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一條法規 引爆台灣食品安全空前危機/官僚殺人!# i. A! c! }9 L9 c. i
6 }. O( D7 G7 {
m4 h* U+ @2 V+ O; t 【文/燕珍宜】
0 a8 p, g, {" y( w
$ z/ C; t x+ f8 [! I& r8 [ H: W前言) S: P U0 T- h4 C9 X" d
" x& u0 c/ X. d# f9 j$ B- a2 l5 }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塑化劑汙染案,讓台灣食品被貼上黑心標籤,這起毒害全台的黑心起雲劑風暴,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8 o2 K1 ?5 I0 A《今周刊》經過調查採訪發現,環保署、衛生署各有一條法規,是種下這次風暴的禍根!* G# d# s( R8 Q! Y) _' S/ U$ u* k
H6 Q9 f" J" D
一家只有四名員工的小公司昱伸,竟然引爆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塑化劑汙染案」。這股塑化劑風暴,不但打趴了台灣數百家食品飲料廠商,五百多件食品「染黑」,也讓原本是台灣之光的台灣食品被貼上了「黑心」標籤,各國也紛紛禁止台灣相關產品進口。' I t0 [5 E0 a9 `7 e2 ?9 u
z A8 H( l( j9 Z
6 p% G1 t+ ~9 W% o這樁黑心商品事件,究竟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還是從煮粥的米、水、配料,甚至鍋子到爐火,每個環節統統出了問題?
1 e4 _1 T% h& V+ ]! T& F. q+ {9 M( `: k# B8 i* T: B
$ @$ M/ o+ C( R. v" a「塑化劑配方我用了三十多年。」昱伸負責人賴俊傑的告白,讓人從腳底麻到頭皮。大家竟然吃了近三十年的塑化毒物,民眾不禁恐慌,「除了塑化劑之外,是否還吃了其他毒物?」「面對黑心商人、黑心商品,大家只能像白老鼠般,笨笨地被餵毒。」
( T* Z5 N1 J4 G$ f' z6 e$ {& E/ m$ V8 }7 i& V1 @
6 h* L: j+ G! A0 v4 O/ C長達三十年的時間,為什麼政府法規無力防範、揪出黑心商品?廠商的品管部門難道形同虛設?為了不繼續當白老鼠,我們將從塑化劑源頭開始一一檢視,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l. Q; ~! I& B3 s* a
8 G% i r# x9 l6 Y1 U5 T _6 ?( c) [ H+ {
源頭控制出問題/有毒塑化劑僅須申報即可製造、販售5 s2 w4 S" l" p/ P2 P
4 S# U! v$ J* ]
- Z1 D7 L% T, }1 e$ R, `「無權過問買家怎麼用塑化劑」,這是提供塑化劑DEHP給昱伸的金童企業的態度。被用來製造潤滑油、汽車保險桿或地板的塑化劑,竟然可以公然地賣給香料食品廠,卻無人禁止,無法可管。$ G' o3 @5 O+ f, I
, r* v6 L1 {0 y* y0 T
) {+ u( F) N- j4 l如果昱伸等食品添加物製造廠商買不到塑化劑,應該就能阻止這場塑化毒風暴。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就認為,如果政府能做好源頭控管,就可以掌控工業用塑化劑流向。
+ c6 T# o# A7 L
; a8 a( `" d( H1 Y X0 P* H6 ?& W. I& [) ^# X9 E6 q
所謂「源頭控制法」,就是將塑化劑之類的毒性化學物質進行嚴格控管。依據環保署《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被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毒管法》將毒性化學物質共劃分為四類,其中,前三類管控較嚴格,除非環保署核發許可證,否則禁止製造、販售;但第四類則僅須申報即可。/ S8 d: j* K& r8 R6 j
2 Y2 K0 T6 P& _: @! M' \8 a* j' s% y, C! T4 }4 ^* ~
「若早將塑化劑列為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就能減少慘劇發生。」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抨擊環保署對於毒物的管理過於寬鬆。所謂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意指有致腫瘤、生育能力受損、畸胎、遺傳因子突變或其他慢性疾病等作用者。
/ _* I" V8 {) w" e/ ] P. q, P- G2 S
! P: I' \" O4 \
事實上,兩年前,二○○九年,環保署曾召開公聽會,討論是否將塑化劑列為第一類毒物。環保署毒物管理處副處長宋浚泙說明,但最後卻因使用廠商眾多,認為將增加其成本,反對聲浪過大而作罷。讓人不禁質疑,如果兩年前,環保署能堅持將塑化劑列為第一類毒物,民眾是否就能少吃兩年的塑化劑?
9 M- ~+ U7 w8 `" {& U/ U
4 ?- ?, K) {# Z {! B. I* I$ s. H e& D8 P7 m
對於塑化劑控管問題,環保署毒管處處長林建輝指出,「即使DEHP升級,業者想躲還是能躲」。當業者蓄意違法添加在不該添加的食品中,就乾脆不申報或夾雜在工業用申報量中「虛報」,根本抓不到也罰不了,像這次供應給昱伸的金童公司,根本就沒有依法申報。5 R1 B3 ]# r. }8 h% x
% z6 s+ j" H8 `% i a& s: D+ o
. d- c) b# C4 K9 D$ _《毒管法》罰則過輕/黑心商人蓄意不申報只罰十到五十萬5 u0 |" t. O4 D4 l, I1 H
7 u C" x, ]/ D! n
4 ~# A' H5 S' @( Q! `只要黑心業者不申報,政府就沒轍?食品公司購買塑化劑,政府也沒轍?這顯然只是政府機關的推託之詞。長期關注塑化劑危害的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不禁提出質疑,究竟環保署是人力與經費不足,或是不願承擔龐大任務。他更指出,目前在市面上的化學物質約有十萬種左右,許多都有毒性,然而被我國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只有二百七十一種,且其中有七十八種(超過四分之一)只被列入管理較為鬆散的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5 H. v& V( C) Q/ t( K3 U& g0 z
3 r% |5 o- s% D/ P5 V* r' [- u! z# [( M! n4 E" w7 s
常見使用的塑化劑有六種,其中,還有三種DINP、BBP、DIDP仍未被環保署公告列管。而其對人體的影響,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分別有可能致癌、影響生殖器官、肝臟傷害等危害。
1 @* G- H! \0 I
- @% F2 Z0 G6 S2 A( g+ |9 d' y ^- t4 m2 s
環保署由昱伸展開追蹤,竟然就查到十九家業者使用塑化劑卻未申報。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業者視《毒管法》為無物?依《毒管法》規定,業者未申報塑化劑時,罰鍰只有十萬到五十萬元。懲罰太鬆、稽查不足,其實就是造成今日塑化毒風暴的重要元凶…【本文未完,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754期】
+ Y6 O4 p5 p5 ]( e8 J! D- C1 C. @$ ^3 y) q, j% \1 [9 b% ^
9 L6 ]) ^8 b- v
+ U, P' W7 u! x1 u.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