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39
- 閱讀權限
- 15
- 精華
- 0
- 威望
- 0
- 貢獻
- 95
- 活力
- 76
- 金幣
- 362
- 日誌
- 0
- 記錄
- 0
- 最後登入
- 2015-2-26

- 文章
- 37
- 在線時間
- 18 小時
|
4種態度+4種方法5 y5 y5 i! w" x, m
今天是幼兒園的玩具分享日,小華開開心心帶著他心愛的小車車跟同學分享,沒想到同學玩的時候沒有拿穩,不小心將他的小車車摔到地上,2顆輪子掉出來,小華對此感到非常憤怒,邊哭邊尖叫,整整持續50分鐘,令所有老師束手無策……。
, ?8 W5 Y% a" f
1 | V" m4 D% {% J孩子不當表達情緒的方式,例如:尖叫、哭鬧、摔東西、咬人、打自己的頭等激烈行為,其實亦為溝通方式,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指出:「情緒不當表達包含多種涵義,像是孩子仍在發展與學習,不懂得如何適當表達自己的憤怒、難過或不滿;同時也因為還未習得與人溝通的社會化方式,會比較以自我為中心。」2 s9 f2 }* c) l
$ {2 J4 S* I' ^( l1 p5 F特別是孩子的氣質、個性比較屬於激烈形式,在表達時經常會令大人難以招架,甚至必須滿足他的需求,否則不會停止。
0 \) s8 o8 p: I8 t7 ?& W0 r) }( I$ m M1 C* X4 n# w
不當的互動方式
' U! u$ E% N" _6 m% n _' K) ^情緒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對外溝通、表達動機的基礎,當人在生氣時通常會出現兩個做法:(1)衝動破壞;(2)出現改變現況的動機,羅秋怡院長解釋:「其實情緒沒有好或壞,但重點在於孩子能否理解;以及當孩子出現情緒時,照顧者與孩子長期互動方式所產生的效果。」至於不當的互動方式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
7 j! R8 w9 M4 ]" `+ ?' |6 e# G/ K2 f3 }
NG》一哭就滿足7 B/ d+ Y, ]! J# p9 Y
羅秋怡院長曾遇過一個孩子只要哭鬧,媽媽立刻帶他去買他喜歡的玩具,羅院長表示:「這個做法彷彿在教導孩子:『你要玩具嗎?趕快哭吧!』如此一來,孩子不僅不用學習開口表達、解釋需求,當孩子拿到新玩具時,壞情緒立即受到安撫,他的注意力馬上轉移到新玩具上,但是,人生時不時有壞情緒出現,孩子如何學習與之共處?」 f4 i6 @3 [' a0 ^/ z1 {( Y# \
, \* r3 s' y+ S! _0 W3 l大人被小孩的情緒控制: }' {# _: k) d$ g+ ^* o2 B
孩子情緒不佳,是一個良好的機會教育。, f8 k& V, y: \3 Y7 k9 U
再者,長期維持這樣的互動關係,造成大人被小孩的情緒控制,而不是大人引導孩子用適當方式宣洩心情,除了忽略孩子應該學習的溝通與表達,當壞情緒再次出現,孩子無法辯識、無法共存、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V0 c1 P$ u- C C+ l# H! ~; N
5 X: e) J2 X5 T+ H, w也因此,當孩子情緒不佳,是一個良好的機會教育,藉此與孩子討論心情不佳的原因、他的難過以及需求。羅秋怡院長說明:「有些爺爺奶奶幫忙照顧孫子時,一見孫子哭鬧,馬上安撫、滿足孫子的需要,避免他在負面情緒沉溺太久。」可是,當照顧者迅速抽掉了孩子的痛苦,孩子無法學習表達與適應情緒,將來他長大,當他在學習環境、人際關係、甚至是愛情受挫,在因應上會變得困難。
/ ^( u) c W9 n( e( s+ j
" w) T( k# p, v5 N- w! t; H5 HNG》要求孩子停止哭鬧
: K- P4 M4 J- K! ]0 }# D不同於立刻滿足孩子需求,有一類家長則是要求孩子停止哭鬧,像是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哭的?」羅秋怡院長指出:「這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爸媽的心裡並不重要。」甚至有些父母語帶批評:「男生哭什麼哭?羞羞臉!」、「都長這麼大了還在哭,你看那個小妹妹都比你勇敢」,類似說法不僅可能節外生枝,讓孩子的情緒更為反彈,也是不成熟的引導方式。* Q; z F1 V8 G& R& |% s8 Y
