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39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95
- 活力
- 76
- 金幣
- 36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5-2-26

- 文章
- 37
- 在線時間
- 18 小時
|
壞習慣從哪裡來* G) ? b$ r2 ~7 w7 Y9 I" d6 O6 G' T
寶寶剛出生至1歲時,父母會認為孩子還太小,只要身強體健,其他的生活教育可以等到年紀大一點再實行;孩子1歲到2歲之間,做錯事情被父母責罰,看起來懵懵懂懂,好像沒有吸收到父母的教育,許多家長也念在寶寶尚年幼,不忍心太苛刻,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越來越多的壞習慣也浮出檯面,變成讓爸爸媽媽頭痛的大麻煩。* K8 C( U- z- u/ c0 b( A+ K' |
2 o9 c) z- Z. Y: S累積而成的行為模式
1 m) i: O6 p0 C8 X6 Z$ a一般真正被定義成壞習慣的行為,應該是後天形成的,陳富美副教授指出:「壞習慣是寶寶一天一天行為的累積,當第一次的壞行為出現良好的結果,寶寶會再嘗試第二次,第二次的結果若也讓寶寶滿意,久而久之寶寶就會將之變成自己的行為模式,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
) p2 R1 Z1 l9 v" J
- X# X; A0 d/ {* j9 F; {避免孩子的模仿行為
G4 ^5 f5 x/ A8 `( A除了孩子本身的行為模式會累積成壞習慣之外,也有可能是經由模仿身邊親近的人,而產生不良行為。許多育有超過1個以上子女的家庭中,經常出現生了二寶之後,原本乖巧懂事的大寶竟然退化了,譬如原本都會自己吃飯的寶寶突然要求媽媽餵食,這是因為不願意弟弟妹妹奪走父母的注意力。
* A8 A0 G' r+ p6 @: a7 U
8 G6 h4 r7 J: P6 u! u3 P發生這類狀況時,父母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他們做解釋,例如告訴寶寶:「因為弟弟還不會自己拿湯匙,所以才需要媽媽餵食,你很棒,自己的湯匙拿得很好,都不需要媽媽擔心。」陳富美副教授表示:「簡單的說明都比沒有作任何說明來得好。」讓孩子理解原因,他們才不會有憤憤不平的情緒而故意搗蛋。! u6 H- d7 {4 i' O) j
. q( u/ w1 f" y6 x, b. M6 q6 a
2 T" l9 a( ^$ x. I- @- D
8個困境,從晨起到就寢
- L$ s; f) L! T% i$ B. l) N; I針對孩子從晨起到就寢的過程中,整理出8個充滿狀況的時刻,讓爸爸媽媽在面對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時,了解背後的原因、並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法。
( X+ {/ `( L! q" j1 e2 U6 l
( v4 ?" G1 r5 U3 w1 U困境1:Bad Morning5 z3 { }( `/ j9 Z8 h/ [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幼兒園,那麼從早上起床那一刻,親子間的戰鬥便開始了,父母總是因為時間緊迫而感到著急,寶寶的大腦卻昏昏沉沉的好似狀況外,彼此的情緒交互影響下,使本該美好的早晨卻以壞心情揭開序幕。1 Q, E: O, o2 E" u7 t
/ d9 X! P: e8 J+ E1 b: ~# \
壞習慣──寶寶愛賴床; i5 ^4 x$ i3 x; c* @
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吳思佳表示:「孩子一天晚上需要約8至9小時的睡眠,如果寶寶有賴床的問題,可以評估寶寶的睡眠量是否充足,或睡眠品質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
! k' w' _/ w" ]" I {6 K
8 K+ b) s$ {' I% i! X) f壞習慣──不討喜的起床氣$ g) l5 m3 V6 G/ H- o
有些父母會比孩子提前半小時起床,打理好出門的瑣事後才喚醒孩子。父母原本的好意是「讓孩子多睡半小時」,但對於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清醒的孩子來說,卻是要他們在迷迷糊糊之中被催促著出門,且當感受到父母緊張的情緒,孩子也會跟著焦慮起來。
0 Q2 m* ?; l8 P/ ~ ' u/ t# |! o4 O9 O8 t$ ^
困境2:亂七八糟的遊戲時間4 ~" c5 d, ~% ^3 W M
假日時孩子待在家裡一整天,起床後只能看電視、或是待在家中玩玩具,當父母將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時,玩具早已被孩子「散播」到各地,這時家長總會忍不住責罵,孩子玩玩具的習慣為什麼總是這麼差?該如何改變呢?
