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929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11
- 貢獻
- 4144
- 活力
- 6942
- 金幣
- 49540
- 日誌
- 0
- 記錄
- 2
- 最後登入
- 2022-6-16
 
- 文章
- 3210
- 在線時間
- 2717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以利亞 於 2013-11-24 06:57 編輯 0 P. I- L4 g6 {0 p( I6 J( Q- E
: j/ R$ t( U4 s! m% X6 p今周刊作者: /撰文/方德琳 | 今周刊 – 2013年11月14日 下午1:13# e# j r; o- ^6 Z# E0 R+ |
4 E$ h6 g7 }; P7 F最新研究指出,人一生的成就與學校成績無關,而是取決於中學時期,是否擁有7項關鍵心理特質,這些特質也與智商無關,每個孩子都能透過學習、探索而來。
$ a4 Y- K1 \! L5 n H「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選擇,我不會去念博士。」新聞焦點人物雞排博士宋耿郎曾經如此感慨。可惜人生沒有「倒轉」鍵,不能重來的人生,要如何避免同樣的錯誤?
e2 M/ \/ X; w! D中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只逼念書沒有探索 博士生最後去賣雞排
U5 E y$ \9 a& J) w# c如今,站在演講台上回顧過往,宋耿郎對年輕學子最衷心的建言就是:「適性發展。」他為了不想當兵,逃避就業一路往上讀,到頭來發現白白浪費好幾年時間。
" w* O6 c1 l ~類似雞排博士的現象,心理醫師王浩威稱之為「晚熟」,這個現象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台灣也不例外。晚熟引發心理學界與教育學界關心。「為什麼越來越多青年人不肯接受挑戰,只想一路念書,甚至躲在家裡啃老?」而另一個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是,「相對於這些不肯面對真實社會的人,那什麼樣的人才願意接受挑戰,有勇氣克服困難,甚至最後有高成就?」2 ~: }7 Y1 W E
研究結果發現:一個人可能成為「啃老族」或「高成就」的分水嶺,就在中學時期;關鍵因素也不是成績好壞,而是中學時期是否有時間去自我探索,發現自己內在的動機。
; h: O; f& ~' f, h王浩威說,早在1970年代,就曾經有一份調查追蹤所有哈佛醫學系畢業生的研究,他們發現,歷屆成績排在前五名的學生,幾乎都是一般醫院的主任或開業醫師,成就平平;但後來可以成為美國醫學界重要人物的,則看不出成績與成就的關聯性,反而與他們在學校時的社會參與,或社團活躍程度高度相關。
9 P. a, ^$ I9 I. l, k) Z這項研究似乎讓人覺得「會玩的學生更有成就」,但為什麼會玩的人可以有高成就呢?
' l- P4 B& j4 ?# J教育專家對這個謎題很感興趣,2002年,美國教育家列文(Dave Levin)和心理學家皮特森(Chris Peterson)合作實驗,目的就是要找出可預測未來高成就的能力,以及如何擁有這些能力。. H; m, e; N, K' d- o* {! X
成績越好將來成就越高?七大心理能力才是關鍵 可透過學習而來+ [9 b/ H1 m- L7 A, v- N5 E+ e8 e5 ^
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有七項心理能力與未來成就高度相關,分別是:熱情、自我控制、好奇心、樂觀、毅力、感恩、社會智商。而這些特質與聰明才智的關聯很薄弱;換言之,智商(IQ)高的人不代表他就比較有毅力、樂觀與好奇心……。
, G7 X& w+ p- [0 k7 ?9 z1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成就與智商無關,而是與熱情、毅力……這些心理素質有關,那是不是天生有這些特質的人就占優勢呢?在心理學家看來,這些心理能力百分之百可以被塑造,是可以透過教育學習而來的。1 m1 `, g: ~( R4 [: ?, ?$ q# @6 x- Q) I* B
「這些心理能力都與人的內在動機有關。」王浩威說。「我們稱之為自我探索,也是人從依賴邁向自我獨立最重要的一步。人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決定要了之後,做出承諾,然後去克服困難,這一連串過程就是探索最重要的精神。」! e6 J& c. w# _2 W# |; {) h
探索,不只讓人從依賴走向獨立,真正進入大人世界,不至於躲在家裡靠父母。同時探索,也能學習到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經驗,擁有高成就該具備的心理能力。
2 D3 G6 N' r7 C" M9 l( p# o6 y0 s. B在什麼都有的豐饒社會,自我探索更加重要。王浩威解釋,以前沒聽過大家談探索,也不會有啃老族,因為以前的人要脫離貧窮,追求經濟的動力很快轉換成內在動機,再怎麼不情願,也要為養活自己去工作。現在的人不一樣,父母給的經濟環境都不差,需要更符合自己內心需要的動機,才有辦法說服自己往前走。
; ]) N2 ?9 p5 U" W自我探索為何這麼重要?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才能應付未來變局7 {& k) ^( `4 b" g
就像學習語文、鋼琴都有所謂的黃金期,學習自我探索也有關鍵期。十三歲,青春期階段,正是最敏感、最有效的時候。青少年會開始思考未來的社會角色,急於尋找自己在社會的定位。$ j" o8 Q+ z1 h: C5 D
芬蘭的「教少學多」讓中學生花在課業的時數降低,每天平均約六到八小時,其他時間鼓勵青少年去參加活動,去企業實習;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也試圖透過新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人際關係中深度學習。他們的目的都是要釋放時間與空間,讓中學生有多元的人際往來,與社會做第一步接觸。6 s; o8 Y1 i+ c; l0 ~- g# P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觀察,台灣也正興起一股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的趨勢,像是:解決問題、勇於接受挑戰、自動自發承擔責任等。這股風潮來自職場轉變。「以前只要關起門來用功讀書,得到一個學位,優勢可以持續很久。現在專業被整併得很快,誰知道五年後企業需要的人才是什麼?」企業人資已經察覺,只有具備內在動機、充滿活力的人,才能面對高度不確定的世界。
, c# ^. V: E1 z* n5 g「帶著走」的能力愈來愈重要,但是這些能力需要家長「放手」,才可以學習,這考驗台灣絕大多數的家長,需要徹底改變觀念。 |
-
總評分: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