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355
- 閱讀權限
- 45
- 精華
- 0
- 威望
- 3
- 貢獻
- 3897
- 活力
- 11257
- 金幣
- 44043
- 日誌
- 9
- 記錄
- 37
- 最後登入
- 2017-12-9
 
- 社區
- 臺灣
- 文章
- 9422
- 在線時間
- 1428 小時
|
郭台銘最想知道的台日購併啟示) d' X+ I3 Y! T
5 d2 F. ?3 @+ ~% Y# L1 ] 【文/呂正嘉】
3 P& j2 A' o$ E6 c$ J8 U/ X# j4 n, ^8 q& X3 q5 s0 w. q$ r
前言
1 l/ J6 ?, Z8 M5 f: s, ^7 V0 g4 Z- ]4 Q7 P( F
曾經,聯電購併新日鐵,是日媒口中的「半導體業傳奇」合作案;十三年後,台日合作的第一樁指標案件,卻以結束營運收場。台日合作究竟潛藏哪些難題?聯日半導體關廠又帶給陷入「鴻夏戀」的郭台銘什麼啟示?) B2 g1 h/ |* n% n
- [1 l' I. S1 K( b+ N U6 m. q( \- a! l
就在鴻海、夏普合作案談得正熱之際,台日聯手抗韓氣氛炒到最高點,但八月二十二日,一則台廠結束營運的消息卻從日本千葉傳來,它是台灣科技業首樁日本購併案—聯電購併日本DRAM廠新日鐵半導體。. t2 l. j9 `% ]% G; ~3 o2 t1 F- D0 f. p
( e2 D4 J2 f- m, d& |( [
* a/ J4 S/ {; y2 s" Z' w3 X# a/ O這樁曾被日本媒體稱為「半導體業傳奇」的台日合作,聯電買下新日鐵半導體的八吋廠,成立聯日半導體(UMCJ),十三年過去,卻不得不走上關廠的命運。到底台灣、日本攜手合作,潛藏哪些看不到的難題?又可以給熱戀中的鴻海、夏普帶來什麼啟示?+ q) O% U1 }- m9 C! J; V( W
7 I+ H1 m) s' y
! I, ~/ ^! { t; M! M0 w3 f一九九八年,那是DRAM景氣低迷的世代,在大幅虧損八十億日圓的壓力之下,新日鐵半導體開始有了向外尋求買主的念頭。5 m! ~: C8 o6 x( I ~. Q
8 F3 i6 y, l C6 L" Y2 _
/ Q0 w! @. S, D6 R6 N _5 q殖民情結 埋下管理隱憂
, b' f$ l C# b. n
# P) o* z) \7 L- }- H2 Q% ~+ a5 {9 C: T0 ]7 k) p) {& c( ]+ r
當時勇於挑戰的正是時任聯電董事長的宣明智(現為聯電榮譽副董),他帶領大隊人馬前往日本評估,決定以四億新台幣的超低價,買下微幅超過五○%股權的方式入主,接手新日鐵半導體的八吋晶圓廠,這也是台灣、日本的第一樁購併案。6 S+ ]) T" K0 q1 `- U4 ^
* |+ \9 g) Q/ Q2 J* M
; x( ]! {1 }, `# i& A
跨國合作首要功課就是文化差異,而跨越文化差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夷制夷」。為了降低購併過程的磨合,讓日本人直接管理日本人,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延攬現今爾必達(Elpida)總經理?本幸雄,出任聯日半導體總經理。
2 K- \1 \+ H! k
+ G! ^! ~: M& s# G
8 m! g& P* i- N! S$ w「確實,隔年?本(幸雄)就成功將聯日(半導體)轉虧為盈,二○○○年更交出高達一二○億日圓的獲利,成了日本媒體口中『半導體業傳奇』。」一名曾任聯日半導體高階主管回憶,當時的聯日不僅是日本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廠,更掛牌上市,成了日本唯一掛牌的晶圓廠。
