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766
- 閱讀權限
- 3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1457
- 活力
- 118
- 金幣
- 2113
- 日誌
- 1
- 記錄
- 2
- 最後登入
- 2021-5-14
 
- 文章
- 815
- 在線時間
- 281 小時
|
<轉貼網路經典文章!>
% J) b' x1 l! ?4 w( o
i, L5 g. M$ _, g# @3 R* |; p+ _% M% J$ P# n
8 T* F) |+ J# ^) T" {. {: p: g$ p「本益比」三個字幾乎是每個股市新手朗朗上口的投資學名詞。
" d2 B0 v- Q7 R1 }% c/ ?0 S: _- M; o$ p
本益比的公式很簡單: 本益比 (PE Ratio) = 股價 / 每股稅後盈餘 (EPS) j' s- t y( P w
) [9 Q, S- x+ [當股價在低檔但獲利維持在高檔時,則本益比偏低,暗示這檔個股有逢低買進的投資價值;相反的,當股價飆高但獲利並未跟著成長,本益比算出來就會偏高,表示股價脫離獲利價值,應逢高獲利了結。
% z; e9 L/ w" H6 d5 v4 X. {9 z2 W E4 a" t7 s8 ^) F
換個角度想,本益比可推算為「投資回收年數」,當本益比等於10,就表示維持此獲利水準則該投資需等十年才能回收;當本益比等於100,就告訴你輩子大概沒年望回收投資(除非你還能再活100年)!+ g5 T$ N2 i1 K' k' u
* \6 C+ J. b- i# `7 [' v一般而言,本益比在10以下屬於「高價值投資標的」,買進持有這類股票理應得到超額報酬,而本益比在10至20之間屬合理範圍,至於本益比高過20以上者較無長抱價值。# y6 E& [. @' K/ V7 n1 ?4 n
7 q9 z8 p8 ~" x" ]: A! o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太簡單了!我只要挑本益低的股票買進持有,等待時間複利報酬,就可以輕鬆躺著發大財囉!」
4 J! ?# x W1 ?0 Y' i. Q) q/ b* \& e" j
如果投資有那麼簡單,世界上就不會有人賠錢套牢了!/ H, u9 u' l/ J7 U* @6 r! ?, x
. N( n" E' k& q% ]6 ]/ j記- S) \; D( d+ c) a+ w
& {4 t$ s" B5 K! F+ w$ U5 u. W' }* B得十多年前我剛接觸股市,第一個學會的投資觀念正是「低本益比價值投資」,在股市上萬點的瘋狂聲浪之中,我打開報紙證券版,簡單挑出多檔本益比低於10的/ c4 L9 {8 S' l: b! `
! A; s) L8 l b2 U# H& y$ F L「價值個股」,當時我只是個手上沒閒錢的窮醫學生,只能拿起筆記本做「紙上虛擬買賣」,這樣瞎搞了一年,沒多久就遇上「達康泡沫危機」,我的追蹤股個個兵
7 U, ?% r( y6 E# \0 ^$ r! f* w7 [" v3 ]& m
敗如山倒,輕者本益比飆升到三位數,重者甚至本益比消失(個股出現虧損,本益比轉負,數值無意義),這時我才了解:「原來投資選股不能光看本益比!」/ E5 a6 E9 J5 \* v7 s
5 G+ l2 ~6 M _) V為什麼看本益比投資常會賠錢 ?8 ]! W, H3 F, B0 y5 z9 Z
6 L& {7 ~& W9 w! N9 `' G1 Z* Q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張圖表:
' Q' F0 C* X6 C$ |; _
- W& ~& g0 a7 N O- u& X' N X ) R2 I0 ?5 ?% J4 D# i1 ~$ m; K
# _1 E/ m2 c, G
這
( c" c0 h7 @0 I
1 W$ X6 v( `. n+ _& ^, O! w是近四年台股指數及台股本益比的對照表,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台股的本益比一直維持在15~20倍之間的合理範圍,甚至在2007年底出現指數愈高、+ g; j8 s- f \5 |+ g
, b8 z' b5 `) c k* o/ ]0 W
本益比愈低的「背離現像」,隨後2008年台股崩盤本益比隨之不斷下修,直到2009年多頭強彈時卻又出現本益比高達三位數的反常現象,到了2010年初
8 S% T2 f2 j9 b: k! |0 y: N+ b7 p( Q) F
指數高點本益比又回到20倍以下的低檔 …. U. A( g7 e$ U/ L5 K
: m( S }) s+ x, }
看著暴起暴落的台股本益比走勢,聰明的讀者應該馬上體悟到:「跟著本益比操股–沒死也半條命」的真理!
