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39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95
- 活力
- 76
- 金幣
- 36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5-2-26

- 文章
- 37
- 在線時間
- 18 小時
|
壞習慣1:以牙還牙,用情緒面對情緒!
) E) l' e' z4 A+ f4 E( ]在教養的過程中,常會碰到孩子不講理、胡鬧、亂發脾氣的時候,一次、兩次倒也還好,但幾次下來,父母的負面情緒往往也會被孩子挑起,不甘示弱地跟著孩子鬧起彆扭。但是,這麼做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
) Q* w1 B/ F- {# g, u
! d) d& _8 {- k! ~/ I2 x; F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提醒各位爸比媽咪,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大人更要冷靜、淡定、減少刺激孩子的言語,如此一來才能順利處理孩子的情緒波動。因為,當孩子的情緒像海嘯一樣發作起來,父母的嘮叨、囉嗦、講理、指責、糾正,甚至是跟著以牙還牙地發起脾氣,都無法使孩子的心平靜下來。9 m2 }5 w2 }3 i n1 R: U! o% l
+ Y3 }/ O7 }: Z. E" h5 W
如果希望這場胡鬧能夠盡快結束,最好的方式,還是請爸比媽咪先讓自己的情緒平穩下來,冷靜以對,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情緒管理示範。但如果選擇像地殼板塊碰撞般,跟著孩子的情緒瞎起鬨,那麼一場親子間的情緒地震,可以預期將轟隆轟隆地引爆開來。
# X3 c. G2 J3 v" n
2 k: C' y- o3 o! f; w) p$ ^6 r) ?# W如何幫助自己冷靜下來?
( H5 H8 c/ V) w當孩子正在發脾氣,父母想幫忙,卻往往都是幫倒忙,因為,如果無法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無法冷靜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來亂的」一樣!有什麼好辦法,能夠幫助父母的負面情緒恢復平靜呢?+ k2 y+ T6 p$ ?* T4 X! M6 @
, w5 f( Z; {% Y% P暫時離開10分鐘( O/ a3 @0 b$ T/ `+ ]
王意中心理師建議,爸比媽咪可以選擇暫時離開一下,將孩子交給其他照顧者,並且告訴孩子:「現在媽咪和你都有點不開心,所以我先離開一下,10分鐘後我會再回來。」 W. e4 g0 {/ h* d5 p1 b( u
( T' O+ Z% [& e洗澡、進書房看書、出去走走、喝杯咖啡、換件衣服…,每個人能夠舒緩情緒的方式都不盡相同,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花點時間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再回來面對孩子,等雙方都稍微平靜下來,溝通才會變得比較容易。
4 d( D1 t) I2 {0 i9 a+ b3 V* y1 v5 M9 M0 ^: s1 r; R
否則在鬧脾氣的當下,孩子不光要處理自己的情緒,還要面對父母的情緒,等於是雪上加霜,孩子就會覺得:「爸媽好討厭、好可怕!」
) C+ w' j- Z" d
$ A5 ?4 V; |% Z W! b走〜我們去看水族箱的魚! \% J7 `( E8 |2 j
如果是比較小一點的孩子,就比較需要以安撫的方式來緩和他的情緒,例如:拍拍他、抱抱他、把他舉得高高、或放音樂給他聽,家裡若有水族箱,可以抱著他去看看水族箱裡的魚,也是一種舒緩小孩子情緒很棒的方式,只要父母持續這麼做,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學到當自己情緒有波動時,該怎麼用適當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 Y% K- I5 l" z+ ^- X
9 N+ y. d0 L. q* v% B* D
