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台灣下一個定位 自由貿易島?7 d& S1 W5 J. C: _' s) x I
* W' d% j4 K" W" q- S0 V, P- ^
. q1 b. ]' s3 p$ q6 E% c9 ~- s9 t: k/ D& c2 Z1 [
9 g) d5 w6 g h( Y/ x0 g4 Z
! X- V( q/ [0 Q2 q文/黃志遠+ r8 @! F) ]1 f4 s# _
+ {: f; d0 Z6 p0 \0 L2 h D0 ^1 x/ E* p+ u: a, y$ S) J1 ~
90年代起,鑑於臺幣升值,製造業外移中國,我們就試圖擺脫原「全球代工」的角色。試想以「亞太營運中心」為定位,發展台灣成為環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樞紐為目標,項目包括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結果我們知道,沒有一項成功。
* y$ e3 F% e1 n; Y6 W) d
( P* G( W( F/ k7 J) m7 A從綠色矽島、兩兆雙星到四大慘業- A' ]5 i Z3 S/ @& w$ k' ? P
2 _2 G0 A' X5 i: Z( M( S接下來,我們定位自己是「綠色矽島」,以推動「兩兆雙星」,結果換來的是目前的四大慘業。這幾年,我們又開始以「自由貿易島」為定位,鼓吹加入「ECFA」、「RCEP」、「TPP」及開放「自由貿易港區」等,希望它是下一帖萬靈丹,它會有效嗎?" ?/ o; H, v0 P" w- P5 t
0 ]/ b+ s6 L- v T1 n$ [定位確實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因它決定我們有限資源分配的優先次序。定位要成功,第一,它必須要有能力掌控其成功的關鍵要素;第二,執行的人願意付出比原先預估加倍的資源,排除不可預期的障礙,以求突破。如果用此標準來檢驗我們以前的定位,就可知道,它們都注定要失敗。/ f/ a5 {7 L+ a. o* Q
- K9 Q$ e5 D! B
「亞太營運中心」的前四個中心,關鍵要素完全操控在中國的手上,它不開放「貨貿」、「中轉」、「媒體」,中心如何成立?至於後兩者,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Internet的蓬勃發展已經二十年,我們至今仍還在討論是否開放「第三方支付」及如何解決「最後一哩路」,「金融中心」「電信中心」有可能成立嗎?
7 l) z4 ^: ?, m2 S# N- l. n9 |& W$ D" u+ H
至於花了幾千億的兩兆雙星,卻仍是組裝心態,掌握不到關鍵技術,當然無法挑戰韓國。現在只想靠「貨貿」的降低關稅來解救。大家想想,中國會犧牲自己已經開始茁壯面板產業來救我們嗎?我們的談判籌碼是什麼? $ o. K9 _: G% k1 f! m% k: b2 g
b1 Z: I- z2 [1 t* s
自由貿易島成功的兩大關鍵
R. h2 V. W! P& Q& @+ ^
& h4 A# ~& [% N* @那什麼是「自由貿易島」的成功關鍵要素?它要成功途經有二:一是國內有非常強的國際競爭力產品,並且其產值在國內占的比例非常高,故其利遠大於弊。透過這個大利,再來彌補其受害的小弊。韓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它這幾年,無論是汽車、消費性電子、通訊產品等大企業,其競爭力與任何先進國家相比,毫不遜色。故如能排除關稅障礙,對其是一大利多。
# }2 p+ `# q0 B3 ~6 @
, Z! U T4 M5 M: R; c) j反觀國內以中小企業、代工為主的企業,受益者能帶給國內的利,便不明顯,所以馬總統一直掛在嘴上的「利大於弊」,卻始終無法說得很明確究竟利有多大。然而,如果台灣的中小企業,如因此而受害,那麼台灣的「貧富差距」將擴大,將為社會帶來更多的隱憂。
4 s; n q5 O# n2 x8 C: k
3 s/ d# M& R5 n; }第二個成功途徑便是「減稅輕政」,讓它成為大量交易的門戶,以希望它帶來「利大於弊」的效果,如香港或新加坡。「減稅」的政策很容易執行,一道命令,即可完成。但「輕政」呢?我們是從一個集權主義過渡過來的政治體制,組織本身就疊床架屋,而法律的設計上往往「防弊多於興利」,以至於政府的效能不彰。
8 w. `8 C9 }( t% I4 c2 z# B
- |" S, s/ i- N* s9 g# Y$ @很多企業的經營,往往走在法律的邊緣。再加上我們的憲法是以「三民主義」為本的立法精神,本身就有很多社會主義的色彩,如何輕政?如果我們不能「輕政」又如何能享受扮演「門戶」大量交易的好處呢?以上可知,我們兩個成功的條件都不具備。所以,大家也不必指望它解決我們十六年來平均薪資不漲的困境。
! w/ H' B3 I* Q" M& @# B) c0 o5 X; y" }$ a8 b/ P) r
分權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 T' p6 Y' H+ U y
+ i6 s f. m% @( f& \何以中央政府始終無法找到我們的定位?看看下面數據便能明瞭。我們的GDP約14.5兆台幣,組織上,我們卻採取中央集權集錢制,行政院下面包含二十二個縣市。231317個公務員中(不含國營事業),40%是屬於一府五院,60%屬於地方政府。2 t# _" H8 C* h( ]5 F8 |
( t. @! s3 [1 i A$ V這就好像一家營業額14.5兆的集團,下面有二十二家分公司而非子集團,而總部卻擁有40%的員工。公司的定位,全由總部來策畫,它有可能成功嗎?如何解決此難題?分權的中央政府是我們必須跨出的第一步。4 C( U! T' A6 E) H7 O* |1 m
* M7 P) f" q, O
/ {# K a/ a7 `, y- W; T. @
" W k, o/ h+ O. f% X4 O) @* \: f$ `: s" |, ?/ C
《理財周刊》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