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8836
- 閱讀權限
- 40
- 精華
- 0
- 威望
- 2
- 貢獻
- 1494
- 活力
- 3782
- 金幣
- 17588
- 日誌
- 262
- 記錄
- 6
- 最後登入
- 2015-4-9
- 文章
- 2716
- 在線時間
- 596 小時
|
本帖最後由 tracytsao 於 2012-12-14 05:09 編輯
$ X5 \! {6 m: V. C) w+ U) E/ P# {* Q" N1 p
對稱用意陰陽相濟——張志明
$ ^/ K- A7 B: M% Z& F- k o" ~《拳論》云:“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這上下之間、前後之間、左右之間的關係,就是對稱關係,也是陰陽關係,矛盾關係,是陰陽雙方差異互補、矛盾統一的關係。- @ W3 B1 D2 H8 @
對稱關係是普遍存在的,肢體的任何地方都有與其相對稱的部位。每組對稱關係都有三個部分組成,即陰、陽,及雙方之間相互貫通的樞紐——中。 陰、陽、中三位一體,就是一太極。) f, Y. N/ }5 d
練太極拳對稱用意,是心法,也是勁法,是陰陽哲理的具體運用,是行拳用意的重要內容,是拳術對稱協調的內在品質。7 F8 \1 B2 j6 p
“練拳要注意中心點,要練出對稱勁”(馮志強)。沒有對稱勁,就是空架子。9 F, R4 }; P3 q/ \
對稱用意的基本規律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後撐;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對拔拉長,曲中求直”(唐豪、顧留馨)。7 N l1 m2 @$ w
對稱用意的主要內容是:在意念地引導下,在“中”的調節下,肢體的對稱雙方,或互借吸引力相向相合,或互借排斥力逆向相開,或互借杠杆力此起彼落,或互借力偶力左右旋轉,或互借順作用力一領一隨。總之是相互貫通、相互支撐、相互推動,以實現省力高效、和諧圓融,達到陰陽相濟的目的。
) C6 H |0 r% `3 Z, R# X現將主要的對稱關係舉例如下。
- W' V6 M% k+ z. {一、上下之間對稱用意
2 Q, p' K" X; }$ \3 ?4 v上下之間對稱用意,能將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體內,對前後之間和左右之間的對稱運動有帶動作用,理應位列第一。
, w7 @# C4 [. R$ h6 `- B. D5 K1、上下兩半身對稱用意。
/ O% m1 @2 M7 k+ |& S" a6 L7 a& P以腰為中,腰以上到手到頭為上半身,腰以下到腳為下半身。. C5 n3 l6 f/ _/ c9 F! U p
與各種局部的對稱關係相比較,上下兩半身的對稱用意最具整體性,是全身性的一動無有不動,對其他各種對稱運動有統率作用。+ w: k Q$ T* S; V: N
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命門後鼓下坐,尾閭松沉前收,脊柱向下松垂,上半身氣向下行;同時,肚臍內吞,小腹提收,襠向前翻,下半身氣向上行。上下兩半身意氣相向相合,聚於腰腹,產生整體上收合、屈縮、蓄勁的效果。8 m6 B$ P6 I3 k; j! h9 L+ Z2 m
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命門前送上頂,脊柱向上伸豎,腰以上氣向上行;同時,肚臍前吐,小腹下沉,腿腳向下伸蹬,腰以下氣向下行。上下兩半身相互排斥,對拔拉長,產生開放、伸展、發勁的效果。
