一代父母,在對孩子付出與期望之前,該想想孔子這句話:「過猶不及。」
/ z- y/ T3 z. Z6 E% a. Q( q4 g9 i
3 a) T7 S2 p, Y% u論語劄記.捌
4 L0 b8 J2 x# H$ }! T5 l6 @# Q/ l* s8 n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1 l* e! @7 S6 t
8 s: Z( U' w/ ^8 v" q||子罕篇第九.憲問篇第十四
) @. m) k$ C4 O+ z' ], v0 o- p3 D, ?8 }2 r" D" [9 e
有仁德之心的人,便不會憂慮;有智慧的人,便不會困惑;有勇氣的人,便不會恐懼。
1 s# o6 n5 F4 o8 \4 M
0 e: N# a( p; U3 d1 F* E有個朋友結婚多年沒有孩子,花了好長的時間,訪遍中西名醫,好不容易懷了孕,生下一個兒子。因為工作的關係,兒子三歲時,要送到幼稚園去上學,朋友問我:「如果是你,會把孩子送去雙語學校,加強數學班?還是送去森林學校,玩泥巴和種花?」
: ~- n6 t0 r% I4 s
' D1 F8 e& E8 i" J8 N/ l3 D三歲的孩子?當然要送去玩泥巴、種花,最好還能加上跳房子和123木頭人。想想我們三歲的時候在做些什麼?扮家家酒、堆積木、打枕頭仗、騎三輪車,玩不完的遊戲,許多時候其實是在培養與他人的關係,或是感受自己所處的環境。5 J; L2 y9 ~: R6 }: j- R
7 O$ `/ M2 a0 n8 ?3 Q% |5 Z/ Q# X提倡慢活的作家Carl Honoré在《慢的教育》這本書中指出:「學齡以前,孩子的正業就是遊戲。」做為父母親的我們,心中也許有這樣的認知,只是看見別人家三歲的孩子已經能認識一百個英文單字,自己家的卻趴在地上跟烏龜講話,難免產生困惑──我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沒有競爭力?$ P4 H: @6 ^, X( b- }+ f$ |
% R/ D. s6 x$ `( I& H學齡前的孩子,凝視一朵花的開放,仰望一朵雲的舒卷,是他們享受緩慢幼年的權利,怎麼忍心剝奪?至於雙語、三語、理化資優……是未來漫長的學習與成長必經的道路,何必這麼著急?9 M5 G+ d- P% i: ]. M% j
- b) x' T8 @$ D' V( N
我的朋友後來獨排眾議,把兒子送進森林學校,除了種花、玩泥巴,還用歌唱的方式學習古代經典。不用考試,沒有作業,兒子每天迫不及待去上學。朋友站在門外,看著一群小朋友列隊走進蝴蝶與鳥雀飛翔的校園,偶爾會有不守秩序的大白鵝或小狗插隊,引起孩子歡快的笑聲。她很清楚,這就是應該要給孩子的童年,深深吸一口氣,她知道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一切質疑與批評。
3 ?; _# D+ h! b9 X5 K. j0 z+ F1 Q) f2 T# _& {6 w# K O
毋須過度憂慮,調整帶領孩子的步伐,便是父母親的智慧。知道自己被期待,知道自己值得等待,我們的孩子,才能好好長大,成為從容自在的人。 |
-
總評分: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