/ C( \) L% x5 z' s R' v, F% g$ N& a0 B3 n+ o! F4 \0 {* A9 n
* g2 D5 D" q7 t
然而,當聯電還沉浸在台日合作的美好時光裡,夢魘已悄悄來到。
. P9 e0 Z& J ], o, }/ r& R1 D8 Y! x. T. {. J' i4 S: p* ~
$ A5 ~5 ~- E4 L?本幸雄掌管聯日半導體兩年後,選擇跳槽日本DRAM大廠爾比達,「以夷制夷」的結果,致使大批日本高階主管居然跟著?本幸雄跳槽,人才流失埋下聯日半導體的第一個隱憂。
# G* e1 Q" H2 H
! f+ [. l, @+ C2 m
4 v, r- h& z4 I! H儘管聯電隨即派了時任聯電總經理吳宏仁、溫清章、亞洲業務副總李光興前往日本整頓,聯日半導體也曾短暫在○六年小幅獲利,但多半時間營運載浮載沉,虧損多於獲利。# K0 T7 c f( d/ B
# t/ t/ `; ~8 a0 F& R' t
# i- X" U5 d9 T「日本人面對台灣主管,存在文化情結,畢竟以前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現在卻是台灣人反過來管日本人,這在他們的心理層面上,不容易接受。」聯日高階主管不諱言,殖民情結成了台日文化最難跨過的鴻溝,也將是鴻海不得不面對的第一個挑戰。
: V: L2 |; I3 r6 P. K8 |( j
" b4 ~+ }% C9 v0 {1 k/ a
$ J+ x( ~! j9 f: w; L誘之以利 像甜蜜毒藥
) e" g* y2 ]- @. w% j h. F& w& P* k; ]5 M0 c3 N% Q, Q) w
1 y; S7 J; D' `& D為了弭平台日管理情結,員工分紅配股是剷除異己最好的利器。○一年,聯日半導體營運最巔峰的時期,轉虧為盈帶動聯日股價大漲,聯日一度成為日本店頭市場市值前五大公司。6 b! q2 q% [" c1 c
; L# q' ^4 a" y$ G4 T+ V0 E
& D( o" D0 p F. D2 L
聯電大方提供日本法令允許的股票選擇權給聯日員工,誘之以利,因為只要聯日賺錢、股價大漲,日本員工手上的分紅也會跟著翻兩番,殖民情結、文化差距瞬間不成問題,日本員工也馬上卸下心防。
# U% u: k. K& u# n; b. p8 E
. s* R9 N: X% V8 S- Q; h: V3 G: f, Q$ o9 l3 y4 t& ?
誘之以利的策略似乎奏效,一面收服日本員工,另一面卻也像甜蜜毒藥,一旦上癮就難以斷絕。「分紅多寡與景氣、公司營運息息相關,聯日從盈轉虧,分紅自然也縮減。」聯日半導體從存到亡,半導體業內人士其實不意外,隨著八吋廠需求逐漸被十二吋晶圓廠取代,八吋晶圓廠也跟著面臨營運挑戰。9 @6 |& G0 n \6 n2 a8 w1 D
! z+ Q( G, k( R9 K) f. `6 b3 y
6 E6 N# k0 Z# `( A* z曾在聯日半導體工作的高階主管就表示,「一九九九年,八吋晶圓廠是主流,市場需求高,聯日當然有聲有色。但現在已經是十二吋晶圓廠的時代,八吋廠要轉型,越來越有瓶頸。」6 Z! g0 P8 n+ V- R
4 N& g" s# a; J* j) R: V$ V# ^8 D* X
聯日營運陷入瓶頸,聯電每季要認列平均八億日圓的虧損,自然也難持續高員工分紅的政策,無法繼續誘之以利,日本員工也失去效忠的理由。- d. F* `+ y( Y2 L/ j0 G
5 g- j) L9 [7 A$ m7 W0 C/ B6 Z# k4 o. |: L
儘管為了重振聯日昔日風光,聯電還曾動過念頭,企圖將聯日半導體轉型成十二吋晶圓廠,但問題又來了,日本什麼都貴,設廠成本過高。【今周刊】6 A8 X# B* _1 ?4 ?) v$ y
|
本文章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