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茂迪董:台太陽能廠全會被併! |# Y a1 s9 c# W/ d5 i
) `: i, s1 h0 V, b \
0 t- d# o9 \% d1 I2 Y. e
" g& Y5 S( a1 U! U/ j* _( y
' z6 ]6 p( n( W+ b9 \% d
% I0 ]) T* i. C0 ?, C1 f' K) I. u3 U9 K$ `1 \
* o1 ]" r' C* ^. n! X! @% R( r6 E
( I, r! e- H f/ p2 E) L
【文/楊卓翰、林宏文】+ S) |" ]) r2 n
; X/ q9 ]9 {# v( Z, a
前言
* v$ @" q$ W* z! L- S0 n" u" w( \/ x: e4 q: z
新日光併下旺能,給台灣太陽能吶喊了很久的產業整併一線曙光。但是,這道曙光會不會來得太晚?為什麼台灣太陽能大老左元淮,對台灣太陽能產業如此悲觀?甚至預測,台廠會在兩岸的產業整併浪潮中滅頂?!
4 U! Z; o4 x+ c1 |, G
* l) ^4 n# N9 E: J* o4 q# H$ I2 t0 C/ _1 f2 g% Z3 c
十一月二十一日,台灣太陽能電池龍頭公司茂迪董事長左元淮剛從美國回到台灣。已經連下了好幾天陰雨,連一點陽光都沒有,而腳才踏下飛機,迎接左元淮回國的,也不是什麼好消息。茂迪的競爭對手新日光剛宣布,將以二階段買下台達集團的太陽能公司旺能,以年產量一.九GW(千兆瓦)擠下茂迪的一.五GW,成為台灣電池產能第一大的太陽能公司。
! n/ E" z& l- k- O7 X" n/ g5 G4 p; k/ U* K9 Q A
8 b+ D3 ~" H2 e
這樁震驚業界的購併案,可說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等待許久的整併第一步。而市場又驚又喜的同時,大家也很好奇,茂迪,台灣太陽能產業的資優生,不久前才被大股東台積電宣布轉為投資性持股,有失去「富爸爸」的可能性;如今又丟掉了龍頭寶座,內憂外患的左元淮該怎麼走?
" b1 n8 u& [4 X& u7 u% q* T5 T+ ]! m+ x& b$ q
9 h; R1 Q: H. j# l1 a不拚產能,講的是獲利模式
u Z, u. t% I3 \整併無可避免
' U9 N- B- J7 {6 p4 C! ^* h
; } n% l! p( S I! W8 v6 O' N# ~( j3 M9 J, e3 k$ s" i
「老實講,(新日光和旺能合併)對茂迪有什麼影響,就是比較丟臉。以前台灣第一大產能都是我們在講,現在讓他們給超越了。」左元淮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笑著說。
* }# Q( F( |$ o8 [; u
' o" X1 c6 y' \2 T* a) w- ?
' O. g6 \! `, G7 t; R3 z1 g* F茂迪從一九九九年跨入太陽能,成為台灣第一家電池公司,一向都以產能領先而自豪。「但是,市場已經變了,」左元淮收起笑容:「這波太陽能的不景氣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現在已經不是拚產能、講規模經濟的時候了,重點是找到真正賺錢的獲利模式。」
, r2 Y; a y! X% w* p1 B9 y
! U3 N2 a2 b0 F/ {& ~" q
M% w3 b8 l# T' u「無論如何,整併都是無可避免的。最後,台灣和中國,只會剩下兩三家太陽能公司。」他說的沒錯,新日光財務長許嘉成更認為,未來一到二年內,這件事就會發生。隨著兩岸太陽能公司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我知道現在有好幾家公司在談,」左元淮說。「以我的觀點,未來大概也只有中國的廠商可以存活,台灣??,應該都被併掉了。」8 V' ^6 o& N- k+ G
" R6 C) B6 S) h
, b% m, Q) b0 G/ d* q$ i$ ]1 ]然後,這位太陽能大老竟用一種迎接結局的態度說出下面的話:「我們當然希望成為一個長久存在的公司,用茂迪這個名字??,我們從一九八一年成立到現在,股東也以身為台灣公司而驕傲,但是??」左元淮把話懸在半空中,然後苦笑了幾聲。窗外的陰雨持續著,而映入左元淮眼中的,是窗外的烏雲,還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未來? ]5 k1 D7 I3 N( T
9 J2 t$ i; ^, J7 F" W! h/ [
* _ p; W+ O. y7 H H! }: n產能過剩、產品沒有差異' }4 X& h4 W3 B
台廠併台廠沒意義- q R& [% J! c" ?) o# P
% e0 S2 q0 v% B2 g
$ a. W) W/ w# d9 q5 j
「台灣太陽能有一個問題:大家都是做電池,大家都虧錢。合併後,產能愈大就賠愈多錢,那就沒什麼意義。」左元淮點出台灣產業的弊病。! |1 b% B2 w! j' A, y
$ y" _3 H+ H8 K0 Q
1 r4 p; e: A- K: q. V/ C
綜觀台灣太陽能產業,會發現絕大多數的公司都聚集在「微笑曲線」的最中間,也就是獲利最少的電池、模組中游,而上游的材料、下游的系統等獲利較高的區塊,公司卻很少。而更糟的是,現在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正嚴重過剩,產能足足比需求多了一倍。
+ O, t5 x5 U y- {2 L; G4 H' R
! i+ P9 c+ t) X9 K" a
「如果台廠合併可以增加獲利潛力,是好事,但是現在還沒有真的發生。」因為,相較於全球產量,台灣的產能還是過於集中在電池,而且也達不到規模經濟。「拿台積電來說,全球晶圓代工有五成以上的產能都在它這裡,而技術又超越競爭對手,所以它有規模經濟,可以呼風喚雨。」左元淮接著說:「但是太陽能是台灣『四大慘業』裡面最弱、產能唯一輸給大陸的。」$ F7 O" u5 x% O! A
$ V, d$ g( U' i9 N4 E
* } v+ X# \. _, l% E( ?
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雖然認為,合併後的新公司在生產、研發成本都能夠降低,但不論是茂迪還是合併後的新日光,在全球產量都只占不到三%。「所以要達到有影響力、有議價能力的規模經濟,很困難。」左元淮說。反觀中國很多廠商,例如保利協鑫的矽晶圓產能就有八GW。「這才叫作呼風喚雨!跟它們比,我們還差得遠。」左元淮感嘆。. I6 w5 |3 g7 s/ @0 F w
! W+ w' y$ |' Y9 }" }
% ^/ n' @0 [4 [1 Y7 N1 u
台灣比不過中國的規模經濟,在品質上也沒有特別突出。「我們的轉換效率、在品質上是比人家好一點,但沒有好到有差異化出現。」一名太陽能業者就指出:「現在電池價錢跌到這個地步,中國比你少一個pitch(○.二%轉換效率),你的是一八%,別人是一七.八%,對客戶根本沒差,還是用價錢來跟你殺價。」
: q. s! e) y& c' G# j+ `/ \" h9 S+ v( B( ~
1 I7 J, D: H4 N( s: c- \: o(今周刊)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