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a 愛北大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dkhung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殯葬] 建議舉辦「北大國際音樂節」或其他展演活動取代對抗方式..

  [複製鏈接]

16

主題

12

好友

2515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648
在線時間
513 小時
31
發表於 2011-11-7 22:41:45 |只看該作者
上週六晚上,哈佛社區在藝術大道舉辦了薩克斯風街頭演奏,
吸引了很多人駐足,令人感動。
這是個很好的起點,比頻繁又不見特色的攤販市集有意思多了。

14

主題

6

好友

986

積分

高中生

Rank: 5Rank: 5

文章
364
在線時間
203 小時
32
發表於 2011-11-8 12:54:4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khung 於 2011-11-8 13:05 編輯
js22020 發表於 2011-11-7 22:41
上週六晚上,哈佛社區在藝術大道舉辦了薩克斯風街頭演奏,
吸引了很多人駐足,令人感動。
這是個很好的起點 ...


老實說  我的IDEA是來自於這個CASE.....
內人那年剛好親身至加拿大參與這次的音樂節...
我認為 這種影響力 真是非常深遠  
發現 加拿大這個小鎮凝聚力之強 並不是因為於他們有沒有殯儀館 而是他們居民熱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我再重申  我的文章 並沒有要大家不要抗議...請千萬不要誤會
也沒有說 辦音樂節  殯儀館就不會來  

個人只是 覺得北大人文薈萃  應該可以長遠以發展人文活動 來變成這個社區長遠的自我保護機制....
故而  提出一點個人經驗給大家參考


http://arts.tnua.edu.tw/ctl/epaper/arts/25.html

北藝大音樂系合唱與管絃樂團帶給加拿大包威爾鎮國際合唱音樂節的獻禮 [ 卓越教學 ]包威爾鎮(Powell River)位於加拿大的西海岸,從溫哥華往北到包威爾鎮(Powell River),坐車加上坐渡輪,約需五、六個小時。為什麼國際音樂節會安排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開辦,在交通便利的溫哥華、維多利亞、多倫多不是更好嗎?

原來在包威爾鎮(Powell River)有一個藝術學院,學校的院長構想舉辦國際藝術節,使各國的演奏團體都到這個小鎮來演出。這個構想不僅得到社區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當地的最大造紙公司 Catalyst 更出資贊助。當地居民為了迎接這樣的藝術節,許多居民把家庭的房間讓出來,給這些團體的團員寄宿,並熱心的招待海外來的朋友們。


十幾年來如此傳承下來在包威爾鎮(Powell River)舉行的「Kathaumixw國際合唱音樂節」,目前已是全球主要合唱比賽之一,每屆舉辦時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約30幾個團隊參賽,也總會吸引不少海外人士慕名而來享受那種合唱愛樂者齊聚一堂的熱鬧氣氛。音樂節每兩年舉辦一屆,本年已舉辦了13屆。

本校音樂學系於2006年第一次受邀參加「加拿大Powell River Kathaumixw國際合唱音樂節」擔任駐音樂節藝術團隊,除了演出數場音樂會之外,更於開幕與閉幕會議擔綱演出,精湛專業的表現獲得當地的喝采與肯定,今年本校音樂系再度受邀擔任駐節藝術家,一行浩浩蕩蕩共100多人,就住在當地居民的接待家庭裏。


接待家庭仍是在這趟旅程中最令學生們無法忘懷的一環。記得巴士抵達包威爾鎮(Powell River)的當日,同學們心情既興奮又緊張!同學們尚未有接待家庭的資料,開始想像著被分配到的家庭會是什麼樣子,成員又是什麼樣子的人?而有部份學生是第2次造訪這個小鎮,上次來訪當地居民的熱誠招待留下的美好溫暖的回憶,同學們都期待再次和他的Home爸和Home媽見面,巴士抵達了會場,只見Home爸和Home媽手舉著上面寫著學生名字的牌子,大家開始猜想著那是誰的Home Stay家庭,隨著大家的一陣陣驚呼,同學們一個個的尋到家人開始為期一週的Home Stay生活。
「我家的水果只有櫻桃和草莓,好想念其他的水果…」
「Home 媽今天教我做蘋果派…」
「今天我煮台灣料理給Home 爸家人吃…」
「Home 爸今天帶我去遊湖、釣魚…」
「我的早餐是條大黃瓜,Home媽做菜好難吃…」

每個家裏都有不同手藝的Home媽,也各有不同的規矩。明天同學們一見面就和大家討論著今天家裏吃什麼,或者是有著什麼!跟著不同國籍的朋友、家人,在異鄉同桌用餐,一同享受生活,是種特別的緣分。

而在包威爾鎮(Powell River)舉行的「Kathaumixw國際合唱音樂節」更是活動的重頭戲,本屆音樂節於2008年7月1日盛大開幕,會場坐滿千餘聽眾,來自台灣,第2次擔任駐節藝術家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管絃樂團及合唱團兩個團體分別持兩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進場。台上的學生們情緒很激昂,台下僑胞也感動得掉淚。國旗天天飄揚在演出會場與入口走廊上。為期五天的音樂節,我們負責4天的演出。

7月2日的「貝多芬第三號英雄交響曲」與下半場樂團與大型合唱的 「Mesa Tango」台下轟然響起如雷的掌聲,贏得滿場起立鼓掌歡呼持續好久好久!聽眾都說不可思議的高水準。音樂節委員會主席Jim Donnelly說這是音樂節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場演出,是音樂節舉辦了13屆的最高潮!