避免將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帶回家" f1 E" A+ g' s. D) w+ O6 G! G* F8 g
王意中心理師分享了自己的方式:「偶爾在職場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時,回家前,我會稍微給自己一點『停下來』的時間,在回家的路上拍拍照、喝杯飲料,稍微放鬆一下,並且提醒自己進家門時,臉上是帶著笑容的,至少大門打開的剎那,不要臭著一張臉,因為家人不需要去承擔這部份的負面情緒,此時自我覺察就顯得非常重要。」/ d% |; b+ w3 Q$ g b* E1 ]
& R- j5 X4 r1 j1 B9 ]8 ?5 R
壞習慣2:趁勢把大道理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 E; X \3 A( f$ D1 ~# h; ^! f y常常遇到的情況是,父母總是急於在當下「處理」孩子的問題,而這裡的「處理」大多是想用說理的方式來解決。; \! Q# k0 N7 T5 s; ~
1 C6 X. J" S/ e8 l: s
王意中心理師認為,父母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雖不至於需要翻農民曆,但總得選個良辰吉時,要懂得察言觀色,評估當下的時間點到底適不適合進行處理,如果孩子的情緒仍然處於波動的狀態,最好先緩一緩,給孩子一點時間。
" l2 x- v2 B7 y0 w' s) A4 M) I9 A: T- r$ D( `
說理,不是不能說,而是要選對時間說,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在時間的醞釀下,趨於冷靜、緩和,把處理的時間先延宕一下,之後再和孩子討論。不過,與其說理,不如先試著反映孩子的情緒、同理孩子的委屈。
# X, O. a% W" o8 Q$ b6 h/ i8 h7 u7 r+ Y: s
馬上講,孩子才會記得?
' N# O; i3 A- V6 o! r- n; q1 B父母冷靜下來後,孩子同樣也需要冷靜,幫助孩子緩和情緒有一個很好的方式,那就是同理孩子的感受,尤其對於口語表達尚未發展得很好的孩子,爸比媽咪首先要試著了解引爆孩子情緒的點是什麼,再來要幫他說出心裡的感受。, s4 n, }5 C2 p* d% g0 O
) l, c R! h0 s7 W+ N; S例如:「媽媽發現今天晚上你的心情跟平常不太一樣,有些委屈,是不是因為你不想把玩具借給弟弟玩?」讓孩子了解爸媽有在關心、了解、並看見他的感受,而不是馬上告訴他:「你一定要這樣或那樣才對!」
5 U: u7 a6 }8 U9 n2 S
% E$ X9 D! q9 ^' m/ @# R溝通要選擇適合的情境
. w" @* K2 _0 y想跟孩子談的時候,也要找到適當的情境,也許是孩子主動問你,也許是睡前,也許是在外面吃飯的時候,也可能是在散步時,爸比媽咪得找到孩子比較開心、願意跟你溝通的時間和地點;面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先用書寫的放式來表達,讓孩子了解爸比媽咪有感受到他的情緒,也找個機會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0 S K& l$ h: l3 ~# y
; q' B( i; y5 K7 q0 P
與其翻舊帳,不如教導正確處理方式
% F# J1 Y5 I1 f( t; Y: k王意中心理師表示,處理孩子的問題,重點要擺在緩和情緒的學習,以及找到適當時機教導孩子,下次再碰到類似事件時如何避免犯錯的問題解決方式。5 Y3 d7 y& @( T' S; g# ~0 b
- T3 a5 N! {7 m" s最忌諱的是不停對孩子細數舊帳,因為孩子很討厭這種溝通方式,一來舊帳翻不完,二來講了孩子不開心、也不見得會改,還會讓孩子覺得:「又來了!你又再說我了!幹嘛又提那個!」破壞親子關係,實在是沒有必要!3 Y) n4 F. W1 B& K1 E
8 ^, T+ [' ]- n! ~9 M' q壞習慣3:可以用打來解決事情!
3 K1 |5 m ^4 {( _/ H「孩子用打來解決問題不行,但是父母卻可以」,想必這是存在於許多家庭中的矛盾,王意中心理師認為,打小孩,勝之不武!面對眼前力量微弱的孩子,說真的,有本事等孩子長大再來較勁。當然,屆時父母也不太敢招惹,特別是孩子已經比我們高、比我們壯、比我們有力量。
5 `. h/ ?2 O& v+ B5 |8 O" T' _$ f; ^- h1 U$ H& o5 O+ P. I
打孩子,教會他們什麼?