0 j3 G6 x a- E% g* m* @% h8 {3 P1 D2 x3 ^# [
為什麼本益比如此不可靠? 經過長年觀察思索,我總算歸納出下列幾點原因:
2 d+ A. k' V6 X" s9 f: B
" M1 a. \" }9 ^8 d9 d+ a4 J一、本益比的分母為「預估每股稅後盈餘」,既然為「預估值」則只能反應已知落後資訊而無法保證未來實際獲利成果。
% o8 \3 I7 {8 S g( h+ P9 Z
' J) o9 c, e @ i# @6 k0 I二、本益比的估計乃根據過去幾季的財報計算推估,某些行業有顯著「淡旺季」(如百貨業)則容易推估失準。
" ^- p, N$ c: S& g6 U/ J% ^ e5 q: Y: E; S: y
三、若干景氣循環個股的盈虧起伏極不穩定(如營建、DRAM、金融、鋼鐵),於股價高檔通常出現低本益比,股價低檔反而出現高本益比或虧損。; ~3 o: h8 C# g" V f2 Y
' G5 A5 o9 A3 S5 P7 ~
四、股價巨幅波動時,獲利數據未能同步更新,故有「分子分母時差不同步」的問題,此乃本益比評價的先天缺陷。
, b8 F& p$ N$ O, d: c: `3 y% ^+ J/ a( S* J+ {# T5 k) ]
證交所公佈台股本益比前十低個股(日期:2010/10/11)& \( L* X& g. V4 k, a5 w
9 n- b5 Y% ^% `
5 k+ D' ^$ O; n1 D1 p5 m4 r
2 z! P0 k( J& @2 w, g- e上表:台股本益比前十低個股被「紡織、鋼鐵、營建、金融」四類股包辦
+ E( y1 u, u/ J3 C+ C, V. D/ G! N0 \2 v
既然本益比有那麼多問題,我們是否應該直接丟掉這個工具 ?
- C" M7 Q$ A2 ~; `) `7 f; |( J0 ^( {7 W& }# M9 S M4 C
我的答案是:「不!本益比是好工具,只需要學會正確使用的方法。」% R* l3 t: q: `/ @
/ d% t) C i1 h; \7 y" P
在此提出個人使用本益比評價法則的心得:
9 w% H: z2 C* A4 ]
# h& A- {& i5 w% @% d2 ^$ `7 H一、財務體質較弱、信用評等較差的個股不適用本益比評價! 習慣唬爛畫大餅的劣質公司所說的一切「攏係假A!」,虛偽資訊當然要剔除於本益比評價之外。
/ E9 s5 a1 u; M0 G, K- t, X [1 e3 b0 l4 M
二、景氣循環股應該反向操作:「買在高本益比時、賣在低本益比時」,較接近真實股價走勢。3 x! y# q b' D% N6 B# [: o% Z
) j; i: i# {& `1 H) ?* x- L
三、適用本益比評價法則的公司乃本業收益穩定、財務狀況健全透明公開、股價波動較小的優質企業,當好公司的股東晚上才睡得香甜!7 Y8 ]$ H! \; L c- Y- C/ e
1 j1 Y4 q1 l/ |) N6 I s- e
四、不執著追求「超低本益比」的甜蜜買點,而要深入研究財報內容與產業訊息,才不容易被落後資訊蒙蔽。; H1 R s2 [" S/ w
/ k/ B+ N" n6 t五、不同產業之間的本益比標準不一,個股本益比應首先與同產業公司評比較為公允。0 X3 s- z$ q# N! |. k* n- `8 A
' D3 s. Q" Q" m5 t' R; T8 F; q六、成長型個股本益比可適當上調,才能反應其獲利成長趨勢;反之,缺乏成長力道的類股則應下調合理本益比。
' `' i3 X; h$ q
. @+ k' `. J0 P; ^7 @# a3 X& V* z& H$ E就算我拿到A-Rod的球棒,我也無法在大聯盟打出全壘打;A-Rod即便拿著我的手術刀,也無法幫病人的眼睛開刀。工具無絕對優劣,端看使用者能否充份發揮功力。本益比絕對是初心習股者需要熟悉的選股指標工具,只消了解其特點與應用限制,投資路上必能省下不少冤枉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