7月3日,果然如預期,樂團演出的「歌劇魅影」與「真善美選曲」又引起強大共鳴,獲得全場起立鼓掌高聲歡呼數分鐘!演奏中不時聽到看到聽眾的讚嘆聲!

7月5日的大會閉幕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管絃樂團以一首氣勢磅礡的「星際大戰」主題曲開場,在全場觀眾的熱情掌聲下,全場歡聲雷動,閉幕式後,主辦單位再次邀請北藝大於兩年後再度擔任音樂節的駐節藝術家,北藝大音樂系再次交出教學推廣及國際交流的亮眼好成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生演出的表現比前年更令人讚嘆,前年的好印象到今年的優異表現,使得全團成了Powell River 鎮裏的超級巨星,所到之處經常被包圍誇讚。接待家庭對於來自台灣「北藝大」的學生們更是舉起大拇指的誇讚,指揮張佳韻老師的接待家庭Home爸也變成大明星,認識的人甚至以「…我可以碰觸您嗎?」沾光!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星期,有歡笑、有淚水,臨別時離情依依的熱情擁抱,學生們謝謝他們一週的照顧,也相信未來一定會再見到,因為彼此是如此的有緣,這將成為學生們一生難忘的寶貴回憶! 相信也是學生們始料未及的感動。


在Powell River 的音樂節擔任繁重的表演任務之後,於7月9日晚上7:30於溫哥華市中心,非常雄偉豪華的St.Andrew's-Wesley United Church, 1022 Nelson St〈聖安德魯衛斯里聯合大教堂,位於Nelson與Burrard路口〉舉行一場管絃樂團與合唱團的演出。溫哥華的音樂會,是師生們回程的獻禮,希望帶給溫哥華鄉親一個美好溫馨的音樂之夜。

當天晚上的演出節目,特別精心設計一套包含氣勢磅礡與溫馨感人的曲目,演出好萊塢電影組曲如歌劇魅影、真善美、星際大戰,也有懷念家鄉的臺灣民謠組曲如河邊春夢、滿山春色、卜卦調、雨夜花、春思曲、晚安、快樂的聚會等,其優異演出再度震驚全場,煞是感動了在場僑胞,掌聲與歡呼聲不絕於耳,這不僅是北藝大的光榮更是台灣的驕傲!   


這次陪伴學生到訪的,有音樂系主任蘇顯達及即將接任音樂學院院長劉慧謹教授外。還有研發長(前兩廳院總監)楊其文、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益、管弦樂團指揮張佳韻、合唱團指揮林舉嫻。

在這將近二十天的行程裡,學生們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接觸到多彩多姿的藝術及生活饗宴,在「Kathaumixw國際合唱音樂節」學生與三位國際指揮、多位獨奏唱家共同合作,並與世界各地的學生觀摩交流,也學習面對不同的演出形式與不同音響效果的演出場地。演出形式小至精緻的合奏,大至與上千人同台;演出場地,從音樂節的巨蛋型體育館到中型音樂廳及宏偉大教堂。

另外深刻的是加拿大Powell River小鎮只有一千四百多戶居民,全鎮居民一起投入支持舉辦國際音樂節已達20餘年,全鎮居民開放家庭接待外賓,並且親自購票參與每一場音樂會,想想如果沒有國際合唱音樂節,大家可能會對這個毫不起眼的小城漸漸陌生,而如此的人文素養與宏觀精神讓該鎮成為一個非常有水準、非常有文化的市鎮,這種創舉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 這一次的活動與演出使學生們對於各國的文化交流與音樂詮釋有了不同的體認,對於學生專業音樂的學習、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前瞻未來,以及提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及臺灣音樂在國際上的聲譽有著深刻的影響力;並奠定參與國際性音樂盛事及國際間學術文化展演交流之基礎;如此的音樂盛宴是值得鼓勵與親身參與感受的。

而活動得以順利舉行,在此我們要表達無限的感謝。感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感謝教育部卓越計畫、外交部、宗倬章教育基會、駐溫哥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陳慧中老師…等持續給予本系和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的追求卓越目標與理想。本系也將提供師生最豐富且具特色的專業領域學習資源,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有效提升本校教學及學習品質,帶領同學們跨越專業領域的範疇,期待我們的努力及同學們的參與,對於未來的發展能建立更宏觀的國際視野,真正做到立足關渡放眼國際的宏願。


※部份內容取自中華民國駐外單位-外館駐地新聞




■ 臨別時離情依依的熱情擁抱
學生們謝謝接待家庭一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14

主題

74

好友

2234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文章
877
在線時間
402 小時
33
發表於 2011-11-8 15:25:37 |只看該作者
即使一個你不同意的觀點,也可能帶你更接近你的內在真理。

1331

主題

316

好友

1萬

積分

校友

Rank: 9Rank: 9Rank: 9

文章
14668
在線時間
2248 小時
34
發表於 2011-11-8 15:31:08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khung 的帖子


  我覺得很讚啊!

