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本文章最後由 歐陽 於 2011-1-7 11:20 編輯 ) M% G9 ~1 p2 ~& s" n
# v9 s; O) i5 L3 s2011神祕購併案一一引爆/台股購併大淘金. `! M# w& m; O& W- j8 w7 Z% G
9 m4 _( g. s1 q5 n' e. M
, J; I9 B- U F0 I 【文/吳美慧、周岐原、徐介凡 】/ C" ?' L9 [' Z3 x; \
+ v `* [0 \ D4 f3 Y前言
' d- }: l' x! \
- p! G. k4 l3 a6 a2011年,ECFA正式鳴槍起跑,也確立台灣成為各路資金進入中國前哨站的戰略地位。來自全球的五路資金,利用購併、合資、業務合作等不同模式,鋪天蓋地的與台資企業發生更緊密關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台灣作為跳板,進軍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這股購併浪潮,正悄悄地來臨。蓄積在海浪底的巨大能量,正準備爆發出來,面對百年一遇的商機與投資機會,你準備好了嗎?
$ \3 b l" i0 j' ] d; _
1 x' w9 v1 t, a0 o* h4 ?/ V$ S7 u* ?6 _$ R' x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台開召開董事會。這一天,會議的重點是討論如何讓中國華潤集團進來投資台開,雙方並商談未來的合作方向。, Z7 D4 O9 C9 w7 z) U( ]) V" N
$ R1 Y1 q: r0 q" i I, a7 r4 T
: P$ K, d! ~9 A' q: L' x6 ~ K4 d2 R5 F0 Q. H
平庸公司、當地小吃都想買/中資湧入台灣狂買
& _+ R8 C6 ?9 x( _/ }" W0 y
( c S3 s& V0 t! `9 u0 o0 H
, v" h/ \) M' B) z1 B8 g( t. l q當場,董監事們初步達成共識,將辦理超過十億元的私募給華潤認購,讓華潤成為台開的一員。未來華潤還會隨著雙方默契,逐步提高投資金額。2 c0 I( B$ z7 L" s. U
$ G* T& U+ c$ p1 @/ y! E# G, t$ n) K/ C: w
7 p3 p* H3 B0 X6 b6 c屬於中國中央企業且旗下有五家公司在香港掛牌的華潤集團,為何對營運表現平平的台開產生興趣?其實,華潤看中的是,台開準備大力拓展休閒旅遊產業,包括在花蓮規畫樂活創意園區、新竹智能生態社區,及參與金門BOT案投標等等;更重要的是,台開董事長邱復生在一○年十一月的法說會中宣布,要在廈門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這一點讓中資眼睛一亮。華潤投資台開,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切入中國觀光客自由行商機。而台開投資中國,雙方頗有互惠投資涵義。8 n S; w4 N* C
0 C. Z2 n0 f* A0 X
V" W% t, ?$ j在購併狂潮中,不光是做大生意的上市櫃公司才會雀屏中選,就連不起眼的扁食,做得好一樣也能出頭天。8 k+ t' J* y! [+ Y; ?; [8 f
! o' J8 ?9 ]/ V8 C' R6 ~. y+ Y! N
原本窩在花蓮賣扁食的花蓮香扁食,在結合美資創投基金與新加坡經營團隊後,三方決定合資成立公司,要把這個台灣人的日常小吃,賣到全中國。賣扁食的老闆,從來沒有想過,他賣的扁食有一天能夠越過海峽,讓對岸的十三億人品嘗。4 F( G/ @! M' }& Z' L0 ^
. Y7 h+ P$ k! f& ]' M! b& p4 a+ w& @6 N/ k+ G
類似的案子,目前每天都在上演。做瓶蓋的宏全,在成為可口可樂的供應商後,也被中資看上。據了解,中國華潤打算買下宏全三成的股權,與旗下的產業連成一氣,讓宏全的瓶蓋賣到「中國製」的飲料罐上。 F- W: |8 G$ t; M; z' F1 O4 I
