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816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1
- 貢獻
- 1925
- 活力
- 7807
- 金幣
- 30991
- 日誌
- 0
- 記錄
- 2
- 最後登入
- 2020-5-11
  
- 文章
- 723
- 在線時間
- 721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emiwu 於 2015-4-30 09:09 編輯
' [# I; P. ~+ U- H/ Q4 O
. M5 f2 C' P f+ I3 b W別急著幫孩子選「好學區」!另一件事更要緊,而且不必花費上千萬
+ ~5 C2 ?* V4 F& k+ O# P g
8 v7 ]2 S1 I/ X$ S# @( ~2 _「我真的很希望給孩子一個優質成長環境。如果要在好學區買一戶房子,那是一筆很大花費;但如果讓他花很多時間通勤,我又覺得有點捨不得。或是我該讓孩子進私立學校?」
, v$ i. }6 N: M
8 a8 g# V' p+ c幾天前收到這樣的一個問題,來自一個中部地區的企業主管。孟母三遷這個故事的影響真大,至今不衰。這不是第一次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我很希望是最後一次,所以我公開地談談這個問題:什麼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好環境?& V! N( {+ `( e1 V1 |" ?+ W$ P3 ?
1 F4 A9 M$ O' h4 T0 E9 f3 l
兩千多年前,孟母認為優質成長環境,是所謂的「文教區」,孩子們都在一起背誦K書,而她還真的養育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哲學家。孟母可謂東亞第一位挾著兒子的成功故事成為「教養專家」的第一人。
& K5 [! U* ^0 Z) t( ~9 y: A: A3 Z2 G& w2 x7 z2 A5 U* H
但是,兩千多年過去了,當現代父母試圖為兒女挑選「優質成長環境」時,傳統認定的「好學區」:老師嚴管勤教,一群孩子們每天一起拼升學,仍是唯一的面貌嗎?
l% b+ c+ S2 B+ x
5 C% Y5 \8 }2 j今天,我想藉幾個人的故事,來討論另一種「優質成長環境」。首先,如果哲學思想家的成長環境值得學習,那麼,科技思想家呢?
' O! N0 C" Z0 o' N) q0 {) m# [, ?; T9 W0 x: G/ S# D
培養科技思想家的優質環境:機械工作間1 Z2 n. ^: k4 A' I' m' V
0 O7 i* z% J, f6 O: ^* V: d$ O在21世紀初的這15年間,如果全世界選出五個人可以被稱為「科技思想家」,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必然能位列其中之一。他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雜誌《Wired》擔任編輯12年,並且撰寫了《長尾理論》、《免費》、《自造者時代》等享譽世界的著作。在2012年他成立一間無人機公司 3D Robotics,擔任執行長至今。
" P+ A, a6 H; D
5 m0 e/ Y1 B: k9 @- Y克里斯.安德森這樣的高知識分子,但可別以為他的啟蒙環境是拼讀書、拼高分的校園。培養安德森的「優質成長環境」,是他外公的機械工作間。# f" [7 r) b# s
# S/ L2 D. T3 d1 S# C: a; k& C3 I安德森的外公從瑞士移民美國,就是典型的瑞士能工巧匠,畢生取得26個專利,其中自動撒水系統經過改良,行銷全美(雖然因為不擅商業與法律,沒賺到什麼錢)。安德森記得清清楚楚,到外公家最興奮的事,就是可以在外公的工作室敲敲打打。某一年暑假,祖孫倆就在工具間裡,從三大塊金屬打造出曲軸、活塞桿、軸承、活門,最後做出一台四軸汽油引擎。2 g' Z' j& c* [- N; u( Y$ H
* r y |; H4 m D! }) q在《自造者時代》這本書中,安德森花了許多篇幅回顧這段時光,這段時光為他一生打下了堅固的基礎,奠定了方向。雖然安德森本人後來的事業重點是寫程式、寫文字,而不是在鋼鐵上打磨和鑽孔,但他對科技的深入理解、無邊興趣,顯然是在外公的工作室中被點燃的。( c+ e! M' O. I5 c0 b, `9 d1 T) B
/ Y( Y5 ]* t3 x8 ^4 {& @' C培養科技思想家如是,要培養神級工程師呢?* E, U9 [3 d4 Q
0 W0 b: S, h h4 J培養神級工程師的優質環境:電子實作坊& t T' R1 c. }# R8 ?9 K
' Q( n# b7 h @; [, c0 a
現今世界上最顯赫的科技公司:蘋果,創立之初是兩個人獨扛大局,一個是商業天才賈伯斯,一個是神級的工程師:沃茲尼克(Stephen Gary Wozniak)。0 \0 M* L# g) `5 ^" n& M1 |9 {8 \
/ d- {* T' V1 }/ ?8 _6 S7 {" N/ {沃茲尼克的父親是個電子工程師,並且深深以此為傲。他們家中有大量的電子零件、與電子相關的雜誌書籍。沃茲尼克從出生就被這些東西包圍,而且深深被它們所吸引。父親不但不阻止,反而相當鼓勵兒子把大量時間花在「玩」電子材料。也是父親讓他從小相信:工程師是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可以把世界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J$ _5 h- H: P+ }: G