3 b) o& \9 n7 E8 s# X邀請父母思考的是,打或罵,除了大人的情緒宣洩之外,對孩子到底有哪些好處?當你打了孩子,某種程度來說,是在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打人的這種方式會不斷地被強化,下次只要碰到不如意時,孩子馬上就會做出打人的反應。. c: Y4 o. ]: H' R; o9 S, c& S3 t
7 ?# Z v: |6 g, a, K( s3 \0 ?因此,當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告訴你,你的孩子在學校打人,你也沒有立場講話了,因為正是你為孩子示範用打人來作為問題解決的方式。5 A/ j) Z* Y, M4 U
; o( |, h: {; V' E體罰反映父母的不知所措
" c- ^; L# t* ]其實打孩子,多少反映出父母的無能為力,也在告訴孩子,你已經沒有步數、不知道該如何教他、解決他的問題了。王意中心理師指出,父母經常不想去正視這件事情,讓情緒凌駕於理智之上來教養孩子,這麼一來,孩子只會學到以暴制暴,不明白自己犯了什麼錯、也不知道如何修正。; M) g- t) B/ e/ l
r+ q$ n+ @/ F, n; u5 ^$ [7 k2 C* F壞習慣4:讚美鼓勵敷衍了事,批評糾正巨細靡遺!3 Q/ \8 K+ m2 d* v9 m7 ^& V
王意中心理師表示,對於孩子的好表現,我們常只有兩個版本:「嗯,很好!」「很棒,好厲害!」像是在臉書上按個「讚」,就雲淡風輕地隨塗鴉牆輪轉而過。
* N K# m2 s( j( C; E- s+ I. n+ w: U4 @! ?
說真的,孩子還是很難知道自己的好表現到底是什麼。反而很常見的是,面對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沒有達到如父母預期的表現時,父母的批評與糾正往往是鉅細靡遺地說得清清楚楚。父母可能會覺得,這樣孩子才會印象深刻,日後才會改變,但結果通常非如你所預期。5 @: H( g ^9 L6 g1 n6 e& u" x
2 N% Y) o( s4 S/ Z太抽象的讚美也有缺點?' y: v( M% M( h- [" w: K
當我們不停地跟孩子說「你很棒」、「好聰明」,孩子其實不了解自己到底棒在哪裡、為什麼聰明,感受不到你想表達的是什麼。
0 q, M% R# i1 u% S
4 v9 j; W }1 @: `9 Y王意中心理師提醒,這種抽象的讚美講多了,反而會讓孩子碰到難題時,不太敢去碰觸、嘗試,因為他會害怕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不棒、不聰明了。所以在讚美上,最好能把整個過程、細節詳細地告訴孩子。; o& Y% J! \! M5 L
& }$ C+ a* L% Q# `5 [例如,孩子端一杯水走到位子上,與其稱讚他「你好棒喔」,不如說:「爸爸發現你現在杯子握得越來越穩喔!一邊走路,眼睛也有在注意水有沒有滿出來,這是很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你很棒!」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語,盡可能地仔細描述他表現得好的地方,當你說給他聽,他腦海裡就會留下畫面,下次,當他想再次複製這些美好呈現給你時,就會相對容易一些。" f/ p& Q5 Z- P' a6 C6 a
, o: p: {: c; M# g: b
太具體的批評,傷孩子自信心0 H& q' ~( T4 i
至於罵小孩罵得太具體,又有什麼缺點呢?王意中心理師指出,不斷鉅細靡遺地糾正孩子的過錯,等於是一直反映:「你是個很糟糕的小孩,糟糕到我可以這麼容易看得到你這麼細節的錯誤」的訊息給孩子,一般父母之所以會這麼做,通常是認為這麼罵孩子,孩子才會印象深刻、才會變好,可是究竟是什麼力量可以讓孩子有好的改變?值得我們深思。* u' z$ S) {9 V% D, X5 @" N/ m
8 P. D' s9 Q+ J/ Y, m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常常被巨細靡遺地糾正錯誤、甚至是被責罰的孩子,表現反而越來越差,因為他被講得一無是處、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也沒有力量往好的方向改變。甚至這樣的孩子,到後來即使被別人稱讚,他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對方在開玩笑,這是非常令人難過的事情。( W9 |) H, }; k4 H, @! v% |" l( K
9 i5 h9 Q6 L ^* B# D