9 i( C1 m! l' U; QNG》冷漠不理會2 ]2 C% Z( O0 n) N, {* ~
有時候孩子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撫,也許5分鐘、10分鐘,但大人一直不予理會,而孩子不斷地渴求,後果就是情緒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一發不可收拾,哭了30分鐘、1小時仍無法停止。
7 \: d! q$ c8 o8 E# \! ]4 Q7 F( F7 t, F% |' e, [: a1 Z1 p( T
引導孩子,爸媽具備4個態度
+ E$ P$ b* r8 k7 ~( v8 q1.父母先做好情緒管理4 S3 }) ?! K4 K( e, V, s8 e! I
當孩子出現哭鬧、尖叫、摔東西等不當行為時,羅秋怡院長指出:「父母應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不會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
# P7 r( n1 A2 s4 b7 K1 F
2 s$ ~3 |8 U8 s/ t: I; }2.尊重孩子的心情
. ^$ }0 N5 ?/ _+ j7 b7 ~有些爸媽要求小孩與同儕分享玩具、餅乾等,當同儕不小心將孩子最心愛的玩具弄壞,孩子因而大哭大鬧時,父母卻說:「玩具壞了沒有關係,你還有直升機、挖土機等。」
" Z- B; f: L8 H
9 l, l' p3 n3 N* \對此,羅秋怡院長示:「父母應事先尊重孩子有保留某個玩具的權利。換個立場思考,父母本身亦不太會將昂貴的手機或相機與人分享。」
3 J* n0 K. o* v- W! n* @* D0 e9 b$ p! i! n
3.同理孩子6 P0 c: @: u q) T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同理孩子、適當給予溫暖的回應很重要,也可以幫孩子說出他的心情,例如:「車子壞了好難過,下次玩的時候要注意。」在旁陪伴、協助孩子,並給予鼓勵。: Q7 j8 r: J# L1 U, W# S7 ]
' l+ ]6 A" P8 L0 s |4 e* t
4不說教4 ^. A3 w' W) R" g2 C6 g* S
面對學齡前的孩子,不要長篇大論的說教,羅院長建議:「不妨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情緒與事件,同時進行前因後果的交代說明。」2 x4 g0 r2 X4 F$ [5 P8 `3 q, U9 ]# z
% I4 E$ y, c# g4 a" q, o: N6 c
4個好方法,教孩子表達情緒 `( F0 y2 n, v2 Q0 R' A
父母引導孩子表達壞心情時,可以運用哪些方法?
) \' y- C9 ?+ `
' ?. Z# W; |& `2 k6 t, V1.情緒臉譜- ~9 l: S$ k4 B9 E5 F7 z) _4 b6 S
可使用一些道具,例如情緒臉譜。孩子哭鬧時,父母不妨試著引導孩子:「你現在是哭哭臉,如何變成笑笑臉?做哪些事才不會哭哭?」& A1 U6 q8 {7 y* h
1 m, ^ S- a5 [" s1 g2.適當回應8 H" U4 l5 q' f# c! t5 {# x' I
引導孩子邊哭邊講,並適時給予回應。
' C `+ l- I: U. E0 v5 }情緒是天生的,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大人應該「回應」孩子,關心孩子怎麼了、耐心引導孩子慢慢講;而不是「阻止」孩子發脾氣。像有些媽媽要求孩子不准哭,強硬將他的怒氣、不滿壓抑下來,但不哭就沒事了嗎?羅秋怡院長指出:「孩子的心情更鬱悶,出現更多情緒,久而久之拒絕溝通,也不想表達心情,因為會被責備。」" O/ H2 c# g9 s2 c5 A' e8 k* r5 x
) }( x, X# z1 `; ?