_6 }; S; p- y7 z, c1 Z
- A# `$ h5 ~( d) C* v0 v6 V3 R9 t此外,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有意連手福邦證券,進軍中國市場,搶搭中國證券市場成長列車。
- n; `0 F3 R0 \; R) ?' [ N; F% h3 }$ |
$ c7 }: y1 ~( `法商東方匯理銀行董事總經理王伯鑫提到,若非法令限制,中資對台灣的銀行有極高的興趣,而台灣每家區域型銀行,至少都與二到三組的中資買家談過購併、入股相關事宜。中資的興趣讓國內銀行的身價頓時高漲,他們擁有屬於特許行業的金融營業執照,就是最大的利器,也形成詢問者眾、賣方惜售的現象。
" v( }, @+ J$ b+ _
9 `# T. x! s: E5 d' r+ B8 X& ~4 r* \% F3 g/ r- A3 e
/ h. o: P& E8 |* i- [日、韓、港、歐、美都來了/台資企業忽然炙手可熱
% P x# v, Z9 r" {1 Y! p& r/ U
0 [ E, H9 Q) c1 t6 f( M) q6 x
5 q& \' S1 B5 g' B所以,在購併狂潮來襲下,不分產業,不分規模大小,只要符合需求者的條件與利益,都可能成為被購併的對象。傳產、金融、電子、服務業,只要夠獨特、有創意,都有可能在外資的參股或購併下,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級公司。花蓮香扁食,就是最好的例子。8 q4 t3 y, L# ]. o, w; S
2 @) L' ]& @& S! [" t' J
$ I9 Z: }! U; M. X7 D9 G* l; K: ]& G日資、韓資、港資,甚至是歐美的資金,過去一年,透過各種關係,在兩岸尋找合作標的。他們利用參股、購併、委託代工,或合資設廠方式,與台資的關係有了更緊密的結合。其中,以受民族情結,遲遲無法打進中國市場的日本,最具代表。, ?1 b. A' C' e$ z' P. o3 N4 E% s& f& m
4 w f$ S0 p: d# a( u! F
) \7 ~' V0 |% c& ^/ M+ U一○年,日本製紙集團藉由投資永豐餘,進軍中國市場;三井物產則罕見的認購國內LED廠商璨圓的私募、日本豐田合成與晶電合資設廠;這些過去不可能會出現的合作案,都因台灣產業地位不同而改變。日資拋下過去的思惟與策略,最終的目標只有一項,就是「聯台」共同進軍中國市場。1 R! @! [' O5 `5 T" U
! r) D2 L7 e0 }5 z6 p( N
1 [, n8 {4 z1 N5 o% v/ Y& }創投業前輩,同時也是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提出驚人的觀察。他說,「日本企業正在台灣尋找合作對象」。這些從事電子零件或機能性紡織品的公司,在中國開拓業務遇到困難,只好來台灣尋找相近產業的製造商,先摸索合作形態,順利的話,接下來就會談合資或是合併。
: W" j$ V6 ]7 Q( D0 l
& H- G% Y4 R" } @8 z, m% m( o9 [2 A3 h3 N3 b
張忠本說,日本股市低迷許久,個股本益比相對也被低估,業者自己也意興闌珊。張忠本觀察到的現象是,這些業者覺得如果有合資或合併的機會,「甚至有意願把自家股票從日本下市,轉到台灣掛牌。」股價本益比會比在日本掛牌更好,且製造整合流通的綜效也更高。台灣,對日本廠商來說,除了是事業,也是股價的第二春。* r1 A/ i2 ]; e, V
! @. N) N+ A& V8 L# v3 J0 k
& Z0 M- ]% s9 o
而民族意識強烈的韓國,也開始在台灣找尋合作對象。韓國LG和元太合作,搶攻電子紙市場;最大的電子顯示器廠之一的LGD(樂金顯示器),去年一口氣分別與璨圓、億光與仁寶合資準備在中國設廠,目標也是瞄準中國內需市場。* C/ b; S5 k& M. {5 O9 z; P! q
+ i& [0 f8 O% A' ?) Q+ ?