: c7 C* J5 ^0 @; D" q9 E在意氣先合接開的情況下,上半身、下半身相繼向下松沉,感覺上是從肩到腳一路順流而下,又像先是上半身下沉送下半身,等下半身向下松沉時,上半身卻伸腰豎脊而起。/ W2 J. z$ B2 x, u
2、肩與頭頸對稱用意。+ O0 ?: [9 [7 [# S; `) c; i& ^' u
聳肩必縮脖,沉肩自豎頸。- D# }) ]" d$ F- W) p
練太極拳雖然兩肩一直要沉,以保持豎頸頂頭,但沉又有不同的沉法。4 W& p5 r" x! C! `. g7 k" h
凡意氣開放、重心前移時,沉肩主要是松沉肩前的鎖骨;意氣收合、重心後移時,沉肩主要是松沉後面的肩胛骨。
6 i: h' }) A* {正因為有此不同,所以,雖然一直是豎頸頂頭,頸部卻在一弛一張地交替變化。
; B# f4 R p. l b/ z. P3、頭頂與尾閭對稱用意。5 h& ~! _+ K, ~* T5 S
《拳論》要求“尾閭中正神貫頂”。“中正”當然是指不歪斜,但怎樣才能保持尾閭不歪斜呢?那就是松沉。5 ]! s' \* k' u( r/ W* ]! Z4 b
尾閭是由寬大的骶骨和尖小的尾骨聯合組成的。因骶骨寬大,有一定的重量感,常有向下沉墜的感覺,不像釣魚線上向下沉的墜子,永遠是沉在水下的;而頭就像釣魚線上很輕的浮標,永遠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頭和尾閭一上浮,一下沉,將脊柱對拔拉長,使貫穿其中的中樞神經上下通暢,自然就有了“尾閭中正神貫頂”的感覺。
0 V6 D3 m0 [0 n( l" e1 I% ~' D4、胯與腳對稱用意。
( K5 Q K1 [! g腿弓要求以膝為弓把,以胯和腳為兩梢,使腿保持弓一般的彈性。身子坐在腿上打拳,如同載重之船行駛在水上,既穩重又有輕微鼓蕩。
9 t( p% U. r4 ?3 w每當意氣收合、實腿變虛時,實腳側腰胯下沉,其反作用力牽動腳上提,胯與腳彈性相合。
/ h4 @3 ?/ n* g. O# I' r- T- Z每當意氣相開、虛腳變即時腹胯下沉,兩胯分別向兩腿灌送意氣,支持腿向下伸,腳向下踏;同時,向下伸踏的反作用力上升,使胯有上下順直拉長的感覺,以支持伸腰豎脊,上下兩半身反向對拉。" t- k5 q L( e& q7 E4 J
5、腰骶與小腹(丹田)對稱用意。
5 {$ x/ U$ L- p5 k, {6 R2 \一般說的丹田就是指小腹的整個腹腔,通俗地說丹田就是小腹。而丹田的核心部位卻是在骶骨之前和膀胱之後夾室內的一個點,是全身也是腰腹運動所圍繞的支點和軸心。
. M* V6 a& y7 ^' w/ p$ A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命門後鼓下坐,尾閭松沉前收,襠向前翻,小腹提收,腰與腹是後下前上地反向放鬆,命門前送上頂,腰與腹是前下後上地反向對稱運動;每當左轉身時,小腹向左,腰骶向右;右轉身時,小腹向右,腰骶向左。& E! B- r" x8 c$ ]- Q6 v, O
總之,都是腰骶與小腹圍繞丹田的核心部位反向畫圓。, _5 i( _. w7 O0 H+ ^9 @ G: r5 {* l- Z
二、前後之間對稱用意) ?& I5 d& c+ e. f
1、眼神與耳神對稱用意。, K8 a! F7 s) H& Z, P, G
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隨著豎頸頂頭,眼神向前看遠,同時豎起耳根,凝神於耳,耳腔內的神意向後貼靠,細聽身後有無敵人偷襲,是眼神與耳神前後撐開,對稱平衡。
% e* ^+ @4 {' j: g% F+ j9 ?6 w: U3 V每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隨著頸部放鬆,眼神收近,斂入眼底,同時耳根松落,耳神從身後收回頭內,耳目兩神相向相融。