0 q8 w/ A) ^6 v* T6 L ]
( R$ w$ d3 }' d6 w: l壞習慣──同時玩多種玩具
9 n* X$ _5 r b! v3 e' U吳思佳心理師表示:「年紀較小的孩子,本身就對世界充滿好奇,會一次想要探索多種玩具,要在獨自玩耍的情況下,難以做到父母指定的要求,父母不妨陪伴孩子一同玩耍,讓好習慣在輕鬆的氣氛下培養出來。」* f6 H8 L' n, ?$ [3 V% G8 {
5 T1 m( C- O/ w+ K! ~! f壞習慣──不願意收拾環境5 I, P( F# a; p7 q5 l; S
建議父母可以以遊戲的方式和孩子共同進行收拾作業,將收拾變成遊戲的一部份。# s! E* o! F2 J! V
& X% ?, O' s- ^& K. v* h困境3:頭疼的午餐時刻! t. G6 q: }) k4 F
經過上午的一番折騰,父母期許孩子能夠乖乖坐在餐椅上享用食物,但調皮的孩子彷彿逮到惹爸媽生氣的好時機就不肯放過,一會兒東挑西揀、一會兒又不安份的想要離開餐椅。0 D/ c/ }% O9 w6 I. Q' S
; c/ g& ]: R1 W- C/ o$ D' r
壞習慣──挑食
, v! @% z) L1 ]8 p/ M/ e+ `吳思佳心理師建議:「別過於勉強寶寶,讓他們一次嘗試一些些,以鼓勵代替責備,才不會讓寶寶對食物產生更大的抗拒感。」! J# K+ ?. }; Q) t9 z; @
3 t& d; E7 D* B2 ?3 ~' M# w若寶寶有挑食的情況出現,家長也可以先釐清背後的原因,孩子是不喜歡食物的口感或是氣味,試著調整烹調方式。當孩子嘗試接受不喜歡的食物時,父母要在一旁給予肯定,以漸進式的方式鼓勵孩子慢慢接受,而非強迫寶寶一次將所有討厭的食物吃光光。# c# r0 f( \- @" J( }
讓好習慣在輕鬆的氣氛下培養
7 i; G. J5 c# c# x
+ F+ ` o+ P7 Y4 }- N( P# F壞習慣──吃飯時弄得髒兮兮) U0 K* }; `9 A- I
陳富美副教授提醒,應該先判斷其造成的原因是否為孩子的發展限制,導致桌面無法保持清潔?有些父母擔心環境整潔而不讓孩子練習自己使用湯匙,錯過了發展抓握細小工具的黃金時期,等到寶寶年紀稍長,父母又期許孩子能自己準確的用湯匙吃飯,父母應該提供寶寶練習的空間。若擔心環境的整潔問題,可做好預防工作。
) v0 Y" n) v; O 7 N3 s( Z" B+ J0 J4 {
困境4:中場不休息
1 [3 d2 b4 ^' B a! \% X$ I好不容易熬到了午睡時間,父母催促著吃飽飯的寶寶趕緊小睡片刻,但寶寶可不是這麼百依百順,父母本想趁著孩子的午睡時間偷閒片刻,孩子卻狀況百出,讓家長煩惱極了。
- x& S y, ]1 X% n% A" J O
4 @* {# m' V' k; c; X% U2 O壞習慣──非要玩偶或小棉被作陪" @1 O6 L* q# a! x8 | z
許多研究顯示,孩子會有依戀物品的行為是不安全感作祟,若突然切斷孩子與其依戀物品的連結,可能會使孩子對這個世界產生不信任感,藉由坊間類似題材的繪本故事和孩子商量,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孩子也能接受的原則下,逐漸減少對物品的依賴程度。
9 n* ]8 Z9 W/ {
1 A& ~. b u. F$ H6 ]壞習慣──孩子不肯午睡