* K3 P8 M+ ]8 q# u" [& W因為父親的關係,沃茲尼克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對電路板、電晶體這些東西極為熟悉。他在小學階段就和朋友組成「電子少年」,一起研究玩電子,做出了一套可連結鄰近六戶人的祕密通訊系統,包括擴音器、繼電器、蜂鳴器,彼此互相聯絡。他也曾自己訂購零件,組裝無線電發射器和接收器,並且和父親同時考上了火腿族專業執照。(編按:火腿族是對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一種稱呼。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英文名稱是Radio Amateur。非正式場合他們經常自稱為「HAM」,直譯成中文就成了「火腿」。): g' e$ x$ q! }3 g
) V" _ {/ h9 S5 t
在八年級的時候,沃茲尼克依據他對二進位理論的理解,用10塊電路板、100 電晶體,200 二極體和 200 電阻做了一部可加減的計算機。那年他參加舊金山灣區電子作品競賽。該競賽參加年紀是12年級,也就是18歲,他以14歲之姿拿下首獎。到了大學階段,沃茲尼克已經有能力設計電腦,並且由零件開始組裝生產。
! c5 Q% {5 p. m. \
+ h6 I4 X/ s. L/ b I! y當沃茲尼克遇到賈伯斯之後不久,兩人就發現,賈伯斯的商業洞察,加上沃茲尼克的工程能力,兩人可以做大事 -- 後來果然成真了。而培育沃茲尼克的優質環境,是家中充滿電子零件的工作坊,以及和他一塊玩技術的小伙伴們。
/ l" S) j+ T% R% ^( X$ j8 H. @1 P: R; ^, K$ D5 x! g
也許你想問:科技人是如此,要當學者總不是如此吧?還真不見得。, @/ y$ F3 l2 \: Q4 U2 Q
. X$ C6 p$ i9 t$ C6 k# G) J7 a培養人類學者的優質環境:化石開挖場
$ T; |$ T2 v* t% a- K; x) w% o- h! L6 I+ B& q, P
在考古人類學這個領域,長久以來的天字第一號謎題是:人類的發源地是哪裡?現今我們知道,人類源於東非,而提出這個說法,並且以化石證據把這個謎題徹底解開的人,是路易.李奇(Louis Leakey)。! V5 l/ d# i; n8 u. E5 X
& m: Q+ K; M0 |6 w5 |2 P
在20世紀初期,曾經一度科學家幾乎認為人類發源自亞洲。曾在東非長期居住的李奇不以為然,於是舉家到東非進行漫長的考古。李奇一家人以及他的學生們,成為第一批在東非地區進行系統性考古研究的人類學者-那真是叫做苦日子。當地貧窮、炎熱、原始,他的房子破舊,到處是蟲,他們的孩子常常被成群的螞蟻咬傷。) ?) Y9 G2 L v7 p& b
8 f. \# H# u7 B2 ]
除此之外,李奇還缺錢-因為他的研究和當時的主流想法不符合,沒有人贊助支持他的研究。當地政府看他可憐,讓他兼差當警察賺點錢,所以有時候李奇博士還化妝成路邊小販,以便蒐集犯罪情資。
+ }! I# t: [* k9 u8 n4 [
4 B, M# |- @, T: w# d# F從1925到1960年,有30多年,李奇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們,在非洲各地極為惡劣的環境之下,不斷的挖掘、爬梳、拼湊,就在這個磨難艱苦的環境下,不但李奇夫婦找到了關鍵的「露西人猿化石」,取得極高的學術成就,而且他培養了一代優秀的學者。
; u% W7 l. g1 Q; e
: N6 T2 c8 [" V. Z% S那幾個跟著李奇夫婦在東非各地的化石開挖場中幫忙、幫倒忙、玩耍,也做苦工的小搗蛋,對於父母刻苦研究和追求真理的生活,在心中留下無法抹去的記憶,更別說各種知識與技能。李奇夫婦的幾個孩子,後來都在相關的領域綻放異采。
9 c0 A1 Z% I0 N- f" U1 v7 V5 C* b# X; b( d+ v9 T
柯林.李奇(Colin Leakey) 後來也在劍橋得到博士學位,在該校擔任植物學教授。/ b% s/ f* J& ^2 G
5 ^- O: R$ J2 j% p- B4 Q1 ]3 X) T理察.李奇(Richard Leakey)後來成為紐約石溪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同時也是保育領域的意見領袖。; ]6 L' Q* Z5 N; p' |1 k: a
7 X3 s4 w: Y% y' a
連理察.李奇的女兒,路易絲.李奇(Louise Leakey),也追隨父親與祖父的腳步,成為人類學者,現在正在東非進行化石採集的工作。4 {' D9 Z. l! Z. I$ V6 j" ^" X0 R$ h: ~$ \
+ }& D0 d5 W7 I4 _4 p3 _1 h4 Y什麼是優質的教養環境? 其實,關鍵不在環境,而在身教) ]& J; f* d Y6 B* k% ]6 V' K" A8 g3 v
' x# z9 C# I! v! ~2 a當然,我也無意否定擠入名校學區也可能是一種「優質成長環境」,但顯然,這樣的環境不只一種。3 d3 h7 u# S! X
7 w/ ^6 j# i; [) i4 Q" X0 N
常常和老外公一起磨鋼鐵、常常和朋友玩電子零組件、在東非炎熱的山谷間一邊被蟲咬一邊挖死人骨頭…這些都可以是優質成長環境。, a% p3 g t! s% k2 F: l2 {
, @. G" x. q8 @, R/ O( B決定哪裡是優質成長環境的,也許關鍵不在於社區、學校、地段,重點中的重點其實在父母本身。當(祖)父母懷著求知熱忱、專業的使命感與自豪感、對工作與興趣的投入,並且樂於和兒女分享,無論是在沙漠還是在圖書館,都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兒女。
6 ]/ Q# p: h$ p' e" Z$ _! h7 f7 P% G" A. V
所以,諸位關心該不該到好學區買房,或是要不要讀私校的父母,我的回答是:無關地點,無關空間,優質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優質成長環境」。 |
-
總評分: 金幣 + 19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