$ g: c* u$ ]+ I" `# d) ~2、手與喉頭對稱用意。2 b+ r$ i) k: e% Y: h% ]/ [4 S
每當意氣開放、手前伸時,喉頭內收,上找頭頂百會,以反作用力支持主手前伸;. z6 W8 e( N) t8 Q9 h
每當意氣收合,主手回縮時,喉頭也自然放鬆,有迎手之意,與手相向相融。* J' G4 _5 y9 f0 ]( B5 @/ [
3、手與肩對稱用意。/ o! ]$ Q! Z; P7 c8 B% T7 z
手不論伸屈,與肩都有兩種不同的對稱關係。處於向前推伸狀態的手須要屈收時,先是肩胛骨隨身松沉後靠,肩窩內收,而手卻順著伸展的餘勢繼續伸展,與肩身反向對拉,折疊轉換;當肘關節松屈,手向回收時,肩隨身微向前迎,與手相向相合。這是收手時與肩先開後合的兩種對稱關係。
& O0 T4 Y4 |+ n' ^% `' O每當松屈之手須向前伸時,先是肩隨身向前送手,前送之勁到肘時伸肘,到腕時舒腕,到掌時展掌;當伸肘舒腕時,伸舒之力一方面向前推手,同時也後坐於肩身,使肩窩後縮,肩胛骨隨身後坐,與手前後反向撐開。這是向前推手時肩與手先順方向推送,再反方向撐開的兩種對稱關係。: Q* I" Z% x5 c, k+ T c) z& [
4、手與腰脊對稱用意。
$ K0 G1 E/ o8 m腰脊是手的力源、支點、主宰。腰脊以命門為中心,是個一橫一豎的十字形結構。
# s/ X$ H, X" }一橫的兩端是兩腎,其中左腎管左手,順著左手的方向走,而與右手反向運行,以反作用力支援右手。同樣,右腎管右手,順著右手的方向走,而與左手反向運行,以反作用力支援左手。* U( v. A- `% l) F: H
腰脊的一豎當然是脊柱。脊柱又分命門之上的腰脊和命門之下的腰骶。
5 J) B5 Q0 ~4 v( V先說手與腰脊:
6 z3 B; n# A/ x0 i: g每當意氣收合,手要屈縮時,腰脊松垂內隱;腰脊松垂,以帶動肩胛骨松沉和手臂松屈回收,脊柱內隱以向前迎手,使腰脊與手相向相融的對稱。
/ A8 v: a; ] R! e& B$ X! e- l每當意氣開放、主手前伸時,腰脊上拔後鼓;上拔以催開肩胛、推動手臂,後鼓以反作用力將手撐開。
$ i2 I8 {( A, {, B" L! d再說手與腰骶:
0 T4 Z4 m: W7 w( u0 @腰骶是以反作用力支持手動最明顯的部位。主手上舉時,腰骶下沉;主手下沉時,尾骶上托;主手前伸時,腰骶後靠;主手回收時,腰骶前迎。0 F/ ~) z! l$ s+ w5 [ Z2 b/ w( g
5、腳步與腰腹對稱用意。9 Z: b: A: _! t1 f; u1 N5 I$ N- y, c
凡一腳向前提舉時,與之反向對稱的命門及實腳側的腰腎後撐下沉,與前腳相互平衡。凡後腳須提前收時,前面肚臍外吐,小腹向下松沉,與後腳離地相互平衡。! J# h9 {# P5 }8 X- O- S
三、左右之間對稱用意! I) o; f: ]5 d: Z, W0 `; ` M3 K4 i
後背以脊為中,前面以臍為中,將身體分為左右兩側,相互對稱用意。
4 }: Q7 D$ U9 k3 O1、兩腎對稱用意。
7 @) f: b% J0 j0 t$ ]兩腎分管肢體的左右兩側,或以命門為軸心,像二人推磨似的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後地反向對稱運動,推動腰身旋轉,手腳擺動;
* m4 i* I0 Z B0 u2 S或以命門為支點,像杠杆的左右兩端,一上一下地反向運動,以帶動手腳起落,調整兩側虛實;
$ R8 W* t$ L! w或以命門為弓把,像一張弓的左右兩梢,一前合一側開,帶動兩肩兩胯前合側開,帶動四肢外旋內旋;