8 v0 U, O s- P% n( k" `/ ~陳富美副教授指出:「若發現孩子經常有這種問題,就該設法避免此狀況發生,孩子中午不想睡覺,有可能是早上的活動量太少。」以嘗試在早晨時或午餐後,帶寶寶到戶外走走,當孩子的需求被滿足,困擾父母的問題也會隨之減少。
3 W( ?5 ?$ ^1 |* H # E8 B1 C# b }1 a( y& {
困境5:手忙腳亂的調皮下午
- g3 E. [! y; S! v$ v午睡過後寶寶彷彿電力被充飽了一般,各種調皮搗蛋的方式讓父母無法一一接招,孩子的專心度似乎也無法維持穩定的狀態太長時間。尤其稍不注意,寶寶很可能受傷或出了狀況,安全問題更讓父母擔心不已。
* E ?9 r: O' C/ G5 G! u
2 |% k+ f+ C9 ^" m+ q$ c s壞習慣──半途而廢
8 X/ @3 H$ ~ ^ z9 l% _$ \吳思佳心理師指出,陪伴孩子一起工作的過程相當重要,若孩子在進行靜態活動時,能有家長在一旁相伴、引導,那麼專心時間會更長,且工作對於孩子而言屬於遊戲的一部分,毋須過度要求孩子非得完成一項作品不可。
* W3 [! j4 i5 O! k, L, Z U, ^
0 H4 L$ c5 A( P0 W: q9 j壞習慣──不停爬上爬下
5 [0 }- r8 K3 l# Q6 K( g若家中的寶寶經常靜不下來,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公園等地方活動筋骨,大肢體活動需求被滿足後,在家中也許就比較能靜下來。/ I/ J4 m& C2 x9 ~
6 O" _, _" L3 [9 I
困境6:狀況百出吃晚餐
) V( o \! }% w臺灣人習慣視晚餐為相當重要的一餐,一家人坐在餐桌上,卸下一天的疲勞,分享彼此的心情及生活中的趣事,但若寶寶不肯配合,晚餐時間似乎也無法好好放鬆。
# E$ m' v' { [4 C+ X" V" Q- l家長在一旁相伴、引導,專心時間會更長8 q" I6 k5 Y( G( G# I. l
0 `: u/ k7 a3 U, ~- `" L壞習慣──我吃不下
4 h7 J+ Q& l( c# ]吳思佳心理師認為,會發生這種情形,可能是孩子在午餐與晚餐之間攝取了過多的熱量。陳富美副教授建議:「若孩子真的覺得很飢餓,無法忍耐到晚餐時間,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營養的點心,例如水果或是低熱量的蘇打餅乾等。」
9 g5 t* A+ v/ Y& w$ n& g
5 D, k4 j9 [- d2 o7 r2 O4 L壞習慣──討價還價
2 c/ u4 T$ C: ?( y+ I有時若家中囤積了吸引力較高的零嘴,例如果凍、蛋糕等,孩子可能會想要在下午時當作點心食用,因此可和孩子約定,吃完一定份量的晚餐,就可以吃飯後甜點。陳富美副教授叮嚀,必須在以孩子吃得完的前提下進行約定,且事後一定要遵守約定,才能戒掉孩子討價還價的壞習慣。+ ]+ o2 p+ `2 ^8 T5 ~
: f" X9 d7 u" y' F/ F# V
壞習慣──吃飯不專心
" F. b+ E5 f( _' X) K3 j. [不少家庭的晚餐時間總會搭配著觀賞電視節目,但這樣的模式不僅容易讓孩子消化不良,還會養成吃飯不專心的壞習慣。用餐時父母可嘗試以身作則,將電視電源關閉,一家人專注在餐桌上,培養孩子的穩定性,吳思佳心理師表示:「當孩子習慣將注意力放在餐桌上,外出用餐時坐不住的狀況也會好轉。」
3 h( O# U2 ~1 n- x1 ?