因此,不妨引導孩子邊哭邊講,並適時給予回應:「我知道你很生氣」、「我知道你很痛」等,雖然孩子的情緒很多,但他不見得具有這麼多語言來詳細表達,大人可以用簡短的語句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當他一邊哭,一邊有人回應他時,等他情緒宣洩完了,腦袋比較清楚,這時對於大人的提醒或建議也較願意接受。. q6 p% ^$ S8 ^: n3 H% D: ]" x
- }' {! w) l" q" y9 _8 ]
雖然有些孩子在大人回應時會哭得更大聲,羅秋怡院長表示:「沒關係,重點是讓孩子知道媽媽在這裡陪著他、媽媽知道孩子很難過等心情。」
+ f0 N1 ]* X: q. h$ Z! O% W. T( I0 n$ _" r; r( A7 F) C }: y
等孩子冷靜了,再對他說明整件事的前因後果,並與他討論目前可以做的事,讓他有所期待,例如:車車壞了好難過,改天帶你去買新的車車,現在媽媽先陪你畫畫或講故事。有替代方案,同時延宕滿足,讓孩子學習等待、輪流或忍耐。* i0 E2 o, U( p7 U, }$ A
5 }& {. b, A0 U* Y; e/ R2 r/ B' X當孩子的情緒緩和,還可以鼓勵他「你好勇敢」或給他一個擁抱,建立他的信心,而這個信心是來自於他自己成功適應情緒。 f7 E& C7 P$ c" o
0 b: k. h7 W" n! M# B" V+ R+ l
3.運用繪本或故事引導
8 I$ f* u- p( c* y* b9 N* Y平常可利用繪本、故事來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而當孩子出現情緒,當他平靜下來以後,也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導他思考怎麼表達會更好,羅秋怡院長指出:「當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才能真的吸引他的注意力、也願意吸收父母所引導的方式。」
) l, W5 `# X) P. U3 T; ^
: |4 _6 H) `% q4.給彼此時間
/ l% l- I/ V0 P7 |" h2 I8 ~有時候孩子只是希望父母理會他、引領他進入情緒的場閾進行感受與表達,並非只是依循著制式的規矩。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父母應進行理解與回應,而不是讓孩子持續「暴走」。倘若孩子出現過於強烈的行為,例如:尖叫、打自己等,羅秋怡院長建議父母應該將孩子帶去沒有干擾的空間,單獨與他一對一的溝通、處理,即使是在公共場合,也要顧及孩子的自尊。/ |& [) T) }0 ~' Z5 P/ F
. n' f- J5 c y+ _8 z# f
她也舉國外的父母做法來說明,當全家開車外出,孩子在車上無理取鬧時,他們會先將車子停靠路邊,瞭解孩子的狀況,同時讓孩子知道此時此刻只有一件事情要進行,就是控制自己的哭叫的聲量,不要影響別人,所以先停止目前的行程,做一個中斷的動作,藉由環境上比較大的變化或情境轉移來與孩子溝通,也讓孩子知道情緒再大也要學習控制。
+ q$ E- V3 r# T% K3 Y
" e9 C. i8 s6 L+ ^5 O7 o隨著孩子的年紀,改變安撫方法
. V/ {/ N% s) q' N r- c讓孩子學習如何安慰自己。, `- E1 h0 F z0 F* z
安撫孩子的情緒時,應隨著孩子的年紀而有所改變,羅秋怡院長表示:「如果從孩子小的時候,大人不太回應孩子的情緒,慢慢地孩子會『自立自強』。」例如:出現強迫症行為,重覆某個動作或某種排列來讓自己產生安全感;或不安時會咬手指或敲自己的頭。一旦這些行為固著,將來要改變他會變得非常棘手。 ^, n9 j# {" N3 x# y* f
: r5 o" R7 U, ]7 M
另外,情緒表達不佳的孩子亦有可能是生理因素造成,例如:智能、發展不如預期,或身體不適等,因此父母應多觀察孩子的行為。: Z7 @ e: T9 v( D+ R; R
8 {: p0 E% }7 r3 n
不過,當孩子出現情緒時,雖然父母要予以回應、安撫,但不要立刻抽走他的痛苦,羅秋怡院長指出:「父母應耐心地向孩子說明事件的過程,讓他清楚瞭解,並一起思考、討論做法。而媽媽在安撫孩子的過程,也讓孩子學習如何安慰自己。」7 }; m- Y0 h& v7 S
# y' Y5 x0 S4 J- F+ Y) v. P* Y! K3 W
3C轉移孩子情緒?甜在前、苦在後 P& r/ C) z6 e) ? F9 u+ O
情緒在人生扮演重要的角色,當孩子在哭鬧、發脾氣時,有些父母會讓孩子玩3C產品,藉此轉移孩子的焦點,對此,羅秋怡院長提醒:「3C產品對於情緒教育沒有任何幫助,別因為孩子生氣、哭鬧,企圖用3C產品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她進一步分析,3C產品的特色是不用忍耐或等待、能夠立即滿足需求,而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讓人在短短幾秒內轉換心情。' ~) [1 d% I/ s8 b1 O
# P3 ]; O& Y L; A1 f- ]尤其孩子使用3C產品時,他不用注意別人的表情、觀察周遭環境,或關心自己的內在需求,更糟糕的是3C產品沒有延宕滿足的過程,也因此,不難發現沉迷3C產品的孩子通常脾氣一發不可收拾,因為他無法忍耐、讓情緒有轉圜的過程。. ~: [8 l+ s. `1 U
* r% C L( p) i. s' m) u
所以當爸媽覺得3C產品能讓孩子立刻安靜,羅秋怡院長指出:「其實是甜在前頭、苦在後頭。父母沒讓孩子花時間與情緒相處、與他人交流,孩子不會懂得人情事故,影響孩子將來何對待自己與對待別人。」
0 @/ n3 ?" ^6 R0 G# x1 ~* g$ [8 j8 Y* G; D
+ \' O! g4 k6 ?- Q6 Z* G& H* Y: |0 v) k/ c) X& e% u
文章轉載自 台灣兒童教育發展促進協會8 B* s6 ?" w" }1 F# E9 y
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2637 g3 q, j& P1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