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792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703
- 活力
- 53
- 金幣
- 305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21-12-10
 
- 文章
- 861
- 在線時間
- 293 小時
|
社區住戶不團結,設施廢弛多日,致人於死,大家一起被起訴!
" H9 s @% ] I) f4 }) ~) Q文 / 黃育杉 【台灣法律網】
9 N, j$ D. z/ Z& q4 `# i: T0 @' s. N
發生在桃園縣楊梅鎮「OOOO」社區大樓,因「部分」住戶不肯負擔電梯維修費,致社區電梯壞了而無人聞問,在電梯慌廢期間,去年底造成一名女童摔落故障電梯坑道死亡的事件。桃園地檢署檢察官昨將這起「管理電梯之大樓全體住戶過失致人於死案」案偵結,認定大樓的管委會形同虛設,所有住戶均須承擔責任,依《刑法》過失致死罪嫌,將大樓內三十九戶所有權人提起公訴。這是社區住戶因為管理不善,全體遭司法起訴的首例。承辦起訴的檢察官說:「社區住戶自掃門前雪,是造成不幸的潛在主因,這種心態相當要不得,希望藉由起訴讓他們得到警惕。」(如果所有違法行為判決的邏輯都這麼簡單,那刑法真是太好學了!)
f, M% B( |1 M0 J! O! f. e" n; W5 R) T' q2 m
刑罰法律處罰的行為人,包括「積極行為(作為犯)」(前者),與「消極行為(不作為犯)」(後者);「管理電梯之大樓全體住戶過失致人於死案」,即是後者不作為犯罪的要件判斷。對此,刑法第十五條第一項有規定「對於一定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用此法條論罪的先決條件,須「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者,始負防止其發生之保障義務(同條第二項)。」也就是說,倘無以「自己的行為」為前題,縱有發生一定結果之危險情形,仍不得課行為人防止發生危險結果之保障義務。+ h4 g, f, Z8 K" f; v, Y
A5 I8 ~1 U9 i: j+ q( G/ _6 V: G
用「公務員廢弛職務罪」來舉例,就是刑法第十五條最好的說明,公務員依法令應該作、而未做的事,就構成「廢弛職務」。如果大樓管理委員會,依法令或依住戶管理規章,對於損及他人權益之結果,有應該作而未作之情形者,即應論以故意或過失之責任。
4 m5 _. u8 y7 m! o
2 T) K9 s. e$ E& L. x. j8 y再說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連性」,就是「因果關係」。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結果「支配能力關係」,進一步解釋,即行為人對於結果,有無支配其發生與否的能力!若有,則罪責的因果關係成立,得以論罪;反之,則無;再進一步說明,不論所謂行為人該不該作的事,行為人做?或不做?損害的結果都還是會發生者,則法理的邏輯上,即無要求行為人有非做不可的義務,該損害的結果,即不能有所歸責。反之,若因行為人不同的作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就表示行為人對結果具有支配能力,對損害的結果,應負消極不作為之罪責。6 I' d; W$ J8 k! f6 L1 ?' M- a
* Q+ c% |0 ?7 {5 y3 F5 t# h P6 r
我們再從另一項「客觀歸責理論」探討,也就是說,對於損害結果的發生,是不是因為行為人製造了一個法律上所客觀不容許的風險存在?這也是論罪科刑的邏輯推斷理論。舉例而言,頂樓住戶未經其他住戶同意在頂樓蓋了違建,阻礙了失火逃生路徑,該頂樓住戶即屬製造了一個法律上客觀不容許的危險,即應對住戶因逃生不及致生命身體之損害負法律上的責任。8 X# w: O- f# W5 T& h0 B
7 k" s3 z- } C: |( Q在「管理電梯之大樓全體住戶過失致人於死」案件中,檢察官認為,「OOOO」社區大樓電梯已經損壞兩年多,住戶都非常清楚,電梯門口卻沒有放任何警告標誌或封堵,管委會形同虛設(意指,大樓住戶應該對管理委員會功能不彰的結果,每一個人都要負起責任),該社區已有十年之久,原本有管理委員會,但因為住戶繳管理費不正常停擺,直到女童出事前三個月,管委會才重新運作。
7 p+ w" I* V$ U0 B9 I+ h2 M) @# O' s$ m' _1 q: U4 z! V
檢察官在本案中也提到了「期待可能性」的說法,認為社區每戶每月只繳數百至一千元不等管理費,修電梯要花十萬多元,管理委員根本沒有足夠的管理費將故障的電梯修好,住戶都將責任推給管委會,對管委會算是一種苛責,也就是說,管委會在這事件電梯致人於死的結果上,並「無期待可能性」。(設個警告牌,與有無經費有關嗎?這是一項疑問);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規定,對於重大修繕必須由住戶大會決議,並由全體住戶分攤,因此,檢察官認為,住戶拖延,甚至不繳管理費,對於「電梯致人於死的結果」,難辭其咎。雖然有些住戶辯稱自己並不住在社區,檢察官對此也認為,「不能因為不住在這裡就沒有責任。」
3 x9 A5 I+ P' _! T: I$ s
+ N+ B, v6 e; P$ t' W!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 ... se&parent_path=,1,660,&job_id=82421&article_category_id=283&article_id=366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