! X! H0 M6 y0 C5 J困境7:洗澡過程不受控制
# I( M% F R" l晚餐後休息片刻,逐漸要帶領孩子恢復穩定情緒,洗澡後接著就寢,但在進出浴室的過程中,孩子的壞習慣可能又會造成情緒的激烈起伏,父母該如何應對,才能安撫寶寶的情緒又同時完成洗澡的任務呢?8 j5 G/ x# h9 W' J9 o# r# n
* ?% V& U+ A' f, Y. ]3 M+ i
壞習慣──不喜歡洗澡# B! ?" L$ s" Z8 _( k
吳思佳心理師建議:「可以和孩子培養一套洗澡的流程及方式,當彼此找到最適合的沖洗模式,孩子的信任感建立之後,對洗澡的抗拒感也會減少。」
. s% X1 T0 q& L
# K" p- H! b1 S# [. Z壞習慣──配合度低) ~8 Q% w, U, o; F8 F+ k5 h" [2 O
吳思佳心理師認為,應該建立起孩子的規律感,例如每天固定時間就要去洗澡,可能是孩子喜歡看的某一部卡通演出告一段落時,就是洗澡時間,洗澡的程序也固定,當孩子養成規律性,就會視入浴為一生活常規,不會刻意與父母抗衡。
+ S% t T, Q$ G% i! Z ; V& v% E: w! j% [
困境8:說不完的晚安: g+ `) D6 c) V$ G: m
當孩子已經睡眼惺忪的躺在床上,嘴上卻倔強的還與父母鬥嘴、撒嬌,晚安已經說了一次又一次,孩子還是硬撐著不肯入睡,小麻煩即使到睡著的前一刻還是不肯罷休,但只要父母的原則溫和而堅定,就不怕寶貝脾氣鬧不停。
9 a3 L% E, L8 v4 F
- R$ T, W5 w, q [6 n壞習慣──要求重複講睡前故事2 s6 T5 U. z7 F/ b; p6 ~- `" P
吳思佳心理師建議:「父母可以預先設定好要陪伴孩子的時間,大約15分鐘至半小時,一但時間超過父母所設定的範圍,告訴寶寶:「時間已經很晚囉,來~故事講完了,媽媽抱一下,晚安。」先替床前故事時間做結尾,且索取擁抱的動作,也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那麼專注於故事書上。
3 ]3 }1 v# k4 G' l不斷重複的過程可以提供孩子的安全感。0 D; g& D* \+ \6 u
( C0 D: G. F- v, `, W
壞習慣──拖延睡覺時間
6 l% H" W+ H3 N7 q& r吳思佳心理師提醒:「其實在吃完晚飯後至洗澡、床前故事的過程中,父母就可逐漸營造出準備睡眠的氣氛。」例如將吵雜的電視關閉,調暗室內燈光,尤其在睡前的半小時要避免孩子進行激烈活動或過高的情緒起伏,以免大腦太過亢奮使寶寶難以入睡。
! r' A; c) U! c: w( @( c - X" R' A' M- g) l( F' k7 e
, H5 w1 D9 D0 z5 G3 F
收服壞習慣小提醒
& s" h- I' H1 \$ e面對寶寶的眾多壞習慣,總讓父母不知所措,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卻又擔心一時的寵溺影響了孩子的品格教育,但陳富美副教授提醒:「孩子大哭時絕不是良好的妥協時間點。」
1 z9 [+ E! K- f1 \: M1 I' d
A" v4 v& B1 _) L+ Z1 ^8 K7 w; u) i失控的情緒教室
4 J# Z: s7 n6 o& Y0 [6 r面對此種情況,父母應該要先同理孩子的處境,當想要買玩具卻被拒絕時,正常都會出現負面情緒,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好想買玩具,可是我們今天是來買家裡缺少的東西,等你生日的時候,我們就來挑你喜歡的玩具。」儘管孩子的情緒無法立刻恢復,也能因父母的同理而稍微穩定下來。
0 c7 \* n/ ~9 k3 y# C; X; D
) m, `0 A3 U- I1 i8 r假日父母要注意
% N$ X" x8 ~. t5 n9 C5 P1 |許多工作忙碌的父母,會在週一至週五將孩子交給家人或保母照顧,只有假日才和孩子相處,由於不清楚孩子平時的狀況,會不容易分辨孩子的行為究竟只是見到父母時的撒嬌方式,或已成為壞習慣。: R/ I. s& E8 l
6 T7 _1 I7 \% R* }! r列出孩子的好習慣. U. c9 {- f- F+ d# _# z
陳富美副教授叮嚀:「別過於執著孩子的壞習慣,想想孩子的優點,給予正向鼓勵,也是改掉不良行為的方式之一。」陳富美副教授表示:「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給自己和孩子一些空間,教養也會更有彈性。」! H h1 W7 w/ {/ z6 w& \$ t6 u
3 w4 Q- a4 Y4 o4 @. D+ Q調整心態,放鬆心情
3 I, I3 e9 @* S. {- }教養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都在彼此學習,有時父母太認真扮演父母,會讓孩子和自己都備感壓力,且親子間緊張的氣氛會讓教養問題不斷衍生,容許孩子和自己都會有「Bad Day」,過份的要求不一定得到正面回應,不如試著偶爾放鬆心情、保持幽默,才有更多能量與調皮的寶寶對抗。
4 U* c! I- a b' a; `# B( E6 m y4 H m, H$ L2 n
全文網址: 解決8困境,收服孩子的壞習慣 │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處進協會4 ^5 }( Y! S# Y2 P9 W2 V
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