/ \( D# ~5 ~2 k
以LED產業來說,LGD的技術高於台灣,為何找上台廠?說穿了,就是要搭上中國「讓利」台灣便車,搶攻中國「十二五」規畫商機,讓獲利變成二次方。3 `" d8 D% w1 j; e' {
9 M! N+ x9 B# N- [) `1 V
6 D7 I6 ^8 u1 M6 U$ M2 \
除了亞洲的日本與韓國外,歐資、美資甚至是港資,都靈敏地嗅到這股商機。
- _7 a* v) u# T
, x' m$ F0 H" k/ {8 J3 U. T4 c6 T9 k0 l4 p& f) |
一○年十二月,屬於歐資的Royal DSM N.V.(荷商皇家帝斯曼)透過私募及公開收購,買下生產UV固化類化工劑新力美五一%股權。這項交易讓DSM業務範圍,跨足到紫外線塗料與油墨系統市場,有助DSM躍升成為全球環保與創新樹脂業龍頭的心願。' @5 A7 \) C+ ^
z! h( l% y0 R& q: P- t4 C s
- m# i9 o, w2 r美商3M透過談判,於一○年十月底買下名皓公司百分之百股權。名皓是以生產膠帶、包材為主的公司,生產線全部在台灣。買下名皓後,3M準備把名皓的管理方式引進中國、擴大在大中華區的包材產能。
. B% Z( m' d( u0 a! E* ~$ ^2 i( K* E' {0 S
" s9 ^' B5 q* `5 _7 ?1 U* C十一月初,美商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和中國最大門窗五金彈簧商GMT公司簽訂協議,合資成立新公司;其中史丹利占股七成,雙方有默契未來朝合併方向前進。. m# {8 E# m% T( w; Z, u
# p. `2 e( \! m; ^) Z( j3 f y7 Z
4 x' K7 k% { |8 y6 D% [
甚至,連港資知名的利豐集團,都在台尋覓中意的購併標的。
: Y% L; A, K0 S2 W% ]! |" x; V$ M' b0 N
1 g7 z* O& X8 k& h' Q& C j, a瞄準台灣 意在中國市場/東西資金都要溫家寶的「讓利」/ v$ U$ Z- m9 l
0 _7 C r1 x- [4 s: l
/ d2 L7 z1 o8 X& T
台資企業因為本身的優勢,或是產業互補性,獲得各路外資的青睞。
7 m8 ~' P, |, a( F* {! T這些資金如一波波浪潮匯集台灣,尋找各種可能擦出火花的對象,台資企業的價值,也因此被凸顯出來。「預計有數百億美元的資金,正等著與台資企業合作。」一位熟稔跨國性投資與購併的人士預估。
9 b: q" x9 ^( w8 M; p8 C
6 _4 C; e( P" t6 V. d+ Q3 D8 `' n; Y( i V
而推動這股投資浪潮的推手,正是從元月一日啟動的ECFA(兩岸經濟協議),外資希望在中國「讓利」台灣時,分一杯羹。這是大趨勢的浪潮,在台灣企業還摸不著頭緒、看不見即將滾滾而來的大浪時,其他國家的資金,已經站在浪潮的頂端,看到了方向...(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733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 A# O5 g6 T& B! R
: l) w( U2 U+ K" H3 r$ x4 O- p
) y+ x1 g5 J! O& Q3 R6 U
9 @5 Q; y' o/ s《今周刊》733期更多精采文章《立即加入今周刊粉絲團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facebook/》
, a. Y/ d' d' ]( \" O- U/ |+ b+ _) }# |6 E
C3 @7 o6 M. k2 g9 L * q( y( T/ w2 O' d. J;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