而且,孩子會記得的往往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是:「你很討厭,只要一出現,就會說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與其如此,倒不如正面地給予孩子建議或指導,會來得更有建設性一點。, i' O/ E5 J2 R) a6 n2 v
- `0 T3 z# R y/ Y
壞習慣5:好的表現視為理所當然,壞的表現加以責備!$ m# y7 t0 `! F( t
王意中心理師提醒父母,請記得,一個孩子做出符合情境的好表現,其實也需要透過學習而來。因此,當孩子表現出好行為的時候,爸比媽咪應該適時給予回應,縱使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擁抱或拍拍肩膀都好,這麼一來,孩子未來出現類似好行為的頻率會比較高一些。
9 M* S) ?) n& W Z
F' |' c, T6 W然而,當觀察到孩子出現一些壞表現、問其原因也問不出個所以然時,比起責備孩子或詢問孩子,父母首先要思考,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孩子變成眼前的模樣。了解孩子,需要爸比媽咪平時更多、更敏感的關注,才能注意到孩子每個細微的轉變。
- o$ H$ y1 T$ s% U. @+ i3 a* M8 w* g& i6 J3 C; D7 C! @" A
是積習難改,還是教養無效?5 j2 _% e% H2 m' z
如果孩子的壞表現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成為習慣、且難以改變,父母該怎麼做?王意中心理師認為,習慣是一種長時間、日積月累的行為模式,因此,當孩子養成了壞習慣,多少也代表,父母過去的教養方式是需要調整的,所以,與其急於想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倒不如改變自己處理問題的做法。7 u) X! r. K; m
6 [. _# f7 i# q2 x7 P7 E; ^
「肯定」有助孩子認識自我
6 k# M, t4 v/ S肯定孩子,有時不只是針對孩子的行為,還包含他的個人特質,所以當父母誇獎孩子時,其實也在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讓孩子能夠接納自己、增加自信,並出現更多良好的表現。8 Z0 i5 k; G* O" m" k2 v4 v
0 r( Z1 `5 c* R1 A( m相對地,不斷地針對孩子的壞表現「碎碎念」,只是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等於是引導孩子只看到自己的缺點,這樣的孩子日後很容易有負向的思考,也缺乏自信心。4 I' T: k8 _$ e4 [& y
' ^& ?0 |9 B4 I4 [ Y0 b# X' E3 L
讓孩子願意「聽你的話」
: Z1 _( h4 k& a0 ?( B如果光靠肯定,還是無法改善孩子的壞表現,父母又該怎麼做?王意中心理師建議,父母平常應該努力經營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盡量和孩子共同參與一些活動,例如:讓孩子一起來洗碗、拖地,一起完成一些事情,當爸比媽咪願意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發現其實你是一個會跟他玩、很有意思的人,他通常也會比較願意聽你的話,配合度會變得比較高一些。3 |! W. d/ j- Q" S$ \
- C0 A3 h: V! \: j( w結語
7 C* P' z! \! ?+ a' E% |* X. l5 J孩子是需要多多被肯定的,特別是自己曾經有過的好表現,就像一張張美麗的照片想供人翻閱,一篇篇動人的文字想被人分享,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棒的激勵。請爸比媽咪們多拉長對孩子好表現的保存期限,讓他知道自己在父母的眼中,是最特別且美好的存在。
; P& C; S$ y. z6 Q# {- ?! q1 I a5 }3 K1 f% `" j
3 L( G& R5 w% G- I8 S9 s- [: n Z3 B6 \ `- \7 q" o* p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
; C" p! V2 I ?7 N& i; t! h/ P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48
# V% `; p0 e! N; L |
-
總評分: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