" O& T* x2 B) f' r2 h" L1 L或是綜合上述三法,以命門為圓心反向畫圓,以帶動手腳繞擺。8 ?6 S$ R, S% s6 P; L4 M* h
2、兩手對稱用意。& J0 h: n( L, }* _% J6 l9 \6 }$ [
以夾背為弓把,以兩手為兩梢組成一張弓,兩側的背、肩、臂、手相互貫通,像一條完整的弓背連成―條線,使兩手或者如拉弓時相向相合;
% j" d6 B- A* x5 S或者如放箭時反向相開;或以夾脊為支點互借杠杆力一上一下運動;
7 _% u9 c2 l1 x" ~或者以夾脊為軸心,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後運動;
) K+ Q" j6 O# `+ G k或者綜合上述運動對稱畫圓。! _3 a# [- Q# x/ [5 c' L3 F
3、兩腿腳對稱用意。, X7 B- F, U+ Y) w
以襠為弓把,以兩腳為兩梢組成一張弓,使兩腿腳經襠相互貫通,對稱用意。每當重心從偏於一腳移至偏於另一腳時都應分兩步走。& L9 F8 {: w1 C0 F( R" f
第一步為合,即放鬆實腳側腰腿,使重心滑到兩腳中間,同時開胯圓襠,兩腳心上提,像騎馬一樣,用襠控住兩腿。0 x0 v. _5 r9 u3 X
第二步為開,即腰腹意氣分別經兩胯沉入兩腿兩腳,同時重心移至偏於另一腳。& D5 T7 n$ g1 x2 }- ~
重心移到位定勢時,不論正弓步、側弓步、虛步,雖然步型不同,兩腳的虛實比例有所不同,但兩腿都須相互支撐、相互送力,如弓背扯弓弦的相互爭力。4 A7 `& G# w% b5 G/ E2 d% d! @
不過,這種爭力不是用筋骨之力,而是自身重量使然。
3 y1 g4 Z/ v6 Z以上說得像是很全面、很仔細了,其實差得遠,只不過是舉例而已,還有更多的對稱用意關係沒有說到:整體的如外撐與內抱之間;上下的如頭腳之間、肩胯之間、肘膝之間、手腳之間,四肢的三節對稱又分同側的之間和異側的之間;左右的如兩肩之間、兩肘之間、兩胯之間、兩膝之間;上肢的如肩肘之間,肘腕之間、腕掌之間、掌指之間、指根與指尖之間、手指的每一骨節之間,乃至全身的“任何關節都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解守德),都應松松拉開,又虛虛對準,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彈性伸縮。2 w- O6 b g" M6 ]0 R e
道理雖如此,但誰都不可能同時想這麼細。怎麼辦,只有化繁為簡,抓綱帶目,抓大帶小,抓住上下兩個半身一開一合,一伸一縮這個大要,開時從腰脊一路走到指尖腳尖和渾身皮毛,合時從指尖腳尖和皮毛收回到腰脊。通過大的對稱用意帶動小的對稱用意,帶動全身所有的關節開合伸縮。- a w& z2 U1 w5 N0 x- H
“開合”是側重於意氣聚散而言的,“伸縮”是側重于筋肌舒卷而言的,開就是伸,合就是縮,開合與伸縮在行拳用意上是一致的。
& `8 f+ T3 A! F6 A練太極拳只要抓住了以腰脊為中心的開合伸縮,就抓住了太極拳的根本,就把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體內,分到各處,推動拳勢了;" J& f& _, _- P: r1 I' ]
太極拳的許多原則,要領也就不求自到,抑揚頓挫的韻律節奏自然產生,許多思想文化和功能效益也就融入其中了。因此,陳鑫先生說:“一開一合,拳術盡矣。”孫祿堂先生說:“太極拳乃一氣伸縮之道。”都把開合伸縮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值得我們在對稱用意的過程中認真體會。”