  藝文、文創、教育,其實是北大特區未來可以走出自我特色的方向!

  大家應該多朝這方面努力!一起經營這塊美好家園!

123

主題

58

好友

5642

積分

碩士班

Rank: 7Rank: 7Rank: 7

文章
3393
在線時間
1370 小時
35
發表於 2011-11-9 01:59:04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khung 的帖子

贊成   抗議跟其他活動當然是可以一起進行的
我們也可以看看台灣經驗

刺桐部落與美麗灣的六年抗戰
詳文請看
http://www.pots.tw/node/6349
以下截取部分內文
"在偏鄉普遍人口外移、在地居民高齡化的情形下,抗爭一直窒礙難行。拔耐的表姊林淑玲是少數仍居住在刺桐部落的年輕人,憑著一股無法坐視不管的執著,她瘦削的雙肩擔起組織部落對抗美麗灣的重責。她說,其實一開始,部落的人都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能力撼動美麗灣的興建,而沒在第一時間站出來,直到2008年才舉辦海洋音樂會和部落間聯合pakelang活動,展開連署抗爭。「我們號召了海岸好幾個部落的族人來這邊連署,送到監察院。我們去過監察院、行政院、立法院,那是一種……知道自己要面對的困難,所以也不願意其他的原鄉再遭遇到相同的問題。」林淑玲說。"

在抗爭的過程中,原先抱持觀望態度的族人也逐漸開始參與。「刺桐部落每年都辦海祭、豐年祭,參加祭典的人對於海洋的感覺,需要發現我們自己土地的感情,或者對於外面我們發聲、然後去做參與……對這些事情被激發關注。」林淑玲說,「像我們的鄰居發現我們在做,他們就開始去聽、去看,感受到跟外面衝擊的力道。」在抗爭過程中,這兩三年來,刺桐部落更因為舉辦傳統工法建築課程、自然生態課程,而累積了不少熱心協助的志工,他們因參與部落課程而和自然建立了關係,令林淑玲十分欣慰。

刺桐部落還在為東海岸密密麻麻的BOT案奮戰中
長期努力過程
外界的了解與關心是他們的活水與力量

另外稍稍離題一下
網站內文還有一段關於環評過程的描述
大家一起看看吧

"司法與行政的抗衡"
"美麗灣BOT案自建設之初即切分開發基地以規避環評,2006年,台東縣政府在主任秘書賴順賢代理台東縣長期間進行地目變更,將原先卑南鄉加路蘭段346及346-2號之5.9公頃,以「因應開發需要」為由,合併346及346-2號兩地段,再分割為346及346-4號,其中346-4號地段為0.9965公頃。因而得在縣府作業時,以不及1公頃為由未做環評,即開始施工。2007年1月美麗灣渡假村向縣府提出環評資料時,由於未環評就施工,加上工地嚴重破壞環境,第一次審查結論即要求美麗灣應暫停工並罰款。在台東環保聯盟發函檢舉下,行政院環保署於2007年6月27日現勘後,於7月9日發出公文表示,此案「位於山坡地……整體開發面積約5.9公頃,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直接否定台東縣政府認定得以切割投資案之方式而不實施環評之意見,稱該開發案已違反環評法第7條,應命其停止實施開發行為。美麗灣BOT案至此,分割地段規避環評的手法已告破解。
同年8月6日,環保署再次函覆台東縣政府此開發案違法必須立即停工,然而縣政府迄今仍未下達停工命令;21日第二次環評要求業者補足資料釐清開發範圍,而10月1日環境保護署派人至台東縣政府開會,再度要求台東縣府必須依環保署的裁示公文發出美麗灣的停工令,同時指示縣府儘快通過環評審查,試圖為此案解套。縣府於是開始密集召開環評會--同年12月3日進行第三次環評未過,而審查會主席副縣長彭德成宣告要在下屆環評委員上任後作出結論。環評委員背景就環評施行細則而言,本應涵蓋各領域,因此台東環盟於2008年1月17日向環保署陳情新聘環評委員名單不合環評法,除官派委員5人外,其餘10位外聘委員清一色為環境工程相關背景學者。在第四次環評會又無結論之後,2008年6月15日第五次環評,在8位環評委員出席(其中3位官派)而無解決委員背景單一的問題下,強行通過美麗灣BOT案。"

所以  我對環評沒信心啊!
To see with the eyes of another, to hear with the ears of another, to feel with the heart of another......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文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論壇之立場,本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由於本論壇是以「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以無法完全監察所有留言內容,若您發現有某篇留言可能有問題,請通知本站管理員處理。

Copyright © 2009~2020 iBeta 愛北大. 保留一切權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