. k- i* R# ~$ @, ]要使對稱用意、開合伸縮達到陰陽相濟的水準,還應分清虛實和守中用中。/ a" _. i5 A, v+ f, I
分虛實就是將對稱雙方分出一沉一輕,一主一次來,使之雖然對稱,卻不對等,因而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對稱用意追求平衡,但追求的是相對平衡、動態平衡、隨遇平衡,是許多小的不平衡相互協調而組成的大平衡。
& [4 j" s t0 S; q# U, \如果對稱的雙方絕對平衡,像天平的兩端一樣重,“雙重則滯”,它就不動了。水不平才流,球不平才滾,只有不平衡才能引起運動。左邊偏沉一點,它就往左動,右邊偏沉一點,它就往右動。腳體上下之間、前後之間、左右之間交替不斷地偏沉,就會連續不斷地運動,從而形成一定的拳勢。
! c9 l. O0 Z0 U' C7 }' a一般來說,肢體支撐負荷較大的部位,以及向下松落的部位為實,應偏沉一些、主動一些。偏實之處不但客觀上受地心引力較強,蘊含的力量更大,對拳勢有更大的引動潛力,而且意念上要更多關注,要實以虛運,注意松沉,主動接受地心引力,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引動拳勢的作用。. E3 }/ X1 L2 l* f7 j, J7 T: |( ~
守中用中的“中”有兩層意思,一指中位,二指中度。) ~4 {% c# ^2 o- P
先說中位。在相互對稱的一陰一陽之間,有一個亦陰亦陽又非陰非陽的陰陽交匯之處,如上下兩半身之間的腰脊,站在陰陽兩儀的角度說可叫作“中”。“中”是太極本體,是動靜之機的活眼,是陰陽轉換的靈根,是陰陽的“家”。$ x. P. J- h# [. m. y0 O
陰、陽、中三位渾圓一體就是一個完整的太極。
3 _/ {3 y. L4 y0 a1 d2 S9 w對稱用意的意應站在“中”位上開合陰陽。所謂“分則陰陽”,就是意念憑藉地心引力令“中”膨脹,把陰陽從“中”膨脹出去,送到肢體末端、皮毛,像送兒女外出打拼似的,形成意氣地開放和肢體地伸展。8 K( k: U& |2 ]( F
所謂“合則太極”,就是意念憑藉地面反作用力命“中”收縮,把陰陽兩儀從肢體末端和皮毛牽拉回來,像召喚外地兒女回家團聚似的,以帶動意氣收合與肢體屈縮。
\8 P! t- ~# j! L7 T“中”要具備這種開合陰陽的能力,就一定要松,松到空無的程度,松空得好像沒有實物了,就充滿能量了,就有活力了。/ v7 S0 |9 V6 P3 Q4 ^5 T2 o, k
再說中度。中度之中是在對稱用意的過程中開合伸縮和分清虛實最適度的分寸,是無過不及的恰當。每當意氣開放、肢體伸展時,要開中有合,伸中含縮,使伸開的每一動點都在掌控之中,都富有彈性,既對拔拉長,又曲中求直,以避免散亂。1 ?, `$ L7 J! w3 F8 S1 M
當意氣收合、肢體屈縮時,要合中有開、縮中有伸,要均勻逐漸、節節帶動,既相吸相系,又不失圓滿,以避免癟陷。2 ^9 ~; B. c' _
無論開合伸縮,筋骨都只能走到八九分,留下一二分作為迴旋餘地,用於折疊轉換。" x/ U" t7 A7 ?1 j0 |! n
“中”還是協調之後的自然,是和諧共存的原則。以中的方式達和,產生陰陽互生共榮的中和。中和是消耗最低、效益最高的一種狀態,是寬廣胸懷和立體思維的收穫,是對稱用意、陰陽相濟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們練拳修身的終極目標。
" }* p' \! z6 B' @; q在眾多的對稱關係中抓大帶小,在每組對稱的雙方中分出虛實,守住太極本體,開合陰陽兩儀,使對稱用意達到陰陽相濟的效果。
; i, f* x1 m* O! _( A& d+ P!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